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教学的特征刍议

时间:2022-05-01 09:42:20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教学的特征刍议

摘要:有效课堂教学就其内涵来说,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本文依据建构性理论,按照新课程理念及相关要求,提出衡量一堂课是否有效的“五要素”:发展性、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反思性。应该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解构,重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发展性;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反思性

中图分类号:G62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6-0028-02

众所周知,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育人的主渠道,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有效课堂教学就其内涵来说,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有效课堂教学是针对课堂低效甚至无效的“四大顽症”而提出的,即课堂只有传授,缺少方法;只有练习,缺少感悟;只有“计划”,缺少灵活;只有讲解,缺少互动。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如同产品的加工,课堂是加工厂,学生就是有待加工和塑造的产品,课堂不是人的活动场所,而是“鸟笼”。

判别和衡量一堂课是否有效,是否高效,考察的维度可能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应将视点聚焦于“课堂”这个“动态定格”,依据建构性理论,按照新课程理念及相关要求,提出衡量一堂课是否有效的五大特征。

一、发展性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发展是什么?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发展不是外界强加的,发展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有效课堂教学应实现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向现代的发展性教学转变。传统的知识性教学以学科为本位,旨在传授知识,而发展性教学则以人为本,旨在促进人的发展。

发展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人的社会化,通过人才培养,最终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弄清和把握发展的核心对象问题,首先要有对象意识,即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其次,要求教师要有“全面发展”的意识,即牢记学生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在现阶段,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过去那种选拔性的教育已经为大众教育所代替,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学生的充分发展成为了教育的终极目的。因此,基础教育不仅是为了升学,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他们终身学习、自主学习走向社会的能力。

二、自主性

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动脑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显著特征。课堂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即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彰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是实现自主性的最主要指标。参与是每个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基本权利,而不是几个或少数学生的“专利”。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不是没有思考、没有感情的“应声虫”,而是思维的同步、情感的共鸣。教师应指导他们参与、引导他们参与、努力让学生学会参与、敢于参与、乐于参与。考察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自主性,主要从“四个参与”进行,即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真实参与。实现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面达到100%,学生全程介入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生的全身心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动口、动脑、动手,真切地感受知识的获得、体验能力的操练。

三、开放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教学活动应当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开放是为了融合,在融合中求得最佳结果。通常来说,开放性课堂教学从三个维度上进行:即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空间由封闭到开放到融合,教材的知识空间与学生的经验空间由封闭到开放到融合,课堂的学习空间与学生课外的生活空间由封闭到开放到融合。主要表现为:

1.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2.资源分享的同学型师生关系得以确立。孔子强调“教学相长”,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只是与学生的学习内容有所不同而已。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又是众多同学中唯一一个不一样的“同学”,必然衍生出心理的“向师性”,这种“向师性”正是教师实现教学影响力的心理基础。

3.活动成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4.课堂成为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教师不再刻意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而是把一堂课的学习作为学生整个学习生活或某个阶段的一个点,这个点立足于前一个点,同时又是下一个点的基础。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各环节的安排。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堂课的不完整,正是为了求得一个学习过程的完整,求得学生真正有效地学习。

四、生成性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生成性课堂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互动、动态、多元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如果失去了生成性,也就失去了弹性和生命活力。

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是有效实施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前提。要把学生当成重要的生成性课程资源来对待,课堂上要尊重和善待这种资源,使教学活动都能从学生的现实情况出发,从学生的已知起航。教师在重视教学设计、备教材的同时,更应该备学生。

教学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具有预设和生成的双重属性,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对预设的超越和发展,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统一的。为了更好地生成,课前的教学设计要从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及评价等方面体现出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预留更大的空间。预设是静态的,带有教师较多的主观性,而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却是动态的,是难以完全预测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捕捉课堂中生成的“火花”,从而动态地生成新的学习活动。

生成性课堂要求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由“说话的强者”转变为“积极的倾听者”,倾听不只是学生的义务,教师更应该学会倾听,要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敏锐地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置疑,了解彼此的想法。教师是否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是教师能否组织好动态生成的课堂的重要条件。

五、反思性

新课标十分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做好教学反思,既能帮助教师迅速整理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又能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从而使课堂教学不断从优化走向成熟。对有效教学的反思就会引导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后续预设的高效性,强化自己的有效意识,使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有位教育学家说过,“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只有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从而逐步完善教学艺术。

能自如地应对动态的课堂教学,随时调控课堂教学的程序是教师的教学能力,但是这种能力仅靠教育理论的学习是不够的,它是在教师经过学习和内在的体验以及对自己的教育行为的反思基础上自发形成的,是一种自觉的、不假思索的教育行为,而不是强制性的教育行为。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有效的?说到底这是一个课堂教学评价或诊断问题。从以上所述的五大特征来看,以新课程理念为比照,不难看出,当今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应该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解构,重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换句话说,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应是动态生成师生教与学的智慧的教学,应是关注师生双方生命健康发展的教学。

上一篇:用课改新理念不断创新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下一篇:立足课程改革 重塑教研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