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故事设定

时间:2022-05-10 11:47:06

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故事设定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说明历史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吸引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故事可以是现成的历史典故,也可以是利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汇编成新的历史故事,把理性的历史知识变成感性的历史认识,降低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最终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笔者以《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第二目“种类繁多的青铜器物”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与思考。

一、故事设定的背景——教材内容及认识

“工匠们运用高超的青铜冶铸技术制造出各式各样的青铜器,按用途划分,有食器、酒器、乐器、车马器、兵器、工具等十多类。每一大类又包括许多种。”教材的这段描述包含有两个内容:一是种类繁多;二是不同种类有不同用途,即实用性。课文中配备了两幅图片进行说明,并在小字部分补充两座商朝古墓中发掘的不同种类的青铜器物,都是为了说明我国青铜器物的种类繁多和不同的实用性。这个补充材料略显单薄,不能让学生对种类繁多和实用性有更感性的认识。所以在教学设计进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处理,笔者通过汇编历史小故事来充实内容。

这个历史故事是这样的:姜太公坐在渭河边钓鱼,周文王来请姜太公去辅佐他,姜太公和周文王坐着青铜铸造的车马器一起去镐京。进了宫殿,卫兵拿着兵器护卫在殿前,殿堂上响起了乐器的动听声音,那是欢迎太公的声音,桌子上的食器放满了珍馐美味,酒器里盛满了美酒。太公给周文王建议,要想国力强大,最好发展农业生产,接着他推荐了青铜犁铧来耕地。文王接受了建议,大力发展生产,国力一天天强大起来。到了武王的时候,终于打败了纣王,建立了周朝,后来周康王为了纪念这段历史,铸造了大盂鼎。由于故事难度不大,学生根据刚刚了解的知识很快填出正确的答案。

二、关于故事设定的思考

在进行故事设计之前,我有以下思考:

首先,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学生已有知识的再现,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再学习即为再积累的过程。周文王邀请姜太公辅佐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歇后语中就有反映(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武王伐纣(第5课内容);成王铸鼎(第5课插图《西周淳化大鼎》)。利用学生已知的生活知识和历史知识,可以引起共鸣,增强故事的亲和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历史。

其次,故事设定的合理性。一是故事情节的合理性。情节上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影响故事的真实可信度,更能增加故事的吸引力,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目的。故事设计有三个情节:太公辅佐周王;武王伐纣;康王铸鼎纪念。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二是故事设置与教学内容结合的合理性。故事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不能过分体现故事的故事性,应在故事的悬念中凸显历史知识的内容,并以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得以体现。本则故事在教学过程中以幻灯片的方式出现,学生对照图片填空,既有感官感受,又有知识考查,集中体现了青铜器多样性和实用性的认知和应用。三是故事展现时机的合理性。历史故事在课堂中的应用必然引出历史故事展现时机合理性的思考。合理的展现时机,可以起到活跃气氛、展示历史原理、提示学生探究等作用。这个历史故事在学生对众多种类的青铜器物进行初步了解之后出现,故事出现得不是很突兀,这样既能够进一步巩固刚学的历史知识,又具有一定的探究想象力。四是故事设定的知识延伸性。故事设定不能简单地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应在寻求学生共鸣和设定合理性的同时增加故事的思考延伸价值。在故事设定的填空中,前几个填空是器物的分类,最后一个填的是器物的具体名称。最后一个填空的设置有两个目的,即一个是巩固学生的现场认知能力,另一个是引导学生的分类能力;并引出青铜器物分类中的延伸内容,即礼器的用途和王权的象征。

三、故事设定的效果——课堂使用效果

任何历史故事的设定效果必须经过课堂教学得到检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这个故事是先让学生熟悉,然后让个别学生通过讲述的方式来展现。在过程中基本达到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目的。课堂中学生气氛明显活跃,只要稍加提示多数学生就能立刻总结出我国青铜器物的种类繁多的特点,有个别学生还提到实用性的特点。实践证明,这个故事的设计是成功的。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加入新的知识,汇编成有趣的历史小故事,“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上一篇: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对策 下一篇:借美术之力达审美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