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君子精神”与虚拟生活伦理建构

时间:2022-05-01 06:30:14

儒家“君子精神”与虚拟生活伦理建构

摘要:虚拟社会并非理想乐园,网络的虚拟性、隐匿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使得技术控制和规范约束在虚拟社会中难以奏效,而儒家“君子精神”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是虚拟生活伦理建构不可忽视的思想资源。儒家“君子精神”对于虚拟生活伦理的资源意义包括“积极伦理精神”和“消极伦理精神”两个方面,其中前者主要体现为“仁者爱人,济世安民;辨善识人,权变中庸;勇于担当,敢于批判”等三个方面,后者主要体现为“诚意慎独、不愧屋漏”。

关键词:儒家 君子 虚拟生活 网络伦理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双刃剑”特性显露得更加明显,它所营造的“虚拟社会”尽管美轮美奂,但也并非“理想乐园”。新老伦理问题不断冲击着网络,严重干扰了人们的虚拟生活并影响到人们的现实生存。在制度难以落实和推行,技术难以控制和监督之际,探寻儒家传统德性伦理思想智慧,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对作为儒家德性伦理思想集中体现的“君子精神”的虚拟生活伦理建构意义展开探讨。

为方便论述和实践的需要,我们可借鉴当代英国思想史家以赛亚・伯林把自由区分为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做法,将“君子精神”从性质上分为“积极伦理精神”和“消极伦理精神”两类。这里的积极强调的是“有所为”,消极强调的是“有所守”。其中前者主要体现为孔子说的“君子三道”即“仁智勇”等三个方面,后者主要体现为“慎独”自律精神。

一、仁者爱人,济世安民

“仁”是君子最重要的德性。在孔孟荀看来,君子的实质就是“仁”,君子无“仁”,则名不副实。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孟子也说:“君子亦仁而已矣。”(《孟子・告子下》)荀子强调,君子“唯仁之为守”(《荀子・不苟》)。那么,究竟什么是君子之仁呢?如所周知,儒家之“仁”最重要也是最简单的意思就是“爱人”。君子之“仁”的精神实质可概况为“仁者爱人、济世安民”的人道精神。君子之“仁”对于网络伦理的资源意义也主要体现于这两个方面。

其一,仁者爱人。网络在给人们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给动机不良的人作恶带来了遮羞的面纱,使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地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为形成一个良好的网络秩序,法律和技术监督固然不可少,但“人心”似乎更为根本。只有努力培育好一颗善良的心,才能做到以人为目的而不是工具,才能不为非作歹。在这一点上,儒家君子之“仁”就显得异常重要。孔子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也就是说,“仁”心具有“引人向善、祛除邪恶”功能。孔子同时还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网民若能努力培育一颗仁心,即使电脑技术再高,就不至于做出传播病毒、公布他人隐私等伤天害人。

其二,济世安民。仁之另一重要意义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借助于网络,比如QQ等即时聊天工具、论坛、博客尤其是微博等,网民更容易发挥自己的实际价值。孟子曾说:“是以唯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这句话同样可以应用于网络。这里的高位可以由“权位”转化为“影响力”。有仁爱之心的人借助于网络的巨大影响力可以让更多的人得到实惠,从而达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效果。

二、辨善识人,权变中庸

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充满偶然性的人生,光有爱心和人道精神还不足以使人很好地“爱人”,还需要“知(智)者利仁”(《论语・里仁》),因而“智”就备受儒家重视,成了君子的第二个重要德性。什么是“智”?简单地说,“智”是一种“辨善识人,权变中庸”的理性能力和生活智慧。

其一,辨善识人。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营造的虚拟社会更加复杂,拥有“智”这一德性,明辨是非善恶、知人识己就异常重要。网络世界犹如《红楼梦》“太虚幻境”对联描述的那样“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生活其中的网民往往有“雾里看花”的感觉。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虚拟性和隐匿性使得各种谣言、虚假信息和诈骗广告更加泛滥,不怀好意的人或不法分子也更容易成为“披着羊皮的狼”。可以说,网络是一个骗你没商量的世界,技术虽能起到一定监督控制作用,但基于离散结构建立起来的互联网,“无中心”特点往往使得技术控制收效甚微,因而网民自身的信息素养就至关重要。他不仅需要具备事实判断的能力,而且还需要具备价值判断的能力。君子之智,首先强调的就是这两个方面。孔子说:“知(智)者不惑。”(《论语・子罕》)智者之所以不惑的重要原因就是他具备了理性认知和辨别能力,具备了道德理性,因而能够分清事物与人事的是非、曲直、善恶。网络除了容易使人上当受骗外,还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地方。孔子曾经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一般认为,孔子此处强调的是选择居处时要发挥辨别善恶的能力,选择有利于自己德性养成的具有仁风美俗的生活环境。对网民来说,不使用网络是不现实的,但可以努力去做的是不要浏览那些黄赌毒等非法网站。

其二,权变中庸。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使得网民更容易游离于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权变中庸在虚拟世界比现实世界更加重要,也更具有实践的可能性。“权变”并非随意变通,而是一种极高的道德智慧。权变处理的是经权关系。所谓“经”,就是具有恒定性质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而“权”则是道德主体在具体境遇中,针对特殊情况,权衡轻重利害、大小本末,对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一般规定所作的变通。现实社会中,受现实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有很多具有增进他人和共同体利益的事情是不能干的,但在自由的网络中人们就可以充分发挥“权变”智慧做善事。“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论语・子张》)只要有利于他人和共同体,适当的“释放”应当被允许,这是网络的自由价值所在。但“释放”并不等于“放肆”,尚需要谨守道德底线,如何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具备“中庸”德性,做到游刃有余。

三、勇于担当,敢于批判

“勇”是君子人格的另一重要德性,“勇者不惧”被孔子视为君子之道的重要内容。君子之“勇”不是“孔武有力”,亦非“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血气之勇,而是突出地表现为“见义勇为、舍我其谁”的实践精神。君子之勇对于现代网络伦理的资源意义主要体现为勇于担当、敢于批判。

其一,勇于担当。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对于为仁之事,即使面对老师,也不必谦让,而当引为己任,勇于承担。曾子也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孟子甚至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孟子这句话在现代社会看来似乎是“超级自恋加非常好意思”,但这种敢于承担自己的分内之事,“铁肩担道义”,积极肩负国家社会荣辱重任的精神,正是君子之勇的重要体现。怨天尤人,推卸责任,则是懦夫的表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体现的正是知识分子的勇于担当精神。勇于担当精神在网络社会有较好的实践环境,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特点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发挥网民的担当精神。受个人资质、社会身份等条件约束,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容易将责任推卸于一些地位高、能力强、发展好的人,但在网络社会中,人的很多缺点都可以隐去,只要愿意,都可以扮演非凡的角色,做有助于他人和共同体的事情。

其二,敢于批判。君子之勇的另一体现是具有批判精神。“谦谦君子”往往给人一个错觉即柔弱,实际上作为理想人格的君子是崇尚“和而不同”,“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的。孔子强调以和为贵,却绝不苟同,而是有着一定的抗议或批判精神。实际上,抗议或批判也并非只有消极意义,建设性的抗议或批判可使人、事、社会归于正道。儒家并不缺乏批判精神,他们基于王道理想对社会种种不良现象进行批判,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治批判;二是作为社会良知对社会的批判;三是文化传承、文化批判精神。”孔子就曾对“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现象进行了尖锐批判,并对管仲、子产、晏婴等有一定影响的人物有过褒贬。思孟学派把孔子的批判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以“乐道忘势”、“德尊于位”的刚风傲骨维护着王道理想和人格尊严。郭店儒简中《鲁穆公问子思》甚至宣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荀子也强调“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荀子・子道》)网络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地方,更有利于批判精神的弘扬,如果说现实社会人们为维护正义还有种种明哲保身的顾虑的话,网民却是只要愿意基本上可以做到畅所欲言而不易被制裁。但批判并不等于人身攻击、政治诋毁、恶意造谣,而是以社会核心价值和社会共同理想为基础,对于人物、政治和社会实行监督和批判,以便对可能产生的种种消极作用有所限制。

四、诚意慎独,不愧屋漏

“慎独”是君子的一种道德自律精神。“独”字既可解释为独居、独处,又可以解释“一”。前者意指独居独处时,自己的行为独自知道,这种环境具有“无人监督”的特点。《诗经》中早已蕴含“慎独”思想,如“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诗经・大雅・抑》)。“屋漏”本指居之西北隅的藏神之处,引申为无人监督的“暗处”,这句话是说在无人监督的暗处也要做到问心无愧。在这个意义上,“慎独”即指独居独处时,虽然无人监督,但仍然要谨慎不苟。后者的“一”即仁道,慎独也就是须臾不离仁道。《礼记・中庸》明确提出“君子慎其独”的说法,告诫君子在他人看不见、听不着的独处之地也要谨慎地约束自己,防止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慎独”强调的自律精神在网络世界中异常重要,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去了网民的任何个人特性,人与人的交往通过机器相连,性别、年龄、长相、甚至声音等都可以容易地改变,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功能非常弱。网络社会中,人们正处于传统“慎独”思想描述的无人监督的状态下,各种欲望容易萌生,因而非常需要慎独精神来约束自己。“慎独”对于网络伦理的资源意义即在于强化网民的自律精神,努力做到“慎视”、“慎听”、“慎言”和“慎动”等“四慎”,即不传播和查看不良信息,不制作和观看不健康的网络视频;不制作和听取不健康的音频信息;不使用污言恶语攻击他人,更不信口开河、欺骗他人;不制作和传播网络病毒、入侵他人主机窃取他人机密、盗取他人信用卡账号,等等。

参考文献:

[1]郭齐勇,郑文龙.杜维明文集:第五卷[M].武汉出版社,2002,59.

[2]肖群忠,林贵长.传统“慎独”精神:现代网络伦理的富矿[N].中国教育报,2006-11- 29(10).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浙江理工大学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编号0711689-Y。

上一篇:以提升就业力为导向的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下一篇: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