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理论研究创新问题探讨

时间:2022-04-19 08:16:48

会计理论研究创新问题探讨

【摘 要】 会计理论研究创新是会计学术研究的生命力,也是会计研究者进行研究的根本和所追求的目标。文章试从提出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三维视角着手,对会计理论研究创新的目的、涵义和途径作一探讨。

【关键词】 学术性; 创新性; 创新思维; 人格因素; 社会环境

《中国会计学会第七届理事会会计科研规划》提出:“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紧紧围绕总体目标,结合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团结广大会计工作者,开展创新研究,实现重点突破,引领学科未来,支撑改革实践,努力形成符合我国实际、具有重大理论创新和实务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葛家澍教授在对该《科研规划》的说明中,则进一步指出:“没有创新和再创新就没有中国魅力和影响力,创新是开创会计理论繁荣发展的动力,是使中国会计融入世界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基础。开展创新研究是贯穿规划纲要的核心”。由此可见,开展创新研究,既是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也是贯穿整个会计科研规划的核心。对会计理论研究创新问题进行探讨,不仅已提上了议事日程,而且随着《科研规划》的逐步实施,越来越刻不容缓。而对会计理论研究创新问题的探讨,总体来说都离不开为什么要创新、什么是创新和怎样进行创新这一存在、认识和实践的三维视角,本文试就此展开探讨。

一、为什么要会计理论研究创新

会计理论研究为什么要创新?实际上就是会计理论研究创新的目的(或意义)问题,即会计理论研究创新这一问题之所以存在(提出问题)的原因。而对于会计理论研究来说,既有会计学术上的目的要求,又有最大限度地满足会计理论使用者的社会需求,因而会计理论研究创新就具有学术和社会的双重意义。

所谓的“学术”,张国刚教授在《中国学术史》一书中将它定义为:“学术乃是人们针对各种专门问题,以追求认识的正确性与深刻性为目标的研究过程及其成果”。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学术是指“有系统、较专门的学问”。德国社会哲学家韦伯认为:“在学术工作上,每一次‘完满’,意思就是新‘问题’的提出;学术工作要求被‘超越’,要求过时”。因而会计理论研究创新在学术上的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能体现或实现会计研究的被超越的学术性。虽然学术界对“学术性”的研究开展甚少,但有的学者如曹祖明已提出了较有影响的定义:“学术性是指在学术研究中追求未知的探索性和超越现实的非直接应用性。用通俗的话说,学术性就是为学术而学术的特征”。也有的学者直截了当地提出“学术性就是对某一学科问题的研究有创造、有新见、有价值的特征”。其实曹祖明的定义中也已提出了创新性,“追求未知的探索性和超越现实”,实际上就是求新、创新。笔者认为,会计理论研究学术上的要求,无非就是对特定的会计研究客体作出科学、逻辑的解释,从而去探索这一客观存在的会计研究对象“是什么”(本质)和“为什么”(规律)的问题。而体现或实现会计理论研究的学术性,就是指把专门性的会计知识及其相关知识积累起来,通过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探索与研究,完成由个别到一般的“飞跃”,得出抽象性结论的会计理论思维,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并使之专门化、系统化和严密化。因而学术性正是探索和把握会计理论研究本质特征的切入点,创新性又是会计学术研究最重要的特质,也是学术性最集中的体现。只有创新才能在现有条件下深化会计理论的学术研究,才能对客观存在的会计研究对象作出新的或更合理的解释,才能对它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新的探索,发现新的问题,得出新的或有所拓展的见解与结论。所以,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学术性与创新性的关系是统一的,指向上是一致的,在某种程度上学术性是会计理论研究的直接目标之一,而创新性则是如何实现这一会计理论研究目标的方式方法,前者具有目标指向性,后者侧重于方法论特色,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研究过程和结果中,如能充分体现创新性,就会使会计理论研究更具有学术性,如会计理论研究最终取得的成果有较强的学术性,则无疑是创新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会计理论研究创新最主要的社会意义就在于能满足社会上不同层次会计理论消费者在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等社会环境下的新需求。因为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基本形成,作为完成与解除内外双重受托责任、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供与利用会计信息的会计,必然会在会计思想,会计规范,会计管理体制,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及融资、投资、收入、分配等方面发生相应的变化和遇到新的矛盾、新的问题。这就迫使作为解释现有会计实务和预测会计实务的会计理论必须先行探索与创新,由此而获取的会计理论研究创新成果也就成为会计实践的新指南。

二、什么是会计理论研究创新

什么是会计理论研究创新?实际上就是会计理论研究创新的涵义问题,即如何去了解和把握会计理论研究的创新(认识问题)。

欲了解和掌握会计理论研究创新的含义,必先认识创新的含义。在汉语里有“创”和“新”两个字的各自使用,而“创新”两字连用则是20世纪70年代从英文innovate(动词)和innovation(名词)翻译过来的,它是一个外来词。

一般认为,英国生理学家高尔顿的《遗传的天才》是最早的关于创造、创造力研究的系统科学文献。而真正使创新成为理论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他将“创新”引入经济学并提出:“新的或重新组合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学系统的过程”称为创新。他还进一步指出,创新这一定义有两层含义:首先,它比“首创”、“前所未有”的创造指称更广泛,它包含了前所未有,也包含着原有的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其次,对于创新过程,只有把知识“引入经济系统”才算完成――“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要素组合的生产函数。荷兰的著名哲学家C.A.冯・皮尔森认为:“创新不是无政府主义,它也不是纯粹非理性的冲动,因为只有那种有效的、能在社会、艺术和科学领域取得某种成就的革新,才可以被看作是创新”。并提出创新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新的规则系统可能把旧的系统作为一个问题呈现出来,可能真正高于它、超出它,然而后来又把它吸收到自身之中成为一种简单的边际情况。……创新的第二种类型是把两个已经存在但不相联系的规则系统联结在一起”。而按韦伯斯特词典,“创新”的基本含义是引入新东西新概念(to introduce something as or as if new)或制造变化(to make change)。

尽管人们对“创新”一词已耳熟能详,但到目前为止,关于“创新”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创新的“新”具有多种含义,如不加以界定,就很容易引起歧义。具体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作为一个普通词,“创新”的“新”有着时间意义上的新――最近生产出的或初次经历的、地理意义上的新――本地第一次出现的东西或本地首次看到的现象、知识产权意义上的新――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发现发明或创造的东西或概念,共三种意义上的“新”;二是作为一个经济学或管理学等学科上的专业词,“创新”的“新”,一般是指知识产权意义上的新而不是时间或地理意义上的“新”,用“创新”组合的专业名词有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等等。作为普通词,创新的含义包括时间、地理和知识产权意义上的新,是指引入新东西、新概念、制造新变化等。作为专业词,创新具有世界范围内的第一次、与众不同、明显变化三个基本特点,这也正是判断是否创新的三个基本指标。由此笔者认为创新的含义可概括为三点:一是前所未有的独创或称原创(经过量的积累在质的方面达到突变或超越);二是与众不同的独特(和他人研究成果比较而言);三是在前人、他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引入、修正或组合后有所深化或拓展(有较大的变化)。

在认识和了解了“创新”含义的基础上,则会计理论研究的创新就是过程的创造和结果的新。过程的创造主要表现在对原有会计理论体系、理论框架的突破,对认识上的某些未知会计领域或进行探索,在原有的会计理论体系或框架内对某些原理或内容有所修正与补充等;结果的新主要体现在会计理论体系、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因此,所谓的会计理论研究创新就是指会计研究主体通过对特定会计活动对象的学术研究,最终获取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具有独创、独特或有所拓展的特性。具体体现或反映在三个方面:

其一,独创性。有新的发现、新的见解,提出新的问题、新的会计概念、新的会计思想、新的会计解释和预测,开创新的会计理论体系、新的会计理论框架、新的会计研究领域、新的会计研究方法等。

其二,独特性。在材料的挖掘、整理或论据的收集、考证方面别具特色,在思想观点的表达和论证、论述方面具有独到的见地和独特的风格,在技术、方法的选择使用方面独具一格,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方面独辟门径等。

其三,拓展性。在已有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了新的资料,转换了新的视角,引入了国际上新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新的成功经验或新的研究方法,对原有的各种会计理论进行重新组合或对与会计理论相关的经济、金融、税务、法律、道德等其他理论进行有机融合集成,对原有的会计理论进行一定的修正、删减或补充等。

三、怎样进行会计理论研究创新

怎样进行会计理论研究创新?实际上就是会计理论研究创新的途径问题,即如何进行会计理论研究创新的实践(解决问题)。

(一)会计理论研究创新所需的主要条件

从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来看,创造力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内容,每一个正常的人都具有创造力也就是创新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沃拉斯(J.Wallas)在《思考的艺术》一书中,首次对创造性思维所涉及的心理活动过程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包含准备、孕育、明朗和验证等四个阶段的创造性思维的一般模式。美国另两位心理学家珀文和约翰指出:“创造力是一个人的一种特质或人格剖面图”、“创造力是产生独创的、有适应力的观念的某种一般能力”。我国学者徐振寰也总结说:“目前,心理学界和行为学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创造力首先是一种能力,是人类心智能力的转化,在现实社会中,既有开创性的创造,也有综合性的创造”。

除给出定义外,珀文和约翰又着重强调:“在某种程度上,创造力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状态变量,随着环境、社会和其他因素的变化而不时变动,而不是一种特质变量”。1993年,以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斯腾伯格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提出了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种“创造力多因素理论”,他们认为:个体的创造力能否充分发挥,主要受到六个因素的影响,具体说来这些因素包括:(1)智力;(2)知识;(3)认知风格;(4)人格特征;(5)动机;(6)环境。创造力充分发挥的关键是创造力六因素的投入和它们之间的凝聚方式。因而,会计理论研究创新不仅仅只是会计研究主体心智能力的充分发挥,而是一种多因素的共同整合作用,除取决于会计研究主体内在的智力、人格因素外,还取决于外在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因此,笔者认为,会计理论研究创新所需要(必备)的条件,主要就在两个方面:

1.会计研究主体的内在条件

会计研究主体的内在条件也就是会计研究工作者自身所应具备的创新素质,着重体现在智力因素和人格因素(主要为非智力因素)上。前者主要包括知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两个层面,即基础知识、会计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和判断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系统辩证思维、前瞻性思维、灵感思维、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能力等;后者主要为当前世界上较为公认的有关人格结构的“大五因素模型”,即情绪稳定性(平静的、少情绪化的)、外向性(自信的、活跃的)、开放性(富于想象的、兴趣广泛的)、随和性(善良的、谦逊坦率的)、尽责性(勤奋的、自律的)。

2.社会环境的外在条件

社会环境的外在条件也就是所应具备的对会计研究工作者的创新予以支持的社会环境因素,着重体现在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相关的环境配套措施上。爱因斯坦在一篇评价普朗克的短文中,曾将学术界人士划分为几种类型,强调社会环境对从事学术研究人士的成功与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类学术界人士包括智力型和追逐功利型,“这些人成为科学家仅仅是出于某种环境的偶然,当作出职业选择时,提供给他们的恰好是这样一种环境。如果出现的环境有所不同,他们也可能成为政客或者企业家”。

(二)会计理论研究创新的主要途径

具体而言,会计理论研究创新是将会计研究者的个人创新能力运用于会计科学研究中,从而产生新的具有学术和社会双重意义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它不仅表现为对会计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还表现为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一种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一种具有开拓或突破作用的创新思维。这种创新能力人皆有之,不分民族、不分肤色、不分性别,它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后天开发和努力及环境配套支持的结果。因此,根据会计理论研究创新所需的条件,它应采取如下措施或办法:

1.开发创新思维,提高会计研究者的创新素质和能力

由于创新思维的实质是选择、突破和重建的统一,因而开发会计研究者的创新思维就是通过对选择会计研究课题和相关资料,突破原有会计理论体系或其中的某些原理内容,构建或提出新的会计理论、概念、观点或对原有会计理论有所深化拓展的这一研究过程与结果的思索,使研究会计理论问题的思考方式方法有新的或进一步的开拓与发展。正如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埃里克・康尔所指出的:“要成为一名成功的科学家,应该学会的是创新。创新意味着你不但要熟悉已有的事物,还要在此基础上产生自己的许多新想法,然后去创造出新事物”。

开发会计研究者创新思维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会计研究者的创新素质和能力,而会计研究者的创新素质和能力又是创新思维得以实现的主观条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素质具有隐性,能力具有显性,没有创新素质和能力的会计研究者只能因循守旧而不能开拓创新。因此,提高会计研究者的创新素质和能力就应从会计理论研究的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磨练,从而不断培育和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勇于探索的精神,求真务实的研究作风,正确对待失败与成功的心理承受力,顽强拼搏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以及敏锐的观察问题和发现机会的能力,深入分析和把握关键环节的能力,充分运用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的能力,科学的记忆和判断推理的发散综合能力,良好的自我控制和合作协调能力等。

2.改革教育培育模式,造就会计理论研究创新人才

中国会计学会金莲淑会长在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会计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辈出的新途径。……具体而言,一是要继续强化完善会计学术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二是要设立高级会计人才年度论坛,三是要大力探索和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毫无疑问,这是结合我国国情的培养和造就会计理论研究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需要细化的是,还可适当借鉴西方的一些教育经验:如194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设了《创造力开发》课程,创新理论研究开始被正式列入大学的教学。后来加利福尼亚大学、哈佛大学等许多高校也相继开设了类似的课程。哈佛大学校长普西曾很有感触地总结说:美国各大专院校应使学生具备至关重要的创造知识的能力,此项能力是一流人才与三流人才之间的分水岭。1954年美国又设立了“创造性教育基金会”,旨在促进创新性教育。目前在美国专门研究创造理论的研究机构就有十家,有五十多所大学设立了类似的研究机构。

通过会计研究人才的教育、培育模式的革新,不仅使他们具备创新的智力因素,而且还具备创新的非智力的人格因素,也就是说所造就的会计理论研究人才不仅具有丰富坚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能够运用严谨的会计研究方法、善于在某个会计问题或环节上进行突破或开拓,而且还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随和的性格、开放的胸怀和较强的责任感等。

3.发挥会计研究者的兴趣特长,扬长避短各显神通

会计研究者是会计理论研究的主体即主导者,他们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治学趋向、经验特长等主观条件是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动力和取得创新成果的基础。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牛顿在回答别人询问他发现万有引力有什么秘诀时说:“我没有什么秘诀,只是对一件事情很长时间热情地思考罢了”。因而会计研究者在着手进行会计理论研究时必须充分考虑自身的兴趣爱好、经验特长等条件,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会计研究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会计理论研究的创新有了主观条件上的保证。

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的无限性与理论研究的纵深性、复杂性以及研究者生命的有限性与知识经验的局部性,一个会计研究者,无论其专业水准和研究能力如何,总有自己较精通或熟知的方面,也总有自己薄弱或生疏的方面。包括会计理论在内的任何一门科学理论研究的创新,“只不过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眺望,自然看得远一些罢了”(牛顿语),因而会计研究者在进行会计理论研究时还应扬己所长避己所短。正如李福林在《论文写作导语》中所指出的那样:“对于知识面较宽的‘通才’,可以从事跨学科的研究;对于外语较好、检索文献资料能力强的人,可以选择那些依靠外文资料进行研究的课题;对于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可以侧重于实验性、应用性较强的课题;对于基础扎实、思维能力强的人,则可偏重理论研究的课题”。只有这样,才能使会计研究者各尽其才,各显神通,在不同的会计理论研究领域取得创新的成功。

4.营造和完善有利于会计理论研究创新的社会环境及激励机制

所谓的有利于会计理论研究创新的社会环境是指在社会各层各界尤其在会计理论界,会计职业团体、广大的会计人中都认识到会计理论研究创新对国家、社会、会计事业乃至会计人个人的重要性,形成一种相信会计科学、尊重会计科学、热爱会计科研,愿为会计科研投入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莘莘学子愿意学习会计科学,乐于选择会计职业,甘于为会计科研奉献青春,会计理论研究者也都以自己的研究事业为荣。而营造这样的社会环境,关键在政府,尤其是各级财政部门和各级会计学会,因为它的形成需要政府的人力、经费和政策的投入以及相关法规制度的制订和实施监督。如美国的社会环境不仅鼓励包括会计理论研究在内的一切科学技术的创新,也鼓励创业。杰出的有科研成果贡献的科研人员和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经济生产的企业管理人员都受到尊重和表彰宣传。在里根时代就已出现了“追求卓越”的口号,要求和鼓励创新。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而完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会计理论研究创新成果的评价机制、奖励机制和会计研究人才的管理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会计理论研究创新评价机制说到底是个不问出身、资历、关系,只问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公开、公正、公平的评判即分配的正义的问题,也就是罗伯特・所罗门在《大问题》一书中所言的“对物资、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公平配置”的大问题。因为开展评价的目的,就是使学术研究劳动能够得到公正的对待及与它贡献相平等的正当回报。奖励机制就是对会计理论研究创新作出成绩的会计研究者给予一定精神和物质奖励,包括荣誉的授予、职称的评聘和经费的资助等。会计研究人才管理机制就是将他们视为国家的重要财富,建立人才库予以尊重、投入、深造、流动、发挥专长、合理使用等一系列的专门化管理。从而激励他们多出创新成果和多做贡献。

5.倡导会计理论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倡导会计理论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的学理基础,主要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哲学的许多“后实证主义”、“后经验主义”和“后分析主义”的新派别,从不同的角度严厉地批判了科学标准的单一化、固定化、教条化和统一化,这样一来,追求科学标准和定义的灵活化、相对化和变动化(不确定化),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也走出了单一标准的束缚,而走向多元化和不确定性。

突破科学标准单一化的主要意义,就在于强调科学理论和方法论本身不应该有任何僵化的性质。这也就是说归根到底,会计理论研究内容和会计研究方法的提出和运用,都应有利于会计研究者发挥主动的创造精神,而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条件下都不应该成为这种创新精神的约束。换句话说,只要有利于会计理论研究的创新,研究任何内容和运用任何研究方法都是可行的。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法伊尔本德所提出的“怎么做都行”,正是积极地体现了这种精神。正如法伊尔本德所说的,任何以一种理论或一种方法进行论证,并意欲使一种理论或一种方法固定化而成为“典范”或“规范”的企图,都注定会成功的,但同时也注定要失败,因为任何一种理论或一种方法,既然可以论证成功,它也同样可以被。因此,倡导会计理论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是打破僵化、束缚,促进会计理论创新的重要学术途径。

6.鼓励形成会计理论学派,开展百家争鸣

不同的学派进行学术上的争辩,是古今中外繁荣科学理论、促进学术创新的有效手段。这是因为科学研究对象本身的纷繁复杂和研究者的知识水平、阅历、视角、采用方法的不同,在理论上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学术见解和引起不同理论学派之间的争鸣,这是达到真理性认识所不可逾越的步骤。同时通过不同理论学派在学术上的交锋、争鸣,更能激发研究者的创造性思维,产生出新的观点、新的解释、新的论据、新的理论等。如我国会计理论界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开展的关于会计本质问题的研究探讨,逐步形成了“信息系统论”、“管理活动论”和“控制系统论”三大学派的较长时间的争鸣,不仅推动了我国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而且也产生了不少会计理论研究的创新成果。实践证明,包括会计理论在内的一些重大的科学理论问题上,学术界是否出现或形成不同的学派和展开争鸣,既是科学理论创新的必要条件,也是学术界是否成熟的标志。

财政部王军副部长在2008年全国会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重点地阐述了“创新理论”问题,提出“要逐步扭转‘研究目的功利化、研究方法片面化、研究成果形式化’的不良现象……要鼓励创新,鼓励革命性创造,鼓励质疑传统保守的观念与思想,同时要允许有叛逆精神,允许有异想天开。在会计学术研究领域出现一些有冲突的观点不要怕,不要大惊小怪,关键要争鸣、要研究、要思考、要反思,要有一股不求真理不罢休的勇气”。因此,在会计理论研究上形成学派、出现不同观点、进行反思、进行争鸣,这也是促使会计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学术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 曹祖明.试析学术性及其他[J].编辑之友,2001(6).

[2] 葛家澍.关于《中国会计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科研规划》的说明[J].会计研究,2007(7):70-71.

[3] 金莲淑.抓住机遇 勇于创新 发展会计教育事业 繁荣会计理论研究[J].会计研究动态,2007(4):1-4.

[4] 王军.解放思想 再铸辉煌[J].会计研究,2008(6):3-18.

[5] 徐振寰,等.潜能与创造力开发[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220.

[6] [荷]C.A.冯・皮尔森.文化战略[M].刘利圭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68-169.

[7] [德]马克思・韦伯.学术与政治[M].钱永祥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66.

[8] [美]珀文,约翰.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M].黄希庭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40-857.

[9] Digman,J.M.Further Specification of Five Robust Factors of Personalit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0):116-123.

[10] Feyerabend.P.K.Against Method[M].London:New Left Review Edition,1975.

[11] Max Planck.Preface by Albert Einstein Introduction by James Franck[M].New York:Meridian Books lnc,1959:7-12.

上一篇:会计信息的法律性质研究 下一篇:适时存货管理模式在我国连锁零售业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