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活,让文明素养与生命共同成长

时间:2022-10-19 06:11:49

立足生活,让文明素养与生命共同成长

【关键词】学生文明素养 学校生活 学生活动 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B-0029-03

“文明素养”通常被用来描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文明”侧重于对人的语言、行为的衡量,外显的成分多一些。“素养”包含的则是人的精神品格、自身修养,反映的是人的思想境界。具体来讲指人与人之间有爱心,对待大自然与各类社会现象有理性,对待身边的事物和所处的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文明素养”既是“高素养”的前提,也是“高素养”的体现。

中小学生的文明素养的内涵极为丰富。就“文明”而言,是指学生在衣食住行等行为礼节合乎时宜;在待人接物上热情大方,处处表现出一个青少年应有的青春活力和自信;在面对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的人时,能调整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举止,表现出开放、吸收、包容的高文化素养,既不忘记自己国家的历史传统,也能关注对方的文化背景。

对于学生文明素养品质的研究,应着重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包括他们的家庭生活、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他们所参与的各类亲近自然与体验社会的活动。我校“国际化背景下培养学生文明素养品质的研究”课题小组以“学生生活”为主阵地,以让学生触摸、体验、感悟和解读生活为抓手,把体验和形成各种生活环境所需具备的各种“文明素养品质”作为生命成长的内容,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精心设计学校生活,并赋予“文明素养”培育的功能

德育源于生活,陶行知说过:“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健康的生活便受健康的教育。”我们可以说,好生活是好教育,坏生活是坏教育,高尚的生活是高尚的教育。因此,为学生设计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便成为学校实施教育功能的必要之举。

(一)塑造校园生活环境,提升学生文明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的物质基础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习惯的手段。”为此,我校在德育生活化的探索和实施过程中十分重视文化在德育中的隐性影响,力图优化班级育人环境,建设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以完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的心灵。

本着“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能育人”的校园文化创建理念,我们首先通过墙面、橱窗等阵地进行宣传教育,让师生每天都能阅读比照,规范自己的行为;我们发动学生利用每一处空间,根据自己的特点精心布置自己的教室,使它更典雅、休闲、优美,让学生知道生活是美好的,是充满激情的。

(二)设计“主题性活动”,提升学生文明素养

主体性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文明素养品质培养的重要途径。视学生为生命的主体,视生命为展示与传播“文明素养”的载体,学校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团队活动、德育讲座、心理辅导讲座、学生征文、科技节、双语节等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体验和经历文明素养教育。

我们在课题研究期间,给初一学生开设了有关价值观生活方式的讲座;给初二学生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离队入团仪式,并在初二学生中开展《生命的价值》主题班会;在初三年级全面开展《引领青少年的主流价值观》主题班会,通过这样的主题性教育形式发现学生潜在问题、给予学生觉醒体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探索具有多元价值的教育教学模式。

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主题为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征文活动。通过征文活动,使学生积极探索人生价值,思考人生意义,追求崇高目标,对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更好地促进他们成长与发展。

(三)充实课程内容,提升学生文明素养

当时代要求人与其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和谐共处的时候,当时代要求学科文化向生活世界回归并与“大众文化”融合的时候,当时代要求人格整体发展的时候,课程的综合化就成为必然。课程改革呈现出的共同趋势是倡导课程回归生活,追求课程的综合化。课程的综合化趋势不只是改变一种课程组织方式,它在本质上是课程价值观的深层变革,它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培育学生文明素养的重要载体,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文明素养,进而使青少年的素养达到国际社会的要求。

1.着眼环境,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

环境意识、生态文明是当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来说,必须具备全球共生的态度。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保护地球环境不单单是某个国家、某个地区的事情,而必须依靠全人类共同努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以课堂内部的研究性学习为基点,拓展至课外的参观、讲座、实验、调查研究、采访等,再回归至综合实践课堂的汇报、讨论。如,我们开设了综合实践公开课《我们身边的垃圾》,编写具有本校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校本教材《生活中的垃圾》。

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增加了学生对环境的体验,激发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好奇心,进而促使他们积极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活动,培养了他们交流与合作、学习与研究、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地球、对人类、对祖国的责任感。

2.放大文化背景,提升学生国际理解素养

作为一所对外交流频繁的学校,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是极为重要的。外出修学的学生以及接待来访师生的班级能直接体验到国际交往,此外,在全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开设国际理解素养培养专项训练,从各国的衣食住行和礼仪,各国的历史文化以及与我国的文化交流,各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现状等方面,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展开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世界的多元性,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具有国际责任感和全球意识。因此,国际理解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学生自主学习,动态理解和接受国际教育理念的过程。

国际理解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别国文化知识,运用其他语言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对所有民族及其文化、文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理解与尊重,认识到世界各国、各族人民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让学生能够从全球观点出发考虑问题,形成国际理解的态度。

上一篇:优化学校管理 消除职业倦怠 下一篇:教学生学会从问题中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