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投资高职教育决策方法和激励机制探讨

时间:2022-04-17 10:29:14

企业投资高职教育决策方法和激励机制探讨

摘 要:以政府为主体的“单一投资渠道”不能满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投资的需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主体应该多元化,而且企业应在其中占有重要一席。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决策的激励机制:法律保障;组织激励;声誉激励;税收激励等。

关键词: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决策方法;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190-02

目前,绝大多数的企业缺乏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即便偶有合作,也难善始善终,高等职业教育和企业之间形成了两张皮、油水分离的情景。究其原因,是缺乏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因此,研究如何激励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决策方法

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函数可以表示为:C(c1,c2,c3,c4……)。其中,c1为直接投资成本,c2为合作成本,c3为机会成本,c4为交易成本。

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收益函数可以表示为:R(r1,r2,r3,r4,r5……)。其中,r1为经营收益,r2为产出增加,r3为人力资本成本降低,r4为良好的社会声誉和社会支持,r5为税收利益。

根据经济理论的一般原理,决定投资主体投资需求的基本因素是投资收益率与资金成本率两者之间的对比关系。假设影响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各种动机的投资收益都可以量化,那么企业进行投资高等职业教育决策主要依据预期收益率,以下对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决策进行分析。

从短期决策来看R(r1,r2,r3,r4,r5……)-C(c1,c2,c3,c4……)■0,如果-■0,那么企业就可投资高等职业教育,否则不可以。很显然,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不管是成本还是收益形成都不是短期的,因此构建投资收益率模型需要采用贴现的方法。企业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投资往往要跨越许多个时期,而且投资期大多是与收益期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如此一来,已经无法根据明确的投资期来确定投资量了,这样投资成本及其收益率的计算将要变复杂,并且有必要对净收入和总收入进行区别。

假设企业面临着两种活动和,表示有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活动,表示没有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活动,两种情况下获得净收入流量的现值可以分别为■和■,如果企业选择而放弃,这也就意味着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这样获得的投资净收益流的现值可以表示为:

如果活动的投资高等职业教育只发生在第一期,那么其在该期的成本为两种活动在投资时期获得的净收入之差,即:C=X0-Y0,而该投资在随后各期的净收益可以表示为:Ki=Yi-Xi(i=1,2,…,n),从而有■,然后令其等于0,可以计算出均衡的投资收益率R,再和企业资金成本率进行比较,决定选择投资高等职业教育还是不进行投资。

再来考虑投资扩展到多个时期的情况,假设该投资主体在m前个时期连续地进行投资高等职业教育,这样在前m个时期中的若干时期内便发生了投资期和收益期相互交织的情况,由于活动Y前期的投资导致其在各个时期可能获得的收入Yi不断增加,这样连续地投资将意味着放弃更高的收入,因此各时期的净收益不能简单地运用Ki=Yi-Xi来计量了,这样会造成结果被低估。合理的方法应把先前的投资所可能产生的收益也要计算在投资成本的范围内。现在来假设Ci为第i时期的全部投资成本,Ri代表与Ci相对应的收益率,同时假设Ci在每个时期的收益Ki不变,当时期无限长时则有Ci=Ki/Ri。全部投资的总收益为■,如果投资期为m,可以得到均衡收益率公式:■,其中■为各个投资收益Ri率的加权平均值,即■。将计算出来的均衡投资收益率,再和企业资金成本率进行比较,决定选择投资高等职业教育还是不进行投资。

二、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指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运用多种激励方法将激励客体的行为纳入一定规范,并由此而对其施加影响,从而激发内在动力,进而实现与主体目的同向行动的各项工作环节之总和。激励只有形成机制,才能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激励主体就是政府,激励客体就是企业,政府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能够极大地调动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获得相应收益,自然会在投资和不投资高等职业教育之间进行恰当选择。以下来探讨具体的激励机制。

1.法律保障

健全完善企业投资高职院校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法规的保障,明确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维护双方的利益,促使投资市场健康地运行,激励企业投资高职院校。一方面可以对现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社会力量办学财务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进行完善补充;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制定新的法律法规,例如,《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法》、《高等职业教育法》、《就业促进法》、《职业培训法》等法规。不管是对原有法律的完善补充还是新制定法律都要解决以下问题: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企业和高职院校对资金的筹措、分配、使用等,成立专门的企业基金会用于发展高职院校和企业培训,成立专门的机构对企业投入的资金进行监督和管理等。例如:对投资高职院校成绩卓著的企业予以怎样的奖励,对投资企业给予怎样优惠的具体的税收政策,如何相应地给予非经济利益等;对拒不投资高职院校的企业,给予怎样的处罚等都应明确规定。

2.组织激励

首先,借鉴国外经验,在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成立中介组织,如行业委员会、行业协会、教育学会及各种民间组织,它们的存在为校企合作架起了一座“桥梁”。为了能够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桥梁”作用,政府要转变职能,与高等职业教育中介组织各司其职,要赋予高等职业教育中介组织合法性和权威性,要出台行业规范及其约束机制等。

其次,建立企业捐赠高等职业教育基金会。政府要消除限制基金会发展的障碍,积极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基金会的发展,建立有效的企业回报激励机制,如咨询服务、技术转让优先权、人才优先使用权等,要建立良好的企业基金会管理模式,注重基金会运行效率提高。

再次,高等职业院校组织形式可以探索公司制形式,实行董事会决策。要在董事会成员构成中多吸纳企业人士,选用董事机制要将“委任制”向“契约制”转换,要在董事会中专门成立校企合作资产管理委员会等。

3.声誉激励

P.W.Roberts与G.R.Dowling指出企业的声誉对其利润有非常强的影响,而且拥有良好声誉的企业在获得竞争优势方面所花的时间较少。Formbrun和Reil认为企业声誉能够影响企业的战略定位和利益相关者的关键决策。企业声誉的形成涉及多个经济性与非经济性因素。其中,在消费者能感知的企业声誉影响因素中,企业所应承担的各项社会成本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或对高等职业教育捐赠也是企业承担社会成本的重要表现。声誉激励可以通过影响企业的品牌资源和企业形象资源这两种无形资源来激励企业进行社会成本投资。报纸、电视台和网络等媒体要加强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宣传报道,激发其他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热情;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实验实训设备采购要优先采购对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企业;政府要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对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企业给予金融信贷支持等。

4.税收激励

税收法律关系体现着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对一国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税法的要素结构,税法也对经济产生反作用。政府可以通过财税优惠政策,强化政府对企业社会成本投资的正面激励作用。要强调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税收优惠制度的规范化与形式的多样化。对现行的有关参与职业教育的税收制度进行清理、整合,改变目前政策过多、不易操作的现状。提高立法层次,增强税收优惠制度的法律效力。借鉴国际通行的以税基为主的优惠方式,包括加速折旧、税收抵免、费用列支等,提高税收优惠的效率。

要做好针对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的税收改革。例如所得税方面改革,可以采用的方式有投资抵免、加速折旧、费用全额列支和公益性捐赠税前全额扣除。投资抵免是指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验实训设备、仪器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对企业用于职业教育而购置的教学仪器、实验实训设备准许加速折旧,提前收回投资,除了准许加速折旧外,还可以按资产原值150%计算折旧。高等职业院校为企业员工提高技能进行职业培训,企业发生此类的职工教育经费可以全额扣除,不受合理工资薪金总额2.5%限制。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额不受年度会计利润12%限制,而可以全额扣除等;营业税及相关税种改革,企业所创办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免征营业税。同时,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而自用的房产、土地、车船,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车船税等,以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此外,为了弥补企业在接受实习生实习时所遭受的经济利益损失,对具有接受实习生实习条件的企业,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层次的实习生,可以按每生每月给予企业税额不等的税收优惠。具体操作上可在流转税中先征后退,即半年审批一次,之后将相应的优惠税款返还企业。

参考文献:

[1]葛玉辉,陈悦明.人力资本原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31.

[2]蔡萍.企业投资高职院校激励机制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9.

[3]P.W.Roberts, G.R.Dowling. Corporate reputation and sustained superior financial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2,23: 1077-1093.

[4]Formbrun,Reil.声誉与财富[M].郑亚卉,刘春霞,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5-90.

[5]马兆瑞,李文强.完善税收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7-61.

上一篇:幼儿童年心理特征研究 下一篇: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在建构主义下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