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生学会从问题中提出问题

时间:2022-05-07 06:16:20

教学生学会从问题中提出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 问题 提问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B-0027-02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创新是数学的灵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问,学生答”,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强调问题内容在学生知识经验中占据主要地位,不重视学生自身的自主体验。这种教学表面上能促使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解决问题,事实上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致使学生产生思维惰性,不愿思考,不再怀疑,只关注答案。那么,如何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掌握提问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提问的方法多种多样,本文拟结合数学教学,对从问题中提出问题的若干原则和方法进行探讨。这里所说的前一个“问题”即可发展的问题;从问题中提出问题,即在可发展的问题得到解决的基础上,将原题进行改造、重组,提出新问题。

一、从问题中提出问题必须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提出的问题必须具体、明确,语言表达要准确、清楚,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要顾及数学学科严谨、简洁的特点。

2.适度性原则

提出的问题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实际,既要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又要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如果问题过难会使学生屡遭失败,而丧失学习的信心;如果问题太容易又往往使学生感到乏味,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

3.层次性原则

提出问题时应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而问,层层深入,由浅入深,前呼后应,彼此能衔接且有逻辑性。重点难点问题最好不要一步到位,应经过一些过渡环节,逐步递进。

4.探索性原则

提出的问题要灵活,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求异的愿望,要有利于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

二、教学生学会一些从问题中提出问题的方法

1.增添法

在保持原题设不变的基础上,借鉴原型或多种方法、思路添加条件,提出问题。

【例1】5个同学站成一排,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站法?

这是一个基本的排列问题,解法简便,学生不易提出问题。不妨引导学生在原题中加入限制条件,提出问题。

问1:5个同学站成一排,若甲站在排头,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站法?

问2:5个同学站成一排,若甲、乙分别站在排头,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站法?

问3:5个同学站成一排,若甲、乙站在一起,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站法?

四个问题有共同的本质,但是在原题中加入不同的限制条件后,问题一个比一个深入,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展开,使学生加深了对排列问题的理解。

2.置换法

保持原题结构不变,对问题的已知条件进行替换,提出问题。

【例2】求证: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成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证略)

分析: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涉及四边形,自然会联想到特殊的四边形,如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如果把题目中的四边形置换为这些特殊的四边形,原题中的结论就会产生变化,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下列问题:

问1:连接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所成的图形是什么图形?

问2:连接矩形各边中点所成的图形是什么图形?

问3:连接菱形各边中点所成的图形是什么图形?

问4: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所成的图形是什么图形?

3.引申法

保留原题的条件不变,对结论进行适当的变化、引申,提出问题。

【例3】如图ABC中,AHBC,D、E、F分别为三角形三边的中点。求证:FD=EH。

分析:此题可以通过证明FD∥AE、FD=AE,EH=AE,得到FD=EH。若就题论题,到此便可结束,但如果这样,就不能深入认识此题。因为证出FD=EH后,再根据已知条件利用中位线性质可证明FDH?艿EHD这一相关点出现后,可促使问题向前发展。把它与FE=EF及FD=EH联系起来,便可发现图中还隐藏着全等三角形,再由此及彼又引出与之相关的结论,使原来的问题丰富起来。所以,教师可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提出问题。

问1:求证:DEF的周长等于HFE的周长。

问2:求证:∠HFE=∠DEF

4.逆问法

把原题的题设和结论互换,提出问题。数学问题大都具有可逆性,教学中当解决原命题后,可启发学生探索命题的逆命题是否成立。

【例4】若a2m>a2n则m>n。(证略)

问:若m>n,是否可确定a2m>a2n成立?

注意:在探讨逆命题前,首先弄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这是正确运用逆问法的前提。否则,错误地交换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即使推理、论证再好,也都是无用的。

5.组合法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问题组合在一起,提出问题。运用组合法的基础是一组问题的结论或条件有相似之处,它们的结构雷同,抓住这些特点作为提问的出发点,展开联想,可提出问题。

【例5】有如下三个命题:

命题1.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命题2.两个三角形相似,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命题3.两个三角形周长相同,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将这三个命题两两组合,可提出问题。

问1:两个三角形相似并且面积相等,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问2:两个三角形相似并且周长相同,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问3:两个三角形周长相同并且面积相等,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6.否定法

否定原题中的已知条件,提出问题。

如学习《函数的单调性》一节时,善于观察的同学就会发现课文中涉及的是“区间上函数的单调性”,由于内容与课题的不统一便会产生一连串的问题:“什么叫区间上的函数?”“有无非区间上的函数?”“非区间上的函数的单调性又如何判断?”经过分析,总结以下几点:

(1)定义域为区间的函数称为区间上的函数。

(2)像课本(代上)P33例1给出的函数“f(x)=5x,x∈N”即非区间上的函数。

(3)课本中的定义增加了“区间上”的内涵,势必减少其外延——无法判断非区间上的函数的单调性。为此,用集合代替区间重新定义,可弥补该定义的不足。

三、从问题中提出问题应注意的几点

1.能提出问题的学生与能解决问题的学生一样优秀。因而,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提出或解答问题的态度,应多给学生成功体验的机会,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2.创设良好、和谐的提出和探讨问题的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明确问题应妥善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清问题的思路,抓住关键给以点拨。

4.组织学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检验、补充或修正。

5.对争论后的问题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或概括规律,并指导学生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

数学提问的方法不限于上面所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问题中提出问题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克服静止、孤立看待问题的习惯。要熟练地运用提问方法,从问题中提出问题,必须有扎实的基础、较强的综合能力和理解能力,以科学的态度,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切不可随意乱问,更不能把这些提问方法作为“常规”方法来使用。

上一篇:立足生活,让文明素养与生命共同成长 下一篇:浅谈班级管理中学生的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