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平台

时间:2022-04-23 02:54:53

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平台

摘 要:研究性学习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教师应采取这一有效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自我效能感和合作精神,达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创新能力;自我效能感;合作精神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1―0028―02

研究性学习是通过问题解决的方法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的一种学习形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的特征是:(1)开放式问题:这里的问题没有单一的答案或所谓的标准答案,解决者可以以不同的观点与不同的角度来解析问题,发现多元的复杂的原理。(2)真实性情境。这是研究性学习的生命线?这种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书本知识,而是向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们纳入到学生“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使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履历情境”。(3)渐进式解决。师生以渐进式的步骤共同介入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过程大体囊括了问题设定、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与表达三个阶段。(4)发展性评价这是一种尊重个别差异、基于学生实际发展为基础的、沣重学生个性化反映的评价方式。

可见,研究性学习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让他们在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中获得新的体验,这必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显然,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超越了传统的课堂、传统的学科、传统的评价制度,牵涉自然、社会、文化及人类自身的崭新课程,又是一种基于学习资源的开放式学习,它可以为学生开拓具有丰富资源的环境。这就意味着学生学习的时空必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学生的学习范围扩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会得到充分体现,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因此,研究性学习对创新教育的实施是一个新的切入点,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切入点,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其综合素质在学习中不断提高。

一、培养问题意识,诱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朱熹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研究性学习的载体与核心就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提出并确定研究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和他们的日常生活相接近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些问题贴近他们的生活,从而能激发学生探究和创造的欲望。而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主要是靠学生自己解决,从而可以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问题意识也会逐渐增强。

确实,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并不是简单地把问题交给学生,而是尽力提供一个信息平台,很多问题要求学乍自己去发现,让学生在实践、观察、思考中,从寻常现象中发现不寻常之处,从看似已经解决的问题中找出隐蔽未现之谜。鼓励学生提出有研究价值和值得思考的问题成为教师的首要目标。如学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内容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有学生就发现并大胆提出这样的问题:(1)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与我们今天的引进外资有什么不同?(2)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与我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什么本质区别?对于学生敢于发散思维和大胆提问,教师首先予以肯定和鼓励,然后指导学生投入对问题的积极探讨之中,以诱导学生通过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识和调节,并采取有效的认知策略,学会创造性地运用自身潜能,使智力和思维方式主动建构,能动地展现自己的思维风格。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极大发挥和促进。

二、增强自我效能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我效能感就是人们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特定任务或应付某种情景的自我判断,即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它是由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的。一般来讲,自我效能感越强的人,其坚持性和自信心就会越高;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会把困难扩大及将自我能力缩小。大量的研究发现,在学习能力差不多的情况下,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对完成学业任务有充分信心,取得的成绩会更好。

那么,研究性学习是否有利于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呢?我们来看看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学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问题、设计方案的,通过主体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的解决。所以,体验和了解科学的探索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注重过程而不足注重结果又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它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活动,每一个学生都站在同一起点上,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已发生r极大改变,学习已完全成为学生自主的选择,尤其是评价方式的改变,不再是仅仅注重结果性评价,而是更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容易情绪化的特点,通过过程性评价,让学生在“感受成功”的氛围中成长,这样,学生的自信心会不断地得到培养,自我效能感也得到增强。如学习“盘庚迁殷”内容时,教师先运用多媒体软件展示了商朝屡次迁都的情况,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在学生产生“商朝人为什么迁都”这一疑问后,教师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找出商朝迁都尽可能多的原因,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经过启发,学生提出了许多关于原因的假说。如:迁都是由于贵族内部的政治斗争;迁都是为了躲避水灾;由于贵族生活太奢侈,迁都是为了节俭……当然,为了保护学生难能可贵的探究精神,教师要及时对提出问题和敢于发表观点的学生给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不断地体验到自己的见解被重视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激发起学生主动要求进步与提高的内在动机和愿望。接着,教师又让学生讨论哪一种或哪几种说法的可能性比较大,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说。

这样的教学过程,既使学生体验了“通过观察发现问题一对问题进行假设性解释一搜集有关资料进行探索研究一获得研究结果”的科学探索过程,又使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产生了自信心和成就感。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学生在学习中会意识和感觉到自己智慧和意志的伟大,从而产生骄傲。”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坚强性,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退缩,培养他们勇于面对困难的勇气,把大量的学习过程作为一种体验,这些心理体验是自我效能感增强的基石。随着自我效能感的增强,不仅能使学生的成就感和自尊心逐步内化,而且学生创新的

潜能也得以激活,从而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人格发生正向变化,学生的知识深度、技能技巧、创造能力、价值态度也获得自我提升。

三、培养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交流学习能力

美国女科学家朱克曼做过统计,诺贝尔奖金设立的第一个26年,合作研究获奖人数仅占4l%;第二个26年里占79%;而时至今日,已极少有人孤军奋战、独享其誉了。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耗资250亿美元,直接参与的科学家及工作人员竟达42万之众。可见,“合作”已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形式。“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已被视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学会与人交际、与人合作,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正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的开放性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他们要查阅资料、上网搜索、动手实验;还要到工厂、社区、家庭进行调查、访谈。这样,学生交往的范围扩大了,交往对象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可见,小组合作是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方式。无论是研究课题的确定、研究方案的制订、研究途径与手段的选择以及研究结果的呈现方式,都需要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决定。只有小组成员积极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相互取长补短,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当然,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同的意见,如何说服别人、接纳别人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意见等都需要交往技巧。课题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合作效果。因此,不但信息交流要保持畅通,互交互学,而且在情感交流、心理沟通方面也应是流畅的,人际交流呈现多维互动状态。学生在合作中必须学会相互沟通、相互激励、彼此信任,才能共同提高,达到吸纳彼此长处而形成有效的团队合力,从而带动整个团队和促进个人素质的提高。这其实是一个更广阔的学习情境,对于学生来说,既培养了与别人协作共事的能力,又提供了展现个人才智和学习发展自我的机会。可见,研究性学习中的合作探究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社会交往能力,而且还在无形中为自己提供一个和谐的氛围,既有利于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又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开发、情感得到培养。

四、提高教师素质,构建学生的发展空间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在这种全新教育模式下的角色变化:即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参加者和指导者,应善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在该情境中专注于知识的探索与问题的求索;善于开启、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而不是对外在信息的被动接受过程;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为每个学生提供恰当的指导和获取成功的机会;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心理氛围,让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在学生遭遇挫折和失败时,善于引导学生战胜挫折,从失败中学习;善于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有效地调整教学活动,让学生不仅收获知识,而且获得包括态度、情感、意志、精神等完整生命的成长。

总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为教师在教学中推行创新教育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它不仅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而且还为学生思维的扩展、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上一篇:建构主义教学论探析 下一篇:对高校教育资源区域性共享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