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儒家传统君子的现代传承

时间:2022-04-27 09:50:26

谈儒家传统君子的现代传承

摘要:扬弃孔孟之道,提振文化自信,有效提高国民素质。严格区分私德、公德和法制,培育学生具备孔孟君子人格中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勇、节、俭”品质,从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中传承君子特质,并加以现代化发展。学校课程尤其是思想品德课要充实强化相关品质培养。

关键词:仁爱;平等;责任;主见;勇敢

“君子”一词在中华经典中出现次数,《周易》19次,《尚书》7次,《诗经》180次,《论语》109次,《易传》84次,《孟子》82次,《荀子》304次。“君子”在《诗经》、《尚书》、《易经》中属社会分层范畴,到孔子的《论语》开始则发展为道德人格范畴。孔子孟子荀子都对君子的人格特质及其养成做了阐述,但并没有系统性。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就以五行学说为基础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五常”规范。孔子学生子贡根据孔子的行为概括了“温良恭俭让”品质。孔子孟子崇尚“勇”,强调“孝”,提倡“安贫”,重视“节俭”、“廉洁”。儒家经典教材《周礼•大司徒》要求“六德”,即“知,仁,圣,义,忠,和”。袁世凯任大总统颁布《整饬伦常令》,下令“尊崇伦常”,提倡“礼教”,他说:“中华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1934年,发起“新生活运动”,特以“四维八德”为日常生活之准则。“四维”即礼、义、廉、耻,“八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对孔孟之道持否定态度。今日,我国面对西方思想与改革开放的社会需求,开始重新检视孔孟之道。2014年9月,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学术研讨会讲话中指出:“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扬弃孔孟之道,提振文化自信,有效提高国民素质。严格区分私德、公德和法制,培育学生具备孔孟君子人格中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勇、节、俭”品质,从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中传承君子特质,并加以现代化发展。学校课程尤其是思想品德课要充实强化相关品质培养。

一、扬弃儒家之“仁”,培养现代“仁爱”之心

“仁”是君子人格的首要特质和根本属性,孔子的思想核心就是“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是恭、宽、信、敏、惠。实现“仁”的具体步骤是孝、悌、忠、信。《中庸》引孔子曰:“仁者,人也。”孟子把“仁”作为之别,“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而且把“仁”由道德层面上升到政治之“仁政”王道。孔孟“仁”的思想与现代“博爱”思想有相通之处。区别在于:孔子的“仁”以周礼为基础,存在社会等级思想,“博爱”思想则强调“自由”基础上的“人生而平等”。现代君子应扬弃儒家“仁”的思想,把“仁”现代化,培养“仁心”。第一,是“爱平等”。确立人人平等思想,遵循人格对等原则。克服封建等级思想、特权思想,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首要文化重任。不能因为弘扬儒家文化而强化了封建等级特权思想。第二,是“爱他人”。孔子把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的“孝悌”作为“仁”的起点,对朋友“忠信”是“仁”的扩展,对人“恭、宽、信、敏、惠”是“仁”的升级和表现。现代君子就要“爱他人”,善待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当然要“朋而不党”。第三,是“爱集体”。家庭、班级、学校、工作单位、家乡、祖国,是个人赖以存在的集体,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我们教育的传统主题,要用“仁”的思想予以丰富,不能放弃。第四,是“爱生命”。包括爱人的生命和一切生命。人的生命,由生理(自然属性)、心理(社会属性)和灵性(精神属性)三个因素构成。培养现代君子欣赏生命多样性、了解生命意义、珍惜生命价值,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以正确的态度保持生命;强调每个孩子的“独一无二”,善待自我,相信潜能,明确目标,自控情绪,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理解他人,学会合作,懂得分享,关怀别人,助人为乐;远离、自杀、欺凌、犯罪、贫穷、浪费、疾病。第五,是“爱环境”。环境是人和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条件,爱环境就是爱人自己。儒家传统把环境归结为“天”,“天人合一、仁爱万物”,道家把环境明确为“自然”,“道法自然、物无贵贱”,儒家的发展把道家思想吸纳消融。培养现代君子要开展环境教育,关心人与环境关系,思考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感恩环境,珍惜环境,保护环境。培养学生的“仁”心,除了重视道德认知的内容和道德行为训练外,要重视教师的“仁心”养成及其感染作用。子贡曰:“教不倦,仁也。”(《孟子•公孙丑上》)“正人先正己”是儒家的原则,现代教育史上,斐斯泰洛齐的爱心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三朵花”典故,都是我们开展“仁爱”教育的指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友善”基本上都是“仁”的范畴。以上这些内容的教育我们都在探索着、实施着,但要用儒家“仁”的思想作基础、打底色,就能够打造出华人本色、君子之风。

二、崇尚孔孟之“义”,培养正义与责任心

“义”是儒家道德的又一个核心,孔子最先提出来,孟子推崇至高。《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中庸》解释“义者,宜也”,谓天下合宜之理,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字源是为了公平或信仰而战斗。孟子则把“义”视为高于生命的价值,《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并提出“集义养气说”。当然,在孔孟那里,“公平、公正”是有礼制等级的,同样需予以扬弃。公平、正义是人类的普世价值。公平是指竞争机会的均衡和基本人权的对等,反对特权,强调“规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正义”与“公正”同义,指行为符合一定社会道德规范,得到了应有的权利,履行了应尽的义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平等、公正”就属“义”的范畴,因而,把“义”现代化,培养学生“义气”应包括:第一,“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第二,正确“义利观”教育。教育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懂得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学会依法维权谋利,严格履行应尽义务。“君子喻于(明白)义,小人喻于利”。但并非君子不要“利”,“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接受);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利,必须符合义。第三,“责任心”教育。“义”,说到底是“责任”,责任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品格,责任远胜于能力。“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三、传承儒家“礼制”,加强社会规范教育

“礼”是规范,是制度,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何谓礼?纪纲是也。”(《资治通鉴•周纪•周纪一》)《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经解》曰:“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自来也。故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而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礼记•乐记》曰:“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旋裼袭,礼之文也”。礼的中心是社会关系,由礼衍生出相应的社会结构。:“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第一》)“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论语》中有75处记载孔子论礼。他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孟子则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法家先驱管仲把“礼义廉耻”定位国之四维,而“礼”居首。当然,管仲和儒家对“礼”理解和要求也有区别。儒家认为社会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与其身份地位相符,身份不同则行为规范也不同。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富国》)董仲舒则说:“礼者,继天地,体阴阳,而慎主客,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春秋繁露•奉本》)管仲把社会职业化分为“士、农、工、商”四大类,并由此产生四大社会集团,他们必须“群萃而州处”。但对等级贵贱的礼制限制并不十分严格,因而受到孔子孟子荀子的不少批评,《论语•八佾》载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现代社会要对“礼”的思想进行传承,以弘扬“礼仪之邦”的风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和谐、法治”就可纳入“礼”的范畴。第一,要理清“礼”的价值观基础。现代社会,人生而平等,有长幼,有亲疏,无贵贱,无尊卑。社会需要法律、道德、规章、习俗、礼节等行为规范的约束、调适。第二,要进行行为规范教育。要学习必要的法律、道德、规章、礼节、习俗规范。要尊重相关行为规范,学会按规则行事。懂得尊重别人,言行举止符合礼数。特别是切实贯彻实施教育部2010年印发的《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而且,重在行动,督促做到,形成习惯,文质彬彬。第三,要教育学生适应多元文化,尊重不同的宗教民族习俗。人各有志,各人有各人的和民族背景,不能够强人所难,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他人身上。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合适的言行举止、衣着穿戴。

四、弘扬儒家“智慧”,养成求真志趣

“智”,也是儒家所追求的君子品格,包括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子曰:“知者不惑。”(《论语•子罕》)。宋代黄石公云“贤人君子明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理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时至而行,顺机而动。”(《素书》)“智”不仅有学识,更有智慧,有行动力、有执行力。只是儒家之“智”重在人和社会,对自然的仅限于生存环境的阴阳和合。不及道家、阴阳家之追求认识自然,更不及西方的追求认识自然“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可以说是“智”的必然结果。所以,传承君子之“智”,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正确“认识自己”。这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也是现代教育的首道必答题。要让学生坚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不管状态如何,都弥足珍贵。要认识自己的优势、长处和潜能,而且潜能无限。也要清醒认识自己的不足和弱势,取长补短,日臻完善。“胜不骄,败不馁”,保持乐观豁达,悦纳自我。第二,能看懂他人和社会。与人打交道,要会识人,能够观颜察色,感悟冷暖,看透内心,准确定位。社会有规律,群团有规章,族群有习俗,要懂得如何与不同社会、群团、族群的人交往,能够在不同的社会、群团、族群中立足、生存、发展。第三,培养“追求真理,为真理献身”的精神。西方文化,特别在文艺复兴后形成了“真理至上”价值观,促使西方科学迅猛发展,创新不断。我国儒家传统的“智”则缺乏这种价值导向和精神境界,而且,重人文轻自然,重宏观轻微观,重思辨轻实证。需要我们在培养现代君子中,大力弥补这一缺陷,摒弃学识的实用主义局限。

五、传习“诚信”品格,把握“信义”关系

“信”,作为儒家的伦理规范,指诚实,讲信用,不虚伪。孔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信”要服从于“义”,由“礼”约束规范。“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素。第一,要教育学生诚信做人。一方面要教育学生认识“诚信”的价值,学习诚信的要求,实践诚信,把“诚信”练就为个人品格,做真实的自己。另一方面,要健全社会诚信体系,不让诚信者吃亏,让不诚信者付出高昂代价。第二,引导学生诚信要服从于“义”。诚信要遵循利他原则和责任原则。“善意的谎言”并非不诚信。为了集体利益和个人义务,保守必要的秘密,也并非不诚信。诚信与责任相随、与智慧相伴。

六、审视“忠、孝、节、俭”,顺应时代要求

“忠、孝、节、俭”是“仁、义、信”的结合和具体表现。“忠”指为人正直、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坚持真理、修正谬误。忠诚的对象包括他人、工作、事业、团体、族群、国家等。是“仁”的表现,也是“义”的要求,“信”的践行。“忠”要成为一种人格资本,一种人生信念,一种道德追求。“孝”是对父母尽心奉养并尊敬,“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孟子解读为“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孝”是“仁”和“义”一个人在对待父母长辈中的具体要求和表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忠孝”是儒家文化传统,“忠孝传家”是一个家族的光荣,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基石,我们要发扬光大,但不能照搬,要扬弃。第一,要坚持“忠孝”,但要保持个人人身自由平等,人格独立平等。不能因“忠孝”而丧失个人存在价值。第二,要坚持“忠孝”,但要保持个人思想自由,孝敬长辈服从组织,但不禁锢思想,不畏惧权威。符合礼节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创新求异。“节”由竹节引申为法度、节操、节制。“好廉自克曰节。”(《周书•谥法》)“君子以慎言语,节飮食。”(《易•颐象》)“节”与“义”生成的“气节”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灵魂和脊梁。“志士之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俭”从人,从佥,“佥”是“两边”、“两面”的意思。表示“人前人后都言行一致、厉行节约”。“君子以俭德避难。”(《易•否象传》)“节”是“仁”在对待“物”“欲”中的要求和表现,是践行“义”和“信”的结果。“俭”是“仁”、“义”“信”在对待消费品中的要求和表现。“节、俭”是美德,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更应该传承。建设生态文明,保护自然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传承“节与俭”,培育现代化的仁人志士及其高风亮节,人生要有信念而活。但培育“节、俭”并非教导当苦行僧,正当合理的物质消费是必须的。只是要把握好几点:第一,节物欲,但不节表现欲、求真欲、创新欲。表现自由思想、个人见解、追求真理、破旧立新的欲望是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的推动力,不能抹杀和遏制。中国传统由于倡导“忠孝节”,导致了谦谦君子唯唯诺诺,缺乏阳刚,缺乏个性,缺乏创新,这需要我们今天反省自新,扬弃发展。第二,树立“财富是社会的”思想,一个人有钱,可以消费可以享受,但不能铺张浪费,物弥珍贵糟蹋有罪。第三,正确把握“节俭”与“时尚”的关系,青少年追求“时尚”是时代必然现象,无可厚非,但要引导青少年学生以“节俭”为原则享受“时尚”之美。

七、继承孔孟“尚勇”,孕育民族脊梁

“勇”,从“力”,力之所至,生命勃发甬甬然。儒家指果断、勇敢。孔子说:“仁者必有勇。”(《论语•宪问》)“勇”是孔子最为推崇的君子品格之一,“智、仁、勇天下三达德”。“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勇”以“仁、智”为基础,以“义礼”轨道,“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论语•阳货》)“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论语•阳货》)“勇而无礼则乱。”(《论语•泰伯第八》)“勇”的思想在孔子之后尤其是董仲舒之后便淡化了,或者与“文”相别而存了。文官崇文,武官尚勇。现代社会传承儒家文化,必须强化“勇”的教育。孔子教育学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射、御”,可以说让今天的我们汗颜。所以,现代君子的教育要重视“勇”的培养。第一,“勇”在内心强大,培育学生自信心、理性精神、献身精神、坚强毅力。“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勇”首先要勇于完善自身修养,自省自新。其次是勇于追求真理、追求正义,有为真理和正义献身的精神和志向。第二,“勇”在身体强壮,重视体育锻炼和身心健康,练就健康体魄,强壮体格,以此为载体培育勃勃生命力君子气。现在的学生最大的短板就是“智”与“体”的分离,这是民族的危险。需要切实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与“勇”的素质早日提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君子”正如英国“绅士”、日本“武士”是一个民族的符号、标签和灵魂,我们有责任把这张中华标识擦亮底色注入亮光,与时俱进,成为民族长明灯。

参考文献:

[1][韩]伸贞敏,杨雪,译.爱心培养[M].合肥:黄山书社出版,2010,3.

[2]陈业新.中国环境史中的儒家生态意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9-5(352).

[3]赵逢玉,仁学探微:《论语》《大学》解析[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9.

[4]何克抗.孔子教育思想与教育的四大支柱[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

[5]刘锦贤.修身[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1.

[6]王永祥.董仲舒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4.

[7]赵谦,车凤.“忠”的传统内涵与现实意义[J].前线,2014(3).

作者:林祖浮 单位:陆丰市东海中学

上一篇:互联网金融在传统金融业的影响 下一篇:儒家文化在数字广告的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