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入全球采购体系的策略研究

时间:2022-05-01 07:51:30

【摘要】(一)优势分析 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迅速增长。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的扩大(见表1)。2007年我国共有汽车零部件企业20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75...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入全球采购体系的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随着汽车生产全球化,汽车零部件全球采购已经成为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融入全球采购体系,积极参与汽车产业分工,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实现汽车零部件产业国际化。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通过分析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环境对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入全球采购体系带来的机会和构成的威胁,进而提出了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全面融入全球采购体系的策略

关键词:汽车零部件企业 全球采购体系 SWOT分析

全球采购(Global Sourcing)是指在供应链管理思想指导下,充分利用全球生产要素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供应商,采购质量最好、价格合理的产品,以保证产品总成本最低。为了在激烈的汽车市场中赢得优势,跨国汽车公司突破国界的限制,在低成本国家实施零部件采购,以整合全球采购资源,实现资源全球化最优配置。我国因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快速发展、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成为跨国汽车企业重要的采购基地。面对这种形势,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应该如何进入全球采购体系并成为跨国公司的合作者,在合作中实现“双赢”。本文将对我国零部件企业进入全球采购体系进行SWOT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策略。

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入全球采购体系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迅速增长。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的扩大(见表1)。2007年我国共有汽车零部件企业20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7580家;就业人数159万人,占汽车工业从业人数的60.7%。2008年就业人数达到175万人。

零部件产业集群基本形成,提升了产业竞争力。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围绕整车生产的布局,基本形成了京津冀、东北、川渝、两湖、长三角、珠三角六大汽车零部件产业圈,在这些汽车零部件生产区域内,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六大区域整车产量占全国的72.1%,零部件产值占全国的81.2%,零部件生产企业数量占全国的79.9%,就业人数占全国的79.1%。在城市分布格局中,长三角的主要城市在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家信息中心:《2009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调查研究》)。

随着六大汽车零部件产业圈的崛起,我国已经建成的主要零部件产业园区超过100个,大部分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园区内集聚了上万家零部件企业,涵盖汽车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集群规模已经相当可观,园区内部的产业配套关系、资源互补优势已经初步体现。

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具有跨国汽车企业寻求全球采购的“低成本”优势。劳动力成本是汽车零部件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劳动力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作为采购中心是跨国公司实施全球采购的主要目的,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不足美国劳动力成本的10%。

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由于国内劳动力成本低,在劳动密集型零部件产品上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如座椅、保险杠、线束、铝轮毂、玻璃、刹车片、离合器、散热器、消声器、万向节等,其价格低于同类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二)劣势分析

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处于供应链的低端。我国虽有几万家零部件企业,但是没有形成层次分明的配套体系,而且力量分散,难以形成系统的产业支撑力,不能满足跨国汽车企业大批量采购需求。在跨国企业采购中,产品大多为低附加值、高能耗的产品,很难成为一级供应商,在国际分工协作中处于低端地位。

产品技术含量低,核心技术缺失,缺乏竞争力。我国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据国外企业的一般统计,零部件工业的平均投资应为整车企业的1.2~1.5倍,而我国目前的状况是低于0.3,明显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在发达国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能力以领先于整车企业,一辆新车的开发中70%的知识产权属于汽车零部件企业,而我国绝大多数企业不具备产品开发能力,产品开发依赖于主机厂,难以适应整车更新换代的配套要求。由于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薄弱,无法参与整车企业的产品开发,没有机会学习和掌握零部件开发的核心技术,导致主要总成和关键部件的核心技术被外资企业垄断,无法根据整车产品技术发展需要提供性能优质、质量稳定、价格合理的零配件。

企业规模小,没有形成规模经济。虽然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较多,但是经营规模小,大型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例不到1%,中型企业比重不到15%。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产销量一般是按亿件(套)来计算,而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是按万、十万件(套)计算,这样的生产规模无法进入整车厂的配套体系。

产品缺乏品牌影响力。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规模小、生产技术水平落后以及产品范围狭小,难以形成知名品牌。有些企业建立了自己的品牌,由于缺乏品牌意识和品牌管理,企业的品牌没有得到恰当的保护,使得品牌在形成不久之后就失去了作用。因此,我国汽车零部件品牌与国外汽车零部件品牌相比处于劣势,在国际市场没有影响力,得不到跨国公司的认可。

(三)机会分析

汽车零部件采购全球化趋势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国际化提供了发展机遇。伴随着汽车零部件产业国际化,越来越多的整车厂实行零部件全球化采购。自我国加入WTO以来,跨国汽车企业在我国的采购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了汽车零部件出口的增长。表2所示,出口零部件由供应国外维修市场,逐渐转向加入跨国公司的整车零部件采购计划。

汽车产业开放程度高,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融入全球化采购体系提供了条件。汽车工业是一个大规模的协同产业,整车厂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其它企业,实行横向一体化而形成汽车产业链,产业链的各节点企业之间形成一种紧密的协作关系。例如,日本平均每个汽车厂拥有一级协作配套企业168家、二级协作配套企业4700家、三级协作配套企业31600家,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有40000家协作配套企业,通用汽车公司有60000家协作配套企业。由此可见,汽车产业的开放度远远高于其它行业,为整车厂配套的零部件企业提供了合作机会。

我国已经成为跨国汽车集团的主要采购基地。迫于汽车市场竞争的压力,跨国汽车公司实施“低成本国家采购”,以我国为首的低成本国家将成为全球买家的采购中心。跨国公司纷纷在我国设立全球采购中心,逐步将我国企业纳入其全球汽车产业链和供应链,实现生产要素的国际交换和全球流动。有资料表明,汽车业巨头到2007年前,在低成本国家的零部件采购额累计将达500亿美元,其中70%在我国采购。上海美国商会的《中国制造企业竞争力研究2008-2009》报告也称,在低成本国家中,我国是企业的首选业务开展地,伴随着国际汽车市场的不景气,我国已逐步成为全球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巨头布局的重点国家。

全球金融危机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提供了融入全球采购体系的机会。金融危机使世界汽车零部件企业重新洗牌,美国、德国、日本等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相继出现破产或重组,导致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尤其是二、三级供应商和售后市场供应商数量减少,而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这种形势有利于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四)威胁分析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着跨国零部件企业的“入侵”。近年来,各大跨国汽车零配件企业纷纷在华投资或扩大规模,博世、GKN、博格华纳、采埃孚、电装等零部件企业加大了在中国的扩张速度。2007年,在7580家规模以上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1318家,占总数的17%,总资产和营业收入分别占全部零部件企业41%和42%(国家信息中心:《2009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调查研究》)。

跨国公司凭借着强大的技术实力,具有参与整车同步开发、系统开发和模块供货的能力和经验,占据了高附加值和高技术产品领域,我国汽车零配件企业在投资、技术、市场等方面被逐步边缘化。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着产业链上游和下游的挤压。随着我国逐步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我国劳动力成本会不断上升,同时资源和土地等要素的价格也在不同程度的上涨,如2008年国际原油和铁矿石价格的大幅上涨,造成塑料件、钢板、玻璃等材料的上涨,低成本优势逐步削弱。由于汽车市场价格竞争日趋激烈,整车厂不断降低车价,大幅度压缩采购成本,要求零部件的价格每年以8%-10%的幅度下降,致使零部件企业的正常利润被大幅压缩。因此,汽车零配件企业面临着上游生产成本上涨和下游主机厂压价的双重压力。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着进入全球采购体系“高门槛”的障碍。全球化采购提出了安全性、耐久性、节能性和环保性等高标准,目前国内外整车厂要求其供应商进行ISO/TS16949:2002认证,确保各供应商具有高质量的运行业绩,并提供持续稳定的长期合作,以实现互惠互利,因此ISO/TS16949质量认证成为零部件企业融入全球采购体系准入门槛。据了解,国内通过ISO/TS16949质量认证的企业并不多,另外随着汽车召回事件屡屡发生,汽车召回多是由于零部件产品缺陷所致,各大汽车集团对全球采购的零部件质量一定会设定更高的标准,这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基于上述分析,总体而言我国企业进入全球采购体系的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威胁(如表3所示)。因此,汽车零部件企业应该抓住机遇,发挥优势,融入全球采购体系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把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做大做强。

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入全球采购体系的策略

通过SWOT分析,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应当准确进行市场定位,找准进入全球采购体系的“切入点”,采取相应的措施迅速进入全球采购体系。

(一)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入全球采购体系的“切入点”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全球零部件供应商体系中的定位。随着零部件的全球采购、系统配套、模块化供应趋势的发展,汽车零部件行业已形成了逐级转包零部件供应体系,即一级供应商向整车主机厂供货、二级供应商向一级供应商供货、三级供应商向二级供应商供货的层次鲜明的“金字塔”型的供应体系。从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分析,二级供应商是优势企业主攻方向,大多数企业应该成为三级供应商。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入全球采购体系的领域。从跨国公司采购情况来看,国外汽车厂商在中国采购重点集中在国内具有成本优势的产品,而对国内与国外竞争力接近的产品采购量小。 从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产品优势分析,应该重点考虑的进入领域可包括具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部分与国际竞争力接近的产品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和提高研发水平,争取尽快进入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领域(见图1)。

(二)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入全球采购体系的路径

与跨国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双赢采购。双赢采购是采购商与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关系由简单的交易关系发展成为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强强联合使企业都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价值增值链上达到“双赢”。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要进入全球采购供应链,就要向系统开发、系统配套、模块化供货的方向发展,与整车厂建立稳定的配套供应关系。

充分利用政府和中介组织的沟通机制,实现快速进入。我国政府在汽车零部件国际化进程中起到推动和引导的作用,可以帮助企业进入全球化采购网络,如政府为汽车及零部件的外商投资项目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颁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一系列政策;鼓励跨国汽车企业在中国设立全球采购中心;通过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的支持,推动汽车零部件产品出口,使出口产品质量和服务更加符合采购商的需要等。商务部建立了“中国商品网”等商务网站,一些重点城市兴建了全球采购出易平台和外商采购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牵线搭桥,都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与跨国汽车企业搭建了沟通的平台。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快速进入汽车零部件全球采购体系。

加强信息化建设,运用电子商务模式适应网上采购。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全球采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目前许多企业已经建设电子商务系统,通过建立BtoB电子商务平台,实行网上采购,从而改变了原有的采购模式和采购范围,获得互联网时代的竞争优势。美国三大汽车巨头每年在网上采购零部件高达2500亿美元,国内大型的整车企业建立信息化采购体系。汽车零部件企业要加强电子商务应用能力,包括建立自己的企业网站以及充分利用BtoB电子商务平台,尽快获得跨国公司的采购信息,尽早进入跨国公司的供应商选择范围并最终获得采购订单。

加强研发平台和模块化、系统化供货能力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汽车零部件企业应加大研发资金投入以强化技术研发能力,从技术模仿走向技术创新,建立研发平台研究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同时,瞄准整车技术发展趋势,跟上主机厂车型开发的步伐,进行同步开发、同步设计、同步配套,提高模块化、系统化的供货配套能力。

加强企业整合,提高规模效益。为了更快地融入全球采购体系,我国的零部件企业应加快同类产品和上下游产品企业、相关技术企业间的兼并与重组,整合有效资源扩大规模,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通过企业整合,淘汰了那些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没有市场的企业,形成了以优势企业为主体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在提高规模效益的同时,也能抵抗外资企业的冲击。

培育国际品牌,提高品牌效益。汽车零部件企业融入全球采购体系需要有品牌的支撑,而我国汽车零部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是低价格,品牌对价格的贡献较小,产品的品牌价值含量较低。因此,企业要树立精品意识,学习跨国公司品牌管理的经验,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改善售后服务,建立良好的企业信誉以提升品牌价值,通过拓展销售渠道以扩大品牌价值。

结论

在汽车生产国际化的背景下,全球化采购是汽车零部件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入全球采购体系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要抓住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准确市场定位,全面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加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同时,通过与国际市场接轨,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国际汽车产业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燕春蓉.跨国公司全球采购策略分析[J].现代物流管理论丛,2009

3.我国零部件企业如何进入全球采购体系.杰奥汽车网,2008

上一篇:贸易保护主义下我国外贸出口战略与实践对策探... 下一篇:谈韩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变迁与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