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重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时间:2022-04-11 11:42:27

我国重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重复建设是指相同的产业、产品在同一地区或不同区域进行超过社会需求的一种投资行为。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竞争,有竞争就必然会有重复,重复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但并非所有的重复建设都是不合理的。在市场机制调节下,企业出于自身利益主动参与市场竞争而进行投资所形成的重复建设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属于合理的重复建设。不合理重复建设是指在一定区域、一定阶段内,某种产业、产品已经形成和即将形成的生产能力之和远远超出市场需求,而此时经济主体违背布局原则和比较利益原则继续扩大生产能力的投资行为。目前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就是这种低水平的不合理的重复建设,我们要加以避免和治理的不是重复建设而仅仅是低水平的不合理的重复建设。因此,必须要理性对待重复建设问题,不能一刀切。

合理的重复建设对经济发展具有良性推动作用。首先,重复建设导致激烈市场竞争,使企业为生存发展而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速了产品结构升级,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其次,重复建设促进企业不断提高管理,降低产品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消费者福利。再者,重复建设能抢先占据和填满市场,提高整个行业对国外商品的竞争能力,也有利于行业自身的发展。

不合理重复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也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一方面造成资源浪费,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首先,不合理重复建设破坏了正常合理的区域分工,造成产业布局失衡,区域比较优势不能得到发挥,降低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其次,不合理重复建设导致区域保护主义严重,使各地抛开本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争夺有限的资源,其结果必然是投资分散化,产业集中度下降,难以实现规模经营,削弱了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导致生产能力过剩。不合理重复建设建成企业后提供的物质产品或劳务大多雷同,导致该类产品市场需求萎缩,造成产品大量积压,或者导致服务设施闲置,同时导致其它某些关键和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最终不合理重复建设导致的结构性生产过剩加速了市场秩序的混乱,导致国民经济效益低下。

造成不合理重复建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现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刺激了地方投资,财权上收、事权下放的格局也逼迫地方投资。二是产权不清晰。多数重复建设是政府投资,资产归属不明确,没有人真正对投资负责。三是错误的政绩观带来了盲目投资。不少地方领导为了升迁,大搞政绩工程,不调查、不咨询就急忙上项目、搞贷款,最后造成了严重浪费。四是国家宏观调控不力。国家作为宏观调控主体,没有适时相关信息,设置该产业的进入壁垒,从而导致盲目投资的产生。

要避免不合理重复建设,必须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强间接宏观调控,合理引导投资行为。加快建立以政策引导和信息等间接调控为主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要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及时出台规划,并进行滚动性调整。要健全和适时调整国家产业导向目录,合理规定国家支持、限制和禁止的产品。要完善国家产业预警机制,对市场过剩、价格大幅波动情况及时预警公告。具体如下:

(一)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使投资的决策与风险相统一。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包括两项主要内容:一是下放投资决策权,使投资的决策者拥有完整的投资决策权;二是明确风险责任承担者,使投资的决策者承担决策范围内的风险责任。有关部门应当尽快推行项目备案制,通过利益导向、例行审查、统计等方式对投资活动进行间接管理,实现政府从微观投资活动中的退出。除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和不利于国家安全的项目等之外,其余项目均由项目倡议者进行自主项目决策,金融机构进行自主信贷决策,证券潜在持有者进行自主购买决策。这样可以提高决策的效果。应当加快金融机构的改革步伐,使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割断与中央政府的特殊联系,成为真正的金融企业。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有利于投资主体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资本实力,通过进行严密的可行性论证决定是否进行投资。

(二)合理引导政府投资行为,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首先,严格限制政府投资范围,转变政府投资方式。政府投资的目标,是在于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而纠正“市场失灵”和优化资源配置。这样,政府投资就必须严格限制在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储备战略性物资领域以及补充或增加特定主体的资本领域等。政府投资不仅应全部退出竞争性产业,就是在能够引入民间投资的基础设施产业,政府投资也不应发挥更多的作用。其次,缩小国有资本投资战线,转变国有资本投资方式。国有资本分布的领域非常广泛,造成战线过长,应当予以收缩,从一般竞争性产业向特殊性产业、基础设施产业等转移,目的在于发挥其引导社会投资的作用,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这就意味着国有资本投资必须向特殊竞争性产业、基础设施产业等集中。这些产业,属于民间投资不愿进入或无力进入,而政府投资又不能进入的产业。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企业制度。经过长期的改革,我国国有企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小型国有企业,经过破产、拍卖、产权转让等,已逐步成为非国有企业。但大型国有企业,仍然存在着政企不分的问题。应当通过法律、行政规定等方式,取消政府保留的投资审批权(个别情况例外)。国有企业也要通过股份制改造,明晰企业内部、企业与所有者之间的产权关系,特别是企业投资的产权关系,形成企业自主决策、享有投资收益承担投资风险责任的机制。具体来说,企业的投资活动由董事会进行决策,由经理阶层进行运作,由监事会进行监督,重大投资活动还要提交股东大会审议。这种体制有利于企业避免不合理重复建设。因为投资决策由出资者或出资者的代表进行,投资的收益和风险责任全部由出资者自己享有或承担。而公司的有限责任制又保证出资者不致遭受更大的损失。如果过度融资,一旦失败出现损失,融资方也遭受损失,这就凸现了融资者的风险责任,构成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多重约束。

(四)建立领导干部科学的政绩考核制度和重复建设责任追究制度。一方面,要彻底扭转经济增长至上的做法,不仅要关注地方领导任职期间招商引资、财政收入和GDP增长情况,还要关注当地居民收入、生活水平、就业岗位增加和社会稳定情况,将其和当地产业发展、经济结构优化、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及可持续发展情况结合起来一并考核,防止出现“数字出政绩,政绩出干部”的现象。要从根本上改变急功近利的心态,必须从体制上改变干部频繁调动和任期过短的做法,使他们树立长期扎根的思想,真正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对重大投资项目的决策者、调研者、执行者都要记录在册,跟踪评价,并与考核奖惩挂钩。对于那些不负责任滥批滥上项目的决策者,要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给予行政处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要在各级政府内部形成和完善重复建设抑制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并逐步使其法制化

上一篇: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障碍研究论文 下一篇: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