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维度下的自我研究述评

时间:2022-04-23 08:19:23

时间维度下的自我研究述评

[摘要]时间自我(temporal self)指对不同时间维度上的自我的认识,包括对过去自我、现在自我和将来自我的认识。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梳理总结,关于时间自我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把时间作为自我的一个维度,研究理想我、应该我和可能我。其次是提出了时间自我的相关理论,如时间的自我评估理论、自我差异理论等。最后是从系统的角度研究过去我、现在我和将来我的关系:时间自我存在不完全对称性,过去我、现在我和将来我在认知、情感和意志三方面既存在一致性,又存在不一致性。

[关键词]时间自我;过去我;现在我;将来我

1引言

时间是心理过程的存在方式,也是人格特征的存在方式。自我是人格的核心,因此自我与时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0世纪60至70年代,米德在《关于现在的哲学》[1]和《行为哲学》[2]两部著作中对时间性与自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时间具有不对称性。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界开始掀起对“时间流逝中的自我”的研究热潮,其延续了米德的思想,强调自我所具有的时间延展特性—不仅拥有现在,而且拥有过去和未来。后来,陈莹将时间自我(temporal self)界定为对不同时间维度上的自我的认识,包括对过去自我、现在自我和将来自我的认识,其中现在自我既有主动成分又有被动成分,而过去自我、将来自我和现在自我的宾我部分都是作为现在自我的主我部分的认知对象而存在[3]。最初对时间自我的研究只是从自我的某一个时间维度来探讨,如:理想我、应该我和可能我[4-5]。后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时间上延展的自我”这一概念[6]。目前对时间自我的研究焦点在于从系统的角度探讨过去自我、现在自我与将来自我之间的关系:时间自我存在不完全对称性,在认知、情感和意志三方面既表现出一致性,又表现出不一致性[3]。了解过去我、现在我及将来我在知、情、意三个方面的特性,掌握它们的一致性与不一致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完成自我的同一性。

2 时间自我理论与实证研究

2.1 时间自我的理论

国内外众多学者曾对时间维度上的自我进行过理论探讨,譬如(1)理想自我、应该自我和可能自我[4-5]:理想自我代表个体最希望拥有的自我概念,应该自我指我们感到我们应该达到的特征,两者分别与人的正面和负面情绪有关。可能自我指人们认为自己将来可能成为什么,愿意成为什么和害怕成为什么的自我。(2)时间的自我评估理论[7]:时间的自我评估理论研究个体在评价过去我、现在我和将来我时存在的差异,认为个体倾向于以让现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方式评价自己的过去;个体当前的看法、信念和目标影响着对先前自我的回忆和评价。(3)自我差异理论[4]由Higgins于1987年提出来的,他将自我分为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主要研究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和现实自我与应该自我之间的差异对情绪的影响,认为现实—理想差异单独与沮丧类情绪有关,现实—应该差异单独与焦虑类情绪有关。这些理论都详细探讨了时间与自我的关系。

时间自我的实证研究

2.2.1 理想我、应该我、可能我的相关研究

理想自我代表我们愿意拥有的理想特征(即重要他人或我们自己为自己设定的特征),它与正面的结果有关,来自于达到早期环境中重要人物设定标准后的正在情感。应该自我指我们感到我们应该达到的特征(即他人为我们设定的或我们自己为自己设定的责任、职责和义务),它与负面的结果有关,主要来自于在早期环境中没有完成重要人物设定的责任或职责相联系的负面情感[4]。每个人都有一个理想自我,代表个体最希望拥有的自我概念,它包括潜在的与自我有关的,且被个人高度评价的感知和意义。理想自我与应该自我的作用一方面是自己对将来我的期望,另一方面也是与现实自我作比较的评价标准。

可能自我指人们认为他们将来可能成为什么,愿意成为什么和害怕成为什么的自我。包括个体未来肯定的和否定的自我形象,它们被视为个人生活目标在个性上的具体化[5]。可能自我对我们的行为大多数时候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具有消极意义,例如,当我们在决定做一件事之前,消极的自我就会担心万一行动失败了怎么办,从而导致阻碍我们在正确的时间作出决定。当然消极自我也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那就是正是由于我们的担心,我们才会采取各种措施去避免不好的事情发生。因此可能自我被视为该个体目前行为的动力。有关研究发现,可能自我不仅有助于组织信息,还具有强大的动机影响[5]。可能自我也是当前个体自我同一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2.2.2 时间的自我评估理论的相关研究

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界开始掀起对“时间流逝中的自我”的研究热潮,其中最著名的有关研究就是Neisser提出了“在时间上延展的自我”这一概念[6],用以强调自我所具有的时间延展特性-不仅拥有现在,而且拥有过去和未来。由此也引发了研究者们将研究焦点放在研究过去我、现在我和将来我三者之间的关系上。与此相关的典型研究就是时间的自我评估理论和自传体记忆研究。

Ross和Wilson 提出时间的自我评估理论[7],认为个体倾向于以让现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方式来评价自己的过去。wilson和 Ross[8]的研究表明,自传体记忆在个体同一性的构建上起着重要作用;个体当前的自我看法、信念和目标影响着对先前自我的回忆和评价;个体对当前自我的看法受到对过去自我的回忆内容及回忆方式的影响;个体在时间流逝中构建的自我是服务于当前自我的。有研究[9]发现个体常常自发的回忆起混合着情感体验的过去事件,这些情感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而对未来的预期则一律是积极期望;个体对消极未来的关注很少,并在想象消极未来事件和判断消极未来事件出现的可能性这两方面都较慢。

2.2.3 时间自我一致性和不一致性的相关研究

时间自我的一致性一方面表现为自我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体现在自我一致性动机上。自我的稳定性是指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心理在不断发展,但是人们仍然会将过去的自我、现在的自我和将来的自我知觉为同一个自我,这只是自我在不同的时间段上的表现;自我一致性动机是为大多数心理学家所强调的一种动机:人们之所以要追求自我的一致性是因为一致性提供了一种凝聚感和整体感,可以起到减轻压力和冲突的作用,并为预测力留有余地;缺乏一致性即意味着行为是不可预测的,这就会导致个体压力和恐惧的产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自我一致性既包括认知方面又涵盖情感方面。

关于时间自我一致性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在时间延展上的自我”,这一概念体现了自我的稳定性,即时间自我的一致性,它涵盖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这不仅意味着在过去某个时刻从事特定活动、拥有特定经历的人在本质上与当前活动着的这个人是相同的,还意味着这个人与未来将要从事某些活动、拥有某些经历的那个人在本质上也是相同的。其次是自我同一感的研究,Allport[10]认为自我同一感(或认同感)是儿童在2岁时认识到虽然他们的身体在长大,经验在变化,但自己仍然是同一个人,不论不同时间段的自我差异有多大,但始终都被个体认为是同一个自身,即认识到自我在时间上的延续性,是自我的同一。

关于时间自我的不一致性研究主要有自尊、自我归因、认知神经等研究。对自尊的研究[11]发现,在儿童早期自尊较高,上小学有所降低,在青少年过渡时期有第二次降低,进入高中之后,自我评价又开始上升,并在整个成年期都保持积极的态度。此外自我归因[12]也在不同时间维度上各有特点,当个体需要自我提升时,更倾向于使用现在-过去比较,个体对远的过去自我比对当前自我更挑剔,并且时间距离和归因侧重点可以预测对过去自我的评价。目前有学者从认知神经的角度研究时间自我的不一致性,相关研究表明,时间自我与大脑的神经结构有关,大脑内侧前额皮层与个体思考现在自我有关,大脑的顶叶皮层与个体思考过去自我和将来自我有关,具体表现为:大脑的内侧前额皮层在人们思考现在自我时比思考过去自我和将来自我更活跃,思考过去自我和将来自我时没有显著差异;顶叶皮层则在个体思考过去自我和将来自我时更活跃[13-16]。这些研究都表明当个体的注意焦点(过去我、现在我和将来我)不同时,大脑皮层的活跃区域也会相应的变化,同时也表明了过去我、现在我和将来我存在不一致性。

陈莹的研究从认知、情感和意志这三个角度同时对过去自我、现在自我和将来自我的一致和不一致进行探索,发现时间自我存在不完全对称性,在认知、情感和意志三方面的大多数特点上,过去自我和将来自我都以现在自我为中心彼此对称,但在个别特点上这种对称并不完全平衡[3]。具体反映在时间自我在认知、情感、意志三个方面既表现出一致性,又表现出不一致性:认知方面,现在自我和过去自我、现在自我和将来自我特质描述不一致,而过去自我和将来自我的特质描述是一致的;在自我好评程度上,过去自我、现在自我和将来自我都不一致,在自我好评倾向上,过去自我、现在自我和将来自我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自我意象描绘视角这方面,远的时间自我与近的时间自我是不一致的,但远的时间自我彼此之间、近的时间自我彼此之间自我和近的时间自我是不一致的,而观察者视角倾向与内心状态清晰度的正相关关系在不同时间自我上是一致的;注意焦点对特质描述的影响在不同的时间自我上是不一致的。情感方面,在自我的积极情感体验倾向上,过去自我、现在自我和将来自我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自我的积极情感体验的程度在不同的时间自我上是不一致的;在自我价值感方面,不同时间自我是不完全一致的。意志方面,个体在时间监控观方面表现出不一致性:对现在自我的时间监控观的评价低于过去自我和将来自我,这种差异尤其表现在时间监控观的优先级维度和反馈性维度上。

3进一步的思考

研究时间自我不仅具有理论价值,作为以后研究时间心理学的参考,,而且对健全人格的养成和今后的研究具有实践意义:黄希庭的相关研究表明,健全人格养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17]。郑勇的研究也表明,一个人格成熟的人是既重视现在,又积极的面向未来,并且以联系与发展的观点看待自己的过去、现在与将来[18]。此外,自我在时间上的连续性的感知是人类意识的重要方面,如果这种感知出现紊乱就会导致各种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19-22]。因此了解过去我、现在我及将来我在知、情、意三个方面的特性,掌握它们的一致性与不一致性,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尽量避免进入误区,更好地掌控人生;另一方面更好地对自我进行统一,更正确、全面的了解自己,发展自己。

以往的研究大多是对时间和自我分别进行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后,心理学界开始掀起对“时间流逝中的自我”进行研究的热潮,出现了将时间视为人格维度加以考察的课题,例如时间态度、时间洞察力或时间管理倾向等研究,后来还有一些研究针对自我基于某个时间维度的某些特性进行考察,比如理想自我、可能自我或应该自我等研究。但自我是一个包含多维度的系统,历经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个时间维度,因此仅仅考察某个时间维度的自我的某一方面特点是不够的,应该详细研究时间维度下的自我的三个方面:过去我、现在我和将来我,以及这三方面的关系,从而使对时间自我的研究更具有系统性。这样不仅有助于丰富时间自我的理论成果,而且对时间自我的实证研究也有更好的指导意义。时间自我分属于时间心理学的一个小分支,研究时间自我的同时,可以将其与时间心理学的另一些研究范畴结合起来,如时间自我与时间管理、时间态度、时间洞察力的关系,所有的研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水平,使心理学的理论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对时间自我的研究也不例外,最终目的都是帮助人们更透彻和深刻地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整合自我、发展自我。因此以后对时间自我的研究应该更注意系统性与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Mead GH.The Philosophy of The Present.Chicago[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9.

[2] Mead GH.The Philosophy of The Act[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2.

[3] 陈莹.时自我:过去我、现在我和将来我的一致与不一致[D].博士学位毕业论文.西南大学.2008.

[4] Higgins ET.Self-Discrepancy:A Theory Relating Self and Affect[J].Psychological Review,1987,94:319-340.

[5] Markus H,Nurius P.Possible Selves[J].American Psychologist,1986,44:954-969.

[6] Neisser U.Five Kinds of Self-Knowledge[J].Philosophical Psychology,1988,1:35-59.

[7] Ross M,Wilson AE.It Feels Like Yesterday:Self-Esteem,Valence of Personal Past Experieces,and Judgments of Subjective Distanc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2(5):792-803.

[8] Ross M,Wilson AE.Autobiographical Memory and Conceptions of Self:Getting Better All The Time[J].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3,12:66-69.

[9] Newby-Clark IR,Ross.M.Conceiving The Past and Future[J]. Per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3,29:807-818.

[10] Allport GW.Becoming:Basic considerations for a Psychology of Personality[J].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55,9:67-80.

[11] Ruble DN,Eisenberg R,Higgins ET.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Achievement Evaluation: Mot-

ivational Implications of Self-Other Differences[J].Child Development,1994,65:1095-1110.

[12] Willson AE,Ross M.From Chump to Champ:People’s Applications of Their Ealier and Present Selv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1,80(4):572-584.

[13] Vogeley, K., Kupke, C. Disturbances of time consciousness from a phenomenolo- gical and an neuroscientific perspective[J]. Schizophrenia Bulletin,2007,33: 157–65.

[14] Arnaud D’Argembeau,Dorothe´e Feyers, Steve Majerus,Fabienne Collette, Martial Van der Linden, Pierre Maquet, Eric Salmon. Self-reflection across time: cortical midline structures differentiate between present and past selves[J]. SCAN, 2008,3:244-252.

[15] Georg Northoff,Felix Bermpohl. Cortical midline structures and the self[J].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04,8(3):102-107.

[16] Arnaud D’Argembeau1, David Stawarczyk1, Steve Majerus1, Fabienne Collette1, Martial Van der Linden1, Eric Salmon. Modulation of medial prefrontal and inferior parietal cortices when thinking about past,present, and future selves[J]. Social Neuroscience,2005,9(4):

78-89.

[17] 黄希庭.自我与健全人格的养成[C]//黄希庭:时间与人格心理学探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20-333.

[18] 郑勇.实践透视的自我整合:理论与实证[C]//实践透视的自我整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215-228.

[19] Damasio, A.R. 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 Body and Emotion in the Making of Consciousness[J]. New York: Harcourt Brace,1999,5:56-64.

[20] Gallagher, S. Philosophical conceptions of the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ve sciences[J].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00,4:14–21.

[21] Morin, A. Levels of consciousness and self-awareness: a comparison and integration of various neurocognitive views[J].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2006, 15: 358–371.

[22] Hooker K,Kaus CR.Health-Related Possible Selves In Young and Middle Adulthood [J].Psychology Aging,1994,9(1):126-133.

作者简介:王霞梅,女,1987年9月6日生,汉族,四川广安人。现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与管理心理学。

上一篇:永不止步 第21期 下一篇: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我参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