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北京卷作文点评

时间:2022-05-05 12:28:41

高考北京卷作文点评

真题回放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首先,这两句诗轻灵典雅,意蕴丰厚,不仅可以给人美感享受,还可以启发人领悟和思考。

其次,文题在诗句之后,用“有人说”、“还有人说”的形式,给出了对诗句的五种不同理解,目的在于开拓考生思路,而省略号的运用,表明还可以有其他不同的理解,又为考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阅卷直击与备考策略

一个好的文题,既要让多数考生都能有话可说,又要能够检测出考生的不同水平层次,今年北京的文题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特点。从评卷结果来看,区分度相当的好。那些语文能力较强的考生,面对这样的文题应对自如,可以尽情挥洒,充分表现出自己的优势;而语文能力较差的考生,面对这样的文题往往不知所措,有的搜索枯肠,拼凑出一篇逻辑混乱、语病百出的文字,有的拿出平时背好的一篇现成文章,穿靴戴帽,用来应付,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这也给今后高三语文的复习迎考提了个醒儿,切实抓好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才是正道,那些投机取巧的“窍门”,面对这样的文题,都是不管用的。对于正在备考的同学,应记住一点――阅读升华生命!多读书才能生发感悟,启迪哲思。若觉得时间紧促,就将曾经学过的文章拿来一读,也可以从中感悟明理。平日所作阅读理解题,也不要将它单纯看作考题,而是将它作为丰富阅读知识的文章,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追求恬淡的做人境界

北京考生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我很欣赏这两句唐诗。人生在世,蒙蒙细雨不足以模糊视野,朵朵闲花也绝不会盖住前进的大道。人生需要抛弃杂念与外物,回归恬淡、质朴与真实。

回归恬淡使人执著于事业。去年,国际数学最高奖“菲尔茨奖”颁给了俄罗斯著名数学家――佩雷尔曼,以表彰他在庞加莱猜想上作出的突出贡献。然而,佩雷尔曼却拒绝出席颁奖典礼,无人知道他的行踪。为此,《纽约时报》等多家媒体接连发表了(诸如)《佩雷尔曼,你在哪里?》等文章。面对电台、媒体、学术邀约,佩雷尔曼淡定地说:“我宁愿在圣彼得堡附近的森林里采蘑菇。”如此质朴而又无奈的话语,恰恰反映了他追求恬淡从容的人生境界。他喜欢与自然为伴,因为那样他可以心无旁骛地研究自己的数学,他可以摒弃一切杂念,静心读书、实验,他可以隔离自己于纷杂的人世之外从而深入到科学的本质。正是在这种恬淡心理与宁静氛围的作用下,他快乐地与心爱的“数学”对话,达到了事业上的高峰。由此可见,恬淡的生活为我们挡住了外物的诱惑与干扰,让人执著于事业、执著于自我的追求。

回归恬淡使人读懂灵魂。“人类应该像航海家发现新大陆一样探索自己的灵魂。”这是梭罗的一句名言。他没有投身于蒸汽机的洪流中,没有盲目地把金叶挂满枝头,而是选择拿着一把斧子,来到一片森林,在瓦尔登湖畔自食其力,耕作、读书、思考。每天休憩于树下让他感受到自然的澄净,每天与小动物的交流让他体会到生命的可贵,每天在湖畔凝望日出日落让他体悟到日月星辰的生生不息……正是因为梭罗心中这份恬淡的情怀,使他能透彻地观察、静静地思考。他用生命之笔记录下瓦尔登湖的美,将自然、人生的真谛保留于笔下。他读懂了自己的灵魂,他让自己的灵魂扎根于更深、更广、更靠近水源的地方,他也用恬淡之笔为自己书写下反对蓄奴制的光辉篇章。当人被外物所扰、为外物而忧时,他不会专心透彻地看到自己的灵魂。只有保持恬淡,洗去思想、肉体上的杂物,我们才能看到真实的自我,真正地与灵魂对话。

想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的恬淡从容,想到了吹着赤壁东风的苏轼的恬淡旷达……古往今来,有太多的文人志士用他们恬淡的人生境界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执著于事业,执著于心,与灵魂对话,这才是人生应该走的道路。

“细雨”“闲花”虽美,终不是自己的东西,我们何必为小事、为外物心烦而让自己郁郁寡欢呢?只有自我真实的恬淡境界才是引领我们翻山越岭的航标,它告诉我们:对待失败释然,面对名利淡然,在人生道路上要顺其自然。只要把握住自己的人生态度,读懂自己的灵魂,执著于心,追求恬淡的人生境界,享受质朴与真实,那么无论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金钱权利的诱惑,我们都可以战胜!

评点

这是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

从结构上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层次十分清楚。文题“追求恬淡的做人境界”本是命题材料中固有之意,文章从对两句唐诗的解读入手,紧扣题目,坚定的推出自己的论点;在论证过程中,文章又用两个分论点来论证为什么要“回归恬淡”;结尾指出“细雨”“闲花”不过是外物,只有追求恬淡的人生就境界才能引领着我们走向成功,回应论点,收束全篇,结构十分严谨。但是从对诗中引入抛弃杂念的意味稍有牵强。

从内容上说,本文材料新颖。

润物细无声

――什么样的文化才能影响世界

北京考生

“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多美的画面!相信每个看过这两幅画面的人,都会将它们铭记在心。而能够给予人如此深刻印象的画卷却是“看不见”“听无声”的,这不是正提醒了我们,一种能够影响世界的文化是不是也该如此传播呢?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蓉城的春雨正是这样无声无息的滋润着万物,而做为人类精神依托的文化,也应起到滋润社会的作用。

很多人认为,能够影响世界的文化,一定要足够热烈,足够奔放。似乎只有这样的文化,才拥有激情与活力。那么,谁又能说“细雨”“落花”没有给予我们内心的愉悦呢?激情引起的只能存在一瞬,内涵带来的愉悦才能长久保存。就像这几年红红火火的“超级女声”造就了多少“一夜成名”的神话,够激情吧?然而,现在我们又记得几个名字呢?而世界又有哪国知道这些“明星”呢?“超级女声”代表的速食文化只能成为一时的宠儿,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偶尔泛起的几粒泥沙,又怎么能够用它来影响世界?

润物终需细无声。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有一个传奇――《红楼梦》。仅仅三个字,就已经代表了半个中国文学。又有哪部作品能像它一样,衍生出一门“红学”呢?――而且还是世界性的!纵观《红楼梦》的传播史,它没有排山倒海的造势,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相反,在清代,它甚至是“禁书”;在现代,它也只不过由一位位读者相互传递,用自己的内涵慢慢的渗透进世界文化圈。只有这样的文化,才是具有强大影响力,才是能够代表五千年华夏文明,滋润世界的文化。

由此可以总结出,能够影响世界的文化的特征:有内涵,淡相传。任何有内涵的文化都不必刻意地造势、宣传,因为只要拥有了内涵,它终有一天会拥有世界。

文化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行为。美国,一个只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国家,同时,也是速食文化的“发祥地”。短暂的历史,几次机遇,一帆风顺的发展历程,使它迅速膨胀,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缺乏文化底蕴的它,横行霸道,总想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别人。而这种行为招来的后果,便是永无休止的恐怖袭击和反抗。与之相反,崇尚“温良恭俭让”的中国,虽然没有美国的强大军事、经济实力,却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从历史上看,中国从来都是各国发展的好伙伴。中华文化也正与美国文化的横冲直撞相反,它不是唯我独尊,咄咄逼人,而是细微无声地融入世界。当一所所孔子学院建起时,当春节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节日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露出会心的微笑。因为中华文化是润物细无声的文化。

不少人都担心日韩美的速食文化会侵蚀华夏文明。但我认为,正是由于我们拥有五千年“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我们完全有信心“笑看花开花落”,完全有能力融合世界各民族文化,共同为人类绽放一朵永不凋谢的花!

因为,拥有了内涵,就拥有了世界。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化也是如此。诸君以为然否?

评点

一个中学生来谈“文化”,而且要谈什么是“影响世界的文化”,是否有些狂妄?细读全文,就会发现,本文并没有咄咄逼人的霸气,而是如无声的春雨润物,娓娓道来,就像文章的标题一样。

文章从分析两句诗歌入题,引发联想,用了一个设问句,委婉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而正因为论点是采用设问的形式提出来的,所以,分析问题自然也就成了解答问题的过程。

文章多处运用对比,从各个方面把缺乏文化底蕴的速食文化与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进行比较,有力地反映出内涵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同时也使读者感到,小作者本人,就是一个深受中华文化熏陶的人。

上一篇:内容体式须创新,叙议思维要辩证 下一篇:高考安徽卷作文阅卷综述及备考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