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捐赠向左还是向右

时间:2022-04-28 02:48:34

企业捐赠向左还是向右

“5・12”汶川地震以后,企业纷纷捐赠款物,支援灾区,善行得到了公众、媒体的极大关注和好评,捐赠企业的美誉度普遍得到提升。为了解公众对企业抗震捐赠的态度和评价,5月24日,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对北京市民众进行了随机访问,共回收有效样本519个,基本发现如下:

公众对企业捐赠行为的

满意度接近100%

对企业捐赠行为的满意度接近100%

根据调查报告,民众对企业在此次赈灾活动中的捐赠行为满意度高达99.8%,其中,非常满意占29.5%,比较满意54.6%,一般满意15.7%,不满意的仅有1个样本,占比为0.2%。

公众对国有企业的满意度最高

调查还发现,38.2%的受访者对所有企业都很满意,有31.3%的受访者对国有企业最为满意,23.2%的受访者对民营企业最为满意,仅有3.7%的受访者对外资企业最为满意。

公众对港、澳、台、日企业满意度高,对美、韩、欧企业印象差

此次救灾中,受访者印象最好的跨国企业依次是:港澳企业(24.1%)、台湾企业(20.1%)、日本企业(17.5%),印象最差的跨国企业依次是:美国企业(33.1%)、韩国企业(21.6%)、欧洲企业(15.1%)。

天津荣程钢铁、中国移动、国美电器等企业的美誉度最高

本次调查要求受访者开放填写最为满意的企业的名称。位居前十位的企业依次是天津荣程钢铁、中国移动、国美电器、嘉多宝(王老吉)、苏宁电器、台塑集团、蒙牛、联想、海尔、长江实业。

公众正面、理性地看待

企业捐赠动机和行为

85%的公众正面评价企业捐赠的动机

根据调查报告,73.2%的受访者认为企业踊跃捐赠是在响应公众期望,履行社会责任;12.1%的受访者认为是因为企业领导人的个人感情;只有7.7%的受访者认为企业捐赠是借机宣传,打广告;4.6%的受访者认为企业捐赠是迫于社会压力,不得已而为之。总体来讲,公众对企业捐赠的动机给予了相当正面的评价。

63%的公众理性看待高利润行业捐赠少的现象

有些高利润企业在此次救灾中捐赠很少,表现不积极。36.9%的受访者认为这类企业没有社会责任感;35.7%的受访者认为这可以理解,企业可能有自己的难处;27.4%的受访者认为企业不是慈善组织,不能以捐赠多少来判断其好坏。

消费者力挺慷慨企业

79%的消费者会优先选择公益企业的产品

在此次救灾中,有些企业很积极主动,另一些企业则很吝啬。42.4%的受访者表示,在购物时,肯定会优先选择慷慨企业的产品或服务。37%的受访者表示,可能会优先选择慷慨企业的产品或服务。

68%的消费者谴责不捐赠的企业

对于那类不积极支持灾区的企业,15.4%的受访者表示会谴责它们,还要抵制它们的产品;17.2%的消费者表示不仅自己抵制,还要号召周围朋友来抵制它们的产品;34.9%的消费者表示会谴责它们,但如果它们的产品好的话,还是要用的。

投资者强烈关注企业捐赠

96%的股民支持企业捐赠

如果受访者购买了一家公司的股票,这家企业对灾区作了不少捐赠,受访者又是如何看待的呢?58.3%的受访者表示支持;37.6%的受访者表示支持,认为这能提升企业形象,对企业的长期回报有好处,但要加强管理,注意成效;2.5%的受访者表示反对;1.6%的受访者持有其他观点;没有人反对企业捐赠。

70%的受访者考虑购买公益企业的股票

如果某个上市企业积极捐赠,受访者是否会考虑购买其股票。18.7%的受访者表示肯定会购买,51.2%的受访者表示可能会购买,2.9%的受访者表示肯定不购买,27.2%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65%的受访者考虑抛售吝啬企业的股票

如果受访者持有某个企业的股票,这个企业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得很吝啬,受到公众的谴责,受访者是否会卖掉这只股票。17%的受访者表示肯定会抛售,48.5%的受访者表示可能会抛售,7.5%的受访者表示肯定不会抛售,27%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公众期望企业提升

捐赠效率和效果

77%的受访者不支持直接捐赠

最受公众认同的救灾形式是企业将捐赠款物交给红十字会、慈善总会、扶贫基金会等大型公益机构来支配,占47.0%;其次是企业将捐赠款物交给政府来调配,占25.8%;再者是企业直接将捐赠款物配送到受灾群众手中,占23.3%;最后是企业将捐赠款物交给当地的民间团体来支配,占3.9%。

70%的受访者期望改进捐赠效率和效果

受访者认为此次企业救灾还需要改进的地方是:企业与政府和社会团体的合作还要加强,提高捐赠款物的使用效率(48.2%);企业不能一捐了之,要关注捐赠财物的使用效果(22.2%);企业不要老捐钱,还要捐赠灾区最急需的物资(15.4%);不仅是捐赠,企业还要派出专业队伍进行现场支援(12.0%);此外,还有2.3%的受访者提出其他建议。(摘自2008年第7期《中国财富》)

上一篇:黄金投资,财富积累的另一途径 下一篇:深圳出现“购房者负资产”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