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反思的四个“着力点”

时间:2022-04-27 08:48:50

有效教学反思的四个“着力点”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剖析的过程。它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益的“助推器”,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但是,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很多教师为了反思而反思,零散反思、肤浅反思、无效反思比比皆是。笔者认为,要突出教学反思的有效性,就要夯实教学反思的四个“着力点”。

一、 反思的时空:既要注重教学后反思,也要注重教学前、教学中的反思

在平时的教学反思实践中,老师们认为教学反思只是教学后要做的事情,而没有注意其他时间段的反思,把反思的时空局限在课后这个有限的区间内,让反思的效果大打折扣。其实,教学反思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布鲁巴赫从时间维度上把反思性实践分为三类:一是对实践反思,二是实践中反思,三是为实践反思。它包括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的反思。可以说,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反思的过程,时时是反思之时,处处是反思之处。由于反思活动发生的时间不同,采取的策略也应该各有侧重,每一阶段的反思,教师都应有足够的重视,尽可能地实现反思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教学前的反思贵在“精”。教学前的反思,是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准备、预测和设计。教材的解读、学情的了解、目标的制定、方法的选择,都需要教师深思熟虑、胸有成竹,做到精心、精细、精致,突出课前反思的前瞻性和精准性。

教学中的反思巧在“活”。叶澜教授曾说: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学中的反思是行动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自我监控和机智应变。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教师教学行为的随机性和变通性,需要教师面对瞬息万变的课堂巧妙运用随机应变、灵活机智的调控策略,而不能固步自封、僵化机械地执行教案,要突出课中反思的监控性和灵活性。

教学后的反思重在“深”。教学后的反思是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的回顾、沉淀、剖析和总结。教师要深入聚焦目标和过程,深刻挖掘亮点和不足,总结经验和教训,对教学过程做出准确恰当的总结和评价,促进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实践经验的理论化,全面提升教学的价值,突出教后反思的深刻性和批判性。那些不深入课堂本质,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人云亦云的反思只能是教学反思中的摆设,而没有任何的实际效果。

二、 反思的目标:既要反思教师的“教”,更要反思学生的“学”

反思的目标如何确定,这直接关系着教学反思的方向。一般来说,大多数教师都把反思的目标锁定在教师的教学方法上。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写到,这节课我提出了哪些问题,确定了哪些教学方法,选择了哪些教学方式,设计了哪些训练项目,运用了哪些教学语言,我的教学效果怎样,等等。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反思的是“教”法,而不是“学”法,关注的是教师“教”的行为,而不是学生“学”的效果,体现出教学反思的狭隘性。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没有学法的基础,教法只能是空中楼阁和水中浮萍;不进行“学”的反思,“教”的反思只能是孤芳自赏和闭门造车。对“教”的反思必须建立在“学”的反思基础上,教师首先要通过考查学生的“学”来反观自己的“教”。比如,如果这节课学生学习兴趣低落,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具有趣味性;如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教师则思考自己哪些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兴趣;如果学生思维停滞,教师要思考所提的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如果学生课终巩固有困难,教师要思考哪些知识点没有让学生掌握。教学反思的目标,既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学是教的靶子,只有把“学”作为教学反思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才能从学生的表现中透视自己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思考“教”与“学”的得失,方能提炼出最有价值的经验,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教学。

三、 反思的切入:既要“反思”,也要“正思”

教学反思的切入点如何选择,也直接影响着反思的效果。很多教师在教学反思时都习惯于做反面思考,即过分关注教学中的失败之处,总是淋漓尽致地挖掘教学中的失误和教训,使反思变成了片面和单一的自我批评与盲目批判,而不善于挖掘自己成功的亮点,弱化了教学反思的功效。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积极提倡“正思”,即正面思考。他当教育局长时,要求全市教师每节课的教案后面只写一类话――我成功、我快乐在何处。不说失败、缺陷或问题,只说优点、长处和成功。其实,每个教师都有自己丰富的教学理念和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每节课也都不乏独特的教学设计和精彩的课堂生成,这些既是师生生命成长的源泉,也是教学反思的宝贵资源。教师若能抓住这些教学亮点进行正面反思,深刻挖掘,智慧提炼,做到优点更优,长处更“长”,亮点更亮,时间长了也就使缺点逐渐被优点所取代,就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理论体系,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如果一味地“反思”,而没有“正思”,久而久之会使教师陷入理念上和实践中的误区,迷失正确的方向,导致教学的低效。积极的教学反思应该是在“正思”引领下的“反思”,即先思考自己教学的成功做法和高明之处,然后再从反面思考,还有没有不足之处,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这样的教学思考才更扎实、更有效、更有生命力。“正思”相对于“反思”效果更突出,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更有其独特的价值。

四、 反思的形式:既要注重个体内省,也要注重集体交流

教学反思的效果取决于反思的目标和内容,也依赖于反思的方法和形式。反思的方法丰富多彩,反思的内容也多种多样。在平时的反思实践中,无论是从学校的要求看,还是从教师的自觉行为看,都认为教学反思就是教师的个体内省,反思是教师自己的事情,与别人没有关系,形成了教师反思封闭、孤立和隔离的松散状态,大大削弱了教学反思的效果。

教师反思的形式和载体很多,比如在阅读中反思、在研讨中反思、在研究中反思、在实践活动中反思、在教学日志中反思等。无论哪种反思形式,教师既要注重个体内省,也要重视集体交流,即在个体反思基础上的集体反思。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由于受教学观念、教学背景、认识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的个人反思往往带有局限性和片面性,不能突破自我的束缚,不能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把握教学的本质,提炼教学的规律,把握教学的真谛。因此,要在个人反思的基础上,多和学生交流,和同伴研讨,找专家点拨,在集体的氛围中互相碰撞、互相启发、集思广益,让反思成为视界的融合、经验的共享、思维的碰撞和理论的升华。当反思成为教师集体交流的习惯时,它就会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则从自我反思开始。肖川先生说: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你的思想就是你的处境。反思是思想的来源,是一种创造性的再学习、再认识的活动,是教师通过对教学行为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基础。要真正提高教学反思的实效,教师就要夯实反思的“着力点”,提升反思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正如李镇西先生所说: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的教育境界。他还说:所谓反思,在我这里的语境里,不仅仅是“想”,而是一种教育的状态,就是不断调整、改进、提升自己教育品质的行为。具体地说,即“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

做反思型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强化反思性实践,这是新课程的呼唤,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上一篇:基于现实的关照:教材二次开发的意义选择 下一篇:为儿童重建话语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