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善待幼儿的错误

时间:2022-04-15 04:25:48

【前言】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善待幼儿的错误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经过一段时间后,我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拼图策略,许多幼儿都能发现,要又快又好地填上,需要先观察图形,估计大小,再找到合适的填进去。这个方法是幼儿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是幼儿通过自我修正主动建构的,这对幼儿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二、了解幼儿的思维,给予具体...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善待幼儿的错误

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建构抽象数学知识时会遇到困难,作为教师,绝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幼儿,不要怕幼儿出错,不必将错误藏着、捂着,更不必去追求幼儿的绝对正确,盲目地给孩子下定论。而应站在新的视角对错误进行新的探索,合理善待错误资源。

教育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宽容地、理性地看待孩子的一切,包括“错误”的。由于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识水平的限制,幼儿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错误。作为教师,我们绝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幼儿,不要怕幼儿出错,要让幼儿的思维在错误与正确之间进行激烈交锋,创造能碰撞出璀璨的思想火花的学习情境,让幼儿取得愉悦的学习心理。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宝贝放错了地方就是垃圾”,如果我们能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错误”,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一、允许幼儿用更多的时间自我纠正

“让别人纠正是痛苦的,让自己纠正是快乐的。”因此在幼儿操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等待,给予幼儿更多操作、探索的机会和时间,使其通过反复的操作和感知去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行自我纠正。

例如在实施中班数学活动《有趣的图形》时,教学目标设计为发展幼儿对图形形状、大小的空间知觉能力,其中有一个“我做地毯小工人”的情节,给幼儿提供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以及这些图形的外轮廓拼图地毯,请幼儿选择筐里的图形把地毯上的每一个“洞洞”都补好。开始时,不少幼儿拿起图形就填,发现填不进去就换一块,这样漫无目的地选,成功率很低。发现这种情况后,我并没有马上指出幼儿的错误,而是请幼儿继续大胆尝试,鼓励幼儿发现又快又好的方法。因为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每个幼儿都会在活动中获得与众不同的经验,并逐渐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策略。

经过一段时间后,我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拼图策略,许多幼儿都能发现,要又快又好地填上,需要先观察图形,估计大小,再找到合适的填进去。这个方法是幼儿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是幼儿通过自我修正主动建构的,这对幼儿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二、了解幼儿的思维,给予具体的帮助

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常常会因没有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而出现错误。因此,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应对,给幼儿创设多种数学操作活动的情境;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错误,分析其错误思维的根源,如此才能对症下药,给幼儿以适当的帮助。

如在组织小班幼儿进行集合求同的思维训练活动中,我们进行了“物体应该放入哪个圆圈”的游戏。我事先在各圆圈内外分别放入不同物体,请幼儿观察每个圆圈里有哪些物体,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圆圈外有哪些物体,请幼儿把每个圆圈外的物体放入和它对应的同类圆圈中。在游戏中,有的幼儿不能将物体正确地送到相应圆圈中,这时,我如果告诉幼儿答案,对幼儿是毫无帮助的,而是应该询问幼儿把某个物体送进某个圈的理由,以此了解幼儿不能形成相关集合概念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幼儿理清思路,启发他找同类物品的共同特征,从而使其逐步建立类的概念。

三、利用幼儿的错误引发冲突,有效促进幼儿发展

从数学学习本身看,数学活动是一种包含有猜测、错误与尝试、检验与改进的复杂过程,幼儿在经历这一数学活动时产生错误在所难免。对幼儿出现的错误,除了要冷静、宽容地面对外,更要看到“错误的不可错失”,教师应以幼儿出现的错误为基础,引导幼儿深入思考,共同解决容易混淆的问题。

例如在大班的看图编应用题进行加减运算的活动中,我先出示7棵大青菜,再出示2棵小青菜,请幼儿根据以上条件编出应用题并列出加、减法算式。有名幼儿列出减法算式:7-2=2,当这名幼儿说出自己的算式时,很多幼儿说“不对”,可这名幼儿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此时,我抓住时机让幼儿说出各自的理由。列算式的幼儿说:“大青菜有7棵,小青菜有2棵,有两种菜,所以是7-2=2。”究竟哪里有错误呢?大家通过讨论,终于列出了正确的加减算式。

由此可见,如果教师把幼儿出现的错误看成教育的良机,那么,错误不仅不会让幼儿蒙羞,还会让幼儿从错误中得到新的认识,从而对错误的认识和纠正中得到升华。

四、理解幼儿的错误,等待幼儿的发展

不少教师会有这样的体会:“为什么我再怎么教他都教不会呢?为什么我讲了好几遍,孩子还是会错呢?问题的关键在于数学知识不是记住就能理解的知识。数学知识的获得,是一个需要在头脑中重新建构的过程,它有赖于幼儿自身的反省抽象,即在头脑中重新抽象的数学关系。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为幼儿的错误而烦恼了。

例如在小班的“对应比多少”的数学活动中,一名幼儿按照老师的要求,将两排图形(3个正方形和4个三角形)一一对应地排列。待她排列完成后,我问她:“什么图形多?”她回答说:“三角形多。”于是我将下面的三角形靠靠拢,让两排图形看上去一样长,这时她就认为这两排图形“一样多了”。接着我就让她将两排图形一一对应地排列,然后问她什么图形多,该幼儿又回答说三角形多。我微笑着对她说:“要一个一个对齐摆放,才能知道谁多谁少,记住了吗?”幼儿点点头。可是当我转过身去,另外一名配班老师又一次将下面的三角形靠靠拢,让两排图形看上去一样长。同样地,幼儿又一次回答它们一样多,好像刚才的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显然,这名幼儿坚信,谁的队伍排得长谁就多。事实上,她还不具有数目守恒的概念,如果换一个年龄大一点的幼儿,一定会觉得奇怪,刚刚还是不一样多,现在怎么变成一样多了?可是在她看来,这一点也不奇怪,尽管教师为她提供了很多一一对应的练习经验,也无法动摇她这个“顽固”的观念。那么,什么时候幼儿才有可能发生改变呢?直到幼儿自己感到现有的认知策略不能适应问题情境了,才会去寻求新的办法,这时幼儿就会主动改变自己的认知策略,比如会通过一一对应或点数的方法,去适应外部环境,从而与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需要大量的、持续不断的经验,尤其是有挑战性的经验,促使其既有概念发生改变,但是,它完全是通过幼儿的自我调节而发生的,而不是教师教的结果。上面的例子就是证明,教师即使告诉幼儿要通过一一对应比较多少才是一个正确的方法,但如果幼儿自己没有感到原来的方法有什么不好,是不会轻易放弃而接受教师教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等待幼儿的发展,这里所说的等待,绝不是消极地等待,而是积极地为幼儿提供学习经验,引发其认知冲突,进而促进其认知发展。当然,这一切都要以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规律为前提。

总之,数学错误随着数学学习的开始而产生,我们应以幼儿的发展为本,不仅要用一颗“平常心”“宽容心”去对待幼儿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并且要巧妙、合理地利用“错”这一教育资源,使幼儿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对于错误,我们要站在数学价值的角度上重新审视,灵活地将其运用于数学教学当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错误的作用,挖掘其内在的“闪光点”,为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新的教育契机。我们要始终牢记:善待孩子成长中的错误,关注孩子的心灵。面对孩子的错误,我们有很多方法比批评更有效。别忘了,我们所做的一切只为一个目标――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

上一篇:三“不”:评价朗读的标尺 下一篇: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多维交互WebQuest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