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1 18:33:54

时间管理教案

时间管理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时间管理;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3-0026-2

时间管理 (Time Management)是指在相同的时间消耗下,为增强个人能力和工作效率、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工作的有效性而实施的一系列管理活动[1,2]。物理教学有效性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时间管理,包括时间的分配、利用与最优化等[3-5]。

然而,在实践教学中,部分物理课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缺少时间意识,在课前没有对课堂时间进行合理规划,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误区,导致课堂效率受到影响。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确保物理课堂时间的科学管理。

1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的问题分析

1.1 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与新型教学模式的冲突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动脑动手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新课程理念下,自主、合作与探究成为了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然而遗憾的是,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依旧是最受教师欢迎的教学法之一。课堂的时间老师基本上占用了,而学生只是体力消耗,自主与合作探究空间不足。因此,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传统与新型教学方法的融合与渗透过程中,找到最有利于课堂教学时间利用以及课堂教学效率最优化的平衡点。

1.2 教师课堂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

在课堂教学的时间管理中,时间分配是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现实的物理教学中,部分物理教师对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课前的教案设计中没有对教学内容及时间进行有效的设置与分配,讲到哪算哪。从而导致各个环节的时间使用不合理,教学重难点时间分配失衡,课堂教学目标不能顺利完成并一拖再拖。同时,尽管部分资深教师已经意识到时间管理对物理教学的重要性,却还依赖自己教学经验丰富而继续随心所欲,甚至经常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导致时间浪费,课堂教学效率低。

1.3 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掌握不足

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是物理课堂教学高效的基础。然而,在物理的实践教学中,部分教师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水平仍有待于提高。如在高中选修3-5的近代物理与核物理的教学中,很多教师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不足,不能很好地解析实验现象,只是匆匆一带而过,学生只能填鸭式的机械记忆,不得其解。

2 从时间管理出发,探析提高中学物理课堂效率的措施

2.1 采取新型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讲授法虽然能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但教学模式单一,效率低下。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师生互动法等新型高效教学模式,被广大师生普遍接受。因此,物理教师们要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扩大有效学习时间。在融合吸取传统物理教学方法优点的基础上,积极运用新型教学模式开展物理课堂教学。

2.2 强化教师课堂时间意识,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学校与物理教师自身都应该从思想意识上重视课堂时间管理,认识到时间管理对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在低效或无效的课堂时间管理下,物理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是低效与无效的。

在强化课堂时间意识的基础上,物理教师应对课堂时间做细致的规划,制定详细的课堂时间计划表,分配好教学重难点的时间。具体来讲,就是物理教师要根据教学流程,在45分钟内合理顺畅地分配好课堂导入部分、新授课部分、课堂小结部分等各模块内容的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时效。

2.3 丰富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水平

众所周知,物理的课堂教学涉及多学科的融合与渗透。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应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多学习数学、计算机以及教育学、心理学、时间管理等相关知识。从而达到既融会贯通本专业知识,又广泛涉猎其他学科领域,扩大知识视野,提高教学技能水平。

3 小 结

综上所述,探究物理课堂教学时间的科学管理,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学生的知识学习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和有效控制,既可以保证物理课堂教学的循序开展,实现课堂高效率,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同时也能够帮助与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时间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王俊玲.中小学教师时间管理的问题与对策[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周殷.优化课堂时间管理实现课堂有效教学[J]. 新课程导学,2014(4):19―22.

[3]王鲁男.效率取向:中学英语课堂时间管理研究[J].课程教学教法,2014(1):93―98.

[4]于春丽.优化课堂时间管理,提高翻转课堂效率[J]. 经济研究导刊,2015,12(29):233―234.

时间管理教案范文第2篇

>> 合理开发设计实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浅谈如何利用互动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利用实验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的有效性 如何有效利用微课来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的有效性 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增强物理课堂有效性 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基于时间管理的中学物理课堂有效性教学探析 合理引入物理学史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利用兴趣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 浅谈如何利用物理实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合理利用课堂时间,打造高效课堂 物理课堂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 利用探究性小实验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 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利用思维教学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性 开发和利用实验资源 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 利用学生“错误资源” 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利用综合实践提高初中物理实验的有效性オ 合理课堂引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合理运用“课堂情境创设”,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合理利用预备时间,提高物理课堂有效性 合理利用预备时间,提高物理课堂有效性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一个根本措施。专家和一线教师在教研教学中对提高物理课堂四十分钟的有效性作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并有很多研究成果在不断的推广。笔者认为,课堂有效甚至高效必须从众多微乎其微的环节抓起,课前预备时间就是其中之一。现谈谈如何利用课前预备时间,提高物理课堂有效性。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老师进入教室的精神状态可直接左右学生的学习心情和学习的积极性,这种“首因效应”正是从预备时间开始,而在预备的二分钟或五分钟内,学生对老师持一种观望态度,教师对预备时间的处理将影响课堂的教学程序的流畅性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性。

所谓课前预备时间,就是指在正课之前,用铃声提示给老师和学生准备上课的时间,一般上午、下午和晚上第一节课的预备时间为5分钟,其余课前的预备时间为2分钟,这段时间对老师而言可以从事课前的准备工作,如包括:从办公室到教室的行走时间,在教室的试验和多媒体的准备时间,提醒学生本节课所需要准备的教材和学习用品等。对学生而言,除了找出本节课必需的学习用品外,还可以调节状态,提神,如有些学校都有课前一支歌的习惯。

对大多数教师而言,把预备时间只是当做一种善意的提醒和缓冲时间,压根儿就没有考虑利用的问题。所以,预备时间老师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表现出随意放任,笔者通过听课以及问卷调查归纳出目前最具代表性的预备时间处理模式,具体如下:

模式一:提前上课,把预备时间当正课时间。只要这节课上物理,老师走到教室就开始教学导入,这种模式极少存在老师因为进度的需要而刻意安排,而是老师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直固定模式,习惯性的将预备时间当做正课时间,在老师的脑海里根本就没有预备时间的概念。这类教师通常比较敬业,属于苦干型,尤其是许多老教师时间观念比较强,觉得讲得越多学生学得越多,没有考虑效率和学生学习的合理性问题。虽然学生很不情愿延长课堂教学的时间,只能被动的听命教师安排,但对老师并不存在太深的恶意,还是比较领情。

模式二:忙于课前准备。老师到教室后,不停的做上课的准备工作,如整理实验器材,连接多媒体,准备教案等。针对不同的课型教师准备工作不一样,准备的时间也不一样,比如有实验的新授课,老师的准备时间特别长。除了正常的准备以外,也有老师一直摆弄教案的原因是对自己的备课不自信,表现出来即为东翻翻,西看看。

模式三:看教材或参考书。教师到教室后,一言不发,翻开教科书或参考资料,若有所思。其主要原因是老师一直养成有课前进一步理清思路的习惯,用最短的时间把该节课的教学思路重新整理一偏,也有的老师确实课前准备不充分,趁此机会备课。

模式四:在教室中走动巡视并与同学沟通或辅导。教师到教室后先做完自己必要的准备工作,并提醒学生需要准备的教学用具,或者布置预习任务,然后到教室巡视走动,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并与个别学生交流,解决学生的存在遗留问题或调解学生的精神状态,尤其是讲评课,科代表在课间发放试卷或作业,学生在预备时间可自我纠错,老师在教室巡视中解决各别学生遇到的特殊问题。

模式五:放轻音乐,与学生一起欣赏。高中学生不喜欢课前唱歌,即使是下午第一节,学生还处于半睡眠状态,急需调节状态,学生也懒得。这时候,老师为了调节学生状态,会适时放一些流行音乐,当然主要是心态比较好的老师和与学生走得比较近的年轻老师。

模式六:站在讲台盯着学生,或在讲台上走动。部分教师不知道预备时间该如何处理,就站在讲台边,面无表情的盯着学生,没有提醒学生做准备的语言,也没有暗示学生的表情,也有老师在讲台上走来走去。

笔者针对这几种模式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觉得最多的情况是模式一,最不喜欢的是模式六,认为最能合理利用预备时间的是模式四。学生也认为,课前预备时间不是可有可无,预备时间其实有很多事情需要做,如果利用的合理,将对整个课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听课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对预备时间不同的处理方式导致不同的课堂效果,如课前准备充分的课堂,老师在预备时间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准备学习用品,从课堂导入到课堂总结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也经常遇见这样的课堂,老师已经上课好几分钟了,学生教材都没有拿出来,遇到要记得或要算的,学生在课中还得找笔和草稿纸,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和课堂的流畅性。

通过研究,有效利用课前预备时间,必须要做好教师的准备和学生的准备。

教师的准备包括:教师的仪表、教学设施及对学生教学要求准备的布置。

教师的仪表包括教师的发式、衣着、化妆等。教师的仪表要求明快大方,给学生一种健康的心理感受。着装要适度和稳重,要考虑以黑板为背景这样一种特定的要求。如遇发式、衣着、化妆的变化,最好课前利用课间时间去教室走一走,以使学生尽快适应,而不至于学生在课堂上再去“研究”教师发式、衣着和化妆,影响组织教学工作。有经验的教师在进教室之前总会擦擦脸,检查一下自己的纽扣,女老师还可能化化妆,目的是树立教师形象,让学生心情感到愉快。

教学设施准备包括多媒体设施、实验用具、教案及教学用具的准备。多媒体设施的连接必须在课前预备的时间完成;实验用品的摆放最好按实验的先后顺序有序摆放,不至于上课演示的时候忙中出乱;教案和教材最好翻到讲解的位置,或者重点知识的位置,看的时候一目了然;教学用具应该放在比较顺手的位置。举个常见的例子,老师上课前一般不会关注黑板擦的位置,当要擦黑板的时候到处找,有的干脆不用,直接用手当黑板擦,显得特别的不文雅,事实上,黑板擦几乎是一节课的必用物品之一,教师应该把它放在自己习惯的位置。

对学生教学要求准备的布置包括:布置学生准备必需的学习用品、本节课重点内容的要求以及学生精神状态的暖场。预备时间必须告诉学生需要准备哪些学习用品,通常有教材、教辅资料、笔记本、草稿纸和笔,有些课可能还需要试卷、作业本及作图的相关用具;教师课前应该说明本节课学什么,重难点是什么,先看什么,让学生有心理准备,亦可以提前一睹为快;如果教师进入教室发现现场的气氛不对,还得组织学生调节气氛。

学生的准备主要是按照教师的要求准备学习用品,调节自己的学习状态,保持学习激情,尤其不太好的时间段更要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尽量消除疲劳,为有效地接受知识做准备。有的学生把预备时间不当回事,这段时间还在上厕所或睡觉,上课后才慢慢准备学习用品,精神状态也没有及时调节,老师课堂引入已经完成,他还没有缓过神来,不能保持听课的连续性,最后只能零星的学点知识,效率特低。

时间管理教案范文第3篇

农村教育硕士对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的低学历结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有重要意义。PCK是教师的核心知识,是区分教师优秀与否的标志。非师范院校农村物理教育硕士N的PCK发展研究显示:非师范院校物理专业毕业的农村教育硕士毕业之初的PCK贫乏,之后半年的教学实践中,其PCK的发展处于结构完善阶段。

关键词:

非师范院校;农村教育硕士;物理;PCK;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2004年,国家制定农村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鼓励在农村学校任教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免费攻读教育硕士。除了师范类院校外,部分非师范院校也有资格培养农村教育硕士。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缩小城乡之间教学水平差距,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PCK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针对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缺失范式提出的,是教师将自身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个人教学经验整合的结果,是教师特有的知识,是区分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的标志性知识[1]。研究非师范院校毕业的农村教育硕士PCK发展状况,有助于为相关培训提供理论依据,从而选择恰当的培养途径[2],促进其PCK的发展。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1986年,舒尔曼提出PCK的概念后,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他们对PCK内涵和结构的认识虽不尽相同,但都包括学科知识、学生知识和教学法知识[3]。笔者结合广大学者对PCK的结构认识及自身对PCK内涵的理解,建构了本文的理论框架:物理课程和教材知识、物理教学法知识、学生知识。物理课程和教材知识包括物理课程理论、课程计划、教材和教辅资料等。本研究主要分析研究对象关于特定主题的教学内容知识是不是围绕《课标》展开;对教材的把握、处理是否恰当;对知识的理解是否准确;内容的深度、广度是否符合学生实际等。物理教学法知识包括中学物理教学理论知识及其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的知识。如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的选择、课堂管理、教学时间的分配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等。[4]学生知识包括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学生学习特定课题时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前概念知识,以及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会出现什么样的误解和错误等。

三、研究方法

本文以1名非师范院校物理专业毕业的农村教育硕士N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其半年的教学跟踪,做了6节课堂实录。同时,进行了多次访谈。其中,有的访谈是课后针对课堂问题发现提出的,有的是事先拟好提纲进行的正式访谈。所有访谈内容都进行了录音,将录像和录音资料逐字记录,再进行梳理研究。

四、研究过程与结果

(一)PCK的初始表现

虽然N来源于非师范院校物理系,但由于他在大学的成绩优秀,因此走上讲台时,信心十足、满怀教育的理想和抱负。然而,由于缺乏相关的教育理论,也没有经历见习、实习等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其PCK相当混乱,具体表现如下。

1.物理课程和教材知识

首先,N的教学内容知识来源于课本,但又不符合课标要求,导致预设目标没体现,重点不突出,难点更没有突破。其次对教材的把握、处理不够恰当,如《密度》一节的教学中,将托盘天平的使用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对有些知识点理解不准确,他认为“物质是微观的,物体是宏观的,密度是物体的”,从而导致得出用空心且不是由同种物质构成的酒瓶盖的质量除以酒瓶盖所占空间的体积就是酒瓶盖密度的错误结论。

2.物理教学法知识

教学设计知识贫乏。物理教学目标知识比较准确和规范,但大多来源于网络的现成教案,不切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而且教学过程设计不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即出现了教学目标没有在教学过程设计和实际教学过程中体现的现象。如:学校没有探究式实验教学的器材,却设计了相应的教学过程;设计了4个教学目标,却在课堂教学中只提到两个等。特定主题的物理教学策略知识陈旧而欠缺,常常是复习引入、讲授、举例;对知识的呈现含混不清,有些很简单的知识通过他的讲解学生却更加糊涂。如在《密度》导入时,为了让学生明确质量的概念,用了这样一段话:“在物理学中就是用质量这一个物理量来描述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一个空的墨水盒说明他所含物质应该最少,如果里面有一盒完整的墨水,说明它所含物质应该是较多的”。教学评价方面,N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明确学生是否具有学习新知识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常常通过课堂提问特别是集体提问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诊断性评价;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以便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查缺补漏。但通过交流发现,N的物理教学评价理论知识匮乏,尽管在课前进行了学情分析,但由于教学设计来源于对网络资料的照搬照抄,导致所谓的学情中的学生不是自己的学生,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尽管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了课堂提问的方式进行评价,但其答案就在问题中,学生只要张口回答“是与不是,对与不对”,没有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仍然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不能针对反馈信息,对讲解内容及时调整;布置作业的质量不高,反馈信息不佳,对教学水平的提高作用不大。此外,该农村教育硕士在课堂的时间管理、学生管理方面能力也很低。

3.学生知识

N对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了解;课前以准备教学内容为主,对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点知识认识不够;对学生在特定内容的学习中出现的理解困难不了解。原因分析:首先N毕业于非师范院校,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及物理教学论教育,教育理论知识严重缺乏,教学目标知识匮乏,不懂设计教学目标的目的和意义,也不明白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其次,N刚走上讲台,缺乏实践经验,大学期间也没有经历见习、实习,没有体验过任何教学活动,所以教学活动中总有顾此失彼的现象;第三,虽然他大学时接受了许多物理基础知识的教育,但这些知识难以满足当下物理教学的需要。正如他自己所言:“在课前,我会通过各种方式去理解知识,选择表征知识的方式,以便于学生理解,但课堂上仍觉得不尽人意”。可见,在教学的前两个月,其PCK结构极不完善且发展缓慢。

(二)PCK的建构

通过两个月的教学,N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建构和发展自己的PCK。

1.通过阅读理论书籍强化对物理课程和教材知识的理解备课前,除了认真钻研教学内容外,还认真研读初中物理教师教学用书,帮助自己明确课程内容标准对具体知识点的要求,从而确定学习目标、了解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案。此外,还通过自学掌握了物理教材教法的相关理论知识。

2.通过模仿与交流学习物理教学法知识

虚心向同事请教,加大对优秀物理教师的听课力度,学习对教材的处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表征,以及课堂的组织、管理等。交流、讨论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和方法,积累他人的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从N在这一时期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主要通过模仿和交流学习课程、教材及教学法知识,特别关注教材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他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两个方面,使得他在这两方面的知识都有所积累和发展,表现在他对教材的处理相对合理,符合课标要求,教学设计中没有多余目标,课堂讲解思路清晰,逻辑合理,但由于过于重视知识的讲解,造成课堂教学“目中无人”的一言堂现象,即缺乏学生知识。

(三)PCK结构的完善

PCK的核心是教师将自身所理解的学术形态的学科知识,通过内化处理转化为学生非常容易理解的、教学形态下的学科知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对具体内容认知相关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设计有效的教学决策,促进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梁永平教授说:“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准确把握、理解相关的课程内容,灵活应用教学策略,会使用不同的教学评价反馈学生信息,这样他的PCK就能得到有效的发展”[5]。然而通过4个多月的教学,N农村教育硕士才发现,“我讲的内容与老教师相同,大部分教学方法是模仿甚至是直接引用,然而教学效果却差异很大”,通过比较发现,“我的教学中学生参与太少,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真正体现;而且由于班级不同,学生情况各异,照搬照抄的方法好像不太适用”。于是,N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意识了解哪些知识容易理解;哪些知识是学生经常误解的;哪些知识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什么;对知识产生误解、形成困难的原因何在;怎么表征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等。同时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时的起点知识、前概念知识,学生关于新知识的兴趣、态度。尽管没有面面俱到,采用的方式也比较陈旧,但其具有了关注学生学习的意识,意识到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其教学评价的方式有所增加,如课堂个别提问、分组讨论。可见,在N教学的4~6个月这一阶段,其PCK的结构趋于完善,且在学生知识方面有了明显突破。

五、结论和建议

通过研究发现,来源于非师范院校的农村教育硕士在教学初期的PCK严重缺乏,但通过几个月的教学实践,其PCK迅速发展,表现在课程和教材知识日趋准确化、合理化,越来越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教学法理论知识增加,教学方法多样化;在学生知识方面,开始具有关注学生的意识。鉴于来自非师范院校的农村教育硕士缺乏教学理论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建议农村教育硕士师资培训计划及时调整课程计划,将这些课程设置在第一个暑期,且增加课时数,并让他们有机会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此外,要备课、赛讲、优秀教师观摩课等集体活动,实施以老带新计划等。

作者:吕红平 单位:吕梁学院汾阳师范分校

参考文献:

[2]侯新杰,王莹,栗素姣.优秀物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个案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3).

[3]廖妍.中学物理学科教学知识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4]李坤.初中物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个案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时间管理教案范文第4篇

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面临高考任务,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备战高考,对于心理课这样一门没有材、没有硬性学习任务的学科,如果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课堂上很容易出现教师唱独角、学生则埋头苦学其他学科的情景。这样的心理课,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形同虚设,也不会对学生起到真正的心理辅导作用。那么,如何打造心理课的独特魅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笔者根据多年从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和感受,进行了以下总结和思考。

一 、换位思考,了解需求,满足学生的合理期望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心理课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关键在于能否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如何理解和定位心理课、对心理课有何期待。在现实教学中,笔者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几乎每次上课前,总有学生会问:老师,今天心理课上有什么好玩的?可见,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认知中,心理课应该是好玩的。那他们对好玩的标准是如何定义的呢?

笔者曾对高一学生进行了心理课方面的调查,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对心理课的认识和了解,写出自身心目中对“好玩的心理课”的理解以及希望课上讲授的内容等。调查完后,分层随机抽取了80位学生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好玩的心理课”应具有以下要素:有心理测试、活动游戏、视频材料和师生、生生互动,并且希望心理课涉及调节压力、认识自我、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内容,对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能有切实的帮助。

这就为心理课的设置提供了参考。学生心目中的心理课,应是以活动体验的形式为主,侧重于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体验和分享,并尽可能丰富活动形式和课堂素材,让学生体会到心理课与其他学科重知识传授的区别所在,感受到心理课所带来的欢乐,这迎合了高中生喜好新颖、个性,渴望自主独立的特点,也符合现今心理课的主流发展方向。在心理课的开展上,应围绕高中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不能生搬硬套网上或者兄弟学校的教学设计。如,我校根据高一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和心理发展特点,在入学第一个学期主要进行适应新环境方面的人际交往和学法指导,第二个学期在其对高中学习生活有所适应和了解的情况下,进行自我探索、人生规划等方面的辅导,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和毅力。

二、加强修养,提升素质,发挥教师的专业魅力

心理课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和分享的平台,要真正达到沟通、交流的效果,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教师的作用不容小觑。教师可通过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修养,打造具有个性魅力的心理课堂,让学生乐在其中并有所感悟。

首先,教师应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尊重、欣赏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进行赏识和激励教育。理念决定行动,抱着一颗平等、悦纳学生的心,会让教师在课堂上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参与进来,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想法、分享内心感受,使课堂呈现出包容、接纳、舒心的氛围,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奠定情感基础和支持保障。

其次,教师发挥人格魅力,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与学生建立平等、尊重的良好师生关系。笔者调查发现,学生喜爱的心理教师主要具有真诚、幽默、随和、富有亲和力等特征,教师可根据自我性格特点,发挥个人优势。同时,借助自身成长经历和感悟,运用心理咨询中的自我暴露技术,与学生分享、交流,拉近彼此心理距离,使得学生借由对心理教师的亲近和喜爱而对这门课程产生好感。

再次,善于根据学生需求,精确定位教学目标,恰当设计教学方案。心理课没有材,教师只能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整合、加工、提炼,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这种从实情出发而来的教案针对性较强,能为学生提供切合实际的辅导和帮助,是心理课成功的基石,定会吸引学生的眼球。

最后,提高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使得心理课活而不乱、形散而神不散。心理课很多时候是以活动课的形式出现的,但受场地等条件限制,大多活动是集中在教室里开展。活动场地的有限、人员的拥挤对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教师除了事先备好课,完善活动细则、要求,设置好各环节教学时间,让课堂大体朝教师预期方向发展外,在实际上课中,还要善用言语、表情等营造良好氛围,控制课堂活动进程,使得心理课活泼有序、张弛有度,保障大部分学生参与、分享、表达欲望的实现,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心理课保有长期、稳定的兴趣。

三、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深挖课程潜藏的吸引力

一方面,参照文件要求,挖掘心理课程内容。如,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要求,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由此可以看出,高中心理课主要侧重于对学生进行自我认识、人际关系、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等内容,而这与学生的调查结果也有较大的吻合度。

心理课有了一个方向性的指导,我们可以在这一大框架下探索设置相应的主题活动。针对学生心理和学习实际,在高一年级侧重开展关于学习和人际适应方面的辅导,如认识新同学和高中学习、注意力和记忆力训练、沟通交流等方面的活动,促进高一学生尽快融入高中的学习和生活。针对高三学生临近高考前的紧张、焦虑、缺乏信心等心理问题,主要开展缓解考试压力、调整心态、增强信心以及提高应试技巧的主题辅导活动,为高三学生的高考保驾护航。

另一方面,不断尝试,探索课程的有效形式和模式。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文件也提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可采取的形式有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重在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促进身心的和谐,而不是将其简单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在心理活动课的形式上,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和分享。

教学实践中,可根据辅导主题和学生情况,在符合活动场地的条件下,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活动形式。如,在进行人际关系辅导主题时,要创造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以达到人际互动的目的,并在这过程中获得人际交往领悟等。在高一第一学期刚开学不久,笔者开展了“人体拷贝”人际交往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肢体传递数字和成语等信息。这种借助游戏辅导、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形式,消除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羞怯和顾虑,调动起绝大多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欢声笑语的活动中,加深了相互的认识和了解,达到了活动辅导的目的。在学生交往到一定程度,彼此间有了一定熟悉度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沟通中缺乏倾听耐心和尊重的现象,笔者开展了“倾听――从心开始”的主题活动,根据学生中真实存在的问题进行情景设计,经由学生的角色扮演、问题辨析等,启发学生思考,反思自身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引导学生了解倾听的原则和技巧。

教学形式的选取上,同伴互助和观察学习的方式是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的有效尝试。在解决学习和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共性问题时,同伴互助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激发其参与和责任意识。例如,在时间管理辅导的主题活动时,笔者尝试利用同辈辅导形式,在课堂上先调查、收集学生关于时间管理的困惑,并将这些问题随机发给学生,要求其通过同伴互助、小组讨论形式,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供同学参考。因建议来自认知方式和学习经历相近的同龄人,更能为学生接受和认可。在观察学习和榜样激励作用主题活动上,笔者尝试利用了视频赏析的形式,增强了课堂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通过视频的观看和思考,获取心理正能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且行且反思,不断总结、完善课程的形式和内容,让学生真正爱上心理课,使心理课成为学生的精神休憩地和梦想加油站,进而体验到心灵的愉悦和成长。

时间管理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新编高中地理课 学生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以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适当、教学基本功好等作为评价地理课堂教学的标准,主要看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引入、如何过渡、如何掀起高潮、如何画龙点睛做小结。这种评价理念关注的是教师能否酣畅淋漓地表演完自己预设的“课本剧”,关注的是以师为本的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毫无疑问,这不符合当前课程改革倡导的诸多先进教育理念。新编高中地理课应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主要来自教师的调动,教师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励起学生的干劲,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处于“我要学”的最佳学习状态。

教师作为新课程的探索者、学习者,要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充分表述自己的见解与困惑。教师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用宽容的心态去理解,鼓励学生创新;要允许学生出错,学会延迟判断,让学生学会自己在错误中改正,在跌到处爬起来。课程改革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有“课本就是一个范例,大千世界才是学生的教科书”的意识,创造性地将个人及学生的经验、文本知识、师生互动成果等进行有机的融合,实现科学性、艺术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优化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彻底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学生当做和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只有尊重学生,信任和关心学生,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才能建立起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亲切、自然,要富有感染力,教师要用灿烂的微笑为学生送去阳光、雨露,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的迁移,使之“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学习,才敢大胆地思考,大胆地去创新,学会的才敢说一说,不懂的才敢问一问,有不同的意见才敢争一争、议一议,也才能真正展现出主人的姿态。

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自主探究、过程感悟。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一段时间去体悟,给他们一个空间去创造,给他们一个舞台去表演;让他们动脑去思考,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自己的嘴去描述,用自己的手去操作。

三、创设情境,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引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强化学生学习的动机,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探求。学生学得专心、投入,学习效果自然极佳。教师作为好课的幕后策划者、师生平等关系中的首席,其主要任务是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有一种探究新知的渴望、奋力向前的冲动,处于“愤悱”的状态。教师可以用鲜活的问题导入,模拟前人的探究,让学生大胆尝试去复现科学的发现之旅;也可以设计精彩的实验,掀起学生求索的激情;或是提取生活中的事件,引发学生的思考,淡化教育痕迹。

四、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

教师要把学法指导有机地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中去,授学生以“渔”。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法,才能自己去学习,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主体作用。例如,在教学中,如果单靠教师的直观讲解、学生的机械记忆是无济于事的,教师必须教会学生自己去掌握知识,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五、以学生为主,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主发展。

当前,我们应着重关注课堂上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情况,即是否获得了知识与技能,是否经历了过程、掌握了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怎样。

上好一节课以生为主,其核心是将学生看做可被点燃的火炬,是知识和方法的自我建构者,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自我塑造者。任何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未来发展去展开,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去设计,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使之主动参与,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的一节好课,不再是教师上演“教案剧”,而是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真诚互动演绎生成的精彩华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课堂上,师生间应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学相长”。

总之,新课改尚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充满希望,又任重道远,必须不断突破旧的思维方式和个人时间管理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加强对日常工作的归纳、总结与反思。教师应想方设法,尽最大努力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保证他们有足够的自主活动时间,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最大限度地贡献自身能量的空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并不是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更要强化其主导作用,教师导得适时、适度,才能使整个课堂教学既不完全被学生所牵引,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师的教学更加自觉,落实课改理念。

参考文献:

时间管理教案范文第6篇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4-0499-02 中图分类号:R 642.44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4.067

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是由潘汉尔德(CK Prahalad)和哈默(Cary Hamel)于1990年提出的。护士核心能力包括评估和干预能力、交流能力、评判思维能力、人际交流能力、管理能力、领导才能、教育能力和知识综合能力[1]。而护理教育则是着重培养的护理专业人员必需具备的主要能力[2]。

培养的目的在于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使护生在环境变化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并取得成功的机会[3]。

如何培养与现代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是当代护理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4]。

2006年起我院借鉴国内外先进护士核心能力培养理念,对护理本科生进行系统、有针对性的能力培养,取得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报告如下。

1.沟通能力的培养 新形势下的护理工作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不仅要求护士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以及渊博的业务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还须具备较好的沟通意识和一定的沟通能力[5]。良好的沟通技巧是获得患者信任的手段,护生从学校进入临床,没有接触社会的经历,常因言语不恰当引起患者与护生发生冲突,造成沟通困难。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引导,教会护生与病人沟通[6]。带教老师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培训,指导她们如何接近患者,怎样和患者打招呼,怎样自我介绍,执行每一项护理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怎样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怎样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理解和支持,通过言传身教告诉护生该如何去做。当护理人员具备丰富的疾病知识及护理人文理论知识时,能对患者作出针对性的指导,容易使患者产生信任感,从而愿意与她交流[7]。因此鼓励护生进图书馆阅读护理书刊、上网查找学习资料,不断学习新知识,全面拓展知识面。要求护生每周收集并评估1例患者资料,并在教师指导下写出护理计划,通过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培养护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2.评判思维能力的培养 护生具备一定的评判性的思维能力,才能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满足不同病人的需要。评判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①提高护理教学查房。在1个学年里相对固定每个带教老师的查房专题,保证护生每次轮转的科室都可以参加一次专科的护理教学查房。护生转到新科室的第一周查房,带教老师向护生说明查房的目的、目标及查房的病例,并在查房前认真准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或网上查找有关新护理动态,并写好护理查房的教案。要求护生根据查房目标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围绕问题进行评判思维,带教老师查房时引导讨论相关的问题,结合典型的病例鼓励护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耐心细致的讲解,从不同角度分析,培养实习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PBL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重在引导教学的活动[8]。例如对留置尿管的护理进行讨论,提出问题,然后老师根据护生提出的问题,归纳为若干个问题,即尿管的材料、尿管的型号、尿管插入的深度、气囊注入水量、尿管道口的护理、选择的消毒液及方法、膀胱冲洗、更换集尿袋的时间、拔尿管的时机等问题。让护生查教科书、检索查阅相关书籍、文献资料,而后集中让每个护生报告自己准备的内容并进行讨论,对第一次提出的问题进行论证,护生遇到疑问时老师进行引导、解答,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研究,选择正确的解决办法,更好的培养护生的评判思维能力。

3.操作能力的培养 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护理基础理论,还要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55项临床护理操作规范让护生们觉得繁多,我院选择25项常用的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分别指定到各专科完成带教,作为出科考试的内容。带教的方法首先让护生明确操作程序,然后老师示教,要求反复练习,在保证患者安全及不增加患者痛苦的前提下,尽量创造动手的操作机会,鼓励护生大胆亲自操作,不放过每个细小的环节,真正做到放手不放眼,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但切忌在病人及家属面前批评,损伤护生的自尊,降低病人及家属对护生的信任度。同时鼓励她们争取机会多看、多做,对少见的操作利用休息时间反复进行模拟练习。

4.护理病历书写及科研能力的培养

①提高整体护理病历的书写的能力:随着人们法制意识日益增强,对护理文书书写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章第10条明确规定,病人有权复印或复制其门诊病历、住院志、护理记录等资料[9]。护理记录是医疗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观察和实施护理措施和效果的原始记载,提高护生护理记录书写水平很重要。首先护理部组织护生学习《护理病历书写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法规汇编》中的相关内容,让护生认识到护理记录的重要性。制定掌握护理记录的要求和目标,要求护生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并在实践中多观察、多思考、多与病人交流、多向老师请教。要求护生每到一个科室实习,注意选择典型的病例书写1~2份完整的护理病历,交给带教老师评审,带教老师及时将存在的问题一一反馈,使护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完善,提高护生护理病历书写质量。

②提高护理科研能力。护理本科生作为护理高等教育培养人才,要求具有一定护理科研能力,但如何使众多的护生能够在实习短时间内,对护理科研的实施过程能够全面、快速的领会和掌握,是护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10]。我院于2007年由科研科派专职人员负责本科实习生的科研带教,通过带教老师的指导,本科护生在日常细小的护理工作中,发现问题能够提出很好的解决方法。通过查阅资料,阅读参考书籍,护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宽,独立思考问题和独立工作能力得到提高。

5.管理能力的培养 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仅凭工作经验去应对,已远远不能满足服务对象和时代的要求。因此,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护理管理传授给护生,让她们知道何谓护理管理能力。在培养中我们从时间管理、人力资源、物品管理、经费管理、信息管理五方面着手。具体做法是:①让护生熟悉病区排班方法和排班的原则,要求护生分析和思考管理者如何合理排班的问题,引导其对时间的管理上做思考。②要求护生了解医院护理人员招聘、晋升、考核、培训、奖罚制度等,用所学的管理知识分析这些制度的合理性。③熟悉病区消耗性物品管理、熟悉病区药品管理的方法、熟悉仪器设备管理、病人物品的管理,协助护士长领取病区物品1次。④协助病区护士进行一次费用的结算,了解医疗医保制度。⑤了解医院病人信息的收集、保管方法,协助老师整理护理病历。让护理本科实习生树立核心能力管理的意识。

通过有计划有目标的规范化核心能力的培训,使护生具备较好的专业素质和独立工作能力。因此,在借鉴国外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重视临床护生的护理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对高素质护理人员的要求,是我们临床带教工作中重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陈 文,吴秋莲.护理本科教育中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J].护理学杂志,2000,15(8):502.

[2]Lenbure C.The famework,concepts and methods of the competencyoutcomes and perfomane assessment (COPA)model[J].Online J IssuesNursing,1999,30(9):2.

[3]闫瑞芹,沈 宁.护士核心能力的研究与发展现状[J].护理研究,2004,18(2A):201-202.

[4]Williams DR,Kelly MA.Core petencybased education,certification and practice:the nursemidwifery model[J].Ad V pract Nuts Q,1998,4(3):63-67.

[5]金 珊.护患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9(4):59.

[6]李桂玲.如何更好培养护生沟通能力[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26(10):1198.

[7]邹艳辉.护患沟通技巧现况及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4,18(5):776-777.

[8]GL EN S,WIL KIL K.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nursing:A new model for a new context[M].Malaysia:MACMILLAN PRESSL TD,2001:5-6.

[9]李敬武,赵 宁,许 平.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18-32.

时间管理教案范文第7篇

一、“色香味”俱全的心理课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在各级中小学的课堂中,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有效载体。江苏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走在全国的前列,江苏省教育厅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向全省中小学推荐使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地方教材,小学、初中、高中须每两周开设不少于1课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一硬性规定不仅让心理活动课有课可上,有本可鉴,有料可研,更是把一线心理教师的精力聚焦到了对心理课堂实效性的探究上。

但从目前大家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好课或有效课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对一节课的评价还仅仅局限于课堂本身,没有考虑到课堂效果的延伸,课堂结束环节也很少有进一步促进学生探索实践的问题或拓展方案,也很少考虑到学生对课堂评价的意义。那么,究竟怎样的一节心理活动课才更有实效性?我认为一节有效的心理活动课不仅要“色香”俱全,更要“入味”――内悟于心,外践与行,令人“回味”无穷。

1.“色”――精选课堂形式,激发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色”,我认为是活动形式、活动主题吸引学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感知上面的),根据注意的特点,新奇的、有趣的事物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心理活动课的形式应该多样,不要局限于一种模式。

一节有效的心理课,在教师刚刚进入的时候就应该与学生建立起一种联结,一种好奇的联结,一种充满兴趣的联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瑞士教育家皮亚杰也指出:“儿童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需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那么,如何在课堂开始就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投入呢?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充分的准备,精选课堂形式,形成一种安全与放松的心理场。

最近,我观摩了主题为“时间管理”的两节同课异构课,在这两节课的设计中,就导入课题这一最初的联结,形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当然效果的差别就更大了。

在第一节课中,老师的导入是播放电影《小时代》的插曲《时间煮雨》,引入“时间的流失”这一话题。这首歌曲学生可能也听过,但对于歌词的深意、歌词的创作背景都不太了解,只凭听几句歌就能对活动课的主题有很强烈的兴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另一位老师呈现的形式是观看视频《奔跑吧,兄弟》中王祖蓝的那一段“星斗转移”。首先,看视频是需要多种感官协同作用的,要比只听感受得要深;其次,初一的学生对于红遍大江南北的娱乐节目《奔跑吧,兄弟》很感兴趣;再次,学生对于明星是很崇拜,很想模仿的,视频中的明星想要“星斗转移”,偷天换日,能有神奇的魔力掌控时间,学生自然也想有此本领,接下来顺理成章导入课题――“做时间的主人”,在这样的形式下,学生的心是被紧紧吸引的,再加上教师的人格魅力,整个课堂的感觉是教师和学生是浑然一体的,非常美妙。

还有一个“感受时间”环节,两位教师呈现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有一位教师是让全体学生站起身,通过在心中默默数60个数字然后坐下来的方式感受1分钟,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每个人对时间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另一位教师是通过让学生扮演时钟来让学生感受时间及时间的流失。

我觉得第二种方式更能吸引学生,也更为有效。原因在于:首先,把无形的时间转变成了有形的身体变动,让大家印象更为深刻;其次,动静结合,两个人一组的配合能提高大家的积极性,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投入度,感受自然也会更深刻些。另外这位让学生扮时钟的老师上课方式很特别,她用玩游戏闯关的方式,关关紧扣学生的心思,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更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在每个环节中学生的参与热情都很高,可以说是全情投入,因此课堂效果非同一般。

2.“香”――甄选课堂内容,促生深入,形神合一。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香”,我认为一方面是课堂内容本身呈现出的“香”,另一方面就是师生互动、课堂情景中自然产生的“香”。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内容的选择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合主题和目标,还要与形式结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人感觉整节课“形神合一”“内外兼备”。

最近,笔者听了一节主题为“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的心理活动课,这节课的活动对象是初一的学生,活动目标是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来设置的,本节课的最大一个特点是内容丰富但杂乱,可能上这节课的教师,感觉每个活动内容都很好,但把这些很好的内容完全堆砌在一起,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本节课中总共设计了十多个活动内容,而且内容与内容之间几乎没有联系,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应很被动,不知这样的一节课,会给学生留下些什么呢?因此,心理课的内容设置不能面面俱到,正如我区心理教研员朱老师所说的一句话:“面面俱到,其实就是面面不到。”抓住一个主题、一个核心,有层次、有重点地达到目标就是好课。所以一定不要在一节课里设置太多的内容,应该精而少,这样才容易使学生深入感悟、思考,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味”――烹出心理味,内外兼备,延伸拓展,回味无穷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应该具备“心理味”。在宋玉莲老师的《心理活动课如何烹出“心理味”》这篇文章中也有谈及,在目标设置、情景创设、课堂氛围等方面要烹出心理味,除此之外,我觉得一节好的或是有效的心理课中的心理味还应该有下面几种味道的融合。

二、“入味”的心理课

1.要具备“心理科学味”。

心理活动课不同于其他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遵循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南京市心理学科带头人潘月俊老师也曾说过,评价一节课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一点心理知识,一点方法、技巧,一点体验感受”。而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有部分老师却忽略了这一点,他们提出,心理活动课的专业门槛不能太高,但心理学既然是一种研究人的心理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必定要有心理学应有的科学性。

最近,我听了一节主题为“每种性格都能成功”的心理辅导生涯规划课,授课教师引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时对“本性”的解释依然是指性格,而实际上此句中“本性”指的并非是性格而是气质,气质和性格并非同一个概念,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似乎对此有些含混不清。

心理课虽然不注重心理学知识的讲授,但对于基本的概念,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给出一个标准的解释。还有一节课,主题是“让创造绽放精彩”。该节课从内容安排上来看,几乎很少提到“创新”或“创造”这样的词,课堂上让学生体验的活动如“模仿举重”“模仿拔河比赛”“数字表达”等却更接近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这会给学生造成误导,究竟什么是创造性,什么是想象,这节课的主题究竟应该什么更合适有待于进一步商榷。

2.遵循心理规律,尊重学生的感受,具备“学生味”。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要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下,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自主自助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要做到这些,一定要从学生的视角,从学生的需求和实际生活中来选择活动内容、设计活动形式,提出学生面临的真实问题,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让活动课发挥实效性。另外,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和主人,如果缺少学生真实感受的评价,心理课效果评价就是缺失的、不完整的。因此,对于心理课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也应该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通过课下调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感受与收获,去关注这节课在现实生活中究竟会给学生带来多少帮助,以了解这节课真正的意义。这样不仅可以让授课教师做到理论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也可以为评课带来更为客观和全面的思路。生本教育理念指出“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一节有效的心理课一定要具备学生味。

3.开放而自由的心里话分享,表达“真心味”。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分享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的分享,我们能进一步了解学生;通过分享,我们可以察觉学生内心的想法;通过分享,我们可以观察学生是否真正投入,安全、放松的“心理场”是否已经建立。

心理课中的“分享”我们要的是学生发自内心的真实想法,而不是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期待而故作“聪明”的回答;心理课中的分享要的是学生此时此刻自然产生的心理感受,而不是经过反复揣摩后自认为应该有的感受。心理课是要走心的,在分享的时候我们要的是真心话。作为心理辅导老师,对于学生的任何分享,我们都应该加以包容。

教师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例如,在一节课中,学生在学习了“时间管理四分法”后,对自己下午的时间按照四分法来加以整理,之后在分享中说:刷QQ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老师觉得这样的分法是不对的,认为刷QQ是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很明显,教师在此环节没能完全尊重学生的想法,试图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其实每个人对事情的重要性认识是不一样的,此刻老师可以说说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对此谈谈看法,但不要给予好坏或对错的评价,以免破坏安全、放松、自由的心理场,导致学生不敢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从而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丧失难能可贵的“真心味”。

4.师生之间要相互激荡,呈现“三重味”。

最近,看到蓝园英老师的《听课者的三重境界》这篇文章,颇有感触,我觉得在一节有效的心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都应该达到这样的三重境界:

心中有人,也就是学生和老师心中都应该有彼此,抱着一种空杯心态、好奇心态彼此接纳、彼此信任、彼此回馈与融合;

心中有己,教师对这节课有自己的设计和想法,不搬抄复制,课堂上能敏锐觉察自己的情绪、感受,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及课堂进程,不局限于教案,以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来感染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感受与体验,不盲从、不顺应,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体验与感受;

心中有道,教师要站得高,看得远,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辅导技巧,学生要能及时有效地提取自己的知识、情感储备,与当前的课堂有联接,有深入的感悟。当师生都达到这样三重境界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激荡与促进就已悄然入心。

5.触动学生的心灵,促进课堂生成,展露“生态味”。

新课改要求课堂不应该完全按照教师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应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建构。

生态课堂是一个课堂所呈现的突然状态,具有客观实在性,强调课堂原本应有的样子,任何一个课堂都有其独特的生态性。生态课堂是理想化的课堂,是具有自主性、共生性、和谐性、生命性、生成性、开放性、高效性的课堂,是课堂的“应然状态”,具有主观人为性,强调课堂“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因此,在心理课堂中,一定要关注原生态的课堂生成,让学生感受与体验最真实的情景,抓住契机进行分析、引导,以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6.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展现“延伸味”“拓展味”,即要让人回味无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为: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功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一节有效的心理课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本身的生成,还要能使学生把课堂中体验到的感悟有效延伸或迁移到课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就对心理健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心理活动课的现状是一节课上完了就嘎然而止,好似一切就真的结束了,那这节课如何与接下来的生活或学习有一个很好的连结呢?其实一节课上完了之后才是一个新的起点和开始,我们要注重学生课后的延伸和拓展,要想办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探索的学习方法、感受的内心体验、总结的人生经验等,能延伸到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去,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践行,否则这节课将仅存在课堂上的一点触动或温暖,并无多少实际意义。这就是说,一节课上完后要留白,要留给学生思考的问题、回味的内容、情景和念想,要让他对本节课回味无穷,以便有力地触动他改变的动力和践行的意念。

究竟课后延伸问题、内容或情景如何设置才能促使学生把课堂上的收获有效迁移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与课堂内容紧密相连;其次,必须要与学生现实中的生活和学习之间有个联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吸引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最终促进学生深思、探究、践行。这样才能使得课内所学、所感、所思有效延伸到实际生活中,这才能实现心理课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完善其人格的根本目的。

总之,一节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仅要色香俱全,更要“入味”,遵循由感知到思维、由体验到感悟、由心动到行动的层层深入,内悟于心,外践于行,最终让人回味无穷。热闹的活动中不乏走心沉思,真情实感中不乏心灵相通,自由分享中不乏尊重与保护,完美预设中不乏生成与灵动,潜移默化中不乏滋润心灵,课堂完结后不乏回味与延伸。当然,要呈现出一节“色香味”俱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也要注意前期的准备,包括内容的选择、方式的设计、对学生需求的了解以及火候的把握(温暖而和谐的心理场的营造)等方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不断去探寻通往心灵深处美妙而充满奇迹的心理健康之路。

时间管理教案范文第8篇

以往,学校团体心理训练多应用于学生群体,能够帮助学生解决考试焦虑问题、提升自信心、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等。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尝试用团体心理训练来为教师群体服务,实践证明开展教师团体心理训练能够有效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工作效率。例如,邢秀茶等人经过一年的研究,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教师的反思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提升教师的情绪管理能力和自信心,改善教师团体的人际关系(邢秀茶等,2009);石国兴等人通过实验研究证明团体心理辅导在改善教师时间管理倾向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石国兴等,2010);岑坚等人经过多次为期3个月的实践,证明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能够有效提升教师效能,进而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岑坚等,2009)。

一、教师团体心理训练的作用和优势

教师团体心理训练与传统方法(如开讲座、个别咨询、阅读书报等)相比,其作用和优势如下:

①团训以活动为媒介,通过活动引发思考和升华,以达到团训目的。团训活动有趣,并联系实际生活与工作经验,很容易引起教师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几乎没有人会拒绝活动,因为活动可以唤起久违的儿时嬉戏时的愉悦情绪,也能够让参与者当下感觉到放松和开心。而且从学习理论上讲,团体心理训练非常符合成人学习的心理需要。因为合作交流与实践学习最具有效果。

②团训中进行的活动能够让教师产生高峰体验。团训中有些活动难度系数高,当教师完成它们时,会产生高峰体验,这是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美妙感受,它能够帮助教师提高自信心。

③团训是团队协作的过程,孤军奋战不能解决问题,大家必须互帮互助,共同进退。以此促进教师成员间的沟通和合作,增强教师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

④团训可以让教师个体看到,原先困扰个体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其他人也存在共同的困扰,从而让个体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并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严重,并且可以与其他人共同探讨解决方法。在此过程中,大家打开心扉,彼此信任,彼此支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二、我校开展教师团体心理训练的目的与意义

2007年11月,我校工会课题组曾用陶俊梅等人2006年所编的《教师职业压力量表》,选取10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69份,调查显示,23.19%的教师感觉压力较大,在众多的压力维度中,学校管理和评价、工作负荷以及校园人际给教师带来的压力最大,还有近1/4的教师在个体适应性、工作条件和自我发展需要等维度上感觉到较大的压力。高二年段和高三年段的教师的压力显著高于高一年段教师,高三年段教师还在自我发展需要和师生互动这两个维度的得分上显著高于高一年段教师。

鉴于高三年段教师的压力最大,所以,工会联合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育心园”决定对高三年段教师实施心理干预,希望能够通过心理学的手段让教师们缓解身心压力、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实施的心理干预分为个体和团体,针对个体的有音乐放松和个别咨询,针对团体的有团体箱庭和团体心理训练。

我们希望通过教师团训的开展,借助团体的力量,促进教师个人的成长,并且舒缓心理压力,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能够愉悦地享受工作和生活。另外,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全员化参与,希望教师接受了团体心理辅导和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之后,在维护好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上能够给予学生更好的教育和更多的关爱,帮助学生的身心健康、茁壮成长。

三、我校教师团体心理训练的实施

1.我校教师团体心理训练的操作过程(时间、地点、主训、方案)

我校开展教师团体心理训练的时间为半天,安排在每年12月底,在高三学生“成人宣誓兼百日誓师”之前,地点设在“育心园”心理专用教室,每次持续约1个半小时。团训活动的主训由两位专职心理教师担任,分教官由福建师范大学的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担任。参加的对象为高三的班主任和部分科任教师。自2009年“育心园”建成至今,教师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已连续开展了三年,以下附上这三年的教师团体心理训练简要方案。

2.我校教师团体心理训练的效果

三年来,每年的团训活动都备受我校教师喜爱,大家都积极配合活动过程。因为团训不仅没有压力,而且能够减压;不仅有趣,而且有所得;不仅教师获益,而且学校也获益。总体来说,团训活动获得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良好效果:

①我校教师卸下了压力,放松了身心、增强了交流、增进了感情,提高了工作效率。教师们在参与团训活动的过程中,个个面带笑容,面带新奇。“育心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大家像回到童年一样,无拘无束,甚至还有点顽皮和搞笑,那种久违了的童真让大家感觉到无比的放松。快乐、合作、友好、互助充斥着活动现场。大家脸上的神情从活动开始前的拘束和疑惑,转变为活动结束前的轻松和愉悦。平时由于教学工作繁重,各学科间常缺乏交流的机会,借助团训,大家欢畅地交流,增进了同事间的感情。团训过后,教师们带着欢声笑语,以放松的心态继续投入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②团训活动增进了教师对心理学的了解和信任。在开展团训活动之前,我校的绝大部分教师并不太清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心理学也相对陌生。连续三年的高三教师团训活动,已经让全校大部分教师都体验过了心理学的魅力。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让绝大部分教师增进了对心理学的了解和信任,在遇到困难时他们开始主动寻求心理学的帮助,与心理老师共同商议解决的方法。

③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迈向全员化。在开展教师团训及系列活动前,育心园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学生,以解决学生的问题为主。但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光靠一两位专职心理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全员参与,学科渗透,而且教师本身必须身心健康,才能教出身心健康的学生。因此,近几年我们开始把工作对象拓展到教师群体,在解决教师心理困惑的同时,扩大宣传,让教师们树立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化的理念。几年的努力初见成效,目前我校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也非常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成长。例如,德育处和育心园专门为各年级学生制作了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的课件和教案,各年级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常常给学生上心理班会课,及时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

3.我校教师团体心理训练的创新之处

我校开展教师团体心理训练活动,不仅让教师体验活动,而且让这些教师担任高三学生团体心理训练的分教官。该理念由柯翔武校长提出,他认为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熟悉并了解学生,所以在引导学生分享活动感受时他们比校外聘请的分教官更能启发学生的思考,也更懂得引导学生发言。而且,一副师道尊严面孔的老师玩起游戏来,可爱,高兴、激动、紧张、兴奋等等都在脸上一览无余,这对学生放下心理负担,建立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效果非常显著。

四、改进之处

在三年的实践过后,我们总结了一些我校开展教师团体心理训练的经验,虽然它有很多的优势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①每次的团体心理训练只进行了半天,如果能够延续一个系列,效果可能会更好。②如果能够在教师群体中组建同质性小组,探讨和解决共同的问题,针对性会更强。③教师充当分教官的好处是更了解学生,并且能够增进师生的交流,但在操作过程中难免存在不足,例如有些教师会急于向学生传授活动规则,先于别的小组开始活动,造成场上活动混乱。

时间管理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策略;应用

中图分类号:G807.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1)05-0105-04

Research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the P .E. Clas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FENG Xiaoli

(Physical Education School,Shanxi Normal University,Linfen 04 1000,Shanxi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investigates and research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aching strategy o f the P.E.class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so as to regulate and opti mize 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P.E.class.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P.E.class

includes the strategy of preclass preparation,teaching behavior,class manage ment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university P.E.

teachers have better application in the codes of focus on the comprehensive d evelopment of students,annual and semester teaching plan,proper arrangement of

field,accurate and graceful demonstration,favorable class atmosphere and st udent popularity,good teachingstudent relationship,incentive comments and fo cus on the students behavior and guidance comments and focus on the techniques.

Key words: P.E. teacher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teaching stra tegies in class; application

自2003年9月开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全国所有普通高校 中施行。《纲要》的颁布实施,进一步明确了高校体育课程的性质、结构、选择课程内容的 原则、课程评价体系等内容,指明了高校体育的改革方向,掀起了新一轮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的热潮。从体育课程角度来说,这种全新的变革使得高校体育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都要去适应这种体育新课程的变革。对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 策略应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以便对教师课堂教学策略的应用进行调控和优化,最终目的是 为了提高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策略为研究对象,以山西省 高校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共200人。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0份,回收率为95%,有 效问卷178份,有效率为89%。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对中国知网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检索和查阅,并参阅了有关教育学、社会学等相 关专著和论文,以寻求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为了获得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策略应用情况的全面信息,就体育课堂教学策略的相关 内容对个别专家和高校体育教师进行访谈,并结合相关文献,初步编制了《高校体育教师课 堂教学策略应用情况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三个部分:个人基本信息、学校教师、教学条 件基本情况和教师体育课堂教学策略的应用情况。前两部分根据个人和客观情况来填答,第 三部分采用likert式5点选项来作答。对问卷中的教师体育课堂教学策略的应用情况题项, 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该问卷结构效度是理想的。问卷采用克龙巴赫α系数(Cronbach 's a coefficient)进行内在信度检验,Cronbach's α=0.965,表明本问卷信度很好。

1.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中获得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2 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策略的理论建构

体育教学策略首先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转化为方式、程序、手段等 具体行为来体现的。所以说,教学观念是教学策略的前提和方向,而教学技巧是更好地达到 教学目标的保证和“推进器”。本研究构建出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策略的四个方面,即教 学准备策略、教学行体育课堂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上课前对教学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 予以解决的行为,其实施步骤包括:首先要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需求、情感特性等; 其次要分析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分析大纲中对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规定;第三,根据 前两步分析的结果,完成教学方案的编制,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场地和器材准 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教学行为策略主 要是指教师为实施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教学行为有主要教学行为和辅 助教学行为二种。主要教学行为直接指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包括课堂中教师的呈示行 为、对话行为、指导行为等;发生在学生或情景中的问题为辅助教学行为,包括学生学习动 机的培养与激发、有效的课堂交流,课堂强化技术与教学评价。课堂管理行为策略包括课堂 常规、课堂秩序的管理、问题行为管理、课堂管理模式、课堂时间管理等。教学评价策略是 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价值判断行为,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 评价。

图1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策略理论构想

3 高校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策略的应用现状

3.1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准备策略应用的程度

体育教师在课前准备行为主要表现在理解大纲、明确任务、钻研教材、了解情况、选择 教法、编写教案和准备场地器材等行为表现方面,教学准备策略包括“教学理念的策略”、 “把握新大纲”和“处理教材的策略和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策略”三个方面。

3.1.1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理念的策略的应用程度

在本次调查中对三个方面都选择“完全应用”的被调查者,称为“完全应用教学理念策 略”的体育教师。统计显示,被调查者完全应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比例最高,为33. 15%。对“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 完全应用的次之,为23.60%。对“注重激发学生的动机 ”的完全应用比例最低,为19.10%(图2)。

3.1.2 高校体育教师把握新大纲和处理教材的策略的应用程度 被调查者完全应用“学年学期教学计划”比例最高,为20.79%。对“课程标准(教学大 纲)的设计合理”和“教案书写工整编排合理” 完全应用的次之,分别为20.22%和17.42 %。对“教学单元划分合理准确”的完全应用比例最低,为15.17%(图3)。

图2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准备策略教学理念策略的

应用程度/% 图3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准备策略中把握新大纲和

处理教材策略的应用程度/%

3.1.3 高校体育教师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策略的应用程度

统计显示,被调查者完全应用“场地安排布局合理”比例最高,为23.60%。对“器材满 足教学需求”和“能够因地制宜的创新” 完全应用的次之,分别为13.48%和10.67%。对 “能够因地制宜的创新”的完全应用比例最低,为5.06%(图4)。

图4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准备策略中体育资源开发和

应用策略的应用程度/%

3.2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策略的应用的程度

3.2.1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方法策略应用程度

统计显示,被调查者完全应用“示范动作正确优美”比例最高,为25.84%。对“纠正错 误及时有效”、“教改意识明显,模式新颖”、“讲解清晰明确有感染力”、“采用现代化 直观教学手段”、“关注学习方法指导与培养”和“动机的激发和兴趣的培养”完全应用的 次之,分别为20.22%、19.10%、17.98%、16.85%、16.29%和15、73%。对“注重差异, 因材施教”的完全应用比例最低,为12.92%(图5)。

3.2.2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组织过程策略应用程度

被调查者完全应用“课堂氛围与学生情绪表现良好”比例最高,为19.10%。对“课程结 构与运动负荷合理”和“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发挥良好”完全应用的次之,分别为18.54% 和16.85% 。对“时间和空间多维性表现”的完全应用比例最低,为14.61%(图6)。图5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策略中教学方法策略的

应用程度/% 图6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的教学行为策略中教学组织过程

策略的应用程度/%

3.2.3 高校体育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策略应用程度

被调查者完全应用“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比例最高,为26.40% 。对“听取学生的意见,并与学生平等交流”、“学习前就学习目标与方法与学生讨论”、 “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完全应用的 次之,分别为21.35%、16.85%、16.29%、15.73%。对“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完 全应用比例最低,为14.61%(图7)。

图7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的教学行为策略中指导学生学习

策略的应用程度/%

3.3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策略应用程度 被调查者完全应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比例最高,为26.97%。对“课堂常规课课坚 持”、“能获得学生信任”、“学生经常在课上体验成功的乐趣与喜悦”、“对教室秩序的 管理到位”、“经常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和“能够听取学生意见,不断调整教学”完 全应用的次之,分别为25.28%、25.28%、24.72%、21.92%、20.79%和16.85%。对“对 学生突如其来问题及状况的处理能力强”的完全应用比例最低,为14.61%(图8)。

3.4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评价策略应用程度

3.4.1 体育教师课上诊断性评价应用的程度

被调查者完全应用“经常运用激励评价关注学生行为”和“经常运用指导评价关注技术 技能”比例最高,为27.53%。对“经常运用即时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通过恰 当 评价引导对学习主题的深入思考”完全应用的次之,分别为20.22%和19.10%。对“经常运 用互动评价培养主体意识”的完全应用比例最低,为17.98%(图9)。

图8 中小学体育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策略的应用程度/% 图9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策略中课上诊断性

评价的应用程度/%

3.4.2 体育教师单元形成性评价应用的程度

被调查者完全应用“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及变化”比例最高,为23.60%。对“注重技术技 能的掌握”和“注重学生体育知识理解”完全应用的次之,分别为20.79%和20.22%。对“ 注重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的完全应用比例最低,为19.10%。

3.4.3 体育教师学期末终结性评价应用的程度

统计显示,被调查者完全应用“注重对师生教与学的激励”比例最高,为20.79%。对“ 注重学期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注重对教学大纲适宜性的检验”完全应用的次之,为20.22 %。对“注重教学状况的诊断与反馈”的完全应用比例最低,为19.10%(图10)。

图10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策略中学期末终结性评价的应用程度/%

4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策略应用现状的原因分析

4.1 教学准备策略应用现状的原因分析

体育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学校体育要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本质,全面兼 顾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和主体性四大特征。[1]因此在活动之前, 教师必须要做好准备,一般主要涉及到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准备策略中完全应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年学期教学计 划”和“场地安排布局合理”比例最高;对“注重激发学生的动机”、“教学单元划分合理 准确”和“能够因地制宜的创新”的完全应用比例最低。导致这种现状的可能原因有:一是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学的最基本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都比较重视学生身心的全 面发展,学年学期计划是教学的基本文件,经过多年的调整,逐渐合理,体育教师同意并执 行。二是现在高校都很重视学校体育教学条件,对教学硬件设施投资增加,场地设施逐渐完 善。三是体育教师对学校教学单元划分准确性不高,基本都是传统项目的教学内容,上课形 成“套路”,容易形成在激发学生内部动机,即学生的求知欲望方面做的不是很好。

4.2 教学行为策略应用现状的原因分析

体育教师在教学行为策略中完全应用“示范动作正确优美”、“课堂氛围与学生情绪表 现良好”和“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比例最高;对“注重差异,因材 施教”、“时间和空间多维性表现”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完全应用比例最低。 导致这种现状的可能原因有:一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基本都已达标,经历过系统的体 育专业学习在直观法教学上完全可以胜任体育课堂教学,并能对学生进行世界观教育。二是 高校体育教师的年龄在40岁以下人数居多,容易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思想意识活跃,能使 课堂秩序活跃。三是年轻教师占比例大,教学资历短,在体育教学中教育没有充分注意到学 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在教学中容易出现 “齐步走”、“大一统”和“一 刀切”的做法。

4.3 课堂管理行为策略应用现状的原因分析

高校体育教师在课堂管理行为策略中完全应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比例最高;对“ 对学生突如其来问题及状况的处理能力强”的完全应用比例最低。导致这种现状的可能原因 有:一是因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体育教学工作成功的基础,所以教师能把学生作为交往 主体,形成师生间心理的共鸣与互动,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二是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率越 来越高,根据已有文献显示独生子女反映在体育课上有的表现为:以我为中心,有的自制力 差,不遵守纪律;有的任性,缺乏责任感;有的依赖性强,怕苦怕累,不能完成教师布置的 任务;还有的“不合群”,躲在一边不活动。现有的教学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对教学中教 师选择教学内容避重就轻,对“对学生突如其来问题及状况的处理能力强”的完全应用比例 最低。

4.4 教学评价策略应用现状的原因分析

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评价策略中完全应用“经常运用的就是激励评价关注学生行为”、 “经常运用指导评价关注技术技能”、“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及变化”和“注重对师生教与学 的激励”比例最高;对“经常运用互动评价培养主体意识”、“注重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 和“注重教学状况的诊断与反馈”的完全应用比例最低。导致这种现状的可能原因有:一是 由于“经常运用的就是激励评价关注学生行为”、“经常运用指导评价关注技术技能”、“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及变化”和“注重对师生教与学的激励”是传统的、常规的体育教学评价 方式,比较容易控制和实施。二是在课堂上教师没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对已有的信息进行组织 和归类,支持和评价适合某一动作或教学内容的推断和结论的能力;也没有培养学生经常对 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加以有效的评价、改造和利用的能力。三是目前运用最多是终结评价 作为最终学生成绩,终结评价结束成绩报送就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对单元目标的达成和对教 学状况的诊断反馈不是很重视。

调查结果总体显示,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准备策略中应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年学期教学计划”和“场地安排布局合理”程度较高;在教学行为策略中应用“示范动作 正确优美”、“课堂氛围与学生情绪表现良好”程度较高;在课堂管理行为策略中应用“建 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程度较高;在教学评价策略中应用“经常运用的就是激励评价关注学生 行为”、“经常运用指导评价关注技术技能”程度较高。体育新课程的教学策略正在由单纯 重运动技能传授向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 向重过程转变;由强调“统一”向“关注个体差异性”转变。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提高自 身素养,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创设适宜的动作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围绕教学目 标,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赖天德.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学校体育改革的启示[J].体育学刊,

2003(1):10.

[2] 刘昕.追问建构主义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适切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6): 80.

[3] 宋翠翠.第八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前期)的问题与经验―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系 列论文之二[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5).

[4] 蒋名平.合作学习理论及其实施策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05).

[5] 埃金等著,王维诚等译.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6] 张红霞.我国学校体育研究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5(3).

[7] 李晓文.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 教育部.全国高等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教体艺[2002]13号,2002-08-01.

[9]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Z].教体艺[2005]4号,2005- 04-25.

[10] 李仕丰.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反思[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6(10):118 .

[11] 孙天明,许彩明.新《教学指导纲要》指导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整体改革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11):793.

[12] 郁建华,苏娟.课程改革与体育教学策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 08(01):36.

上一篇:欧姆定律教案范文 下一篇:口语交际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