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教育中的文化传播

时间:2022-04-19 04:33:36

中学英语教育中的文化传播

对一种语言的学习也是对一种民族文化的熟悉过程。英语学习绝不仅仅是单词、语法和句型的熟悉,而是还要了解一个陌生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习俗,如果不进行文化的引导,往往用一大堆英语堆砌出来的。是中国式的英语。它可能语法上无懈可击,但是却没有现实的生命力。

那些不愿意在英语教学中涉及文化差异的人往往借口说文化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中学生既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没有那个能力将西方文化进行充分的了解,索性就不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涉及这个方面。这种看法显然将文化看成了一门高深的学问。实际上,文化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人们对它的了解可以有深有浅,教师不能在课堂上大谈英语国家的文化本质、文化特点、文化精神等很多专业性很强的知识,但完全可以深入浅出地将那些人们喜闻乐见的一些文化现象穿插在英语教学中,完成可以让学生对西方文化有一个感性的印象。完全可以将那些常见的语言表达差异在课堂上说出来,使学生扩大视野,并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随着教学教材的改革,学习活的英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注意到对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而这样做的时候必然要对两种文化的差异有所了解。

西方人强调个体价值,人们喜欢别人直接叫自己的名字而不是自己的职位,"Good morning,teacher"这种在中国的课堂普遍出现的问候语,在英美国家是听不到的,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的问候语言,显示了中国人习惯以职业或者辈分来尊称人的特点。西方人不喜欢称呼人的职业,他们更愿意直呼其为某某先生或者某某女士。在中国,虽然中国人一下子很难改变这样的问候句子,但也应该让学生知道这是中国式的英语。同样,西方对这些表示家庭中人与人关系的词汇比起中国就显得简单得多。英语中的sister既可以表示姐姐也表示妹妹,brother既可能是哥哥又可能是弟弟,grandmother有祖母和外祖母两种意思,这也反映了英美国家对家族关系的理解不像长期处于宗法制度下的中国人那样注重家庭中的辈分等级。

在对色彩的理解和感受上,中国人与英美国家的人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喜欢红色,在一些节庆和婚礼场合,喜欢用红色点染出欢乐热闹的气氛,但在西方,他们更喜欢用白色和绿色来点缀节庆气氛,中国的新娘总要穿红色的服装,而西方新娘则要穿白色的服装。在英美国家中,"red"(红)常用表示残酷、狂热、灾祸、烦琐、血腥等情境,是一个引起人们消极情绪的贬义词。像a red battle(血战)、a red flag(危险信号旗)等。中国的《红楼梦》,以“红”修饰“楼”,营造出繁华富丽的气氛,人们一看就知道故事发生在钟鸣鼎食的官宦之家。而如果直接翻译成英文Dream in RedMansions,西方人则会想象成发生在一个宅子里的恐怖故事,名字使他们会联想起哥特式小说。著名汉学家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为了避免英语读者联想到“暴力”、“恐怖”,采用了《红楼梦》别名《石头记》(The story of the stone)。

从一些习惯用语中也可以看出中国人与英语国家的人对动物的不同理解。中国的龙是吉祥的动物,而西方的龙则是凶恶的负面形象,是英雄们消灭的对象。中国人说“力大如牛”,在西方则更喜欢说“asstrong as a horse"(力大如马)。这显示了两种文化的差异,牛在中国人长期的农耕文明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在西方的传统生活中,马的地位则更为突出。中国的很多成语典故中喜欢提及的猛兽是虎,老虎被称为森林之王,武松打虎的故事的家喻户晓,而英美等国家,虎的地位让为给了狮子,人们将狮子看作是“百兽之王”。中国的“虎穴”在英美国家人则用Lion’s den加以表示;“拦路虎”翻译成英语是A lion in theway.;虎口拔牙英译为Beard the lion。在日常生活中,西方人对猫和狗有很深的感情,许多生活中的情境都用这些动物进行比喻,比如,一个人特别虚弱,可以说as weakas a eat;中国人用“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来强调一个让人心有余悸的教训,英语中则用The scalded cat fears cold water来表达,“大雨滂沱”对于英语国家人来说就是“It rains eats and dogs"。中国人将一个人说成狗是强烈的蔑视,但是在英语情境中则完全没有那样的意思,他们可以说一个快乐的人为a gay dog,懒惰的人为a lazy dog等等。这些有趣的英语都显示了文化差异带来的魅力。

每个单词的背后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每个习惯用语中都有文化的底蕴,我们只有了解其中体现出的文化内涵,才会改变对单词、句型、语法死记硬背的机械做法,才能在英语教学中不一叶障目,使英语教学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上一篇:体育教学中关于课堂纪律的反思 下一篇:浅议新课程教学中的自主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