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管理

时间:2022-04-27 11:37:20

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管理

【摘要】作为世界上最大经济体之一的中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之并不匹配。故此,人民币国际化成为下一个彰显经济实力与维护国家利益的主要诉求。一种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必须具备交易、投资、结算及储备的功能,缺乏其中任何一种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国际货币。这些功能可以不是同时具备而是渐进的,所以货币国际化的过程也可以是渐进的。基础阶段是计价交易货币和结算货币,这就必须对国际收支经常账户进行有目的的管理。包括抛弃对顺差的迷恋,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和范围,推动人民币国际结算,深化货币互换与合作等等,才能为后续的资本账户开放和最终的国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经常账户 结算货币 货币互换

一、前言

中国经济历经30多年的发展,经济实力日益增强,逐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是,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中国的经济地位并不匹配,目前人民币还只是区域内有限兑换的货币,并没有成为真正的、自由兑换的国际货币。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要摆脱现行国际货币制度的约束与依赖,货币的国际化是一条必由之路。

IMF协定第30条对国际货币定义是:(1)国际往来支付中被广泛使用的货币;(2)在主要外汇市场被广泛使用的货币。在各国外汇储备中占1%以上的货币,1999年后有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4种。

世界上成功的货币国际化案例有三个:一是美元,美元是当今世界第一大货币,是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货币计量单位。两次世界大战,奠定了美元国际化的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基础。美元依托布雷顿森林体系,成为唯一的国际计价单位和与等同于黄金的国际储备货币,在与黄金脱钩、失去制度基础后,依赖先入为主的存量优势继续在世界信用货币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美元国际化的模式具有历史的特殊性。今天,任何一种货币想通过国际制度安排实现国际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历史不会倒退,事物发展的路径依赖总是具有连续性的,除非这种连续性被人为破坏。二是欧元。欧元作为区域货币合作典范,信用货币其国际化进程是最短的,给世界各国其他货币的基本启示是:让渡货币形成区域共同体单一货币必须以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为基础,以相近的文化为纽带,区域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具有较大的影响。三是日元。二战后,在美国扶持下,日本经济从恢复到起飞,通过积聚大量国际收支顺差,增强了经济实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日元的国际影响力也与日俱增。1985年,日本外汇审议局于发表了《关于日元的国际化》等一系列官方文件或协议,正式开始日元的国际化进程。日本通过扩大对外贸易和向亚洲国家提供贷款、援助,使日元在亚洲国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国际化。“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度升值,打击了日本出口,经济发展止步不前,日元国际化步伐慢也了下来。日元国际化的历程表明,对于大多数国际货币,实现国际化只能依托本国经济发展、政策稳定,在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推进金融深化改革与发展,其中,拥有充足的国际储备是重要的前提条件。

以上三种货币的国际化道路告诉我们:人民币国际化必须走出不同于其他国际货币的道路,必须设计出符合自身状况的路径。

二、经常账户管理

一种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必须具备交易、投资、结算及储备的功能,缺乏其中任何一种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国际货币。这些功能可以不是同时具备而是渐进的,所以货币国际化的过程也可以是渐进的。从逻辑而言,路径应该是:计价交易货币——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基础阶段是成为计价交易货币和结算货币,等待货币流通量够多之后,才设计投资功能,最后顺理成章地成为储备货币。而一国货币要被用作计价单位和支付结算手段,从而被普遍接受并最终成为投资和储备货币,只有在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中居于主导地位才能够实现。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人民币币值稳中有升。对外投资近两年内急剧上升,对外净资产不断累积,已成为世界资金供给的重要一方,这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基本的经济基础。技术基础则在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贸易规模,这就涉及经常账户交易与管理,而优化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管理是关键,管理目标和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保持经常账户交易平衡,不再迷恋顺差。首先,国际收支是对外经济行为,其结果——无论是顺差还是逆差——都会通过改变货币流通量,冲击国内经济。我国经常账户顺差纪录保持了近30年,源源不断的外汇流入形成人民币进入国内市场,在人民币僵化的汇率制度下,日益凸显对货币政策以及国内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其次,经常账户顺差积累了巨额美元储备,由于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使美元信誉降低、价值趋贬,相应地使我国美元储备面临价值贬损风险。在现行国际结算体系下,经常账户顺差越多,美元收入越多,形成顺差越多越不利的局面。第三,持续不断的顺差也使我国不断与贸易伙伴国和地区造成贸易摩擦,使得国际贸易环境越来越恶劣。

第二,扩大经常账户交易规模和范围。贸易规模与范围决定交易成本和货币影响力。交易规模的大小与交易成本的高低成反向变动关系。交易规模越大,交易成本越低;交易规模些小,交易成本越高。从实体贸易在世界所占的分额来看,世界上主要三种国际货币的发行国及地区:美国、欧元区和日本,三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份额分别是世界前三名,其中欧元区和美国的贸易份额始终在7%以上,美元和欧元的在世界计价货币中的市场份额也始终居于世界前两名。由此可见,贸易的规模对世界交易货币的影响具有直接的作用。所以,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扩大国际贸易规模与贸易范围是必须的。

虽然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逐步上升。2012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了38668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6.2%,我国对其他主要国家和地区进出口额总体上是呈现上升态势的。但是,贸易对象主要还是集中在欧美和香港地区,范围依然比较窄。未来经常账户管理目标之一是扩大国际贸易范围,比如与非洲、南美的贸易。

第三,推行经常账户交易使用人民币结算。按照国际惯例,在发达国家之间,大部分贸易都是以出口方货币计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更多地采用发达国家的货币或者是美元这样的世界货币计价。国际货币的基本职能是计价结算,所以,国际货币首先必须是结算货币,然后才能够对其进行交易。例如,目前在外汇市场中占全球交易额4%以上的货币都是国际货币,其中美元占45.2%、欧元占18.8%、日元占11.4%、英镑占6.6%。

从历史上看,英国、美国、日本都是首先借助贸易和投资的扩张过程,在扩张过程中,使用本国货币计价结算,继而推动本国货币的国际化进程。中国是贸易大国,可是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交易占全球贸易额的比重却很低,90%以上的结算仍然使用美元。人民银行也在试图推动人民币结算业务,但是目前主要在边境贸易和港台澳地区进行。实行人民币经常账户计价结算是规避现行国际金融秩序和框架的关键步骤。

第四,深化经常账户交易的货币互换和货币合作范围。为节约美元使用及摆脱对美元的依赖,贸易伙伴国间建立货币互换协议与货币合作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同时,大规模的货币互换推动了人民币在中国周边及亚洲地区的流通,有利于人民币的跨境结算。目前,我国已经与部分亚洲地区国家建立了货币互换协议(见表2)。但是,人民币国际化目标不仅仅限于在亚洲地区流通,而是最终成为全世界的流通货币。所以,货币互换协议及合作范围应该逐步扩大到其他地区,比如与欧洲建立欧元互换协议等。把人民币的影响和结算范围扩大,作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技术手段。

三、总结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必然的趋势。从总体上看,中国经济正在稳步健康地发展,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已逐渐具备,目前人民币国际化正处于区域化的重要阶段。为了提高、巩固人民币区域化的程度,必须进行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优化管理,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解决以下问题进行配合:

一是建设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使流到境外的人民币可以在离岸市场进行交易,使持有人民币的境外企业可以在这个市场上融通资金、进行交易、获得收益。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可以为亚洲区域内的各国提供资金融通的便利,缓和一些国家的国际收支矛盾,也能促进境外资金的融通,进而推动了资本市场的一体化和人民币的区域化。

二是建立人民币回流机制,逐步开放资本账户。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境外流通的人民币必然日益增加,对于人民币的持有者而言,如何使手中的人民币增值保值是必然关切的问题。这就要求开放资本账户,开放投资领域,开放投资渠道、提供投资产品。

三是鼓励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国内优秀企业跨国经营,支持其对外投资,通过不断扩大人民币投资规模来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此外,对外援助也是货币国际化的重要动力,在对外援助时尽可能使用人民币资金,健全人民币流出机制。健全人民币流回机制可以扩大人民币作为区域储备货币和在国际贸易、投资中作为计价货币的使用。

参考文献

[1] 黄梅波,熊爱宗.论人民币国际化的空间和机遇[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04).

[2] 周道许.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战略思考[J].中国金融,2009(24).

[3] 高海红,余永定.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与条件[J].国际经济评论,2010(01).

[4] 刘曙光.人民币国际化条件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0(04).

[5] 陈四清.探索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J].中国金融,2011 (14).

作者简介:刘燕,女,四川成都人,经济学学士,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金融市场发展影响FDI技术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 下一篇:吉林省中小城市产业承接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