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课间文化的思考

时间:2022-08-02 04:18:44

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课间文化的思考

大家习惯把课与课之间称之为“课间”。学生在课间的游戏或其他活动所表现或折射出来的文化气息、文化元素,被称为课间文化。课间文化是一种氛围,是一种气息,它不仅是现代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一项宝贵的教育资源,是一本无形的教科书,所以积极向上的课间文化在现代学校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我们流动人口子学校里,课间文化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1.课间活动缺乏教师的关注与引导。在校园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伴随着下课的铃声,小学生们迫不及待、争先恐后地冲出教室,在校园里你追我赶,推搡打闹,呼喊连天。学生们肆无忌惮地进行着自己的游戏和自由活动,活动的组织性、规范性、安全性毫无可言。而教师则在办公室内,隔离在“吵闹”之外,尽量避而远之,逃离喧闹,对学生们的课间活动往往采取置之不理和放任自流的态度。

这样的课间不仅体现不出任何的文化元素,而且还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我们经常会看到有学生跑来办公室向老师打小报告或告状:“某某把某某撞倒了”“某某和某某打起来了”等。另外,学生在经过课间活动的过度放松之后,经常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大多身体也十分疲倦,而精神又处于高度兴奋状态,重新回到教室后,思想还停留在课间的游戏活动之中,这时上课注意力很难集中,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

2.课间活动单调乏味,缺少活力。在校园里,常见的课间活动还是以传统游戏为主,如,跳皮筋、踢毽子、跳绳、丢沙包等。这些传统游戏在女生当中玩得比较多,而男生则以追逐打闹、玩卡通片为主。另外,不同年级学生的课间活动,他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也不同。低段年级的学生课间活动比较积极,热情较高,活动的内容多为奔跑打闹为主的体力活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课间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有所下降,越到高段年级,课间活动的学生人数越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待在教室里看课外书、聊天、做作业或休息。总体来看,课间活动单调乏味,缺少新鲜活力,课间文化元素平淡。

3.课间文化良莠不齐。总体来看,多数课间文化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使学生可以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健康成长。如,小学生在跳皮筋时,会边跳边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找、找、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呀,你是我的好朋友”“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这些话语伴随着学生纷繁有序的游戏动作,或长或短,或急或缓,抑扬顿挫,押韵叠音,朗朗上口,且意趣横生。这是一种口头文化的再现和传播,而且与学科教学有机融会贯通,是值得我们认同和大力推广的。

当然,也有许多课间文化缺乏趣味性,缺乏教育意义。有的低俗,甚至包含着一些不健康的元素。如,在学生中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走进烤鸭店。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带钱”“你帅,你帅,头顶一窝白菜,身披一条麻袋,腰间系条海带,自以为是东方不败,其实是蠢瓜二代”“班里比赛充大头,老师提问低下头,每逢考试伸伸头,成绩不好摇摇头”。这些低级、乏味、搞笑的顺口溜,不论是改编的,还是独创的,都不利于善于模仿、好奇心强的学生的健康成长。

4.课间活动成为学生奢侈的向往。许多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因为活动场地小,学生人数多,造成学生无法在操场上开展有效的课间活动。有的学校课间活动设备有限,也制约着学生课间活动的有效开展。学校教师往往从学生的安全角度考虑,禁止学生开展可能产生危险的课间活动或游戏,巴不得学生下课以后除了上厕所,其他时间乖乖地待在教室里休息或学习,这样做,学生安全,教师安心,两全其美。还有的教师喜欢拖课,从而造成学生没有课间活动时间,连上个厕所也是去匆匆,来匆匆,学生课间活动的时间就被教师给剥夺了,课间活动成了学生奢侈的向往。

鉴于以上状况,我们认为,学校课间文化是一项急待研究和开发的宝贵的课程资源,它需要一定的目标定位,需要教师的介入,需要学科的渗透,需要生生的互动。只有主动参与,多方联手,才能建设积极向上、愉悦生动、朝气蓬勃、富有时代气息和现代文明色彩的课堂文化。

一、目标定位,重视课间文化

课间文化是一项宝贵的教育资源,要高度重视课间活动在发展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综合作用,使课堂、课间、课外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目标一致,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1.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改变课间活动即学生休息放松这一狭隘的教育认知。尤其是决策管理层的学校领导,总领着全校师生员工,理应引领课间文化建设,把握正确的课间文化导向。因此,在优化课间文化过程中,首先要发挥领导的正确导向和核心作用。在优化课间文化时,必须注重其价值导向,以充分体现我国当前对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道德和行为要求;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人是学校发展的主体,是学校最核心的资源。

2.学校要努力为营造民主、安全、和谐、快乐的课间文化环境积极创造条件。学校要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为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提供完善的、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设施设备,满足学生各方面的活动需求,充分调动起他们开展各项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其开发和推广课间文化创造条件。

3.要有制度保障。学校要把课间活动纳入学校管理体系,加强对课间活动的规范化管理。以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来约束全体师生,以优美高雅的环境文化来陶冶全体师生,引领整个学校课间充斥着轻松愉快的文化氛围,使学校管理不仅是控制、协调,更是开发和促进,把学校管理推向新境界,把学校建成教师和学生发展的基地。

二、教师主导,引领课间文化

1.教师应是一位课间文化的关注者。下课后,留心观察学生的活动,鉴赏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会发现学生在没有学习压力时的一种本真生活状态,会发现课堂上沉默木然、少言寡语的孩子,此时的表情是那么丰富与率真,会发现孩子之间情感的亲疏,会发现孩子行为中所折射出对人对事的态度。

2.教师应是一位课间文化的先行者。在课间文化的开发与挖掘方面,教师要不断树立课间文化的开发意识,不断提高课间文化的开发能力,善于将现代气息和元素融入传统课间活动中,并对其进行科学化的改造和深化。教师可根据自身的专长和所教学科特点,寻找学科知识与课间文化的结合点,创造出富有新意的新歌曲、新游戏、新动作……使课间文化更具有时代气息,更富有教育意义,不断满足学生日益高涨的活动需求。

3.教师应是一位课间文化的参与者。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课间活动,而且要积极参与其中,深入了解学生课间活动的发展动态和变化趋势,有的放矢地进行组织和引导,逐步改变当前课间活动无组织、不规范的现状。教师参与学生的课间活动,在放松自己身心的同时,又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融洽了师生关系,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师参与学生的课间活动,有利于学生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强化集体观念,避免了自发游戏的小团体倾向,同时也可照顾到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如,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学校可以要求全体教师一起参与大课间活动,做到了师生同乐、教学相长,在活动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逐步形成上下全员管理、师生共同锻炼、人人有项目、班班有队伍、天天有活动的阳光体育格局。

三、营造课间文化氛围

在课间,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资源播放一些活泼、轻松的音乐、儿童歌曲、配乐诗朗诵、时事、名人故事等,甚至吸引学生的健康流行歌曲也可以走进课间,如,“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早睡早起,咱们一起来做运动……”从生理健康角度讲,轻松听音乐、广播本身就是一种“意念放松”,有利于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从而提高下一堂课的学习效率。

四、引领学生做校园的小主人,丰富课间文化

课间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作为课间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更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间文化真正的创造者和推广者。学校可以根据场地、季节、时事等因素,规划“主题”课间文化。如,确定各月主题:九月份为“安全在心中”,十月份为“感恩祖国”,十一月为“我健康我快乐”,十二月为“法制在心中”,一月为“新气象、新起点”。依据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的原则,结合每月主题,支持、鼓励小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改编或原创真正适合他们兴趣爱好、积极健康的课间文化。学校根据学生所改编的或原创的课间文化项目进行评比,评选出校园十佳课间文化项目,对获奖的学生进行奖励,并在校园中加以推广。这样不但可以创造出学生自己喜闻乐见、适合学生口味、积极健康的课间文化,而且能培养学生课间文化的创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课间文化只有真正来源于学生的创造,真正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学生才会有表演的欲望,才会主动地参与其中,并在校园中推广开来,流行起来,并随着学生文化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活动需求的不断增长,在活动与游戏中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创新,从而日益完善和丰富。

上一篇:基于网络平台的教研模式研究 下一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