资源价格改革的几个关键问题

时间:2022-05-12 02:01:51

资源价格改革的几个关键问题

不能一涨了之

资源既是生产要素又是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其价格改革涉及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因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资源节约,就必须对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资源价格机制进行改革;另一方面,资源产品价格不仅直接关系行业、企业和部门的利益,而且与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改革需统筹兼顾,解决好改革取向、利益平衡、改革步骤等重要问题,尤其要考虑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承受能力。

第一,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合理调整水利工程供水、城市供水和再生水价格;推进电价改革,逐步建立发电、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输电、配电价格由政府定价的机制;适时推进石油价格改革,建立与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扩大市场形成土地价格的范围。这表明,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减少政府对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的干预,切实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以及环境污染等外部性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是我国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为此,要建立健全价格法律法规体系和科学有效的价格管理体制,加强和改善国家对价格的宏观调控,注重运用税收等经济手段引导价格。此外,还要进行打破资源上游垄断的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实现资源供应主体的多元化;大力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提升监管能力和改善监管效率。同时,应注意到,在竞争市场不成熟和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过度推动市场化改革,忽视对重要物资的计划调控和民众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将付出巨大的社会代价。我国的资源市场存在开发程度低、供应商单一、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规等特征,还处于产业发展初期或发展期的初级阶段。因此,资源价格改革要与我国资源行业发展现状相适应,既要稳步推进市场化进程,又要发挥政府的监管和调控作用。

第二,要处理好各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在我国,国家是资源的所有者,但国家实际上并不直接占有资源,一方面是国有企业代表国家占有资源,通过向国家缴纳税收和利润的方式体现资源所有者的权益;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占有资源,地方政府通过允许集体或者其他性质的企业采矿等形式,收取税收和管理费来获得利益。作为资源的所有者权益代表,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主要目标在于社会公益的最大化。因此,资源价格改革涉及中央和地方、政府与企业、不同地区之间、生产方与消费方的多种利益调整,处理好各方的利益关系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价格改革过程中,涨价的成本应由政府、企业和民众共同、公平承担。价格改革要充分保障低收入、弱势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资源,防止资源价格改革使得低收入和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明显恶化。要加大对最底层居民利益倾斜的力度,结合其他方面的扶贫保障措施,使得资源价格改革能够改善最底层居民的社会福利。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资源性产品上涨对弱势群体的影响。在今年3月份成品油调价方案中,建立了对部分弱势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给予补贴的机制:因成品油提价影响种粮农民以及渔业、林业、城市公交增加的支出,由政府给予补贴。其中对种粮农民,统筹考虑柴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影响,通过综合直补予以补偿,补贴资金尽快兑现到位。农村道路客运经营者因油价上涨产生的增支,主要通过调整运价等措施消化,对消化确有困难地区的农村道路客运经营者,也可以给予适当补贴。

第三,稳步推进、分类进行渐进式改革步骤。从当前形势看,我国资源价格改革应采取分类进行,逐步推进的策略。一是资源部门自身的改革深化应当先行。资源部门应在进一步明晰产权、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的同时,适当放开资源生产环节的经营权,引入竞争,提高资源部门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二是对不同的资源产品进行分类改革。资源产品位于产业链的上游,如果众多资源价格同时上涨,将会形成推动价格全面上涨的合力。另外,不同的资源其自身的特性和产业发展的阶段有所不同,有些资源由于自身具有的产品特性或战略意义,易于形成自然垄断或行政垄断,如自来水和燃气,对于这些部门,完全放开价格的方法并不适宜,只有通过政府的干预才能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第三,由于当前资源价格偏低,因此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价格水平也将呈上涨趋势,但价格的调高也不宜一蹴而就,而应在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以及企业的承受能力范围内,逐步调整到位。

上一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 下一篇:资源价格改革对未来价格水平影响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