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2022-05-04 10:10:56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 化学教学;创新能力;问题情境;教学方法;课外活动;成功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8―0079―01

创新能力是一切创造发明活动的核心。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那么,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巧妙创设问题情境

疑问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那么,怎样才能在化学教学中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呢?首先,教师应当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其次,设问要注意隐蔽性和梯度性,不能直接给出结论。问题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如,在学习“盐类水解”一节时,教师可提问学生:酸溶液pH值小于7,碱溶液pH值大于7。那么,NaCl、NH4Cl及CH3COONa水溶液的pH值是多少呢?根据常识,学生或许会马上得出答案。但通过实验,他们会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想的不一样呢?这样则会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而且还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应把教学过程变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的责任感,使创新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行为。可以采取诸如自学辅导法、质疑答疑法、对比论证法、对抗赛法和化学游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注重实验的创新性与探索性,可采用“实验、启思、引导”的教学模式,通过实验设计问题情境,展示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的特殊功效。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置于“看和听”的位置,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可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尽量让他们多动手。教师在讲解的同时,也可请学生上台进行实验演示。此外,还可把教材中的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如,在讲盐类的水解反应时,首先,由学生实验入手,让他们通过一组实验发现不少盐溶于水,但并不像原来所认为的那样盐的溶液都呈中性,而是呈现出不同的性质。这是什么原因呢?由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找出其中的规律。然后,提出盐类水解反应概念,分析水解的原因。最后,归纳总结出盐类水解的规律,并讨论盐类水解的实际应用。实践表明,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不仅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开展多种课外活动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还应该重视对其兴趣广泛性的培养和兴趣持久性的关注,要积极创新课外活动的方式及内容。一方面,可利用化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兴趣的广泛性。另一方面,教师可结合大量的趣味化学知识、化学与社会及化学与生活的关系、化学史、化学魔术、化学谜语、化学游戏和趣味化学实验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讲座、表演及比赛等方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四、丰富学生成功体验

在化学教学中,也会存在优秀生和后进生,其在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上也会存在差异。因此,教师的表扬与肯定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化学课程评价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业评价,其功能主要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改善教师的教学,进一步完善课程实施方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不断地创新。如,我在课堂上经常说“很好”、“想法很独特”、“补充的很好”、“没关系”及“不要紧”等,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不错的效果。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充分信任、尊重并爱护他们,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丰富学生的成功体验,从而为其创新能力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课间文化的思考 下一篇: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