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创业教育研究

时间:2022-05-05 07:08:50

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创业教育研究

摘 要:传统文化是影响我国创业教育的一个深层原因,试从我国传统文化视角出发,从传统文化中的守业文化、“官本位”文化以及集体主义文化来分析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如下: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转变观念,大力提高创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满足大学生正当的利益诉求,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关键词:传统文化;创业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261-02

一、创业教育与文化休戚相关

教育是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民族意识等的综合体现, 影响教育的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要素,其中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为深刻和持久。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说:“教育有如一条大河,而文化就是河的源头和不断注入河中的活水,研究教育不研究文化,就只知道这条河的表面形态,摸不着这条河的本质特征。”教育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教育与文化是打碎骨头连着筋的关系。文化是教育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教育则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路径,教育和文化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融合和发展着。中国的传统教育长久以来深受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独特精神信念与价值意识,它在社会机体组织和人们的深层心理结构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传统文化在规范和支配人们的思想、行为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是伴随现代文化而生的新兴产物。创业教育的兴起与发展深受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传统文化视角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传统文化的保守性使得创业教育缺乏创新、冒险的创业精神

创业需要的是一种大胆创新、敢于冒险的精神,但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却是一种保守求稳的守业文化而不是冒险的创业文化。儒家文化讲究的是在个人追求上要安贫乐道,只要食能饱腹,衣能裹体就能安于现状。《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雍也》子曰:“贤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指颜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道家《道德经》提出“天道无为,万物化育”。在处世哲学上,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一个“中庸之道”,即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之道”要求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力求中和、持平、稳定,注意公平协调两方面的关系,做到“允执其中”、“致中和”的程度,既反对过火,又反对不够。这种处事方式,虽然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但是反映在创业教育上却禁锢了人的思想和行为,使其缺乏一种大胆创新,敢于冒险的精神创业精神。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安贫乐道”“无为而治”以及“中庸之道”的思想都具有一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保守性。这种保守性也严重阻碍了我国形成创新、冒险的创业文化氛围的形成。

2.“官本位”的文化导向导致创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低下

创业教育能否顺利实施与社会的认同度有着紧密联系,社会认同度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深层因素的影响。中国当前的现实状况是:一方面国家大力鼓励和支持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年轻人去创业。但另一方面,大批社会精英人才仍源源不断的涌入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创业教育在我国的社会认同度依然不高。而这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文化导向和“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观念有着很大关系。儒家从很早开始就强调“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主要意思就是学习好了就去当官。这一思想千年来仍然深刻影响着我国广大读书人,使得中国陷入“学而优则仕”的困局不可自拔,“官本位”思想成为阻碍广大青年追求真理和开拓创新的价值牢笼。目前中国的考公务员热就是官本位导向的最真实的写照。大学生毕业后很多将国家机关作为第一选择,其次是事业单位,然后是垄断性的国企业,最后才是民营企业。人们对于创新、创业的预期差,这和发达国家的高端人才主要流向企业的现象恰恰相反。除此之外,我国从古代开始,统治阶级就一直采用重农抑商的政策,强调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观念,导致我国读书人普遍存在着重仕轻商的想法。儒家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凸显了轻商的思想,例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不器”、“君子言义不言利”、“无商不奸”等观念。这些都对人们的对人们的创业意识和行为方式产生很大影响。大学毕业生面对创业还是就业的选择时,他们的家长和朋友更多是支持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认为创业经商是学习不好或者别无选择时的最后一条路。

3.传统的集体主义文化阻碍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农耕自然经济是几千年以来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主体。这种生产方式一方面造成人们对土地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另一方面人们对群体力量也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和封闭性,使其远离了个人主义,形成了集体主义文化。集体主义文化强调集体利益至高无上,人们的一切言行都必须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在不损害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地保证和满足个体的利益,但是当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就必须服从于集体利益,为保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中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在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下,个人的价值经常被忽视,个性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大大伤害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儒家思想中,个人被看作是社会运转过程中生硬的工具和手段,连一贯强调平等与一己价值的墨家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理想与救世抱负。这种集体主义文化体现在创业教育中,表现为创业教育被当成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满足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创业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技能教育。这种将创业教育庸俗化的做法,使得创业活动仅仅停留在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利润的功利性层面,忽视了创业教育的初衷,即培养人的创新性和创造力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视角下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的对策

1.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传统的中国文化更多的是一种守业文化,是一种保守求稳的文化,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大部分人认为毕业后选择去创业是一种冲动的做法。要改变这种对创业的偏见,就需要我们在校园文化中注入创业所需要的新动力,积极营造一种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放弃求稳的想法,能够大胆创新,并富有敢于冒险的创业精神。这就要加强以创业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强创业文化建设,就要培养学生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取向,变守旧为开拓,变安贫为求富,变懒散为拼搏,变保守为创新,变传统求稳怕变而安于现状的从业文化为积极进取、大胆创新的创业文化。高校要切实将解放思想的进程融入到培育和建立创业文化的过程,让创业理念与创业精神在不断地“破”与“立”、“扬”与“弃”中得到升华,使得每个学生都有创业的冲动和抱负,使得创新、创业成为广大学生普遍接受的生活理念、生存方式和价值取向,成为人们自觉追求的精神境界。

2.转变观念,大力提高创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

正确引导人才的流向,促使毕业大学生愿意并乐于创业,这既符合既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也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对创业的内在要求。首先,政府和社会要加大加快人才体制改革,消除不同体制下人才待遇和社会地位的巨大差别。转变思想,改变社会优秀知识精英“学而优则仕”的单一人才流动路径,弱化“官本位”思想的禁锢作用。其次,政府应更加重视高校创业教育,加大扶持力度。一方面要加大创业教育资金投入力度。政府可以每年单独拨付一笔资金给高校作为创业基金,同时引导高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吸收社会资金作为创业基金。另一方面,完善创业教育的信用机制。大学毕业生创业资金很多需要通过银行融资来实现,但是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决定了大学生创业融资十分困难,因此加强和完善信用制度建设,使得那些难以引进风险投资的创业公司,可以通过借贷的途径来筹集部分启动资金。最后,引导社会各界正确对待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现象。创业本身具有很高的风险,再加上大学生没经验以及资金上的短缺等原因,造成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很低,这是正常现象。因此社会各界要正确认识和看待大学生创业失败,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但是,我们虽然允许失败,但是却不意味着能够退缩。

3.满足大学生正当的利益诉求,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传统的集体主义文化下,强调个人对集体的服从,个人的价值经常被忽视,个性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大大伤害了人们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校创业教育被看成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增加社会财富的一种手段,从而忽视了创业教育本身的目的,即它是种培养人的创新性和创造力的活动,而不单单是一种技能训练。因此,要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就要正视大学生的正当利益,满足大学生的自身发展的需求。一方面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要高校重视大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不能肤浅地将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的创业教育简单的工具化。高校要转变思想,将创业教育从狭隘的知识教育、单纯的就业教育转变为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任务的创业教育。另一方面要在物质和精神上满足大学生创业的需要。人要发展, 首先必须满足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者缺一不可。高校创业教育要收到实效,就必须完善教育资源,满足受教育者的物质需求。同时,对大学生创业必须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和支持,并宽容地对待大学生创业的失败。

参考文献:

[1]任艺.中国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嬗变[J].求实,2010,(S2).

[2]庞雪群.传统文化与教育创新[J].广西高教研究,2000,(2).

[3]周春芬,金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化困境与超越[J].教育与职业2012,(12).

[4]周颂.文化视野下的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8.

上一篇: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下一篇:论捺钵制度及其对辽代习俗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