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论文:网络创新信息传送条件简析

时间:2022-05-01 02:47:56

网络信息论文:网络创新信息传送条件简析

作者:陈喜乐 单位:厦门大学

对自然界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认识得越是深入,就越是感觉到各个事物和各个现象之间的关系尤为紧密。面对复杂的认识对象,任何个人或少数人仅凭自己的求知欲望和释谜热情已不可能完成整个研究活动了,集体协作甚至实行国家组织、国际联合攻关都成为一种必需,成为决定科研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人类认知过程的复杂性与个体的多样性使得知识创新越来越离不开信息传播。由J•勒夫特(J.Luft)和H•英厄姆(H.Ingham)共同创立的有关人类认知心理过程的乔哈里窗模型[6],通过对信息的已知和未知进行考察,为科学交流双方信息的了解程度提供了研究模型,。与其他任何系统相同,乔哈里窗各个区域的大小是动态的,其中一个区域面积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所有其他区域面积的变化。而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科学交流体系的动力和效果。开放区为科学交流提供前提,如果没有共同的爱好和相互的好感,交流与沟通就很难持续有效地进行。开放区越小,交流与沟通就越浅,其动力就越小,越不利于科学交流。因为作为交换的科学交流与沟通取决于交流双方将自己对他人公开的程度。如果交流双方的其中一方不让对方了解自己,也就是说,交流双方的任何一方公开的自我很小,都会使交流与沟通变得十分困难。因此,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有赖于扩大开放区。盲目区、隐蔽区和未知区的存在是科学工作者产生相互交流的心理需要,是促成科学交流的动力。盲目区、隐蔽区和未知区越小,其动力就越大,越有利于科学交流。科学交流的目的就是要扩大开放区,缩小盲目区、隐蔽区和未知区,即在“乔哈里窗”中寻找知识创新的动力,。

每个人在接受或排斥外部信息时,往往都要进行信息选择。信息选择是对进入知识创新系统的信息从源头上进行合理的筛选与判别,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信息传播及其运动的质量,是实现知识创新的必要前提,而且是对付信息海洋的必备条件。也就是说,人们总是依据自身原有的背景知识、个人的需要和意愿而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甚至有所曲解,主动地选择和接受那些与之相适应的外部信息,以便使所接受的信息同自己固有的价值体系和既定的思维方式尽量地协调一致。人们从大量信息中选择记忆对象,有时是无意识的,如对某次特别精彩的科学实验留下深刻印象;有时是有意识的,如对某种实用性很强的科技成果有意“储存”,所记忆的信息往往与科研人员的心理结构相吻合。一般来说,人们并非由于某类信息合乎自己的口味,因而将它存入记忆中,而是人们记住某类信息正表明它能投其所好。因此,在信息选择过程中,人们的习惯性、主观性、随意性都较大。通过选择,一方面可以使外界有效的信息进入,无效甚至有害的则被阻挡在外;另一方面,可以使外界的输入均匀、标准化,这样进入系统的信息就易于处理、传输、加工。因此,在信息传播中,什么样的信息被传递,传递到哪儿,以及信息的传播方向如何确定等问题,都只有在选择机制的作用下才能得以最终实现,从而使信息传播朝有序化的方向迈出决定性的一步,最终完成系统的自组织过程。创新者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但是当这些信息没有与创新系统发生联系时,只是一种自在或潜在的创新信息。只有当创新者根据自身的背景信息对它们加以选择,这些信息与知识创新活动发生联系,并输入到系统中时,这些潜在的信息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创新信息。因此,创新者在认识和实践中,往往通过大量细微、点滴的信息比较与取舍,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根据它即可以判断、推知或看清某种重大事物的发展趋向和本质所在。现象与本质的联系是错综复杂的,任何现象及其变化,其负载的信息,总是通过种种渠道向外传播、扩散的。所以,透过大量细微、点滴的现象所负载、传播、扩散的信息比较与取舍,就可以筛选出这样一些现象及其负载的有用信息,它们与事物本质的联系是直接的、稳固的,带有必然性,借助这些有用信息也就可以推断事物的本质或规律,最后满足信息的需求。随着人们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信息量日渐增大,信息的记录方式、载体形式、传播手段等也日新月异,导致了信息系统发展过程和目的的多样性、复杂性加剧,选择的难度加大。信息加工碰撞机制主体对信息的加工整理不是单纯整理的过程,而是内外信息相互碰撞运动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正如J•皮亚杰(J.PLaget)著名的“同化一顺应”理论所说的,“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7]”。一旦信息进入知识创新系统,内外信息的相互碰撞运动必然发生彼此之间的进行简约同构意义上的综合互补贯通的运动,这一运动过程是主体提取存储于头脑中的内部信息,把内部信息外加到外部信息上,用内部信息处理外部信息的整合过程。正如认知心理学家司马贺所说:“对新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要利用已存储的知识,把旧信息增添到新信息上面来[8]”。主体通过认知图式对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等整合过程,才能获得关于客体信息的本质性认识。这种整合的过程就是主体同化客体信息的过程。同时,信息一旦进入知识创新系统,内外信息彼此之间又会发生相互顺应的调整运动。因为信息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的碰撞运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彼此之间的信息结构存在形式、甚至信息本体意义的某些变化与调整,以适应对方存在的要求。这种变化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结构的解体变化,即解构。这是因为在相互碰撞运动中,不同层次的信息包括信息个体和信息单元群块在撞击下,其各自信息存在结构形式甚至信息本体意义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解体或破缺。这种信息原有结构框架的解体,是进行新的思维活动的重要前提。它意味着信息突破了原有的传统思维结构的限制,打破了旧的存在形式的束缚,体现了信息对原有存在形式乃至本身意义层次的超越和解放。二是信息在新的基础上的重新组合与建立,即建构。这是各种信息在解构的基础上,由于意义获得解放,彼此就会在新的层次上进行自由灵活的同化、互补、贯通运动,重新组合成具有新的意义和新的存在形式的信息体,形成新的思维成果。创新活动中的信息解构与建构是内在统一的,是同一创新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信息梯式递进机制由于信息在传播中具有不守恒性,因此信息不但可以循环使用,而且可以任意分发复制和重组增殖。而网络又使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网络节点)存取、收发信息,并使任何信息在存取时刻和收发节点保持一致。因此,在网络环境下知识创新中的信息传播及其运动的协调机制具有梯式递进效应。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信息协调加深了主体对信息本质的认识,提高了信息的有效利用率;另一方面信息协调赋予信息新的价值,经过加工处理的信息是从原生信息中派生而来的,虽然它们来自原生信息,但是它们已独立于原生信息而自成系统,独立发挥着特殊的功能。例如,一些信息本身可能没什么价值,但在它身后却隐藏着另外一种很有价值的信息,这种延伸或潜在的信息单元,有一定的隐蔽性,往往不易被人发现,一旦被开发出来,并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却可能产生不可估量的效益。美国芝加哥大学图书馆研究生院、信息中心的Swansan等一直从事认知科学和文献内容相互联系的研究[9],在隐含信息的重组中,取得了突破和创新。雷诺氏综合症是一种阵发性指或趾缺血,没有明确的病因与满意的治疗办法。1986年,Swansan等人想从管理信息中通过检索有关雷诺氏综合症的文献,找到有关病因及治疗方法,检索中发现有几篇提到患者的血液粘滞度超过正常值,红细胞僵硬不易变形的文献,然后再用“雷诺氏综合症”或“血液因子”作为主题词检索文献,进一步发现有几篇文章提到鱼油可以降低血液粘滞度,增加红细胞的变形性[10]。通过对这些文献隐含内容的分析研究,他们提出一个假设:食用鱼油可能对雷诺氏综合症有益。经过反复检索和对检索信息的整合、重组,他们发现血管反应性,血小板凝聚和甘油三酯水平都是与雷诺氏综合症和鱼油有内在联系的。于是发表了食用鱼油可能对雷诺氏综合症有益的论文[11]。两年之后,在《关节炎和风湿病》杂志上,出现了第一篇关于“鱼油对雷诺氏综合症的作用”的临床试验报告,证实了他们的假设。随机多路径信息反馈机制反馈并不是信息传播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更高基础上或新的层次上的回归,反馈信息经过了创新者的自我调整和完善,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和修正,更为丰富复杂。反馈是实现协调和控制的重要手段,是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的信息向知识创新活动环境的传播运动,并以特定的方式经过环境活动的变化影响后再回到知识创新的各个阶段,对知识创新全过程再次产生影响的信息传播及其运动过程。通过反馈,系统不断将自身内部的某些信息以及系统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信息加以再吸收,以调节系统内部各局域的关系以及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同外界的关系,导致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关系的不断自我调整。作为自组织系统,信息传播系统具有自反馈功能,即系统能不断将输出信息回输入系统,并自动调整其内部结构和功能以使输出信息更能满足需求,通过自反馈,一方面自动调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另一方面自动维护系统内的相对平衡。反馈在信息传播系统自组织中作用明显,具有重要地位。如当科技信息缺乏或不能满足需求时,通过反馈促使科研人员加强科技创新,更新仪器设备,从而提供大量新的科技信息。而日趋增多的科技信息又有利于提高科技信息的流通质量和传播速度,提高信息人员的科技素质,实现科技信息增殖和广泛的传播目标。

上一篇:商行征信论文:商银征信信息问题诌议 下一篇:信息生态论文:小议当前电子信息生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