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校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时间:2022-05-10 01:22:55

论职校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摘 要: 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导致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受影响,更是对学生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提高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已是迫在眉睫。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 职业学校学生 数学学习兴趣 培养策略

我所任教的职业学校是在同地区同类型的学校中生源质量比较好的学校。可是近几年,我发现新入学的学生在第一次期中考试中数学的及格率呈下降趋势,有甚至时低于60%。职校中数学考试的题目都是平时讲了又讲,且难度很低的题目。甚至在老师明确告之这几题肯定要考到的情况下,仍有较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去做去搞懂它。究其原因,我觉得是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做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师,我感到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迫在眉睫。

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中一个较重要的基本因素,学习兴趣是指学习活动满足人的某些需要,从而推动人去从事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1]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的强弱。这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当大脑中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兴奋,而无关的部分高度抑制,神经纤维通道的有关部分保持高度畅通时,信息在神经纤维通道内的传输才达到最佳状态。这只有在专心志致、聚精会神下才能达到。因此,只有在当学生对学习有浓厚兴趣,才能自觉地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反之,如果学生的学习是在强迫性的、不自觉的烦躁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那么由于强迫感、苦恼感、紧张感的干扰,必然会使脑神经细胞中应当抑制的部分变为兴奋,应当兴奋的部分却受到抑制,使神经纤维通道内的噪声增加,从而影响学习效果。[2]我国学者申继亮曾对278名初中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系数是0.566,且学习兴趣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3]孔子在《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有兴趣,才会学习,从而“知之”;因为知之,所以有了求知的欲望,才能“好之”;因为“好之”,从而能进行研究,收获到学习的快乐。所以可见,在“知之”,“好之”,“乐之”的过程中,兴趣是主要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职校数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学习数学,感到学习数学困难,主要原因是对数学缺乏兴趣,缺乏信心,缺乏动力,对数学有心理障碍,厌学情绪。我在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提高职校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一些策略。

职校的学生数学兴趣的缺乏有自身的主观原因,比如说缺乏正确的学习观,学习动力不足;原有的数学基础差,学习一直在恶性循环。也有一些客观原因,如教师教学内容陈旧,教法单一;教师自身修养的欠缺,容易导致学生逆反。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合理安排巧妙处理教学内容

职业学校的教材因为已经十几年没有变化,所以部分内容陈旧,实际应用知识较少,不注重学生的参与性,章节间结构安排不尽合理,等等。这些都让学生感到数学的枯燥乏味,感觉不到数学的实用性、趣味性,自然学生就会失去对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度的补充、删减、调整、重组。

初中与职校数学教材内容有许多知识是相关的,所以可以在学生新入学时增加初高中衔接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能自然地接受新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上函数这一节内容时可将初中的函数的定义与职高的函数的定义相对比,使学生掌握前者重在“变量的依赖关系”,后者则是集合的观点,区别它们在形式上的不同与本质上的联系,认识高中阶段函数定义的严谨性。对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在高中教材仍有涉及的几个重要章节及通分、十字相乘等重要计算方法及技巧进行细讲及强化练习,为高一内容的教学夯实基础,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针对班级的专业特色和数学基础,对教学内容作不同的处理。例如在上二项式定理这节课时,考虑到会计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好,所以在讲一些定理时给予必要的证明,让其真正弄明白“为什么”。而对于电子商务班的学生因为入校时的数学基础普遍都比较差,同时该专业学生以物流和外语为主专业对数学要求不高,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书上有关定理的证明过程就显得繁琐且不实用,这时我们教师就可以大胆地删去。在教学时,可以着重对公式形式的分析、记忆,要求学生能应用公式做一些简单的运用即可。这样省下的时间还可以用来让学生做练习巩固公式。而在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讲授这节内容时,因为该班数学基础较好,学生以男生为主,头脑比较灵活,接受能力强,这个专业本身对逻辑思维的培养也较注重,所以在教学中就可以由教师直接向学生展示该定理的证明过程。甚至教师还可以通过,(a+1的推导结果让学生类比后自己猜想的展开式,仿照前面的推导过程,分组让学生研究和推导。

数学源于现实,用于现实。因此,学习数学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计算或是套用公式,而是最终为了解决生活和工作碰到的实际问题。职业中学新课标明确指出了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是走向工作岗位,所以更需要真正体现数学的学以致用,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教师就应该更重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数学应用的结合。在教学内容中应根据课题适度穿插股票、保险、利息、分期付款、成本、效益、测量、评估、优化、规划、决策等方面的内容。这样,既可使学生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又能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与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校考试中经常出现计算利润率的题目,职业学校学生对应用题总是抱有惧怕的心理,对成本价、标价、实际售价、利润,折扣率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总是模糊不清,这类题目的得分率往往比较低。这时,可以增加相应的教学内容,如利用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商店促销打折现象,在周未商店促销时让学生们去各大商场进行调查,了解每个商店商品打折或满减满送幅度情况,并请会计老师通俗地为学生解释什么是成本价、标价、实际售价、利润的定义;然后,规定我所要购买的商品的标价,请学生帮我计算我在哪个商场买最合算;最后,请学生计算我买的商品的实际折扣,商家的利润率等。[4]这样,将学生惧怕的应用题放到生活的情境中去,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这个学习过程轻松而有趣,效果也较一般的课堂教学要好得多。

二、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有: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研究法、发现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等多种方法。所谓教无定法,很难讲哪种方法最好,应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组合,以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来予以评价。对于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兴趣普遍不高的现状,我认为要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争取每节课都有一个好的开始。

在上弧度制这节课时,如果在一开始就马上给出弧度制概念,学生会觉得这个概念来得突兀而感到无所适从。我换了一下引入设计,先在课前让学生调查问题:“无锡到上海有多远?”然后在上课时让学生报出调查的结果。有学生回答约130公里。教师再给出一个答题:“我这里还有个答案是81英里。”然后我就这几种不同的回答提问:“哪一种回答是正确的?”(已知1英里=1.6公里)让学生动手换算后明白,其实两种回答都是正确的。但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数值呢?这是因为所采用的度量制不同,一个是公制,一个是英制。他们的长度度量单位是不同的,但是,不同的度量单位之间可以换算:1英里=1.6公里。从而引出:在角度的度量上,也有类似的情况,角度的不同度量制:角度制和弧度制。这样的生活情境引入,因为是生活中存在的常见情况,所以可使学生类比着明白角度制和弧度制的不同。

又如在推导两角和差公式前,教师可以给出疑问:前面我们学习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我们知道它也是一种运算。在以前的运算中有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ab+ac,那么:cos(α+β)=cosα+cosβ是否也成立呢?如果不成立,理由是什么?请你研究这个问题并给出结论。在问题的研究中,学习小组内每个成员都需动手计算由一组不同的特殊角代入后的等式两边的数值,由等式两边答案不相等,说明不成立。在这个过程中,小组的每个成员既复习了特殊角的三函数值,又通过自己的努力验证了设想,取得了成功的体验,同时还在心里产生了疑问:这个等式不成立,那么展开式究竟是什么呢?自然有了探索下去的兴趣。

另外利用变式教学,多媒体教学,分层教学,开展数学竞赛等都能培养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师自身修养的加强

在课堂上,教师还要注意运用人格力量,弘扬学生个性,确保学生心理自由健康,激活思维能力。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而且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真挚情感的灌注。这就对教师自身的情感修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一些老教师,虽然教学水平和知识水平都较高,但过于讲究师道尊严,对学生过于严厉,致使师生间情感信息的交流发生阻塞,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学数学只是装样子给老师看。如果数学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哪怕只是一位刚进校的与老教师的教学水平上有差距的新教师,但大部分学生却还是会因为喜欢这位老师去认真地学数学。这个现象说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较大。具体的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能充分尊重学生,能把握好教育的尺度;能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能公平民主地对待每位学生。

相信如果每位职校教师能做到做好这些,那我们的“不争气”的学生定能“成才”,定能为社会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田万海.数学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2]章永生.教育心理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申继亮.中小学生学习兴趣评估[J].心理发展与学习,1988,(4).

[4]刘安妮,梁山,郭志勇等.高中新课程数学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下一篇:建构主义与英语写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