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之墟范文

时间:2023-10-11 12:38:28

时间之墟

时间之墟篇1

犹记得史铁生那荒废的地坛――荒芜却不失生机。它与史铁生结下深深的情缘,仿佛在一张巨大的灰色画布上,闪烁着嫩绿、明黄、嫣红,不失俏皮的点,让人开心。欣赏之余不禁感叹,废墟上的“鲜花”会带给我们愉悦与信心。

人生会面临许多个“废墟”,当我们遭受命运的打击时,生活似乎失去了颜色,就像史铁生、海伦・凯勒。史铁生说,上天和他开了一个玩笑,在他活到最狂妄的时候却给了他一个“不幸”的礼物。他心中有了“废墟”,心中的“废墟”让他不敢面对生活,不敢面对人生,让他几次在生与死之间徘徊,但当他摇着轮椅进入地坛时,却有种莫名的亲切感。在地坛的废墟中,他思考人生,最终使他明白: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的过程。这不得不说是废墟馈赠给他的鲜花,让他有了生的希望。

我们亦是如此,每个人必会遭遇失败与苦难,我们始终相信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个人面对失败,若只是自暴自弃,以为是命运对自己的不公,便永远看不到上天给自己的“鲜花”。要相信上帝在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要善待生活中每一个不如意,感恩生命,感谢生活。这样,在你的内心深处会开满鲜花,生活处处都会充满希望的阳光。

刘禹锡有诗为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人在困苦失意的废墟中意志不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拥抱世间的鲜花。古人尚能如此,当下的人们为何不能跳出“废墟”去看看“鲜花”呢?

每当我行走在路上,遇到什么遗址或废墟,无论多么荒芜,我都要去逛一逛,特别是春天,欣赏花间嘤嘤嗡嗡的蜜蜂飞来飞去,五彩的蝴蝶翩翩起舞的景象。废墟与鲜花似乎是相辅相成的,有废墟的地方必然有鲜花盛开,然后有蜂有蝶,形成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自然与人生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需要的是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去欣赏“废墟”中的“鲜花”,寻找失败中的希望。

曙光必会到来,希望点亮人生。

【评点】

时间之墟篇2

在心情最糟糕的时候,我竟然认为自己的生活便是一团废墟,其实也就是一团废墟。

可是有时候,即便心情好了那么一点,我也有可能朝着太阳,自己安慰自己说:好吧,你说是废墟便是废墟,但是废墟不也是一种美,一种力量吗?如果你把浮华看得太重了,浮华落尽的时候,便是废墟了;废墟就会提醒你:曾经的伟大和浮华也会不堪一击,而平凡的、真实的、亲近大地的生活总是默不作声地站在我们身边,等待你去发现它,笑脸相迎,拥抱它。

其实,哪有完完全全,除了坍塌、破碎、死寂和绝望便一无所有的废墟呢?阳光还会照耀它,风还会过来吹拂它,藤蔓会曼妙地爬过来,在这里扎下根的树木会一年高过一年,花草吸引过来了蜜蜂、蝴蝶和昆虫甘霖从天而降,苔藓的柔情包裹住了巨石们坚硬的历史,“时间能埋葬一切,也能葱茏一切”。每当需要换心情的时候,我都会来郊外看看这片废墟,看似被人们遗忘的地方,照样会有“葱茏”的生命。因为即便断裂、坍塌和破碎了,沉默坚忍的大地也深情地承载了所有的废墟,废墟是倒在大地上,而不是落进可怕的“黑洞”,在绝望的同时,希望也飞临了,只是太多的人看不见。生活不也是这样吗?倒下的,失去的东西,不会全部化为虚无,不会永远从中无所站立;哪怕人生里只剩下废墟,我也要转变对废墟的看法,它并不是一种“无”,不是需要急急忙忙朝外倾倒的东西,而是另一种“有”,可以凭借它邀请风雨,邀请生命,邀请另一种命运——靠着青草的鼓励,一棵崭新的树木在生活的废墟中坚定地站立了起来,而且挺直向上。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着一无所有的人,那么我尚有废墟可用,岂不又是幸运?只是我还不够豁达,不够坚强,不够智慧,不能劝好自己:能够视自己的废墟为美,而不仅仅是从身外的废墟上发现美,能够从自己的生命里寻找希望,迸发力量,而不仅仅是依赖他人、外物和所谓的成功。我承认,身为一个人我是不幸的,可是怎能妄想着去逃避和剔除不幸?废墟早已尘埃落定,我拥有并能够运用的难道不就是眼前的废墟吗?我只是不敢承认:是我的就十分美好,哪怕只是一团废墟!我曾经追求的,实在太浮华了,我曾经索要的,实在太繁杂了。

诗人说,植物一生只做三件事:开花,落叶和结果。实际上,这三件事也是一件事:生长。我在郊外的废墟里观察一株草、一棵树,它们一生所需真的比我少,不是少一点,而是少得令我羞愧:它们只需要阳光、雨露和泥土,这泥土甚至只是废墟中的砂石和生土,而不是奢华花园里的沃土和堆肥,没有爱和友谊,没有生的狂欢和死的恐惧,没有生活的困惑和人生的追问,却偏偏活得如此简单、美丽和富足,以至于让诗人含泪惊呼:“在春天,植物的幸福不会少于一个正处于热恋中的人!”诗人要我们去学习一株植物,是想让我们活得简单再简单一些,没有谁认为将来倒下的树木会成为一种废墟,它简单到除了花果、树叶、枝干外,再无其他,美丽倒下来依然美丽,曾经被生命享受过的富足连死神也拿不走,没有在生命中成长和享受过的富足也都是可疑的,只有身外之物最终才会成为真正的废墟。

时间之墟篇3

“字骨头”引起的风波

殷墟的发现似乎带有很偶然的因素,是从民间俗称的“字骨头”开始的。流传至今的说法是担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家里发生了一场疟疾,医生开出的药方中有一味药是“陈龟版”。当药买回去时,深通医药的王懿荣亲自查看药的全部成分,发现“龟版”上有古字,感到十分惊异。这些字他虽然不认识,但立刻被吸引住了,遂命仆人赴原药店,把所有的“龟版”买回来。此事发生的时间约在1899年,“龟版”在安阳当地被叫做“龙骨”或“字骨头”。

最早主持对殷墟进行科学发掘的董作宾,在1937年出版了他的《甲骨年表》,里面记载的第一件事就是“龙骨”的买卖:“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北低滨洹河之农田中,即常有甲骨发现,小屯村人以为药材,捡拾之,售与药店谓之‘龙骨’。村人有李成者,终其身,即以售‘龙骨’为业,今已老死。所谓‘龙骨’,多半皆为甲骨文字。售法有零有整,零售粉骨为细面,名曰‘刀尖药’,可以医治创伤,每年赶‘春会’出售。整批则售与药材店,每斤价制钱六文。有字者,多被刮去。”

其实,人们起初并不知道“龙骨”的出土地点在小屯村。王懿荣偶然发现“龙骨”的第二年就赶上了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不愿做亡国奴的他偕夫人和长媳投井自尽,时年55岁。王懿荣是当时有名的金石学家,他不仅收集了第一批甲骨,还辨认出那是殷商时代的文字,成为中国古文字学科的奠基人。在他死后,他所收藏的甲骨大多落入了刘鹗(《老残游记》的作者,字铁云,江苏丹徒人)之手,刘鹗继续进行甲骨的购买和收集,并试图找出甲骨的真正出土地点,但他没有成功。刘鹗的贡献是将他收藏的甲骨墨拓印刷,在1903年出版了6卷本的《铁云藏龟》,共印制有字甲骨1058块,这是第一本论述刻字甲骨内容及性质的出版物。刘鹗的命运也不好,1908年以“私售仓粟”罪被清廷充军新疆,次年死于乌鲁木齐。

幸运的是,刘鹗的事业被罗振玉继承下来。罗振玉是江苏山阴人,早年与刘鹗相识,被刘鹗聘为家庭教师,之后又结为儿女亲家。他从1906年开始收藏甲骨,总数近2万片,是早期收藏甲骨最多的人。不仅如此,罗振玉经过仔细的访查,终于弄清了甲骨的出土地点是小屯村,同时他还指出小屯就是殷墟遗址,也就是商王朝的国都。1915年,他写出了《洹洛访古游记》,里面记载了殷墟的地形和甲骨的出土情况,成为第一部考察殷墟的著作,为以后殷墟的科学发掘铺垫了道路。

刘鹗的《铁云藏龟》出版以后,甲骨的市场价格直线上升,导致了私人挖掘和造假活动的猖獗。从1900年至1928年间,大约共有9次私人挖掘,这些盲目的以赚取金钱为目的的胡乱挖掘,造成了大量甲骨的损毁和流失。因为外国人给出的价格比较高,当地的挖掘者便把大批有字甲骨卖给了外国人,其中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买走的最多,美国人、德国人、英国人、日本人等也都买走了数量不等的有字甲骨。高利的诱惑还使得造假活动猖极一时,安阳、北京、潍县、上海等地出现了一批伪造甲骨的商人,大量赝品充斥着甲骨市场,以至于几十年后国外的博物馆里还有不少赝品被当做真品收藏着。伪造甲骨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是保守派学者压根儿就不相信甲骨文的存在,这些伪造品给了他们以很好的口实;一是研究过真的甲骨文的学者为了探索区别甲骨真假的标准而发奋工作,促进了甲骨学的形成。正当安阳殷墟最后一次私人挖掘渐行猖肆的时候,一个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拉开了殷墟科学发掘的序幕。

史语所主持科学发掘的成就和困难

1928年春,国民政府委派蔡元培筹建中央研究院作为国家最高学术机关,著名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作为中央研究院的内设机构也同时开始筹建。主持史语所的是健将傅斯年,他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口号,成为史料学方向的指针,也直接影响到了殷墟的科学发掘。

傅斯年在《本所发掘殷墟之经过》一文中,明确指出了发掘安阳殷墟的原因,是为了保存和整理古代地下资料,推进考古事业的发展。他说:“民国九、十三、十六及十七年春,贩卖者皆有集众挖掘之举,所得龟骨尽已杳无下落。夫殷人卜辞藏地下着,宁有几许?经一度非科学的搜罗,即减损一部之储积,且因搜求字骨,毁弃地器,紊乱地下情形,学术之损失尤大。而吾国官厅及学人竟熟视若无睹,听此珍贵史迹日就澌灭,亦可哀已。……殷墟经此三十年之损毁,虽有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诸君文字上之贡献,以慰学术,然文字之外之材料,因搜寻字骨而消灭何止什九?故国人颇以为殷墟又更成墟。”对地下实物资料损毁的担忧之情跃然纸上,让我们看到了一代宗师的追求与情怀!

“国人颇以为殷墟又更成墟”,傅斯年的感叹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他开始筹划具体的行动。1928年8月,傅斯年派董作宾前往安阳小屯调查殷墟甲骨出土情况。因为罗振玉等一些金石学家认为,经过30年的私挖滥采,埋藏的珍品已全部被发现,再进行搜寻是不会有收获的。董作宾到安阳后,先拜访了本地的一些绅士,他们之中有彰德府(清代安阳是彰德府所在地)中学的校长、几个古玩店的老板、不认识甲骨文而以伪造甲骨文出名的蓝葆光等。通过访问,董作宾获得了大量关于一般情况和本地甲骨舆论趋势的情报。第二天,由一个向导陪伴,董作宾亲到小屯村访问,在那里村民给他看欲出售的小块有字甲骨,他用3个银元买了100多块。村民告诉他说,过去古董商到村里收购时不要这些小碎片,于是他们捡起来存放在家里,所以当时村子里几乎每家都保存着一些“字骨头”。与此同时,董作宾在小屯村雇了一个青年人为向导,领他到一个挖出甲骨的地方。这个年青人手指的地方是凸起的沙堆,董作宾的第一个印象是这个沙堆与罗振玉1915年访问时描述的相反。罗振玉认为甲骨可能埋藏在耕种的棉田里,而洹河边的沙堆是不耕种的。但当他对沙堆西边靠近棉田的一特定地点进行考察时,他发现了几个新填上的坑,而且在被填的一个坑旁,捡到了一片无字甲骨。经过实地勘探,董作宾认为殷墟甲骨并未挖尽,史语所遂开始在殷墟发掘甲骨及其他遗物、遗迹。

为了使殷墟的科学发掘工作更好地开展下去,傅斯年聘请李济主持全部工作。李济因为安阳殷墟的发掘而名扬世界考古界,此前他已经在1926年主持过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那是中国学者最早独立进行的考古发掘。李济首先和董作宾达成一项谅解,董作宾研究契刻文字,李济负责其他遗物。李济还对殷墟的地位作了初步推断:①小屯遗址明显是殷商的最后一个都城;②虽然遗址的范围没有确定,但有字甲骨出土的地方一定是都城遗址的一个中心;③在地下堆积中与有字甲骨共存的可能还有其他类遗物,这些遗物的时代可能与有字甲骨同时,或者较早或较晚,要视埋藏处多种因素而定。后来的发掘实践证明,李济的推断是非常有道理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发掘工作。

从1928年至1937年,史语所在殷墟进行了15次科学发掘,基本上弄清楚了殷墟的建筑布局和城市结构,为中国上古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第1次发掘还是试探性的,由董作宾主持,时间从1928年10月7日至10月31日,工作地点在小屯村,分为三区:一区在村东北洹河南岸,二区在村北,三区在村中,开坑40个,获字甲555片、字骨299片,共计854片。这次发掘中,在小屯村南大路上的36坑中发现龟甲较多,计有字龟甲135片,无字的175片。

从第2次发掘开始,李济主导了大多数的发掘工作,其中收获丰富的是以下几次:从1929年3月7日至5月10日的第2次发掘开始测量以小屯村为中心的重要遗址的地形,并坚持系统地记录收集到的陶器,直至1937年科学发掘结束此项记录一直未间断;1929年10月7日至12月12日的第3次发掘,发现了著名的“大龟四版”,“大龟四版”是考古发掘中第一次发现的比较完整、刻辞较多、内容重要的大版卜甲,董作宾从其上发现了“贞人”(即“卜问的人”),从而摸索到甲骨文断代的科学方法;1931年3月21日至5月12日的第4次发掘,在后岗发现字骨1片,是小屯村以外地区首次发现的甲骨文,并尝试通过绘制夯土地区图的方法,来追寻殷墟中殷商王朝的建筑基础;1933年10月20日至12月25日的第8次发掘,在后岗首次发现大墓,但此墓几乎被盗空;1934年秋至1935年秋的第10至第12次发掘,工作地点转到侯家庄西北岗(即王陵区),重点研究殷代陵墓,获得了殷代陵墓的复杂结构和殷商工程技术的大量知识,发现了木椁、祭品和殉葬的“人牲”。

殷墟发掘不单纯是一个考古的问题,还牵涉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各个方面,困难之多难于全面述及。考古工作被看做是挖人祖先坟墓的勾当,地方上的势力、古董商的势力以及社会上的其他势力都会阻挠考古发掘的进行。第3次发掘期间,深受旧的挖宝传统影响的河南省博物馆曾派人来抢着发掘,傅斯年为此专门跑到当时的河南省政府所在地开封进行交涉,逗留3个月之久才解决了这个问题。为办好此事,他还亲自找到,请蒋下了一道手谕。为了抵制挖宝观念的影响,保护文化遗址和有价值的历史遗迹,史语所考古队的许多人积极活动,要求中央政府制定一个文物保护法。1930年6月,国民政府立法院终于通过了这个保护法,明确宣布所有地下古物都是国家的财产,任何个人和私家团体无权发掘。

经费问题也困扰着安阳殷墟的发掘工作。董作宾组织第1次发掘时,只有6名工作队员,其中还有志愿者。即使为了这样规模的发掘,傅斯年也多次和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磋商,最后确定了总数1000银元的经费,支撑购买测量仪器、摄影工具和必要的资料花费以及人员生活开支。李济主持发掘工作以后,也面临着经费短缺的困难,在朋友的帮助下,他于1930年秋获得了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的资助,该会除聘他为中国考古学研究教授外,另在3年内每年拨1万银元为史语所的田野工作费用。在1935年3月10日至6月15日梁思永主持的第11次发掘中,开支预算总数达到了2至3万银元,大大超过了按规定拨给史语所的有限资金。时任史语所所长的李济找到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丁文江想办法,丁文江提出一个建议:请国立中央博物院参加这项事业进行投资,博物院分担侯家庄田野发掘的部分经费,出土的器物待史语所研究结束后,送到博物院永久保存。

就在殷墟发掘渐入佳境、不断取得重大发现、相关研究越来越深入之时,七七事变爆发,史语所在小屯的工作被迫结束。

殷墟出土文物整理和研究中遇到的困难

殷墟文物的大量出土,首先给运输和保管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在1936年3月18日至6月24日的第13次发掘时,发现了埋藏在小屯一处地下的大坑,里面埋藏着数以千计的字甲,该坑被命名为H127。参加这次发掘的著名考古学家石璋如记述说:“本来预定的计划,是6月12日结束。但12日的下午四时,在H127坑中发现了许多龟版。我们是在五时半收工的,在一个半钟头的时间内,不过半立方公尺的土中,出了三千七百六十块龟版,在量上说也很可观了。单为这一个坑,展限了一日工作,预于次日,竭竟日之力把它肃清,谁知事实遮没了我们的想象,愉慰超过了我们的希冀。坑中包含的埋葬物,并不是像平常那样的简单,遗物的排列,并不是像平常那样的杂乱,不能以普通的方法,来处理这特殊的现象。……”

考古人员起初是一块块取出字骨的,但一天的时间只取出了埋藏珍品的面上部分,显然这种方法不行。于是,他们决定将它整块地挖出来。一经决定,就立即采用新的方法。全体队员一刻不停地工作,用了四昼夜的时间,将这一整块埋藏珍品挖出来了。由于安阳当时没有搬运这么重的物品的设备,所以考古队员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如何把这重三吨多的埋藏档案块运走。这个大块被装在用厚木板做成的箱子里,又用铁条牢牢加固。下一步如何把它运到车站又使人们犯了难,虽然出土地点距车站不过十多里路,但那时根本没有公路,也没有用动力牵引的搬运工具。然而,考古队员和当地的发掘工人发挥了集体智慧,他们利用本地的工具和大量人力,最终解决了搬运难题。7月4日,那只沉重的大木箱运到了火车站,又用了8天时间,7月12日安全运抵南京史语所的所址。

这些刻字的龟壳在地下堆积了三千年,已经紧密地粘结在了一起。董作宾的助手胡厚宣承担了剥离它的任务,经过了几个月的努力才完成。这个大龟壳共有有字甲骨17,096块,其中只有8块是牛肩胛骨,其余的都是龟甲。胡厚宣推断这是有意的贮藏,而这块大龟壳的出土使得殷墟发掘达到了抗战前的最高水平。H127后来被称做“地下档案库”,李济说H127的发现为证实安阳文化的真实性质提供了重要的田野资料,此言不虚。

在第13次发掘时,还首次发现了车马葬坑即著名的M20,坑里埋有完整的马车和4匹马,这个坑未被扰动过。为了复原坑中发现的马车,在抗日战争期间和战后很久,五六位专家对M20出土的遗迹和遗物作了长时间的研究。直到1970年,石璋如才根据这些原始资料的研究结果,出版了他的复原著作,揭开了古代中国有轮车辆的神秘面纱。石璋如复原的车辆之一是两匹马拉的有辕马车,两匹马在车辕的左右两侧,车轴与车座构成一个整体而不是随着车轮转动。在甲骨文里有14个“车”字,这个象形字的字样表征了车的结构并反映了车的结构的进步。石璋如认为,从小屯收集的考古资料看,至少能有两种不同的轮车可以复原。为了复原殷代马车,考古学家居然花费了30多年的时间。如果放在今日,肯定是拿不到科研基金资助的,有谁能等到几十年后才看到成果呢?

抗日战争爆发后,殷墟出土的珍贵文物被迫西迁,先到昆明,又到四川南溪县李庄镇。在颠沛流离中,虽然进行了周密的规划,珍品仍然遭到不可避免的损失。但所有这些损失都通过各种方式,用个人的或官方的文件记录下来了,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在李庄安顿下来以后,考古学家又对这些出土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得到了一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结论,这才是殷墟发掘留给我们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在回顾这段历史时,不能不为前人的执著和科学精神所倾倒,毕竟是抛弃了个人的名利,专注于学问,而且是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同样,我们也对国民政府为殷墟发掘和出土文物的保护、整理所做出的努力表示敬意,在科学研究远未走上正轨的社会环境下,能够聚集起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从事毫无经济价值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勇气和魄力值得肯定。殷墟的商业价值是在很久很久以后才显现出来的,1987年殷墟博物苑才建成开放,此时距最后一次科学发掘已经50多年了。

殷墟科学发掘收获的不只是知识

殷墟的科学发掘不只是弄清楚了殷商最后一个都城的建筑格局和殷商社会的概貌,更培养出了一大批考古学家,犹如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发现一般。但周口店的发掘只培养了裴文中、贾兰坡等少数几个人,殷墟的发掘以其规模之大和时间之长,培养出了一批卓有成就的考古学家。让我们粗粗数来:

先来看董作宾。董作宾1895年出生于河南南阳,是“甲骨四堂”之一的彦堂。幼时便在课余时常到私塾旁边的刻字店里玩,并细心地观察各种雕刻技法,琢磨刻字的章法与要领。后来他又得到店主的热情指导,使他对古文字和篆刻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曾8次主持或参与了殷墟的发掘,在甲骨文字的考释与解读、殷代地理的推测及制度的研究等方面贡献颇多,特别是1945年出版的《殷历谱》,计算出殷商的统治时间为273年,并确立了殷代的年表,被称为甲骨学上的里程碑式著作。1948年董作宾并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49年去往台湾,和友人一起创办《大陆杂志》,1955年担任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完成了中英文对照的《中国年历总谱》,1963年逝世。终其一生,董作宾都没有离开殷商文化的研究,可说是将毕生贡献给了他所钟爱的事业。

再来看石璋如。石璋如1902年出生于河南偃师,1932年从河南大学毕业。他第一次参加殷墟发掘,是李济主持的第4次科学发掘,此后的历次发掘他大部分都参与了,前后共12次。第15次发掘,更是由他亲自主持。由于多次亲自参加发掘,他已经成了一部殷墟发掘的“活档案”。后来他回忆说:“自从民国20年开始参加殷墟发掘,直到民国26年,从没离开安阳田野第一线。”除去前面所举出的复原马车的成就外,石璋如依据殷墟地面上及地面下的建筑遗存及墓葬的研究,复原了地上的建筑物,并将复杂的考古现象加以关联,以探求殷代的营造仪式、兵马战车的组织及宗法礼制等,重建当时的制度。2004年3月18日在台湾逝世。

还有梁思永。梁思永是梁启超的次子,1923年从清华留美预备班毕业,考入哈佛大学,主攻考古学及人类学。梁思永也是在第4次发掘时加入殷墟发掘队伍的,他先后主持了第10、11、12、14次殷墟发掘,主要是对侯家庄大墓的发掘起到了巨大作用。抗战期间,撰写了《河南安阳侯家庄西北岗殷墟墓地发掘报告》初稿和《西北岗器物研究记录》。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1954年4月2日逝世,年仅50岁。

再有就是郭宝钧。郭宝钧也是河南南阳人。1928年,他以河南省教育厅代表身份协助挚友董作宾进行首次殷墟考古发掘,到第4次发掘时正式加入史语所考古组。他分别主持了第8次和第13次殷墟发掘,并提出了殷人居住的两种形式,即地下的居穴及地面上的宫室,认为殷代末期是由居穴到修建宫室的过渡期。1950年春郭宝钧以年过半百之龄,重返河南安阳发掘了著名的武官村大墓及其附近的排葬坑,在曾多次遭盗的遗址中发现了不少遗迹和珍贵的文化遗物,包括可证明当时是处于奴隶社会的被殉杀者的人骨,以及中国现存上古石磬中最精致的虎形大石磬。此外,他在青铜器研究上也有很大的贡献。1971年,郭宝钧逝世于北京。

另外,胡厚宣也要特别提一提。胡厚宣1911年出生于河北省望都县,1934年从北大毕业后,傅斯年把他延揽入殷墟发掘队伍。虽然进入殷墟发掘的领域较晚,但他的成就却不小,对商代卜龟来源、记事刻辞、四方风名、农业生产、宗法制度等有关甲骨学和商史上的一些问题都做过专题研究。1956年,胡厚宣进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为郭沫若主持的《甲骨文合集》收集资料。经过近20年的努力,到1983年才终于编印出共收甲骨41,956版,分为13巨册、体系完备的皇皇巨著《甲骨文合集》。1995年,胡厚宣与世长辞,把他的生命与甲骨文事业紧紧地留在了史册。

最后再来看看李济。李济1896年生于湖北钟祥,192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即投入到田野考古工作,1929年初应聘担任史语所考古组主任,领导并参与了安阳殷墟和章丘城子崖的考古发掘工作,使得中国的考古学走上了科学轨道,造就出中国第一批水平较高的考古学家。1977年,李济在美国印行了以“安阳”为名的英文本的考古叙事著作,全面回顾了1928年至1937年安阳殷墟发掘的总体情况。在为《安阳》一书写的中文本序言中,李济之子李光谟总结了李济治学的几个特点,特摘录与考古有关的一些内容:①要求把田野考古工作做得像实验室工作同样细致,把历史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一样精确;②提倡有充分证据的结论但也主张有节制地发挥想象力;③提出考古工作者自身不收藏古物的倡议。李济的教诲,特别是具有“硬性规定”的第三点,已经成为考古工作者的“行规”。

在1968年发表的《安阳发掘与中国古史问题》一文中,李济分析了殷墟发掘能够取得成功的几种因素,他特别强调了政府的力量:“……国民政府主持教育文化事业的若干负责人的积极支持,矫正了河南省政府最初不合作的态度,方使这件事情顺利地进行而有所收获。”他又进一步分析了背后的深层原因:

“安阳发掘所遭遇的早期纠纷及其经过,是我们学术界一件值得记录的事;因为它不是简单的地方与中央之争。同时,它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而中央政府是以近代纯学术的立场处理这一纠纷的;安阳发掘所以能继续下去,也是靠着这一正确的立场。

所谓纯学术的观点,又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较容易说明。进步的学术界认为要把古器物的研究,建置在纯学术的基础上,第一件事情要做的,是必须把私人的爱憎完全放弃,这是辨别古器物的客观价值以前,必须做的一种功夫,也是地下的古物应该完全归公的理论基础。就法律上说,这应该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但是热心把这件事促成的社会人士,却是不多。所以我们促请政府宣布古物国有的“古物保管法”是费了很多的时间,才达到这一目的的。第二层意义,……考古学家必须根据现代考古学的定义,把“地下材料”再做一番新的界说,即:凡是经过人工的、埋在地下的资料,不管它是否有文字,都可以作研究人类历史的资料。这一观点实为殷墟发掘团全部同仁所接受的基本观念。

李济所做的论述,我们很好理解,但是真正做起来恐怕有一定难度。保持纯学术的观点,不为其他因素所左右,才是殷墟发掘获得空前成功的内在原因。倘若放在今天,殷墟发掘还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么?一座小小的曹操墓就把人们弄得疑神疑鬼,事实真相如何无人知晓,无非是其中的利益因素在作怪,科学精神又复何存!对照前人的执著追求,我们怎不汗颜!

时间之墟篇4

或许理想和现实相距太遥远,无法把自己放飞或许平淡的生活交替轮回,早已把斗志磨碎,多少筑起的梦想保垒,一次次地被现实推毁,但在那一片废墟,那一张熟悉的脸,那充满热泪而深遂的眼睛,那一双不知知觉还在废墟上翻转的手,就这样在那一片不堪入目的废墟上,我开始不相信眼泪,给了自己一份执着,少了一些失落,多一份清醒,因为命运鄙视懦弱。

树可以用刚强抒写那一抹沉香,鹰可以用执着万里翱翔,它们的生命都在芳华,更何况年轻的生命呢?

如果我们的汶川是一位美人,那在经观点巨大的地震之后,在未来人民对他的建设,她是否会像被爱情唤醒的美少女一样光彩回溢呢?或者在经由苍桑世变之后,岁月的痕迹掩饰不住凡心的憧憬,她可能有斑澜的过去,又有青春涣发的未来,一砖一石,一房一舍看不去都有了生命,摸上去有了体温。

士为知己者死,花为悦己者容,在那片废墟上又用他们的双手为人们展露生命的芬芳,他们跟时间赛跑,争分夺秒创造生命的奇迹,而我在想,情悠悠,恨悠悠,夜也悠悠,路也悠悠,何时能划破漆黑天幕,击碎这狂风暴雨,我知道,废墟的一双双手,自然给了我们巨大的灾难——地震,却不知上天给了我们最美的太阳,让温暖洒满大地,处处都是阳光。我也知道,就在他们的一双双手下,生命探测仪上失去了生命迹象时,他们失望的表情,我这才知道原来天使也会累,但当他们的双手在这片废墟上寻找到希望时,我知道天使也会微笑,人们都在聆听黎明,走过孤独,又见花开。

时间之墟篇5

感恩,其实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品德。

2008.05.12下午2:28,四川汶川县发生空前8级大地震。万无化为废墟,大楼夷为平地。母爱却在此时绽开生命的花朵。

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得变形了。

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她已经死亡,又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地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摸了几下,他高声喊“有人,有个孩子,还活着”。

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地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的庇护,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

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却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是啊,我们一定要感谢父母,因为在生死之间,他们会用一切捍卫你的一切!

所以我们要感恩

“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

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教学楼的废墟因为余震和机吊操作发生了移动,随时有可能发生再次坍塌,再进入废墟救援十分的危险,几乎等于送死,当时的消防指挥下了死命令,让钻入废墟的人马上撤出来,要等到坍塌稳定后再进入,然而此时,几个刚才废墟出来的战士大叫又发现了孩子。

几个战士听见了就不管了,转头又要往里钻,这时坍塌就发生了,一块巨大的混凝土块眼看就在往下陷,那几个往里转的战士马上给其他的战士死死拖住,两帮人在上面拉扯,最后废墟上的战士们被人拖到了安全地带,一个刚从废墟中带出了一个孩子的战士就跪了下来大哭,对拖着他的人说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看到这个情形所有人都哭了,然而所有人都无计可施,只眼睁睁的看着废墟第二次坍塌。

这些子弟兵24小时没日没夜地奋战在废墟中,手刨肩顶,忍受饥饿与寒冷,克服种种困难,连续作战,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心中千万遍地呼喊着“救人”“救人”。

是啊,我们一定要感谢解放军,就算素昧平生,在生死之间,他们会用一切捍卫你的一切!

5月14日,张关蓉在擦拭丈夫谭千秋的遗体。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都获救了,谭老师却不幸遇难。

地动山摇。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伴着雷鸣般的响声,冰雹般的砖瓦、灰尘、树木纷纷坠落到他的头上、手上、背上,热血顿时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如同一只护卫小鸡的母鸡,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定

格为永恒……5月13日22时12分,当搜救人员从四川省德阳市汉旺镇东汽中学教学楼坍塌的废墟中搬走压在他身上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所有抢险人员都被震撼、落泪。

他叫谭千秋,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被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誉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大爱无声铸师魂 ,为徒牺牲就英姿!

是啊,我们一定要感谢老师,因为在生死之间,他们用生命教会你如何做人他们会用一切捍卫你的一切!

所以我们要感恩

时间之墟篇6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很多地区对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结晶,2006年安阳殷墟世界文化审遗成功,为河南安阳的旅游发展提供了契机。在抓住契机的同时如何使安阳殷墟这个世界文化遗产的景区获得更好的发展,是近几年殷墟遗址景区一直努力的方向。安阳殷墟要想成为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还需要尽快加强对旅游产品的细节设计与创新。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旅游体验研究成为旅游界研究的重点。Cohan将旅游体验划分为5种类型,希腊学者stamboulis提出体验式旅游是预设的,Graefe 和 Vaske(1987)认为旅游体验的形成有很多个性因素,Pine认为体验式旅游的模式塑造上要重视对游客的感观刺激。为解决重复性开发问题G・Richard 提出了“创造性旅游”在文化旅游中融入新元素使游客产生新的体验。国内研究者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探讨。武一闻探讨了体验式旅游用于文化遗产景区的相关理论,提出了古城景区开发的对策;李经龙强调旅游者对历史文化以及生活的体验,强调参与性与融入性我国研究着重于从资源自身特性来进行旅游开发研究,尽管一些学者提出了“游客体验”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但是仅仅作为开发过程中的一个方面,并没有进行更为全面、深层次的、较为针对性的深入研究。本文主要以游客为主体基于游客体验的视角方面来探讨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

二、安阳殷墟景区旅游产品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安阳殷墟景区旅游产品发展现状

自1928年科学考古发掘以来,殷墟2006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殷墟遗址的旅游资源经过多年发展,开发已初见成效。对遗址实施较为全面保护措施的同时也开展了有效的遗址展示,利用工作2002年5殷墟遗址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对殷墟遗址的展示利用工作进行了初步规划。

(二)殷墟旅游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展示手段单一。殷墟景区旅游产品过于单一,景区开发与保护的面积内主要是考古发掘的城墙遗址和文化遗产资源。而且展示手段水平低下,文化遗产展示的手段与国际上的标准有一定的差距,没有满足遗址展示的现代化要求,难以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无法充分全释遗址内在的宝贵文化价值,造成游客停留时间短,且重游率较低的现状。

2.遗址展示系统不健全。现有的展示方式,不能全面体现殷墟遗址的恢宏气势。殷墟遗址现有的展示利用集中于宫殿宗庙遗址区和王陵遗址区,垣北商城遗址区和后冈遗址区还没有利用。对殷墟遗址的开发没有充分发挥遗址的吸引力,展示开发的范围和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3.区际间旅游合作缺乏。殷墟遗址的旅游开发,应该置于安阳市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下安阳市丰富的旅游资源类型,可以填补殷墟遗址旅游吸引力上的弱点,加强区际资源间的合作,形成综合性旅游产业,扩大殷墟的旅游市场。

三、体验视角下旅游产品开发理论及原则

在体验旅游视角下开发旅游产品,需要结合当地旅游资源特性和游客的需求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较深层次的挖掘,增加产其附加价值。对产品层次进行补充的同时注重其细节设计和创新性,将旅游产品的概念和内涵以不同的方式传达给旅游消费者。深度体验的旅游产品可以使游客更为容易的融入景区体会当地特色和其文化内涵。

体验视角下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开发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要保护性开发尊重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然后,应充分把握旅游者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开发;最后在进行差异化产品设计开发时要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特色和时代背景,注重产品设计细节。

四、殷墟文化遗产旅游创新开发对策

遗产旅游主要是对遗产文化的内涵以及历史价值的感受,对遗产旅游的体验进行设计和提升可以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遗产文化。

(一)完善遗址展示和宣传引导设计

为了让殷墟遗址被充分展示出来,适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利用多种方法对遗址进行展示。以宫殿宗庙为例,在对其进行复原展示时应挑选较为典型的建筑形式。同时,应该完善殷墟遗址的宣传设计和引导设计,在较为显眼的交通路口设置宣传创意海报通过景区的特色吸引游客,景区二维码的设置还可以使游客更快捷的读取景区信息,提高景区的魅力值,挖掘潜在的游客市场。

(二)殷墟文化体验项目的开发利用

根据景区特色制定一些参与性项目,增强殷墟文化互动体验,使游客在游览完文物后就可以参与一些互动性的项目,产生更深刻的印象。在参与性的过程中提升景区的仪式感,加强景区体验氛围。

1.开展以科学求知为主题的旅游产品。(1)模拟考古:模拟考古是很多博物馆采用的一项参与性项目,由于殷墟遗址一直以来都是考古基地,考古项目的设置可以根据其不同挖掘现场还原其挖掘流程,使游客在参观完遗址以后参与到对其挖掘流程中,从挖掘到出土整个流程的参与,将景区的特色和文化提炼并以产品的形式会使游客对殷商的千年文化的流传产生神圣感。(2)甲骨占卜和祭祀活动:商朝时商王盘庚从事占卜活动频繁。可以开设甲骨占卜和祭祀活动。甲骨占卜是比较有趣的活动,让游客模仿商朝“贞人”进行占卜,用仿真龟甲或兽骨炭烧受热后使其产生裂痕,并请贞人商朝时的占卜流程进行操作,对一些占卜书进行梳理置于一旁,使游客根据其裂痕找到对应的解释,最后把吉言刻到甲骨上。让游客在参与过程中对周易文化更加感兴趣。祭祀活动是每次大型事件前的重要活动,在景区游览时可设置固定时间点的祭祀表演,活动时穿着要统一为商朝服饰,祭祀者真情的表演可以煽动游客的情绪,游客可以祈福参与进来,服饰的统一与祭祀者的形态使其充分与商朝文化联系起来。(3)甲骨文临摹室:为了更好的提升其体验感,对甲骨文的临摹与识别会更大程度吸引游客。甲骨文是文字之源隽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设立临摹室,游客想要游览需要提前预约,在固定的时间对甲骨文进行讲解,让游客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专门的甲骨文大师引领聆听并临摹一些自己喜欢的在甲骨文。这些独特的文化体验使游客在游览景区的时候增强一些仪式感。

2.开展以影视娱乐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影视传播更加直观,具有一定影响力,使旅游地的形象给消费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可以以影视娱乐为主题在宗庙之前搭建以妇好为主题的实景演出,每天固定时间演出,游客可以作为参与者加入表演体验商朝文化。其次景区可围绕河将原始部落生活场景重现,在游览的过程中使游客更直观的感受当时的生活场景融入其中。

(三)提高旅游综合服务综合质量

殷墟景区作为文化遗产遗址的旅游地,需要的是较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去传达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让旅游者更容易理解接受的信息,同时优秀的人才更有利于旅游景区的发展。加强景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景区遗址区内的道路系统,在符合旅游道路系统的要求下,通过合理的路线使遗址的四个展示区相连接。优化景区的服务设施和公共设施,让游客在参观的过程中感到舒心便捷。

五、结语

在体验视角下对旅游产品进行一定程度的开发是对其文化内涵的深层挖掘和细节的独特设计,不仅满足了游客增长的不同需求,也是产品开发的一个主要方向。本文主要分析了体验视角下旅游产品的特征及殷墟景区产品设计和开发,以期为景区在日后产品开发过程中提供建议和方向。对世界文化遗产景区的开发,要增强景区文化内涵的吸引力,就需要对其文化进行活化,增强对产品的细节设计,提升游客的体验度。

时间之墟篇7

“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大震中,张老师的妻子、同是该校老师的邓霞和他们不满3岁的儿子也被垮塌的房屋深埋……

汶川县映秀镇幼儿园的聂晓燕老师始终守护在垮塌的教学楼旁边,目不转睛地看着武警官兵用手扒开废墟。

直到她遇难的孩子被挖出,聂晓燕的眼泪终于如山洪暴发:“娃……娃娃……妈妈……来不及……啊……”

地震时,孩子们都在睡午觉,聂晓燕一手一个抱出了两个孩子,而她自己的孩子还在屋子里!

13日22时12分,救援人员扒出了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的遗体。只见他双臂张开趴在一张课桌上,死死地护着桌下的4个孩子。孩子们得以生还,他们的谭老师却永远地去了……

在四川汶川的救援中,一个热血军人的两句话。

战友不让他进一座废墟中抢救伤员,因为他才为了妻子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他指着身上的迷彩服大骂"你他妈的记住!一个兵!穿上军装的时候,就不再是你老子的儿子!你老婆的男人!你他妈的是老百姓的儿子!!国家的男人!国家的军人!!我今天就对不起她了!!"然后向妻子所在的城市方向敬礼:"宝贝!!我爱你!别恨我!!我是军人!!"

进入废墟后,余震使废墟二次坍塌,他把伤员压在身下,自己受伤....

7小时后,他醒了过来,拔下针头再次冲进了救援的队伍....

废墟上,他看到随自己部队的女军医在搬运转头。上去就是大骂:“谁让你到这来的!!混蛋!告诉你!男兵没有死绝之前,女兵都给我滚回去!!.......你是医生!!你的战场是手术台,不是这...退下去..!!”又转身喊:“男兵!!上!”

一个的主教学楼坍塌了大半,当时正在上课,几乎有100多个孩子被压在了下面。全是小学生。一些似乎是消防队员的战士在废墟中已经抢出了十几个孩子和三十多具尸体。

然而就在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教学楼的废墟因为余震和机吊操作发生了移动,随时有可能发生再次坍塌,再进入废墟救援十分的危险,几乎等于送死,当时的消防指挥下了死命令,让钻入废墟的人马上撤出来,要等到坍塌稳定后再进入,然而此时,几个刚才废墟出来的战士大叫又发现了孩子。

几个战士听见了就不管了,转头又要往里钻,这时坍塌就发生了,一块巨大的混凝土块眼看就在往下陷,那几个往里转的战士马上给其他的战士死死拖住,两帮人在上面拉扯,最后废墟上的战士们被人拖到了安全地带,一个刚从废墟中带出了一个孩子的战士就跪了下来大哭,对拖着他的人说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

一女子为救自己的丈夫,爬在其身上,最终自己被活活砸死,她的丈夫因此幸运的躲过了一劫。这是发生在四川省彭州市灾区的感人一幕。

“我的弟媳妇是为救她丈夫被砸死的,可怜的她尸体现在还放在路边。”四川省彭州市小鱼洞镇村民毛兴华坐在记者的采访车上心情沉重地说。

“地震时,我弟媳妇杜小红和他老公吕波在家里午休,地开始剧烈摇动的时候,她就爬在我弟弟的身上,结果她被砖块砸死了,我弟弟活下来了,只是脚骨折了。”毛兴华告诉记者,如果不是杜小红,她们夫妻两个可能都死了。

十四号中午,当我走在成都街头时,我看到从城市之心到人民公园对面的国信大厦,等待献血的市民已经排了足足两条街道

新华网北京5月14日电中国人寿董事长杨超14日晚间宣布,中国人寿设立的“国寿慈善基金会”将承担所有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儿成长至18周岁的相关费用,目前正在与当地民政部门洽商具体细则。

曾经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会因为一公里,甚至还不足一公里的路程与你发生关于“绕路”的争吵;

曾经有这么一群人,会因为目的地有些堵车而皱眉抱怨;

曾经有那么一群人,会因为偶尔没有发票而被你数落怀疑;

但是,就在这样一个夜晚,深夜1点30分,我与一些志愿者们驱车前往都江堰赠送饮用水、面包等救灾物品,我们目睹了这样一个壮观场面,成灌高速从来没有在这样一个夜晚,这样一个时间,这样的“热闹”。数百辆出租车拉着应急灯奔赴都江堰灾区。

没有人给他们一分钱,更没有任何人给他们下一句要求与命令,这些平时会为了一公里,一块钱与你斤斤计较的人们,他们如此无私的在这样一个本该在家里陪着家人、陪着孩子的时刻,却冒着莫大的危险前往灾区进行救援。

开私人诊所的韩先成,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把自己诊所中的急救药品拿了出来,为成功救治伤者争取了更多时间。韩先成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个医生的无私之歌、大爱之歌。

经营布料生意的贺思萍,看见救援队将一家幼儿园废墟里的孩子遗体一具具抬出,却无法找到为孩子遮盖的塑料布、棉布时,她在余震未了、楼房随时都有继续垮塌的危险中,冒着生命危险一口气冲上自家店铺二楼,为救援队搬来一匹红色呢子布,为孩子们保住了最后的尊严。

“我为什么一直守在北川中学?因为这里是我们的学校,底下还埋着我们的学生。”四川省副省长张作哈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动情地说。

在大地一次又一次晃动的间隙,都江堰人民医院的麻醉师陈峰,对手术台上的病人杨方友,轻轻说了一句话:“我们都在,不要担心”。杨方友没有说话,在这地震随时可能带走生命的时刻,他信任为他留下的医生。

此刻,陈峰的5名同事和一名实习生,正紧张地为杨方友做化脓性阑尾炎手术。窗外,他们的同事和病人都已转移到空旷处。总共4层的住院大楼空了,只剩下这间手术室里,还有人争分夺秒忙碌着……

继续手术!没有人有异议。离手术室的大门咫尺之近,却没有人冲出大门逃生。

缝合了腹部,固定好引流管,再对切口进行了包扎……手术终于结束了。陈峰记下了时间,那是下午3时。短短的半个多小时,在每一个人的感觉里,却是那样长,长得跨越了生死。 面对这特别的手术,杨的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跪在花园的草坪上,只蹦出两个重若千钧的字眼:“感谢!”

让我们记住这个手术小组吧!他们是医生曾令春、易勇、见习医生邹建文、麻醉师陈峰、巡回护士鄢蓉、器械护士张玉芯,还有一位实习生。

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在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还活着”。

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

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被山体滑坡摧毁的曲山小学原来3层的教学楼现在变成两层。废墟的第一层埋住了7条生命。12岁的李月就埋在墙角,她前面一根柱子压在了一名男孩的腰上。男孩已经死了。月月的左腿被楼板死死地压住,70多个小时,小腿部分已经变成黑色,而在她的后面还有几个和她命运相同的孩子。海军总医院医护人员赶到现场,查看了月月的情况后,医生失望地说:“月月的腿已经坏了。”听到外面医生要截肢的说法后,月月焦急地哀求:“千万不要锯我的腿啊!”救援队员陈珍才爱莫能助,他拿起纱布对月月说:“现在要救你出去了,我把你的眼睛蒙上好不好?”月月的腿被截肢,20分钟后,她被救援人员抬出废墟。月月被救出后的最后一刻,她问陈珍才:“叔叔,我是不是最勇敢的?”陈珍才撇撇嘴,用双手蒙住了眼睛……

和月月被埋在一起的,还有小女孩小黄等6名学生。在救援月月的同时,几个孩子还在用微弱的声音交流。“不要吵,会影响叔叔救人。”小黄劝旁边被困的同学。

36岁的南坝镇医生郝兴军忘不了女儿郝璐妍在学校废墟堆里最后的呼救——“爸爸,我没死!爸爸,救我!”

他是附近古龙村卫生站的医生,在震后第一时间的抢救中,救死扶伤的信念让他将生的希望首先留给了别人的孩子,等转身再呼唤女儿时,沉重的水泥板下已没有了女儿熟悉而急切的求救声。

“女儿才6岁4个月,去年刚上小学。”每当说到这里,目光有些呆滞的郝兴军眼角就湿润了,“我对不起女儿啊,可那时候听见别的孩子喊救命,我怎么能见死不救?”

“我家离学校很近,一地震我就跑过来了。女儿的教室在二楼,我冲到砖瓦堆上时,还听见女儿在喊“爸爸,我没死!爸爸,救我。”郝兴军指着一片狼藉的废墟说。

当时他知道女儿被压的位置,也听到了女儿的求救声,可是此时废墟里孩子们的呻吟声、求救声此起彼伏,他说,先救一个算一个,别人的孩子生命同样宝贵。可当他转身寻找女儿时,已没有了女儿的声音。

时间之墟篇8

到北川去

13日23时30分,历经10多个小时艰苦跋涉,重庆市公安局特警总队的217名特警队员终于到达重创之城北川。

这是全国第一支赶到四川重灾区的警察队伍。

震后的北川,满目疮痍。除了倒塌的,少数立着的建筑也是伤痕累累。整个县城内弥漫着一种难言的气味,天空下着大雨,一些房屋还在冒烟,街边还有很多来不及处理的遗体,随处可见惊慌失措的群众。

地震发生30多个小时,就来了第一支省外的警察队伍,北川县的灾民就像遇到救星一样,纷纷前来求助和报告灾情。重庆特警队员来不及喘一口气,马上分成3个战斗小分队:一队携带卫星电话,分赴受灾最严重的乡镇,在泥堆废墟中寻找生命;二队负责现场警卫工作和北川县金库、弹药库的治安巡防;三队对受伤群众实施营救、输送和转移。

曲线救援

北川县中学、幼儿园、曲山小学是重庆特警搜救的重点。

救人,拖出遗体,再救人……雨越下越大。特警们心里堵得慌,一些死去的孩子的手和脚被浸泡在雨水中,废墟下的孩子气息渐弱。

最凄惨的一幕出现在曲山小学。重庆特警的脚步刚停留在废墟前,10多个孩子的声音就从废墟下传了出来:“叔叔,救我……”哭声一片。在一处废墟中,一个男孩从地板下伸出4个指头,不停地。而五年级一班的张礼正坐在倒塌的教室门前,他的身下和身旁,都是同伴的遗体!他气息微微地说:“叔叔救命!”另一间教室,一个小女孩坐在地上,她说:“不要救我,先救我的同学!”

孩子们都被倒塌的建筑物死死地压住,动弹不得。然而,特警们手上只有铁锹和钢钎,没有大型机械,他们不敢乱撬楼板,担心整幢楼垮塌。焦急的特警只能暂时给孩子水和食物,并安慰他们:“孩子别哭,节约体力,我们再去叫人来。”

面对近在咫尺的孩子揪心的呼救,这些铁一般的汉子们放声大哭。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携带了大型机械设备的陕西消防官兵救援队,请他们并肩作战,成功解救了废墟中的部分孩子。

“这段时间,‘重庆’两字,在北川老百姓心中,已不再是个地名。”重庆市公安局副局长高晓东说,第一时间赶到,第一时间救援,搜救人数最多,坚持时间最长,北川老百姓一听到“重庆”二字,都竖起了大拇指。

铁血柔情

在217名重庆特警中,有12名女特警。现场指挥部下达给她们的任务是:安抚和援助惊慌的群众,尤其是妇女、儿童。

5月14日下午,一位中年妇女发疯般冲进北川中学搜救现场,哭喊着用双手挖刨废墟中的瓦砾。这个突如其来的举动,让现场实施救援的消防战士不得不停下搜救工作。

正在现场维持秩序的重庆特警总队女子特警支队队长肖蕾和特警王瑶、李妍雯立即上前扶起这名妇女。原来,这名妇女地震当天去绵阳办事,幸免于难。地震之后,她立即赶回北川寻找自己的亲人,却发现丈夫已不幸遇难,自家的房屋也变成废墟。她的儿子是北川中学的一名初中学生,抱着儿子可能幸存的心理,母亲一直守候在这里。时间一点一点过去,看着夷为平地的学校和一片苍凉的废墟,母亲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在听完这位母亲的哭诉之后,王瑶动情地拉着她的手:“阿姨,我们正在尽最大努力搜救所有被困的孩子,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绝不放弃!请您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等着和孩子团聚。”说完,她紧紧抱住这位痛哭无助的母亲。

在巨大灾难和残酷的现实面前,所有的安慰都显得苍白无力,但是王瑶这句简单的话语,这个紧紧的拥抱,却让这位母亲渐渐平静下来。

上一篇:安全知识手抄报范文 下一篇:承担社会责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