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6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05-03 10:26:35

中医辨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6例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中医辨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效果。方法 56例IBS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脾虚肝旺型和脾虚型,分别给予痛泻要方加减和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治疗8周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随访3个月观察疗效。结果 本组痊愈26例,46.4%;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4%。结论 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以调理脏腑功能为本,标本兼顾,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辨证治疗;疗效观察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病变之一。本病发病与精神、饮食、个体素质等多因素有关。中医中药以整体观辨证论治,具有疗效肯定、副作用少,复发率低等优点。使得中医药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中具有明显优势。近年来,我们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11月至2010年4月符合1988年罗马国际会议标准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56例。男20例,女36例;年龄16~68岁,平均年龄(40.5士15.5)岁;病程1~20年,平均病程(6.5士5.6)年。

1.2 诊断标准 腹痛、腹胀、大便次数及性状长期异常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检查异常的症候群,全部病例的诊断符合1988年罗马国际会议所定的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本组56例根据中医辨证为脾虚肝旺证(腹痛欲大便,便后痛减,腹泻或便秘,伴腹胀、呢逆、嗳气、心烦易怒,舌淡红,苔薄黄,脉弦)和脾虚证(以腹泻为主,伴乏力、纳差,舌淡,苔薄白,脉沉细)两型。脾虚肝旺证予以痛泻要方加减(陈皮12 g,白芍15 g,白术12 g,防风12 g,木香12 g,积壳12 g,延胡索12 g,车前子12 g,茯苓等12 g)。兼腹胀便秘者去车前子、茯苓等,加厚朴12 g,莱菔子30 g,郁李仁15 g,火麻仁15 g;脾虚证予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5 g,茯苓等15 g,山药30 g,炒扁豆30 g,薏苡仁15 g,焦白术12 g,陈皮12 g,砂仁6 g,桔梗6 g)。每日1剂,文火煎取500 m1,分3次口服。8周为一疗程。

1.4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拟定。痊愈:腹痛、腹胀消失,大便次数及形状正常,停药观察3个月未复发;好转:腹痛、腹胀症状基本消失,大便次数及形状基本正常;无效:连续用3个疗程以上症状无改变者。

2 结果

本组随访观察3个月:痊愈26例,46.4%;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4%。

3 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归属于祖国医学的“腹痛”、“便秘”、“泄泻”等范畴。肝之疏泄失常是本病的基本病机,临床上往往可发现在同一患者身上相间出现肝郁与肝旺症状[1]。这是因为肝气既可因情志改变而有异,也可因肝气郁久化火上亢,亢久又耗气成郁,两者互为转化,因此,疏肝与抑肝两法合用,一可辛散解郁,一可酸柔敛肝。疏敛并用体现了调肝方药的双向调节作用。肝脾关系协调则运化正常,大肠传导可趋正常。肝病及脾、肝脾不和、脾失健运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时,调肝固然重要,但尚要兼顾理脾。泄泻无不与脾与湿有关,脾虚湿盛在泄泻中占重要位置,肝旺乘脾、肝脾不和者多有脾气虚弱[2]。正如《景岳全书•泄泻》所说:“凡遇怒气便作泄者,必先对怒时夹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采用抑肝扶脾、缓急止泻、止痛之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正切中其病理机制[3]。

本病疗程较长,由于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以调理脏腑功能为本,标本兼顾,故获得较好疗效,显示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独特的优势。

参 考 文 献

[1] 余怀平,杨树成.桂枝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5例的体会.中国中医药杂志,2005,3(6):812.

[2] 郑舜华,张正利,蔡淦.肠吉安干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3,4(11):244.

[3] 李定国,李兆东.肠易激综合征研究现状及展望.中华消化杂志,2003,12(2):69.

上一篇:参七散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下一篇:患儿七氟醚吸入麻醉后恢复期骶管麻醉和氯胺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