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的模型分析

时间:2022-04-26 02:13:07

我国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的模型分析

[摘要] 通过合理的基本假设条件,使模型的构建简化和实用,进而分析在效用最大化约束条件下,影响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的因素,并结合实际,为繁荣我国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提出合理化策略。

[关键词] 第三次分配效用慈善

一、引言

在当前市场主导的第一次分配和政府主导的第二次分配都留下了不足,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接近0.5,说明收入差距已经较大,个人参与的第三次分配应运而生。第三次分配是指个人和企业在自愿的前提下,直接或间接地无偿给予社会上的相对弱势群体各种帮助的慈善行为,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凝聚人心,更好发展,使个人赢得社会尊重、更多的是对自我的肯定,从而得到满足。而本文主要分析个人在第三次分配中的相关问题。

二、基本假设

1.“经济人”假设。“经济人”是对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如果用效用理论来分析,可以解释为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使自己获得最大的效用,即通常所说的心理满足。“经济人”假设与慈善捐赠的道德论、责任论等观点并不矛盾,个人的道德水平和自己认为对社会所负的责任等都会影响到其消费行为,使人们产生不同的消费选择。但无论怎样消费,人们最终还是要在慈善商品和其他商品之间进行选择,使所消费的商品和服务给自己带来最大的效用。

2.效用归一假设。通常说的慈善捐赠一般都是针对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一般处于社会底层的阶层或组织。随着经济的发展,慈善捐助早已经扩展出了这个范畴,很多处于社会顶层的集团,比如一些著名的大学、医院、教堂和图书馆,等等,很多都是社会精英的积聚地,也可以是被捐赠的对象。另外,慈善行为通常理解为对弱势群体的慈善捐款,实际上,人们参与第三次分配的方式有多种选择,包括物资的捐赠、技术的捐赠和志愿等。无论接受捐赠者是谁,或进行何种捐赠方式,本文都假定这些捐赠与向弱势群体捐款具有相同的效用模式。

3.富人效用小于穷人的效用假设。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一元钱对富人可能无关紧要,对穷人可能有所帮助。因此,在进行第三次分配时,财富从富人手中转移到穷人手中,富人效用的减少幅度将小于穷人效用的增加幅度,从而整个社会的总效用增加。但是,富人之所以成为富人,绝大部分是通过辛勤的拼搏和努力得来的。他们深知财富来之不易,倍加珍惜财富,在此情况下,富人对财富的评价会超过穷人对财富的评价,当进行财富转移时,富人效用的减少大于穷人效用的增加,整个社会的总效用减少,第三次分配失去了进行的意义。从全社会来看,第三次分配的慈善捐助行为在我国刚刚起步,在国外已是如火如荼,因此,有理由接受富人效用小于穷人的效用假设。

三、模型构建

1.慈善捐赠者效用最大化目标。为便于分析,模型假定慈善捐赠者共消费两种商品,一是慈善商品,二是除了慈善商品之外的所有其他商品和服务。因为慈善捐赠是货币的捐赠,为了使其具有商品的性质,可以把慈善者为进行慈善捐赠所花费的时间,货币和选择捐赠对象及捐赠的中介机构、辨别捐赠对象的真假,决定捐赠款多少,以及善款的最终使用情况的跟踪所消耗的精力等作为慈善商品的价格。这样,慈善商品的价格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慈善者确实发生的捐赠的货币。另外一部分是慈善者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这是进行慈善捐赠的机会成本。慈善捐赠者会在两类商品中进行适当的组合,使其自身从两类商品的总消费中获得最大的效用,即满足感。

2.效用最大化目标的均衡条件。由右图可知,在切点E,如此的商品组合使慈善者达到最大效用水平。无差异曲线I2和预算线AB的斜率是相等的。所以,在E点有:RCS=P1/P2。无差异曲线斜率即RCS,代表商品的边际替代率。这就是慈善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它表示:在一定的收入约束条件下,为了得到最大的消费满足,慈善者应选择最优的商品购买组合,使得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也可以说,它表示:在均衡点上,慈善者愿意用一单位的慈善商品去交换其他商品的数量应该等于该慈善者能够在市场上用一单位的慈善商品去交换其他商品的数量。

3.慈善者若想达到个人效用的最大化,受到两个条件的约束。一是预算线的变动,一是无差异曲线的变动。在二者的切点处的慈善商品和其他商品的消费组合构成了该慈善者的最大效用,同样也可以通过改变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来重新确定新的均衡点,改变该慈善者的消费组合,进而改变其对慈善商品的消费。

(1)预算线变动。①收入变动对预算线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慈善者的收入增加时,预算线位置向右移动。②两种商品价格的同比例变动对预算线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其他商品的价格上升将会引起慈善商品价格的同比例变动。两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同方向同比例的降低时,预算线向右平移。③慈善商品的价格变动对预算线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慈善者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表示的机会成本构成的慈善商品价格降低,预算线向右移动。预算线右移将与更高效用的无差异曲线相切,在效用最大化点,慈善者会消费更多的两种商品的组合,也就是将进行更多的慈善捐赠。

(2)无差异曲线的变动。①在均衡点时,尽量使商品组合中的慈善消费比重加大。可以通过影响慈善者对两类商品的个人偏好,在效用水平不降低的情况下,改变均衡点处的两类商品的组合,使慈善者消费更多的慈善商品。②消费产品数量的提高。在慈善者的当前收入和两类商品价格不变时,慈善者可以通过消费信贷等方式,花将来的钱进行当前的消费。这样,慈善者就可以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在其与预算线的重新切点处,慈善者会改变两类商品的消费组合。

四、模型应用

1.收入策略。贫困人口的产生有其自身的原因,但绝对不是因为有人富有才导致其他人贫穷。限制一部分人走向富裕的道路,只会导致共同贫穷,而不会共同富裕。财富的增加会增加人们参与第三次分配的机会和能力,政府应该鼓励个人在市场的初次分配中努力致富。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参与第三次分配的个人中绝大部分是平民百姓,他们是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的主体。在以政府为主的再次分配中,国家可以有目的的培育中等收入者、培育第三次分配的参与主体,构建“橄榄型”社会收入结构,即两头小,中间大的椭圆,中间收入阶层相当庞大,世界上许多现代化发达国家都是这种结构。

2.价格策略。(1)保持物价相对稳定。不论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对慈善行为的发生都是不利因素。第三次分配不过是整个社会分配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分配作为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链条之一,要受到宏观经济的制约。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和物价总水平是第三次分配进行的外在条件,不能撇开这些外在条件单独的谈如何完善第三次分配的措施问题,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保证物价的相对稳定。

(2)降低慈善商品的价格。利用税收政策降低慈善商品的价格。比如某人面临的边际税率是30%,如果捐赠100元钱,其中的30元钱本来是用来缴税的,所以实际上此人只是捐赠70元钱,但却获得捐赠100元钱的名声,前提是政府给予其所捐赠的100元钱免税待遇。在我国,这种免税待遇还没有得到贯彻落实,民政部应该致力于简化相关手续,提高民众减免税的意识,以促进慈善事业。

3.消费策略。(1)改变慈善者的消费偏好。加强社会对慈善意识的认同感,在全社会范围内,统一进行慈善意识的灌输,把公民的慈善意识变为慈善行为,树立慈善行为的典型。(2)增加慈善者捐赠时的荣誉感。声誉得益是捐献的重要原因,捐资人一定要能够从捐献中得到他预期的声誉享受,才肯做出相应的捐献。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以捐资人名字命名或以某种方式让人们知晓捐资人的建筑物到处都是的现象。(3)利用遗产税和赠与税促使慈善者进行捐赠。遗产税对慈善捐赠的促进作用表现在遗产税的征收改变了财产所有人的财富观念,使其将财富做出了捐赠,赠与税是对赠与的财富征税,也可以防止赠与者生前进行财富转移而征收的税收。(4)改变慈善者的消费习惯。青年人一般收入较低,消费信贷可以增加青年人的可支配收入。随着其他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其效用会越来越低,年轻人会转向消费慈善商品。可实际情况是消费者要还贷,对货币的需求增加,可支配收入将会用来还贷,对慈善商品的消费依旧较低或没有。青年人应转变消费观念,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的消费信贷只不过是用来调节自己一生的收入在各阶段的分配而已,认真地对待慈善商品和其他商品两类消费品的消费比例,从而收入较低的青年人也可能成为慈善者。

可以预见,通过有效的策略运用,我国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的前景是乐观的,越来越多的弱势群体将得到慈善帮助,公民的慈善意识增强,慈善中介机构的筹款能力会得到大大改善,整个社会分配体系逐渐趋于完善。

上一篇:移动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 下一篇:谈谈校园化妆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