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朗读美育探微

时间:2022-05-10 01:28:17

语文朗读美育探微

摘 要: 朗读美育法,就是把和谐、生态性等基本理念运用到朗读之中,通过美读,建构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美读素养,促进学生生命和谐发展而使用的方法和手段。朗读教学中,生态化因子主要包括节奏与停顿、语速与重音、语调与语气、朗读配乐,朗读美育法即是以上生态化因子的和谐运用。这种方法的建构一方面在于朗读者理性探究,感性示范朗读;另一方面在于朗读者要选择合理的朗读形式,提高审美感悟。

关键词: 语文美育 朗读教学 生态因子

人们常说:三分文章七分读,意思是通过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文章的色彩。朗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朗读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最早见于《周礼》。郑玄注之曰:“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出自《周礼春官宗伯》)其中,“讽”即“倍文”,也就是我们说的背诵;“诵”,就是今天说的朗诵。宋朱熹云:“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这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朱熹并提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出自朱熹的《训学斋规》)。现代教育家叶圣陶不仅重视朗读,而且在此基础上提出“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①随着学界对语文教学研究的深入,朗读更是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随着新课标对朗读教学的要求更加明确,朗读受到所有语文老师的重视,但其成效未必如人所愿。笔者认为针对朗读教学的现状以及现代学生的“心理危机”,从生态化这一角度来建构朗读美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朗读美育法及其生态化因子探讨

朗读美育法,就是把和谐、生态性等基本理念运用到朗读之中,通过美读,建构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美读素养,促进学生生命和谐发展而使用的方法和手段。

一般而言,影响美读效果的因素主要有文本因素、读者因素。针对语文教学而言,文本问题主要是教材编写问题,不属于本论题范围,在此不做论述。所以本文只探究朗读者因素中的生态化因子。朗读者在朗读过程中的生态化因子主要包括语调、语气和节奏等。笔者认为只有对这些生态化因子有所探究,才有可能做到在朗读过程中输出具有正反馈性的信息流,进而建构学生的审美情感。

(一)节奏与停顿

教育生态学理论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的节奏有外在的节奏和内在的节奏之分。外在的节奏表现为语文课堂教学环节的转换,教学内容交替的快慢。而内在节奏则由课堂生态的内在节律决定。”②

文章本身不存在节律,朗读者要读出语音的起伏、疾徐、抑扬、强弱等,要读出作者的情感并达到共鸣,就必须读出语言节律。正如朱自清在《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吟味它们的节奏”。③而节奏的最基本表现就是停顿。

所谓的停顿就是朗读者在朗读的过程中间自然换气或者有意控制语气的间歇现象。停顿得当就会使语音和谐悦耳,形成情感的节奏,进而达到音乐美的效果。正如王力《略论语言形式美》一书中所说:“除了音乐性的美之外,语言形式差不多没有什么其他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东西了。”朗读的停顿主要包括:

1.形式停顿,即根据文章的段落、标点等次等形式而作出的停顿。形式停顿与段落、句子、标点符号都有关。一般而言,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停顿时间最长,句子与句子之间次之,标点停顿最短。标点停顿,又因标点的等级不同停顿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句号、问号、感叹号的停顿时间较长,分号、破折号、冒号次之,逗号较短,顿号最短。

2.语法停顿,也就是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所做出的停顿。针对比较长的单句,主语与谓语之间要做适当的停顿;修饰语较长时,修饰语之后要停顿;补语较长时,补语之前要停顿。适当的语法停顿,有助于朗读者清晰地表达出朗读内容的意思,更有助于听众理解。

3.情感停顿,也就是根据情感的需要,在常规不应停顿的地方停顿,从而突出某一事物或者强调某一特殊意义,进而达到表达情感的需要。情感停顿的准确,可以使情感“怒而如潮”,“疾而如驰”,“舒而如云”,语流的起伏跌宕在听者的心灵引起共鸣,从而体现朗读的艺术效果。

(二)语速与重音

朗读速度的快慢与朗读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情感有着必然的联系。一般而言,在朗读情感昂扬向上或情绪波动大等方面的内容时,速度相对要快些,如“我是天狗,我把日来吞了,我把月来吞了……”;而针对那些情绪低落并有一定持续性等内容时,速度相对就慢了许多,如“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在那一声珍重里呀,有无限的娇羞……”

同样,在朗读过程中读音的轻重,与朗读内容所表现的情感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在朗读过程中,重音不仅影响对内容的理解,同样影响作者和朗读者的情感表达以及听者的情感感受。所以,朗读必须注重读音的轻重,尤其是有些词语要读重些。如在《天狗》,“我”是必须要重读,这样才能表达出作者那种“狂躁凌厉”的情绪来。

(三)语调与语气

语调,是指在朗读过程中声音高低、升降、长短的变化。语气,是指阅读过程中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感情。语调得当,才能抑扬顿挫;语气得当,才能情感分明。前者是朗读的外在表现,后者是朗读的内在蕴涵;二者相辅相成,多姿多彩,成就华美乐章。就语调而言,一般有高扬、降抑、平直、上(读第三声)曲之分;语气随之而变,精彩纷呈。

高扬调,或声朗气足,如旭日东升,兴奋昂扬,光华四射,如“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光”;或声硬气坚,如硕风荡谷,责难憎恶之心,累若山石,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降抑调,或声降气沉,如高空坠石,掷地有声,断然决绝,如“让蒋家王朝见鬼去吧”!平直调,或声平气缓,凝重庄严,如“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或声缓气舒,舒缓缠绵,波心涟涟,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上曲调,或声抖气提,思绪万千,如“我——,我是,你打那个人的妈”;或声抖气细,无奈质疑,如“你还是我20年前的朋友吗”?

总之,语调是外在的,语气是内在的,用气发声时,总要以情运气,以气托声。一般说来,语调有迹可寻,语气则千变万化,要想达到“怒而如潮”,“疾而如驰”,“舒而如云”,非一时之功,没有较强的语文素养是不能做到的。

(四)朗读配乐

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配乐朗读非常普遍。从生态美学的角度来看,配乐朗读必须注意下面两个问题:首先是朗读的内容与配乐的风格一致性问题,如果不一致,那么配乐就会南辕北辙,达不到有助于掌握所学内容的目的;其次是不能因为多媒体应用方便,就滥用配乐,这样也会降低朗读的美育效果。

二、朗读美育法的建构

(一)理性探究,感性示范朗读

朗读作为课堂教学方法不能随意读,更不能乱读。它是语文课的“语文味”的最主要标志之一。示范朗读,教师必须做到先理性探究,而后感性朗读,如此才能够减少朗读信息流中的负反馈信息,才能达到语文美育的目的。

那么教师示范朗读之前理性探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首先是文章情感基调的探究。文章情感基调的把握是朗读好一篇文章的前提。情感基调或平淡,或激扬,或隐忧,或激愤,或嘲讽……情感基调把握不准,学生就不能够“感于心则荡乎音”(《吕氏春秋·音初》),也就不能够做到朗读美育。其次是朗读中的生态化因子的探究。生态化因子的和谐运用可以减少朗读中的负反馈信息,增强朗读的美育功能。在示范朗读之前,必须对文章朗读中的节奏、停顿、语速、重音、语调、语气等做充分的探究,才有可能做到朗读时陶冶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师只有对文章作了理性探究,示范朗读才能读出感觉,读出情趣,读出“语文味”,才能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否则,学生就有可能出现读什么文章都像唱顺口溜,一个调。这样的读法也许能增加学生对文章的熟悉程度,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所以朗读作为课堂教学方法不能随意读,更不能乱读。

(二)选择合理的朗读形式,提高审美感悟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而言,常用的形式有:示范读、齐读、单读、轮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等等。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对朗读的形式或运用得太随意,或运用得太单一,很显然这些都是缺乏科学性的表现。只有科学地进行朗读,才能使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下面就几种主要的朗读形式,谈谈它们在教学中的特点。

齐读可以增强气势,烘托气氛,但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合齐读。一般而言,声调高昂,激情四射的文章适宜齐读,如闻一多的《红烛》。这样的文章,通过齐读更能让学生感受诗人澎湃的激情,使学生心灵激荡,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而那些旋律舒缓,情感淡淡的文章,在教学中最好单个读,齐读往往会破坏文章韵律之美,甚至产生抑制性因子,达不到美育的效果。

配乐朗读可以创造课文的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使学生尽快地找到所谓的感觉,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配乐朗读有着滥用的倾向。在实际教学中,甚至出现学生一味地听音乐、欣赏画面,而对课文内容却不知所云。所以教师必需精心设计配乐朗读,否则就会背道而驰,达不到应有的目的。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尽量少用画面,甚至就不用,谨防转移学生的注意点。配乐的音量要适中,要防止“喧宾夺主”。

分角色朗读一般用在对话较多、人物角色鲜明、情趣较浓的课文的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模仿欲,增强学生对人物情感的理解;从教学的形式上来说,给学生以新鲜感,更能加深学生的审美感悟。

注释:

①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25.

②曹明海主编.语文教学生态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44.

③延敬理,徐行选编.朱自清散文[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

参考文献:

[1]曹明海主编.语文教学生态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

[2][德]席勒著.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3]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4]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论村民自治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民主法治观教育 下一篇:当代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德育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