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胜任力对创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04-22 06:11:34

社会网络胜任力对创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摘 要:社会网络胜任力是企业构建与维持社会网络的基础。从任务执行与胜任资质两个维度,并以252个创业企业样本分析证实了社会网络胜任力对创业绩效的积极影响:创业企业的任务执行与其获利能力、机会把握显著正相关;创业企业的胜任资质与其成长绩效、机会把握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社会网络胜任力;任务执行;胜任资质;创业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4-0035-05

一、引言

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中,胜任力是企业回应不同需要并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Prahalad,1990)[1]。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都嵌入在同其他企业合作与竞争的复杂社会关系网络中(Achrol,1997)[2],因此,企业社会网络的胜任力尤为重要(Ritter et al.,2003)。虽然已有很多研究揭示了胜任力的其它方面(如团队胜任力、学习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但截至目前,对于社会网络胜任力及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还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

在中国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创业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社会网络不仅仅是创业企业获得各类信息与知识的渠道(马费成,王晓光,2006)[3],还是创业者与不同群体交换或借用资源(林剑,2006)[4]、获取声誉与社会合法性的重要途径(缪荣,茅宁,2006)[5],是企业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柱。因此,研究中国创业企业需要哪些能力才能构建与管理好自己的社会网络已成为学术界与管理实践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本研究对这一领域有两方面的贡献。首先,验证了西方背景下得出的社会网络胜任力构思维度在中国背景下的有效性;其次,检验了创业企业社会网络胜任力与创业绩效的关系。通过对创业企业社会网络胜任力的探讨,我们希望加强研究人员与管理人员对这一构思的组成部分及其意义的理解。

二、理论与假设

(一)社会网络胜任力

Ritter(2003)提出,社会网络胜任力既包括了潜在的知识、技能与资格,也包含了有效运用这些潜质的过程。为此,他区分了社会网络胜任力的两个维度,即管理社会网络所需的任务执行与胜任资质。

1. 任务执行。根据任务所指关系的不同类别,任务执行又可细分为针对单一特定对象的单关系任务活动与同时针对多个对象的跨关系任务活动两类。单关系任务活动主要包括:(1)发起:即向潜在的客户或合作伙伴展示自身的技术力量,说服对方建立联系;(2)交换:即与伙伴企业就信息、技术、资金及人员等进行交换,以加深双方联系;(3)协调:即利用法律、合约、习俗等规范机制保持与伙伴企业的活动步调一致,或就双方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协商、解决。跨关系任务活动主要包括:(1)计划:即企业通过对内外情势的分析,全盘规划自己的网络关系;(2)组织:即企业把任务分解到各个具体的合作者,详细规定如何分配相应的资源以及在何种情形下通过改变自身以迎合多个伙伴企业的需要;(3)协调:即化解网络关系中各方出现的冲突,协调网络关系中不同主体的利益;(4)控制:即对网络关系的产出进行监控,如关注所配置人员的贡献、内部信息沟通的数量与质量,关注整个网络作为一个整体的绩效等,使网络关系不致偏离初衷或超出自身的掌控。

2. 胜任资质。胜任资质可以划分为专业资质与社会资质两类。前者包括企业拥有的、可用于社会网络管理活动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后者关注从事社会网络管理活动需要的沟通、表达能力,强调个体需要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自主、谨慎、外向、合作与冲突管理能力。

在社会网络胜任力这一构思中,任务执行与胜任资质两者缺一不可。资质是有效执行任务的资源和条件,任务执行是资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企业通过任务执行体现出具备的资质,而任务执行的情况则给评估资质提供了途径。

(二)任务执行与创业绩效

组织间的关系并非自然而然地存在,它是创业企业不断从事各种建立与维持网络活动的结果。这些网络关系可以帮助企业获取信息与技术知识(李丹,俞竹超,2002)[6]、财务资源(林剑,2006)和保留人才资源(梁小威等,2005)[7]、拓展营销渠道(陈波,2005)[8],给企业发展以强大的动力(Hite,2000)[9]。对处于成长期的创业企业来说,社会网络还为实现战略发展目标提供了其它必需的资源(Lechner et al.,2006)[10]。企业在这方面的活动越频繁,它的网络越广泛,从网络中得到的支持也越多。据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创业企业的社会网络任务执行与创业绩效正相关。

假设1a: 创业企业的社会网络任务执行与其盈利能力正相关。

假设1b: 创业企业的社会网络任务执行与其成长绩效正相关。

假设1c: 创业企业的社会网络任务执行与其机会把握正相关。

(三)胜任资质与创业绩效

构建与维持社会网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相应人员具有足够的胜任资质(Jackson et al., 1993)。首先,要与其它企业建立网络关系,创业企业需要对参与各方有基本的了解。虽然某些一般性知识,如技术标准、产品、资源、供销渠道等,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但另一些知识,比如说伙伴企业的个性特点,偏好或禁忌等事项,则只有在双方的互动经验中才能了解。两类知识对创业企业均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性知识是企业网络关系交往的基础,亲验性知识既是交往各方互动的结果,也是进一步建立长期关系不可缺少的前提。其次,常言道“隔行如隔山”,不同经营领域的企业都具有各自所从事行业所需的专业技术,如果企业缺乏这种专业技能,则难以理解伙伴企业的技术需要及相关行为,从而难以在网络活动中把握机会或正确地评估投入成本与产出收益。此外,由于企业层面的商业关系必须通过互动才能完成,企业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适当的行为、相互的理解有助于网络关系的巩固与增强。总而言之,具有较高社会网络胜任资质的企业,不但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建立起对自身有利的网络关系,而且能够更好地管理这种网络关系,从而提高创业绩效。根据以上论述,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创业企业的社会网络胜任资质与创业绩效正相关。

假设2a: 创业企业的社会网络胜任资质与盈利能力正相关。

假设2b: 创业企业的社会网络胜任资质与成长绩效正相关。

假设2c: 创业企业的社会网络胜任资质与机会把握正相关。

三、研究方法

(一)样本

本研究采取了方便抽样的方式,通过现场发放、朋友委托及电子邮件等方式在创业活动较为兴盛的杭州市及周边县市、宁波地区以及深圳、广州、上海、福建等地发放问卷350份,回收288份。我们按以下标准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筛选:(1)去掉有大面积空白的问卷;(2)去掉连续数道题目均选择同一选项的问卷;(3)去掉填写人不是企业的创办者且职务在基层管理者以下的问卷;(4)去掉50%以上题目选择为“无法判断”的问卷。此外,由于研究对象是创业企业,我们还根据企业年龄与规模删除了部分显然已经属于成熟企业的样本。经过筛选,满足条件的有效问卷252份,有效回收率82.3%。其中亲自发放的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37份(占总有效问卷的54.4%),委托发放的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5份(占总有效问卷的25.8%),电子邮件发放的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0份(占总有效问卷的19.8%)。受访者以男性为主(55.2%),年龄在20-39岁区间段的占94.8%,学历基本以本科以上为主,大多数回答者位居企业中高层职位。样本企业多从事科技、服务与商贸行业,员工人数多在50人以下,企业成立年限多在6年以下。

(二)概念测量

1. 网络胜任力。本研究采用Ritter (2002)开发的网络胜任力测量表。该测量表共有22道题项,其中测量任务执行能力与胜任资质的题项各占一半。各题均在题干中提供了针对任务执行能力与胜任资质的描述,典型的任务执行能力描述如“我们会定期在自己企业里跟伙伴企业碰头会面”,典型的胜任资质描述如“企业中负责管理对外关系的人熟悉伙伴企业的业务流程”。问卷采用五点量表,要求被试在1(完全不同意)到5(完全同意)之间判断同意题干中的描述的程度。

2. 创业绩效。由于创业目的存在差异,不同的创业者具有完全不同的绩效概念。有的创业者追求财务上的成功,有的创业者追求企业的成长与规模扩大,还有的创业者则完全是为了个人爱好。因此,如何衡量创业绩效成为创业学领域争议最多的话题之一(Murphy, 1996)[11]。部分学者认为财务指标是最基本的绩效指标,创业绩效的测量应该主要考虑投资回报率与盈利情况;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成长才是创业企业最需要关心的问题,因此对绩效的考察也应着重关注其市场份额与员工数量的增长情况(沈超红,2006)[12]。此外,企业由于具有“新之不利”与“小之不利”的特点,往往无法用常规的方式与大企业竞争,能否准确把握转瞬即逝的机会,往往决定了新企业的市场地位和成长潜力,成为创业成败的关键(杨俊,2005)[13]。因此,能否把握创业机会也成为创业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当前的主流看法是认为创业绩效具有多个维度,因此在研究创业绩效时,需要同时考虑多个方面。沈超红(2006)在总结了多种绩效测量方法后指出,有效的创业绩效测量方法应该同时使用多个客观和主观绩效指标,从绝对和相对两个方面进行测量,并兼顾企业的生存与成长能力。

有鉴于此,本研究采用王鑫华(2004)[14]的量表,从企业盈利能力、成长绩效与机会把握三个方面衡量创业企业的创业绩效。盈利能力主要考察企业当年市场占有率及盈利状况的增长情况;成长绩效通过员工数目增长与员工工作能力的提高这两个变量来表示;机会把握主要考察企业发现机会和潜在问题的能力。量表要求回答者在“很不好”到“非常好”五个等级之中,判断哪一个等级最恰当地描述了题干中的指标。这些量表均已在国内背景下使用多次,显示了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四、分析与结果

数据回收上来后,我们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以验证网络胜任力的构思维度。本研究运用陡阶法抽取因子。同时,为了使抽取的因子结构可靠及容易解释,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参照轴进行旋转。结果表明,除了两个项目因子荷重低于0.5以外,其余项目的因子荷重都较高。删除荷重偏低的项目后,再次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累积解释的变异达到57.09%,KMO值为0.89,分别超过了保留此两项目时的48.08%与0.83的水平。所有项目均可归入两个因子。第一个因子主要与企业建立、维持与发展网络关系的活动有关,第二个因子主要与企业处理内外部关系的能力有关,因此沿用Ritter(2002)的命名方式,分别称为“任务执行”与“胜任资质”

在确认了社会网络胜任力的构思以后,我们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来进一步研究它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我们首先把创业绩效当成一个整体构思,用回归分析从总体上检验网络胜任力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然后检验网络胜任力各维度对创业绩效中的获利能力、员工成长绩效和机会把握能力的影响。表1是本研究中几个关键变量的相关系数表,表2显示了回归分析的结果。

表1的结果表明,网络胜任力的各个维度与创业绩效各维度均有一定程度的相关,虽然创业绩效的各个维度之间也存在相关,但各维度与总体创业绩效的相关要远高于维度之间的相关。

回归分析的结果(表2)表明,网络胜任力的两个维度对创业绩效的影响作用都比较大,从而支持了前文提出的假设1(b=0.27,p

假设2a,2b与2c预测创业企业的网络胜任资质与企业的盈利能力、成长绩效及机会把握正相关,回归结果则只支持了假设2b(b=0.53,p

五、结论与讨论

在前人提出社会网络胜任力的基础上,本研究初步验证了社会网络胜任力两维度构思在中国背景下的有效性,实证检验了创业企业社会网络胜任力与创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创业企业的社会网络胜任力对其总体创业绩效有显著影响,两者共解释了总变异的50%。这说明在中国背景下,建立与维持社会网络对创业企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这可能既与创业企业本身的特点有关,也与中国文化的高关系取向及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有关。一方面,创业伊始,企业缺乏必要的商誉记录与营销渠道,有必要通过网络关系,口耳相传,以获得合作伙伴与产品市场的认可。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创业企业受到政策、融资等方面的限制,必须通过各种社会网络(如亲友、同事等)来获取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具有较高社会网络胜任力的创业企业往往能比对手更快、更好地把握机会,获得信息与生产要素,从而取得更好的创业绩效。

在进一步研究了社会网络胜任力各维度对创业绩效各维度的影响后,我们得出了更为精细的结论。首先,社会网络胜任力中的任务执行维度对盈利能力有显著影响,而胜任资质的影响则不显著。这说明在创业背景下,空有胜任资质是没有用的,企业要获利,就必须具有实干精神。这一结论与创业的行动理论保持了一致。其次,创业企业的成长绩效主要受胜任资质的影响,而任务执行的影响则不显著。随着创业企业的成长,它的社会网络也会越来越广,对治理网络的能力要求也会跟着提高。如果企业缺乏内在的资质,那么,它的成长自然会受到影响。因此,让具有网络胜任资质的员工负责构建与维持企业的社会网络,并鼓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网络关系管理能力,无疑有助于企业为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企业能否把握机会与它的胜任资质与任务执行都紧密相关。机会稍纵即逝,要把握它,既要有识别机会的能力,又要有快速行动的能力,两者缺一不可。

本研究也存在几个不足之处。首先,我们的样本主要来自浙江东部沿海地区,因此得出的结论是否适用于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仍是一个有待考察的问题。其次,由于本研究采用了问卷测量的方式,其精确性可能会受到社会称许性与同源偏差的影响。另一方面,本研究只探讨了社会网络对创业企业的积极作用,而实际上,社会网络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如提高企业的成本(Ritter,1999),使企业无法发展核心竞争力(Hite & Hesterly,2001)[15]等。因此,从全面的角度考虑,还需要研究如何平衡社会网络的积极与消极影响。这些也是未来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Prahalad, C. K. & 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68(3):79-91.

[2]Achrol, R. S. Changes in the theory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 in marketing: toward a network paradigm [J]. Journal of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997, 25(1): 56-71.

[3]马费成,王晓光.知识转移的社会网络模型研究[J]. 江西社会科学,2006,(7).

[4]林剑.社会网络作用于创业融资的机制[J].南开管理评论,2006,(4).

[5]缪荣,茅宁.公司声誉的形成机制[J].经济管理,2006,(15).

[6]李丹,俞竹超.知识网络的构建过程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2,(6).

[7]梁小威,廖建桥,曾庆海.基于工作嵌入核心员工组织绩效――自愿离职研究模型的拓展与检验[J].管理世界,2005,(7).

[8]陈波.关系营销与中国关系商业模式的兼容性研究――社会网络理论的视角[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3).

[9]Hite,M. J. Patterns of multidimensionality in embedded network ties of emerging entrepreneurial firm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Toronto, Canada, 2000.

[10]Lechner, C., Dowling, M. & Welpe, I. Firm networks and firm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the relational mix [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6, 21,(4): 514-540.

[11]Murphy, G. B., Trailer, J. W. & Hill, R. C. Measuring performance i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36: 15-23.

[12]沈超红,创业成功关键因素与创业绩效指标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13]杨俊.基于创业行为的企业家能力研究――一个基本分析框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4).

[14]王鑫华.民营企业创业文化特征、人力资源策略与创业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4。

[15]Hite,M. J. & Hesterly, W. S. The evolution of firm networks:From emergence to early growth of the firm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22,(3).

上一篇:《世界经贸地理》简评 下一篇:金融监管一体化模式:德国的经验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