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简史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03-18 08:12:02

时间简史读后感

时间简史读后感范文第1篇

爱因斯坦在发现广义相对论以后,曾经竭力寻找一个理论,以使得令人讨厌量子论不再这么随意。我也曾经讨厌那种基于统计学的偶然性,那时候我相信世界是一部完美并且严格的机器,每件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我对那些试图证明世界绝对准则的人和文章怀有很大的兴趣。霍金预言20__年左右人类能够发现绝对真理--数学上的,所以我也想看看他写的这本通俗读物。

我是一个奇怪的人,充满矛盾。我希望上帝不玩骰子,可现实教育我上帝就是个赌棍。

我喜欢时间这个概念。我认为人存活依靠的是大量的记忆,而这些记忆在时间上看上去是离散的,不连贯的。(显然,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但物质被证明并不是无限可分的!我这个想法真可怕,我害怕会损害一切和空间时间有关的定理。因为那些定理中,时间和空间都是连续的,是理想的数学状态。好在霍金说,物质的不可分是因为我们能提供的能量不够大。)在数学意义上,我们走过的时间显然是无限个点连起的连续直线,但我们却只能存活在某些明确标出的点上。换句话说,那些被我们抛弃的点是时间的渣滓。每个人的坐标点不尽相同,但有些历史事件却显著地成为所有人或一群人存活的凭籍--那被茨威格形容为聚集在避雷针尖的电荷。在霍金的描述下,因果关系明显存在,但是被扩大到光速以内。这种宽容的宿命论带给人无穷的遐想。

是不是会在某一天,所有的理论都被证明为正确的?

时间作为一个活动的直线轴看上去和沉静的空间相异。其相异性在于--任何生物都倚赖时间,不论是一维、二维或者三维空间里的生物。

对于宇宙的有限无界的概念,爱因斯坦早就构想过。他用了一个很简单的说法:能量应该守恒。如果宇宙是无限的话,能量会源源不断地流失,于是熵必然减少--这在他看来是不可能的,尽管热力学第二定理是一个非常局部的定理。唯一能够保证能量守恒的概念就是宇宙是有限的,并且是无界的。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这是先哲对宇宙作出的精准描述。

其实时间作为一个坐标轴早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了。我们不论干什么事情,总会看看时间。关键在于,时间并非一个孤立的、自在的直线。时间和空间有同一个出发点,也有同一个终点。这就好比我们的地球,在引力场的作用下空间弯曲,并形成一个球面--没有界限的球面。宇宙的无界也就是指我们生活在一个四维的时间--空间里,这是一个四维的球体,球面是无界的。可怜我无法想象一个四维的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按霍金的说法,其实有十维。这让我浮想联翩。我想到古代神话:九重天+时间。

另外,佛教说:三十六重天,十八层地狱。似乎与九有关的倍数都有很大的魔力。

书里比较吸引我的令一个说法是“空间和时间变成动力量。当一个物体运动或一个力作用时,它影响空间和时间的曲率;反过来,空间--时间的结构影响了物体运动和力的作用方式。空间和时间不仅去影响,而且被发生在宇宙中的每一件事所影响。”

这段话看起来,似乎说得和全息论是一个道理,但是前面的光锥理论明显和这个理论有矛盾。这使我很困惑。

后来我才发现,光锥是从狭义相对论推出的;那段话是从广义相对论推出的。

时间简史读后感范文第2篇

这些问题困扰我相当久了。宇宙从何而来?读了《时间简史》,我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原来,宇宙是一个很小很小的点,但后来这个点由于内部不稳定发生了爆炸,这就是宇宙大爆炸,也是我们生命的开始。宇宙是什么样的?在霍金看来,宇宙到现在还在不断膨胀。

为什么霍金这么厉害,可以探索宇宙?他的理论也是有依据的,人们对宇宙的正确认识,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古时便有“天圆地方”的说法,有人更是把宇宙比成了乌龟塔,而且是一层一层往上叠的乌龟塔。乌龟塔理论如此荒谬,在当时却是真理。

亚里士多德说地球是圆的,并发展了“地心说”。地球是圆的,那确实是真理,不过“地心说”这个说法最终被哥白尼的“日心说”打败。这时,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才刚刚开始。

我经常幻想时空旅行,回到过去,去到未来。霍金说只要我们达到光速就能自由穿行于时间中,然而当速度达到光速时,质量本身也会不断增大,所以说以人类目前的技术达到光速是不可能的。于是我的幻想破灭了。

曾在橘子洲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也时常仰望星空问苍茫宇宙谁主沉浮。我当然不能主宰,我只希望这漫天的繁星中只有地球一个家。近代以来,人们不断开展对宇宙的探索,最近有消息报道人类终于发现了另一个“地球”,其环境与地球环境相近,不过那儿距我们1400光年,也就是说,以14千米/秒的速度也要走3000万年。

这么长的时间人类可等不了,但是虫洞学说似乎又打开了另一扇大门。虫洞并不是洞而是空间的桥梁,可以把两个相距十分遥远的地点连通,这样便可以自由穿行在宇宙间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一定会到达那颗遥远的星球,探得宇宙的秘密。

《时间简史》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的大门,让我感受到了宇宙的伟大与浩瀚,体会到了那种探索未知的激动。

点u

时间简史读后感范文第3篇

一、营造浓浓书香环境

1.教室环境布置

我到复印店做了许多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这样一来就使整个教室变成了一个书香小课堂。

2.橱窗日记展示

教室的橱窗经常展示学生优秀的日记,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展示“书香学生”读书事迹和图片。黑板报向学生介绍优秀的读书方法,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二、带动学生读书热情

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要让学生爱上读书,首先班主任要爱读书,我每个学期读一本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教育专著或人文经典,激发教师读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情调和品味。平时,我还经常和同学们一起看书,他们写读后感,我也写读后感,并且把我的读后感读给同学们听。

三、多角度推动阅读

1.利用学校图书馆资

学校图书室每周一至周四中午11:3012:10开放,我组织学生积极向图书室借书,使图书室里的好书成为师生阅读的主要资源。鼓励学习认真的学生到阅览室看书,奖励学习进步的学生到阅览室借书,这样,不仅能让成绩好的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阅读好书,而且能激励差生及时完成作业,赢得看书的机会。

2.开展“图书漂流”活动

除了向学校图书馆借书,我还建立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把家里的好书拿到班级来,开展“好书交换站”活动。各班要对班级图书角进行严格的管理,培养图书管理员对图书进行严格管理,填写图书登记、借阅登记。提倡班与班之间进行好书交流活动。每天早晨,我一到班级,学生就自发在讲台桌两旁排队,他们是来到图书角换书的。我也鼓励学生个人之间开展“图书漂流”活动,让学生个人之间进行图书交换,并且可以根据保护书本等情况,在班级中评出“最受欢迎小读者”。

3.开展国学经典阅读活动

所谓国学经典就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奠基性和原创性的儒家和道家我文化成果,是对人生价值的提升有高度价值的书。

诵读国学经典就等于是站在巨人(圣贤)的肩膀上,直探人性的本源,较为轻松地领会到文化精神的伟大力量,比较容易地吸取到人生的智慧,陶冶性情,开拓见识,启发理性,修正行为。诵读经典可以使人养成一种怀、高眼界、大德性、大智慧。如:

(1)《大学》――中国人必读的成功学:“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

(2)《中庸》――“和谐”人生的指南: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3)《论语》――中国人的“圣经”:圣人的教诲,“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4)《孟子》――中国人的辩论学:智者的雄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老子》――中国人的智慧奇书:“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6)《千字文》――识字教材首选

(7)《三字经》――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简史

(8)《弟子规》――系统化的人生行为守则。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内容上概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

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树立正确、积极的道德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组织学生充分利用晨读(7:10――7:30)、午读(11:30――12:10)等时间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保证一天读书时间不少于50分钟,晨读时间不得挪作他用。晨读的内容以“小学生必背古诗”、语文课本中必背篇目及《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为主。对必背篇目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并作好详实的检查记录做到“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让学生随时随处、轻轻松松读经典,按照“只求熟读,不求甚解”的理念,教师只须引导学生多念熟背,不着意讲解,让学生在默读、轻声读、分组读、齐读,轮读,示范读、听读等多种形式中水到渠成地熟读成诵。

四、多形式激发兴趣

1、开展“师生同读好书”活动

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有计划地推荐学生在每一学期阅读几本好书。开展“师生同读好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1、“不看书报不休息”;2、“不动笔墨不看书”;3、“博览群书”;4、“惜时如金”;5、“熟读成诵”。

提倡八种读书读报方法:1.先看目录;2.分清主次;3.随时圈划;4.边读边想;5.写出要点;6.摘抄记录;7.回味反思;8.交流讨论,阅读记录卡。

鼓励学生在午休等课余时间和暑假里多读书、读好书,并教会学生怎样摘抄好词好句,怎样撰写读书笔记及读后感等。开学初,班级评出“读书之星”3人,三――五年级每班评出“读书之星”5人。

2、开展“我与父母同读一本书”活动

鼓励亲子阅读活动,家长和孩子之间可以共同阅读、讲故事、谈感想的形式进行交流与学习。

五、总结评价坚成果

为鼓励学生读书的热情和读书的兴趣,班级将每学期组织评选 “读书之星”的活动。累计积累4张“读书之星”奖状的,将颁发“阅读章”。 根据学生推荐,选出5个“书香家庭”,进行表彰。

在每年的读书节活动期间,组织经典美文诵读、古诗背诵、现场作文比赛、手抄报制作、读书笔记等比赛,以展示每年读书活动的成果。

时间简史读后感范文第4篇

自打这些包着黄色牛皮纸的新书被送到学校图书馆,这个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小学生就忙了起来。她是班里的图书管理员,每到下午课外活动时间,都要急匆匆地从图书馆把一摞书抱回教室。

面对同学们的争抢,个头矮小的她还会颇具威严地用一根竹节教鞭在讲台上使劲敲两下:“排队排队!”

这些包括《彼得·潘》《草房子》《城南旧事》在内的两万多册图书,来自希望工程的“快乐阅读”项目。在此之前,这些身处山区的7000多名小学生,收到的援助大多是一对一的助学金、体育设备,或者是新校舍等物质资助。而这一次,他们得到了更为“内在”的帮助。

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涂猛看来,如今的希望工程,已经从关注农村儿童的教育起点公平转向过程公平,从物质资助转向精神层面的丰富和能力的提升。

“我们不仅要给农村孩子送去适合他们的优秀儿童读物,更要帮他们寻找真实可感的读书乐趣。”涂猛说。

教育资源没有跟上基础设施建设的脚步

彭梦霞喜欢读童话书,有时,她会把语文书的封皮套在课外书上,想用这样的办法“骗”过老师。不过,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学校的图书馆只有成语故事和作文书,她“读不进去”。在家务农的父母倒是偶尔会去学校拐角的小书店里转转,可他们带回来的,大多是些课程的辅导书。

如今,她终于能读到来自德国的科普读物《101个水的实验》。从书中看到“在肥皂泡中加糖会吹得更牢”时,她趁父母不在家,从厨房里偷了点糖,自己也试了试。

被问到试验的结果,这个女孩腼腆地一笑,然后小声回答:“有点牢固。”

她的同学们也迷上了这些从没看过的课外读物。每到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彭梦霞都要早早地跑进图书馆,踮起脚尖,把大家点名要看的书,从那些“比自己还高的书架”上抱到教室里。

和她同年级的女生陈莉华更喜欢那些“看起来有点弄不懂”的书。她喜欢童话世界里的彼得·潘,喜欢北京城南的小英子。她对大山外面那个遥远的世界充满了疑问:为什么彼得长了一双翅膀?为什么彼得的保姆是一只狗?为什么《城南旧事》里总有一个陌生女人站在门口?

她还告诉采访的记者,自己不想长大,不想和童年告别,就像童话世界的那些同龄人一样。

在此之前,这些农村的孩子很少有机会读到这些。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常被称为集“老、少、山、边、穷”为一体,这里的25所小学,很多位于交通不便的深山。尽管近些年依靠“希望工程”和社会各界的资助,崭新的校舍、干净的厨房和平坦的操场相继在乡村里建成,但教育资源并没有跟上基础设施建设的脚步。坐进新教室的孩子们,仍然有更多渴望的东西,比如——课外书。

根据青基会的调查,对于山区小学生来说,城市里寻常的书籍,也是一种异常珍贵的资源。因为缺少课外读物,有的孩子偷偷拿过同学课桌里的连环画。甚至,很多孩子都承认,自己的“课外读物”之一,是家里电器的说明书。

为解决乡村小学遇到的这些困境,今年4月,青基会面向中西部小学生开始推行希望工程“快乐阅读”项目。项目通过捐赠人文、科普等类别的30种儿童文学读物,帮助当地学校图书馆进行“软件升级”。而彭梦霞所在的五峰县,是项目的第一个试点。

新书送达学校的那一天,西流溪小学五年级的方毅正在操场上打球。看到载着书的小货车开进学校,他立马放下篮球,帮忙搬起书来。如今,这个喜欢运动的小男孩常常捧着书,选择图书馆里一个“安静的角落”坐下。他说,那是他“过得最快的时光”。

在这些书本的字里行间,方毅看到了很多之前从不知道的东西。一次,他从学校回来,兴奋地拽住妈妈:“你知道鲁迅是谁吗?”

在当地魔芋厂上班的妈妈被问得一头雾水:“是鲁班的师傅吗?”

“不是!”方毅有点骄傲地说着,“他是个作家,对他评价很高。”

这个农村孩子甚至在书里找到了自己的梦想。他想去埃及金字塔探险,试试他从书里看到的法老“诅咒”到底灵不灵验。尽管在现实生活里,他唯一去过的城市,是80公里外的宜昌。

当地一位语文老师说,阅读改变了学校的文化生态,“低成本的方式同样可以帮助孩子们成才。”

捐助者显然更愿意为一座教学楼冠名,而不是几本书

不过,如此重要的精神世界,在中国的农村却长期遭遇被忽视的命运。

根据青基会此前进行的一项调查,五峰县80%以上的家庭存书量不超过50本。大多数家长表示,偶尔买一两本书还可以,但没有能力买更多课外书。一所距县城中心70公里远的小学里,只有7.1%的学生认为自己“经常”读课外书。

更何况,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孩子,大多去了县城的小学。而那些留在乡村学校里的孩子,对于课外阅读的需求大多无力负担。

一位乡村小学老师曾经希望做出点可能的尝试。她要求班上的25个同学,每学期从家里带来一本书,和其他同学相互交换,“相当于每个孩子都有25本课外书”。不过很快,这个计划遭到家长们的强烈反对。“一些学生的家庭条件非常不好,连每年进县城都是有次数的,更别提买书了。”这位老师叹了口气说。

在当地一位曾经的乡村小学校长看来,依靠外界捐赠的资金,农村的校舍大多越来越漂亮,可图书馆、教师培训等软件建设却跟不上:几万块钱建起的实验室,里面没有足够的设备;有人捐钱修塑胶跑道,但是球架得自己去筹钱;学校的教室足够多,却找不到愿意留下来的高质量的老师……

“捐助更多关注的是基础设施,教育公平只是落实在硬件上。”他说,“捐方显然更愿意为一座教学楼冠名,而不是捐几本书。”

在全部的捐赠内容中,图书几乎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项。五峰县任和坪小学的图书馆里,大多还摆着十几年前应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检查而配备的书。这个藏书量8000册的图书室,最显眼的藏书,是书架上整整一层的《中共五峰简史》。至于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小博士知识文库”丛书,则是1999年的旧版,因为年深日久,书脊都已经被磨破了。

曾在五峰县教育局工作的一位官员说,过去曾有一些机构要给山区里的孩子们捐书,但那些书很多都是出版社的库存,不一定适合小学生。有时,捐方甚至会在捐赠之外提各种各样的附加条件,比如“见见市领导”。

事实上,在实施希望工程“快乐阅读”项目之前,青基会宣传活动部部长顾蒸蒸也曾被公益界的朋友泼冷水:“捐书不像建一个图书馆,实实在在的,见效也快。”

不过,顾蒸蒸依然坚持,很多小学校长所呼吁的“给我们也捐点书”,是如今乡村更为需要的帮助。因为一本书给孩子带来的收益,是“打一场篮球、吃一次饭所不能比的”。

“教育公平不应该仅仅落在起点公平上。”顾蒸蒸说,“农村学校也应该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

阅读是乡村小学实现弯道超越的最好办法

两万多本课外书被送进学校之后,顾蒸蒸很快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

一次,她到五峰县一所村小调研。当她站上讲台,向小学生询问“读课外书对你们有什么帮助”时,坐在教室里的学生异口同声答:“写作文——”

“读书就是为了写作文吗?”她问。教室里一片沉默。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调研中发现,这些生活在农村,由爷爷奶奶“隔代照顾”的留守儿童,很难在学校外获得课外阅读指导。

“那些东西自己有时候都不太懂……”一位学生家长这样说。

在学校里,老师指导学生阅读的方式则是要求写读后感,或者摘抄好词好句。尽管他们早就注意到,“只要让孩子写读后感,他们就会反感阅读”。

为了让这些课外书真的用起来,而不是锁在图书馆的书柜里当摆设,顾蒸蒸觉得,首先需要上一堂阅读课的,不是五峰县7000多名小学生,而是这里的小学老师。她请来的培训专家,是“快乐阅读”项目组专家团队成员、新教育研究院研究员王林。他的另一个身份,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研室的编辑,曾参与语文教材的编写。

这场带点儿“摧毁”性效果的教育实验也是援助内容的一部分。

两天的培训中,王林给这些语文老师熟练地算了笔账:按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小学生六年应完成不少于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如果把配下来的30本书读完,大概就有300万字,比课程标准规定的还翻了一番。

“不要和城市小学比塑胶跑道和多媒体教室,阅读是乡村小学实现弯道超越的最好办法。”他站在讲台上一挥手,鼓励这些老师。

为了活跃气氛,王林还让一位男老师走到讲台前,大胆地说出反对意见。对方也没有客气:这样的课很好,可是很难实现,因为考试里不会有这些内容。

王林没有回应这位老师的抱怨,他只是希望这些老师回到自己的教室后,也不要排斥孩子们的不同答案。

“我们喜欢在课堂上让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回答一定是‘喜欢’。这样的异口同声抹杀了孩子们的个性。”他说。

最后,他让在座的老师为《安徒生童话》设计一堂阅读课,他在投影仪上给出一个供参考的开放式问题:“如果王子亲吻白雪公主时,王子打了一个喷嚏……”看到这里,坐在下面还有些拘谨的老师忍不住乐了。

如今,这堂特别的阅读课已经写进五峰县25所小学的课程表。每周,这些孩子有机会在一起,共同在正式的课堂上,阅读一本“课外书”。五峰县实验小学的一位语文老师还向她的学生们宣布:以后再也不用写读后感、摘抄好词佳句了。说完,坐在下面的58名学生欢呼起来。

这位山区老师事后感叹,原来农村学校滞后的不仅仅是教学硬件,还有教育理念。

当然,受到“升级版希望工程”影响最深的,还是彭梦霞和她的同学们。在阅读的世界里了解大山以外的世界之后,他们的梦想也突然变大了。陈莉华已经开始琢磨着,有机会去“科技发达”的美国看一看;而同样读六年级的小女孩游红艺则希望,自己能够像鲁滨孙那样,在更广阔的世界里开启更精彩的旅程。

(摘自2012年6月27日《中国青年报》 插图:熊 雄)

时间简史读后感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专生 课外阅读 指导

现在中专学校大多把专业知识培养放在学生学习的首位,把专业技能作为学习优劣的标准,忽视了学生写作阅读和口语交际等文化素质的培养。这对中专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生活、发展自我是很不利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强调中专学生的阅读能力,从阅读中获取文化营养是很有必要的。所以,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语文课外阅读开辟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增大了语文信息量。它既能开阔学生视野,弥补课内不足,又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这对中专生文化素养的提高,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中专生课外阅读的状况如何呢?根据我对所教班级同学的调查,结果表明:一小部分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绝大部分的学生是为了消遣娱乐,课外放松一下。还有一部分学生从来不课外阅读。喜欢阅读的学生也常常以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的形式来完成,男生爱读玄幻类、都市类、武侠类等,而女生们大多看的是言情、穿越类,而与课本内容有关的书或文学名著名篇、社会科普读物等则相对较少。由此可见,中专生课外阅读无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很多学生不是有辨别有选择地阅读,而是凭兴趣、赶时尚、图轻松地阅读,所谓爱吃“快餐文化”即此。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缺少文化知识的底蕴、缺乏时代精神的熏陶,也缺少从书本中获得情感的愉悦和生活的体验。有人说这是“精神上的缺钙”。

那么,怎样才能防止没有升学压力的学生不读或无目的滥读?老师应怎样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呢?就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来看,有以下几条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激发课外阅读动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皮亚杰说过: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有兴趣的东西,必然会引起大脑有关部位的积极活动;而不感兴趣的东西,则令人感到枯燥无味,这种厌恶情绪会引起大脑的抑制作用。因此,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是使其进行自觉阅读的动力。而学生能否对课外阅读有浓厚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和适时激励。当代中专生精力充沛,感情丰富,兴趣广泛,他们的阅读容易受感情的支配,喜欢读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玄幻小说等,这恰恰是引发兴趣的基点。教师不能批评讽刺而应该正确的引导、鼓励,肯定他们读书的积极性,把他们那种“跟着感觉走”的读书习惯引到理性的读书轨道上来。多做些耐心细致的指导,让学生明白和理解:读书不光是为了消遣休闲,还要为自己的心灵成长增加些精神营养。明确了读书的目的,再加上适时激励,激发出学生读书的热情,就为投入的阅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了投入,有了热情,在读书求知过程中悟得:读书求知乃人生最大的享乐,也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二、指导选择课外读物,有机结合课堂教学

由于市场的开放,再加上一些不法商贩的不良目的,使本为净土的书籍市场也良莠不齐、真伪难辨。许多失足青年的堕落往往是与坏书相伴的。因此,教师在此时更应有目的,有计划的向学生推荐课外书。这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思想内容健康,能鼓舞学生上进,语言文字规范的作品。

比如中外优秀作家作品、名人伟人传记、报刊杂志等。为减少学生阅读的盲目性,教师应适时地给他们开列书单,指导学生有计划、有重点地阅读中外优秀著作。通过这些具体的指导,就会使学生改变以往那种“身在宝山不识宝,盲目跟着潮流跑”的阅读状况,使他们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

2、选择与年级专业特点相适应的课外读物。

财会班女生多,可以引导她们去读她们喜欢的韩寒、郭敬明的作品,培养她们对社会敏锐的观察能力;电子班男生多,可以引导学生去读一些科普读物,甚至是霍金的《时间简史》,让他们去适当了解当代科技的发展水平;广告班的学生引导他们去读世界上著名的广告案例,像可口可乐,万宝路等,还有广告界流行的《广告突围》等。

3、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读物。

中专的语文课本中,选取了许多著名中外作家的作品作为讲读篇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阅读这些文学大师的代表作或原著全文。比如学了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就应该指导学生去看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的作品;学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应该指导学生看《水浒》。

语文课本里的《雷雨》、《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几篇戏剧节选,学生阅读兴趣不高,如何引导学生去接触、了解、喜欢戏剧,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可以先让学生观看由戏剧改编的电影,然后再回到课堂,教师与学生一道探讨人物形象,分析作品的社会意义。在无意识中把学生引导到对作品原著的探究上来。也就是从入手,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兴趣,不强逼,不硬塞。由外在直观的视觉印象深入到内在的文字研读。同时,也可通过编排课本剧的方式去要求学生对原著进行细读精读。在阅读中排演,在排演中体悟。还可以进行戏剧专题讲座,高调介绍中外戏剧作家对文学的巨大贡献,为戏剧阅读做广泛的宣传。

课本学完后,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曹禺的《日出》、郭沫若的《屈原》等。通过阅读原著全文,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大师们的艺术风格和作品的思想特色,对他们的作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这比只了解一部作品的片断或一个章节效果更好,可使学生把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使学生对中外名著加深了理解,课外阅读又对课堂教学加以有效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指导课外阅读方法,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1、指导与自读相结合。

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一些阅读方法,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如教师指定的基本篇目、经典名著宜采取精读的方法,要求学生在阅读时逐字逐句地读,要探根求源、品其神韵、知其精义、得其要领。如果只是为了了解信息,查找资料等,宜采用泛读的方法。泛读的作品只要略知大意,知其梗概即可。精读追求知识的深入,泛读追求知识的广度。精读与泛读相结合,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就能使学生掌握读书的精要,花最少的时间,读尽可能多的好书。

2、举办专题文学讲座,提高学生阅读品位。

一般的文学讲座要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可以由本校语文教师担任主讲。专题讲座的内容,可以分析、评价某部具有影响的作品或某种较为流行的文学现象,可以结合语文课本里的某些篇目进一步拓宽,也可以按文学史的发展过程选择重点内容进行赏析讲解。还可以发挥教师资源,利用本校或者兄弟学校教师的人脉关系,聘请当地或本省有影响的学者作家给学生做讲座。

3、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徐特立有一条读书的宝贵经验:“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对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尤为重要。如果学生看一篇摞一篇,看一本丢一本,其结果往往是所得不多。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阅读中要求学生做一些读书笔记,如摘抄名言警句、精彩片断;编写内容提要;就书的内容、价值作一些分析,写书评或读后感;在阅读了一定量的书后,及时进行回顾归类,都是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教师还可定期在班上进行优秀读书笔记评比,这样既鼓励了先进,又鞭策了后进,从而督促学生养成读书习惯。要教学生怎样做读书笔记,可以向学生展示注《二十四史》,金圣叹怎样评《水浒》的读书笔记。用伟人名人去影响熏陶他们。这对文化素质的培养应该大有裨益。

4、开展阅读交流活动。

定期开展一些阅读交流活动,如“人人读一本好书”活动,优秀篇章推介交流,读书征文比赛,阅读智力竞赛,读后感展览等等。这些活动既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又能切实增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热情。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学生唱主角,教师只是当配角,起指导帮助作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

叶圣陶先生说:“我以为无论什么课,课内都应当注目于课外,学生当学生是暂时的,而做一个真正合格的公民是一辈子的事,所以一切功课都要从实际出发,不是为学某课而学某课”。语文作为一门如此贴近现实生活的功课,怎样“注目于课外”,语文老师是责无旁贷的。因此,我们应当尽快提高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为学生顺利走向社会,适应时代的发展,成为一个有用合格的人才做准备。

时间简史读后感范文第6篇

据有关数据统计,在江苏省2012年初中八年级学业水平语文测试中,男生的优秀率仅为28%,女生的优秀率则为49%,而在写作上的测试结果显示,男生的优秀率为37%,女生的优秀率为60%。两项结果的差距比2010年测试结果都有所扩大,这个问题也引起了省教研室专家的重视,他们提出要重视男生的语文学习。由此可见,在关注女生的语文学习的同时,对男生的语文学习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一、男生语文学习成绩落后的原因

1男女生学习兴趣具有差异性

女生由于在语言、记忆、思维和想象上具有明显的形象性特点,因而在学习中,她们对语文等文科学科更感兴趣。男生由于记忆、思维和想象具有较明显的抽象性特点,言语的逻辑哲理性比较突出,因而在学习中他们对数学等理科学科更感兴趣。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感觉到,女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普遍高于男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曹明海,潘庆玉.语文教育思想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205.)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学习兴趣的差异是造成男女学生语文学习有所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2男女生情感的差异

女生的情感非常丰富而且敏感、细腻。周庆元说:“语文教材,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一般文章,都具有情感因素。”(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22.)女生更容易理解文本中透露出的作者的情感,更能深刻地体会到作品的艺术特色。在写作中更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描写生动形象,极富情感性。而男生多是情感粗犷、外露、不拘小节,对于作品中细腻的情感没有女生体会得深刻。因此,在语文阅读理解方面的能力相较于女生稍显不如。

3语文教学中忽视性别差异

男女有别,男生和女生在学习方面的差异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脑体结构、生理发展速度、语言表达等生理因素,还有言语能力如词汇、阅读理解、写作等等,女生均占优势。然而我们的教育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得面向学生的自然群体――男生和女生,但是语文教学、作文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忽视男女学生性别差异的现象。这是造成男生和女生在语文学习、作文写作上差距越来越大的一个原因。

4语文教师队伍中男女比例失衡

在语文学习和作文写作中女生占优势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初中语文教师队伍中女老师偏多,男教师偏少,仅以笔者任教学校为例,全校22位语文教师中,只有两位是男教师。这样无形中就给予男生一种暗示,使他们认为语文不是男生学的东西。这样,自然使男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意愿不如女生。

5语文考试题型上更适合女生发挥

语文考试中偏重记忆的题较多,为了取得好的语文成绩,学生不仅要背诵文学常识、诗词佳句、还要背标准答案,甚至还要背范文等,这类重在考查记忆力的试题更适合女生,而男生在记忆方面能力相对弱一些,因此男生在语文考试中考不过女生。无论是平时的教学,还是期中期末考试、甚至中考都显示出更适合女生答题、得分的倾向。男生语文成绩不好,又影响到他们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也直接导致男生写作的积极性不高。

6男女生在阅读兴趣范围上的差异

男女学生在阅读上也是有差异的,在阅读兴趣和阅读范围上都有不同。男生阅读范围广泛,女生阅读视野狭窄。女生一般喜欢阅读抒情类的文章,而男生对“儿女情长”类的作品兴趣不高,他们喜爱的是战争、惊险、悬疑的作品。阅读的差异也反映出男女生智力的差异,并直接影响作文。

7男女生在语文学习态度上的差异

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男女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态度存在差异,也是造成男女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差异的原因。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女生无论是阅读,还是课堂听讲,还是作业情况,在态度上都优于男生,女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更勤奋一些,而男生中有不少“懒”学生。作业的认真程度,答题的认真程度,男生都不如女生。

当然,我们只是说女生的语文学习在总体上好于男生,并不是说每个女生都优于男生,更不能说每个男生都比女生差,只是整体水平上有这种趋势。

面对这些差异,关键是我们应该怎样去做,才能减少这种差异。我们要在语文教育措施上针对男女学生的性别特点,实施针对性的语文教学。缩小男女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差距,帮助男生学好语文。

二、帮助男生解决成绩落后问题的策略

1背诵、朗读,培养语感及表达

鼓励男生读背名篇佳作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有助于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语感。在教学实践中应指导男生多朗读课文,鼓励男生大声地、充满情感地朗读,这对于感悟文章的情感和意蕴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方法。

2激发阅读兴趣,传授阅读方法

在鼓励男生的阅读活动中,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在谈到如何提高美国人母语识字读写能力时,推荐一种阅读方法:随意自主阅读。读自己喜欢的书,不用写读后感,不要求在每章阅读后做思考题,也不要求查阅生字词,碰到不爱读的书就放下,再去找另一本。(钱海荣.语文教学中的尴尬及思考[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4(4):13.)自主阅读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这种做法对不爱受拘束、思想比较活跃的男生来说,更加有益。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老师要深入了解男生的实际阅读水平和他们的阅读兴趣,给予男生适当的阅读指导。可以为男生推荐一些富于探索精神的科普类、幻想类和军事类等读物,如《时间简史》、《昆虫记》、《格列佛游记》、《哈利波特系列》、《海底两万里》、《会飞的教室》等书籍。还可以推荐一些名人传记类作品,如《名人传》、《爱因斯坦传》、《拿破仑传》等。以此可以激发男生的阅读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3鼓励男生多接触文学类作品

时间简史读后感范文第7篇

【关键词】孩子;阅读;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经常有家长向老师求救:“老师啊,我的孩子不爱读书,你说怎么办呢?”是啊,孩子不爱读书怎么办呢?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这也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尹建莉老师在她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中说——阅读需要诱惑。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这些话让我的眼前一亮!怎样去诱惑呢?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课堂为引导,丰富阅读形式

生动活泼的形式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在众多的阅读形式中,教师(或者录音)范读对激发学生个体的阅读兴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像《安塞腰鼓》一文,教师范读时通过调控语速的快慢急缓,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又如,教师对现代诗歌《我们爱你啊,中国》的抑扬顿挫的范读,可以带给学生高山流水的韵致。范读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模仿冲动。从静气屏声的聆听到情不自禁的仿读,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学生个体的阅读兴趣自然愈来愈浓。

除范读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的阅读形式,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阅读中体验乐趣。如配乐朗读、看图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朗读比赛等。这样,美的声音、美的画面、美的形象与美的创造完美地结合起来,强烈地激发学生个体的阅读欲望,同时带给他们深刻的情感体验。

二、班级为主体,营造书香乐园

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阅读环境,我在班级建立了图书角(书香小屋)。让精致的文化“点心”进入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读物的筛选注意了以下几点:一是可选面广。以儿童文学作品、名著、人物传记等为核心,兼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其他优秀读物;二是注意有一定比例的经典之作。第三是指导分层。根据不同学生的阅读基础作纵向分层,即把学生应该读的书目(如必读古诗文等)作为核心层读物,可以读、拓展读的书目作为紧密层读物。选书时,让平常读书少的孩子优先,让他们有更大的选择空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班级墙壁上我们开设了学生自我展示专栏,定期更换学生的“好书推介”“读后感悟”,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肯定,强化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活动为载体,诱惑变成行动

1.开展“读书会”活动,激发读的兴趣。高年级学生已能独立阅读课外书,我让他们每天读半小时的课外书,每周用一节阅读课,召开“读书会”。主题不同,可以是老师的新书推介,也可以是学生交流最喜欢的书,还可以是共读一本书的读书成果交流。 学生人人登台向大家介绍本周所读书的名称、内容或体会、收获,并评选出上台讲演最好的一位为下周“读书会”的会长,主持下周活动。通过介绍,不仅让大家知道许多自己没有读过的书的名字及简要内容,而且还能让学生交流读书经验,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力及胆量。然后,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借书阅读,下周活动时间再归还,这不仅能激发每一个人读书的兴趣,还能使学生花较少的钱读较多的书。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爱护书籍,与他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2.以课文为诱饵,大量阅读课外书。教材中许多课文是名人名篇,有的是从名著中节选或改编的文章,讲课时把这些片断的前后内容给学生作个简要介绍,激发起学生欲了解整个故事的兴趣,再把这本书介绍给学生,作为学生每天阅读半小时课外书的任务。

3.结合电视剧,开心读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等名著均已拍成电视上演过。看完了画面美丽的电视,再来欣赏优美的文字,更易懂,更有趣。四大名著有连环画,有儿童版本,还有白话文,读什么版本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由选择,一学期能读一部名著也是一个不小的收获。再适当利用班会时间让学生讲讲这类故事,一定能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

4.举行阅读竞赛,强化阅读兴趣。古诗是祖国古文化的精髓。小学生记忆力强,利用这一时期经常背古诗,不仅可以吸收祖国优秀的古文化,丰富语言积累,还可以陶冶情操,培养爱美的情趣。我班每学期都举行古诗文诵读比赛,看谁上台背得最多。暑假布置学生阅读了许多课外书,开学后,我们学校的许敏老师模仿江苏卫视《一站到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检查,准备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而且认真,阅读效果非常好。

四、家长为助手,阅读成为享受

对于孩子阅读兴趣的提高,我还重视家长的引导,因为孩子的阅读,不仅需要家长的重视和支持,还更需要家长的“诱惑”。这种“诱惑”是家长对孩子阅读的支持和坚持;是家长引导孩子阅读的方法和智慧;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克服阅读困难的以身作则。成功的诱惑带来阅读的成功,失败的诱惑导致阅读的失败。班级有一个女生十分爱画画,在阅读《男生贾里全传》和《女生贾梅全传》时,家长反映孩子不爱读。这时我发现这两本书有一种美绘版的,内容完全一样,但由于有了插图,更加美观。既然这个孩子喜欢画画,我就请家长买回家试试看。结果过了几天,家长惊喜地告诉我,女儿捧着书,爱不释手,已经快看完了。

还有一位家长在诱惑儿子读《万物简史》时是这样做的:我每天都在他面前抱着看,而且还不时地发出惊叹的声音,儿子凑过来问:“妈妈,有那么好看吗?”我把书赶忙合起来说:“你不喜欢看,别看了。”儿子说:“不看就不看,你给我讲讲。”我说:“我不想讲,你又不感兴趣。”呵呵!越是这样,他是越想看,如此几个回合,我把书放到一边去忙别的事情,等我回来的时候只见儿子自己抱着书津津有味地读着,看到我过去还跟我分享他看到的内容,我也很自然地去分享我看过的内容,现在这本书成为了我们的枕边书,每天都会共读上一章,徜徉在神奇自然界的历史演变进化之中。

时间简史读后感范文第8篇

关键词:班主任 教育 教学 统一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从教二十多年,长年当班主任。如何有机协调班主任工作与教学工作,是我一直思考且必须面对的问题。在不断的摸索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我觉得要把班工作与教学工作有机统一,互相带动,教师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要找好工作的结合点,还要会巧用资源。

一、有自己的教育理念

现在是一个信息丰富的多元化时代,各种教育方法,教育作品,教育理论林林总总。谁都能对教育说三道四,也都爱对教育说三道四。作为教师,如果没有自己的教育理念,那就只能随波逐流,东西不定,不敢作为,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都会面临失败。反之,如果教师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就能内化各种理论与方法,各种言论也会成为教育或教学的正例或反例。

我认为,教师的教育理念应给是:终生学习,与学生共同成长;处事原则应该是“快乐学习,不防碍他人,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量多的帮助他人,少追究责任,多想办法解决问题”。在我的学习与生活中,从不责难学生,而是帮他们出主意解决一个个问题,教育与教学都如此,大方向就和谐统一了。

记得零五年《视野》上发了一篇题为《把老师关进笼子》的文章,很快地在学生中传阅。当时学生是群情激愤,一个个都象乌眼鸡一样看老师,仿佛他们的每一个教师都是文章里的可恨的该关进笼子的人。我感觉学生情绪不对,弄明白这个原因后,心里很难受,莫明其妙就“被黑了”。于是,我组织学生重读此文,让每个人谈读后感,让每个学生设身处地地回答,如果你是文章里的那个学生你会怎么办?你是那个班主任你会怎么办?你是那个校长你会怎么办?你是那个被照顾的残疾学生你又该怎么办?一节课的激烈讨论之后,我明显感受到学生们对生活对社会的理解在提升,多了包容,多了责任心。我想,应该是我对他们言论的尊重,使得他们学会了对社与对生活的理解与尊重。现在那班学生与我联系时,还会提及那节课。

还记得有一次我班的一个学生捡了别人的钱没有上交。丢失钱的学生还以为是被偷了。吵吵嚷嚷的全班都在为这事动脑筋,要抓住那个“贼”。那个学生急了,找我说明情况。我让他自己想办法处理这事,我不时地给他提些建议。最后这个同学巧妙了还回了钱。整个过程中我没有一句责难,但学生保住了尊严,也认识到尊严的重要,受教育很深。

就这样,我的学生们养成了发现问题、反思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的习惯,这个习惯也正是物理学习时必须的思维习惯。学生不但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觉得物理这门学科不是简单的题目训练,而是科学的思想与方法,能真正解决问题,物理课也成了同学们喜欢的学科了。

二、寻找有特色的班级工作与教学的结合点

班级工作与教学毕竟是两件事。把两件事扯到一起,就一定要找好结合点。结合点越巧,结合也就越“有机”。

物理是极具哲理性的一门学科。作为物理教师,我首先是从生活哲理上去找结合点,讲规律时谈人生,谈人生时用规律,这样我的教育“大道理”就不空,学生听起来也就有兴趣。例如,当学生之间有一些小冲突时,我就用牛顿第三定律帮助打人的这一方说话: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打人时人也打了你,你们是扯平的。当我讲分子间的作用力时,我就谈我对与人相处的理解,合理的距离才最有吸引力,整体消耗最低。并借此谈班级的团结、谈学生早恋的不科学。现在学生晚修的纪律是一个老大难,我在他们特别吵的时候,用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无序熵增,效率低下。在讲愣次定律时,我还结合的“敌进我退,敌退我追”进行类比,不但说明的军事理论有科学依据的,还进行了一次爱国教育,让他们感到我们的先人是非常伟大的。在自豪的情绪中,学习效果当然好。

教育即生活。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有意识教学生学会生活。物理知识与生活联系最紧密,在物理与生活相联系的内容与班工作上寻求结合点也很有意义。例如,物理中有许多STS题材,我讲到这些东西时就会适当展开,教同学们一些生活中的小常识或小窍门。象行车安全、用电安全、节油技巧、防火、节约用水用电、防雷等等。当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是很开心的。有时在家里应用这些小知识,还会受到家长的表扬,成就感就让他们更加热爱物理。在我的班级里,哪怕是最调皮最不爱学习的学生,也不会在物理课上趴台。

爱国教育是德育教育永恒的主题。科学与爱国,当然是很好的结合点。我经常对学生进行科普与爱国教育,我这一届学生学习原子物理时,正逢钱老去世。于是,我从教育报等各类刊物上收集钱老的资料,利用班上的学习园地办了一期《怀念钱学森》专栏。班中也就掀起了一股钱学森热。课余常听学生在谈,图书角里也出现了《走近钱学森》、《钱三强:中国著名科学家传记》、《钱学森故事全集》、《百年百篇科普》、《量子物理史话》、《时间简史》等书。我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就特别轻松,真是科普、爱国、教学三者一体润物无声。

三、巧用资源,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

班主任一个必要工作就是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背景。通过家访,我可以从中发现学生的个人优势,就可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这优势,也就是挖掘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如我班一位同学的家长是物理教师,我就常给他一些探究式的物理作业,让他用生活中的一些小物件成功演示许多小实验,特别吸引学生。平时我演示的实验,学生只当观众,而他完成的实验,学生都围着转,并要求学着做。这就是所谓的心理相近原理吧。还有一个学生的家长在电池公司工作,在讲电源电动势与内阻时,我就让他展示了各种型号的电池,差不多是让他给同学们上了一节电池科普课。这节内容本是教学中的难点,由于资源巧用,难点不难。我这样利用家庭资源为课堂服务,不但给我的课带来了精彩与方便,而且让同学多了体验成功的机会。一个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的人,一定会更积极向上,心理会更健康。

时间简史读后感范文第9篇

数据驱动的社会

云计算成为刚需

在美国的IT消费者市场中,云计算占据20%―30%的份额。这一比例在中国还是个位数,大概在5%左右,但是我相信中国很快会超越美国。我重点关注的中国市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近年Fintech金融科技领域有一个非常火的单词,叫“区块链”(BlockChain)。它之所以如此重要,源于虚拟世界的不信任关系。在信任或信用重建的过程中,“区块链”应运而生。

在“区块链”中,科技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呢?科技让IT的管理和控制透明化。“区块链”是全国甚至全世界共享的庞大体系,在稳定性、效率、可靠性、性价比等方面,云计算明显比传统IT更胜一筹。

现代金融源自英国,并在美国发扬光大。金融行业亟待变革,其中互联网金融最具代表性。在《The PayPal Wars》中,讲述了PayPal在现代金融基础上进一步信息化的过程。

美国的互联网金融在银行、保险、证券等领域都做得非常好,从这个层面就能理解为什么在云计算的采纳上,美国占20%―30%,而中国只有5%左右的份额了。正是因为金融业是IT行业最大的消费者,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未来的方向。

从2017年开始,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将半推半就地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人民银行也将正式启动官方数字货币的研发。前段时间一份有关金融的调查报告提到,在中国超过一半的职场中坚力量(85后),压根不把钱存入银行,而是存到其他金融机构里。这些金融机构做的事情跟银行一样,左手收储蓄,右手放贷,中间赚利差,只不过采用的技术和工具更加复杂,含金量更高。实际上,所有金融危机如次贷危机的发生,往往是对风险控制的失误或者失效导致的,由科技与人脑分工协作共同控制风险会更为可靠。

青云QingCloud自创立至今在金融行业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从我们的观察来看,随着金融模型、项目复杂度、资金流动量的递增,银行为了确保风控的可靠性正在陆续借助大数据工具,实行新的风控手段。因此,云计算第一个刚性需求的来源就是大数据。尤其是那些对数据处理的敏捷性和复杂性要求较高的行业,将会广泛地,甚至唯一地采纳云的模式,比如金融行业、安全行业、制造业、商品流通业等。

在安全行业,他们对于数据处理的渴求,像怪兽一般无止境。金融行业对历史数据的批处理(静态处理)是可以接受的;而安全行业对于动态数据接近100%的实时处理需求非常高,即流数据处理。这里的安全行业非常宽泛,信息的重要性甚至比武器还要高。

再比如制造业,亟须提升效率和产品友好度。站在我的角度来看,传统制造业衰落的根本原因非常简单――生产的产品是否符合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工业生产寻求规模化以降低平均成本,但是无法满足渐渐崛起的消费意识的需求。所以,由数据驱动生产流程非常关键,所有的决策都应该以数据为依据。

以沃尔玛为例,它是美国第一家全面引入100%数字化商业制度的公司,对货架、商品、销售过程、会员顾客、顾客体验进行全套管理,全面使用条形码,唯一追踪相关的SKU。自此,沃尔玛的运营效率获得极大的提升,商品与顾客的需求非常契合,口碑越来越好,运营成本也越来越低。

因此,数据驱动的生产流程,对每个行业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

不管是“消费升级”还是《 中国制造2025 》, 重中之重是要实现数据驱动、自动化、智能化,以及基于场景化的制造。一切都要基于数据,更需要依托于云平台。各行业都亟须打造强健的云平台,否则一切的改良、革新和升级都会沦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技术的归云计算

应用的归人类

技术变革率首先发生在存储领域――机械硬盘消失,闪存兴起。

计算机硬件系统里只有一个机械设备――机械硬盘,它带来的灾难是无与伦比的。在计算机行业里,虚拟化和云计算就是经典的“共享经济”。但是机械设备无法满足并行处理的需求,极大地束缚了共享经济的发展。

2016年11月,青云QingCloud正式推出上海1区,全部采用SSD闪存介质,不再使用机械硬盘。我们用实际行动证明这是一个电子的世界,而不是机械的世界,青云QingCloud正在引领这一潮流。计算机体系架构里最大的瓶颈是机械设备,如今已经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这对云计算行业是巨大的利好。

其次是网络的变革。

万兆光纤已经成为整个行业的最低配置。现在的主流配置是10万兆,即胃光纤25GB,捆绑4路。为什么网络带宽的需求会变大?一是为了共享,二是总线概念的外延。总线是数据的通道,当单一计算机成为分布式计算中的一个节点,无数同质的、异构的节点连接成一个系统时,就需要新的总线――网络(以太网)。青云QingCloud在2017年将全面采纳单根光纤25GB的10万兆网络方案。

最后是软件架构。

我年轻时做开发,不仅要学操作系统,还要学很多语言(Java、PHP、Python等)、中间件和数据库知识。现在的程序员完全没有这个挑战,首先数据库都会跑在云上,比如AWS的Aurora、谷歌的F1,青云QingCloud也将在今年正式自己的关系型数据库。用户的工作只需要跟API对接,存数据、取数据、删数据、改数据,而调优、打补丁、扩容、分库、分表等工作都可以交给云服务商。在云端对中间件(Middleware)进行服务化的过程,使得工程师不再需要关注复杂的技术,而是关注业务本身。

云计算取得伟大成功的标志,就是当它成为新的“空气”,没有人能离开它,而云服务商也被完全透明化的时候。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将技术的归云计算,将应用的归人类。在这个层面上,青云QingCloud推出了面向客户端的平台――AppCenter。今年3月也即将举办AppCenter 2.0的会。有了AppCenter解决方案,可以实现在软件体系将80%―90%的技术细节予以屏蔽,使其实现和运行细节被透明化。功能的有和无并不是核心竞争力,功能实现的好与坏才是核心竞争力。

AI超越人类指日可待

前几天,我在朋友圈里推荐过一本书――《人类简史》,作者是以色列希伯来大学一位年轻的教授。今天重点要说的是这位作者的新书――《未来简史》,我侥幸读过英文版本,在此分享一些读后感。

人工智能到底是真是假,它的未来会怎样?人工智能会百分之百取代人类在智力上的绝对优势吗?讲一个刚刚发生的事情,Master与人类的围棋对决连胜60场,全世界排名前三的围棋高手都败在它手下,包括柯洁和聂卫平。一个围棋专业评论员说,“人类几千年累积的套路,就在这一刻被完全打垮了。”Master下棋的手法是人类教科书里认为不恰当的手法,但是它赢了,人类几乎没有任何可能翻身。

回顾2016上半年,AlphaGo跟韩国围棋棋手李世石的比赛中,落败最后一局。关于这个结果当时有两个说法,一是人类终于赢了,这是大多数人的条件反射;二是AlphaGo太可怕了,它居然故意输给人类,以麻痹人类的思想。大多数人可能认为第二个说法是无稽之谈,但站在2017年的今天,它的升级版Master获得碾压式的胜利,第二种说法变得更为可信。

这说明只要有恰当的数据、数学公式、训练方法,计算机就能够意识到很多人类无法意识的事物。我相信总有一天机器人懂得如何使用能源,人类想要通过断电的方式控制机器人会变得非常可笑。

可以预见AI超过人类指日可待,很可能在50年内会发生。软银集团董事长孙正义的一个观点我个人非常认同,意思是,到2030年,地球上机器人的数量将超过人类数量的总和。站在我对这个行业理解的角度,机器人是否会完全听从于人类,也是未为可知也。

时间简史读后感范文第10篇

轻视通俗文学原本是一个世界性的普泛问题,美国也是到“二战”之后,“美国学”起飞的时候,学者们才对美国的通俗文化大感兴趣。苏珊・埃勒里・格林在谈及“畅销书”时说:“哪怕对美国畅销书进行这样一次极其简单的历史性回顾,也可以看出,它们无论在主题上还是风格上,都在发生剧烈变化,这反映了读者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这些畅销书是一种有用的工具,我们能够透过它们,看到任何特定时间人们普遍关心的事情和某段时间内人们的思想变化。”“美国学”的专家之一托马斯・ 英奇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主编了三卷本的《美国通俗文化手册》,在1982年,他又从三卷本中精选出一部分,改名《美国通俗文化简史》。他在“序言”中说:“对通俗文化的认真研究是美国各大专院校文科中最新、最重要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已从传统的专科范围转向通俗文艺中一些从未被探讨过的、跨学科的问题,从而一大堆有用的研究资料开始积累起来。”这些研究著作促使美国的一些著名学者对通俗文化改变了原有的看法:从轻视转为重视,从主观转为客观,从片面转为全面。

很自然地,发生在美国研究界的这一历程,在中国的通俗小说的“引进热”和“重印热”中也必然会在中国受到“感染”。中国学界在研究精英文学的同时,也必然会有人研究现代通俗文学,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必然会产生一个“通俗文学是否能作为一门课程进入大学讲堂”的问题。当通俗文艺随着大众传媒的报刊、电视和电脑网络进入千家万户时,学界是否仍是闭目塞听或充耳不闻,或是去积极应对、因势利导?于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不仅有几部断代专业通俗文学史的出现,而且在报章杂志上出现了大量研究通俗文化的文章,在大学生和研究生中以通俗文学某一问题作为学位毕业论文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不少大学中也开始开设通俗文学的选修课程。

通俗文学研究日渐成了一门“显学”,不过有关学界对它的研究还只是刚刚起步。几部现代通俗文学史试图探索通俗文学的古今转型以及通俗文学的若干优秀作家与作品,间或旁涉某些方面确有代表性的文学现象。但是在通俗文学的理论探索方面却还相当滞后,甚至存在着许多空白点。而且文学史的研究工作者在建立通俗文学的评价理论体系方面,又往往感到在理论修养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逮。它需要既熟悉通俗文学又对文艺理论有相当修养的专家去承担这一任务,去深入探讨和填补这些“理论上的空白”。

当朱志荣选择《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艺术论》作为研究课题时,我觉得他是参与填补和建构通俗文学评价体系“理论空白”的非常合适的人选之一。他在攻读博士学位时师从美学家蒋孔阳教授,后来又与我合作研究现代通俗文学。蒋先生和他的夫人濮之珍教授都是我的老师,因此,我与朱志荣还有一层“师兄弟”之谊。我们经常在一起探讨通俗文学中的若干理论问题,也是我们研究和交流的最常用的一种形式。这次我读他这部《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艺术论》的校样,深感这部著作系统地阐述了通俗文学的若干重要的理论性问题。除了“绪论”之外,他分别对“通俗文学流变论”、“通俗文学作家论”、“通俗文学主题论”、“通俗文学技巧论”和“通俗文学读者论”都列了专章;更令我感到有启发性的是将“现代雅俗文学关系论”和“通俗文学评价论”都加以专章疏理并加以公正的述评,资料是极为丰富的。正如作者所说,这部专著的宗旨是要对现代通俗文学的艺术成就进行综合的评估。对其成就予以积极的肯定,对其缺点也决不掩饰。我读后感到作者是贯彻了他著书的立意宗旨的,而且有许多自己的独到见解,颇有创意地与前人的论述进行了心平气和的商榷。同时我也感到他的这部专著,与目前流通的几部现代通俗文学史著作能起到互补的作用。

通俗文学史往往侧重于关注优秀的通俗文学作家、作品以及它们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但是通俗文学史往往无法兼顾“接受美学”上的若干问题。而这部专著却有“通俗文学读者论”专章。在分析通俗文学的“读者至上的定位”时,既看到通俗作家继承“中华民族的通俗文学传统并积极地去适应市民文化形态”的一面,显示了他们对“市民审美情趣的尊重”,同时也指出在追求“读者群体最大化”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若干消极因素。

在通俗文学专史中,论述的主要对象是通俗作家与作品,而精英文学则无法纳入通俗文学专史的视野,当然也不可能对雅俗文学的关系作全面而详尽的论述。但在这本专著中却从“雅俗分流”的原因谈起,作者指出小说革新运动把小说当作启迪民智、宣传政党思想工具,具有现代意识的小说观念开始出现,小说不再作为单纯的娱乐工具,这就加速了现代雅俗小说的分流;而新文学作家对通俗文学的批判却常常列举通俗小说中的下乘之作,甚至将庸俗的地摊文学也视为通俗文学而加以抨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雅俗文学之间的进一步的对立,而作者也为今天如何打通过去双方的“森严壁垒”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现行的通俗文学史因为专注于优秀通俗作品的评析,而对庸俗文学的批评往往只是一般性的批评。而这本专著在分清通俗文学与庸俗文学的界线方面有着很具体的阐发,而对庸俗文学的批判也相当严肃,指出庸俗作品的混入影响了人们对现代通俗文学的总体评价,从而削减优秀通俗文学的光彩。

读这部专著,我以为有许多发人所未发的论点,其创新意义能使我们深深反省昔日的观念之陈旧。例如过去我们常常诟病某作家笔下的“三角”或“多角”恋爱,认为这是最概念而雷同的老套。但是专著在谈及通俗小说的主题深化论时,指出社会言情小说就是在“三角”或“多角”恋爱的抒写中,率先使通俗文学的主题得到深化和发展。过去的封建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时是写两个“有情人”对“另一群体”的斗争;而当写到“三角”或“多角”恋爱的时候,就是恋爱者自身性格之间的冲突所碰撞出的激情的火花。作者举的是张恨水的《啼笑因缘》等多角恋的优秀作品,正如张恨水所说,“世界上之情局,犹如世界上之山峰。山峰千万万,未有一同者。情局千万万,亦未有一同者。”因此,作者由此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生命情感体验越来越受到现代通俗作家的重视,一种人性化、人道化的创作思想在现代通俗文学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同时体现出现代通俗文学作家对新兴的社会思潮的反思,通俗文学的叙事模式、表现技巧也因此获得前进的动力。”这种论证方法是能令人耳目一新的。

上一篇:挪威的森林读后感范文 下一篇: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