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培训方式、发挥主观意愿、助推农民素质

时间:2022-04-06 08:51:48

创新培训方式、发挥主观意愿、助推农民素质

技能型人才在农村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不仅需要科学家,而且需要掌握科学技术、具有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强的操作人才,职业技能培训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而且还要创新模式,激发农民意愿,以求取得最佳培训效果。

一、重视突破文化知识水平低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瓶颈制约

首先从我国目前的现状看,农民从来源有老式农民和新生农民之别,老式农民一般年龄较大,大多数在40岁以上,文化水平较低,其文化水平多数在初中以下;而新生的农民主要是中考或高考落榜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从年龄上看较年轻,多数为35岁以下,其平均的文化水平也在初中及以上。(因为现在的初中阶段进入高中的入学率大约在40%,所以这部分新生农民中高中生的比例并不高。)但总体上说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的文化水平都较低。这种低文化水平制约了其在技能上的进步,在经营管理上无法接受科学的理念,在思想上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精神。因而无论农民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还是外出务工都很难与先进的生产工具相配合,更不用说主动的采用新技术来创造更多的产值。这种低的文化素质使得农民从总体上难以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所以要提高农民的素质首先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而且职业技能培训也需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文化水平上进行。

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一方面需要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提高高中阶段的入学率,鼓励民办高中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农民职业技术培训要和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紧密结合,而不是现在许多职业培训机构或劳动用工单位,把职业技能培训与文化知识的提高割裂开来,仅仅为了技能培训而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认为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完全是中小学等教育机构的事。只有文化知识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进行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才能打破职业技能培训中文化知识水平低的瓶颈制约作用。

在近年来所承担的农村能源新技术利用培训中发现,因培训对象是农民,大部分学员文化知识缺乏,因此培训师在进行备课时就应该考虑到。要将知识直白化、通俗化,要充分发挥学员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比方说,要善于把复杂的问题进行简单化处理。即用简单易懂的案例进行分析,或用直观形象的教具进行演示,进而稍作归纳和总结得出一个结论即可。

二、在培训中,应根据学员及学习特点转变培训方法

1、要从“求知”转向“能力的培养”

比如,沼气利用技术其涵盖学问较多,培训师在对学员进行培训时要注意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培训,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2、从“讲授法”转向“参与法”

大家在中学学习英语时只听老师讲,自己不练习的话是学不会的。同样的道理,在技能培训中学习太阳能热水器安装、沼气池池盖砌筑时,只听师傅讲解和演示而不亲自动手操作是学不会的。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眼见不如手过一遍,所以培训一定要让学员亲自参与其中,才会有好的效果。

3、从“一般”转向“具体”

理论知识一般都带有普遍规律,原则性强,但也抽象、深奥、难懂。培训师在培训学员时,千万别把简单的问题讲复杂了,而是要把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通过“案例教学”等直观的教学形式进行深入浅出的具体化讲解,让人一听就明白,一学就会,才能达到好的培训效果。如:沼气利用技术培训,讲授沼气发酵原理时,要把投料到产生沼气的过程中一些深奥的道理用简单明了的方法、实例进行讲解。如微生物、分解、发酵、产气等知识,就要进行具体形象地讲解,让学员听明白。

4、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员为中心”

过去,培训师往往在培训讲稿上面下功夫较多,无论是段落问的逻辑关系、知识结构的辨证关系,甚至到段落的过渡都考虑得很仔细。上课时,从头讲到尾。课堂上,很少有学员的声音(学员很少参与讨论),这就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培训法,其培训效果不佳也在情理中了。

以“学员为中心”的培训法要求培训师在培训学员时,要立足知识点,以学员为中心,多进行启发式提问和讨论,引导学员跟着老师的思路进行分析和思考,要大胆地让学员提出问题,即便问题提错了也没关系。培训师可以随时进行纠偏,将其引导到主题上来。只要学员开了口,他的思路就开始跟着培训师转起来,培训就可以顺利开展下去,经过学员自己思考得出来的结果自然就印象深刻了。这种“以学员为中心”的培训学习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员在培训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三、要从激发意愿开始,调动参训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在农村能源利用技术培训中,参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大多数是农村四五十岁的人员,其文化水平较低,虽然许多农民对所从事工种的技能掌握的熟练,但学习系统理论的难度很大,影响整体水平的提高。另外,农民接受培训的意识淡薄,缺乏主动性,大多数农民还处于“要我学”的阶段,我们要从激发农户意愿开始,让农民技工转变观念,变成“我要学”。

首先突出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农民技能培训要突出农民的需要,特别要突出持证上岗的需求,以培养职业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引导农民从传统的身份型农民向职业技能型农民转变。要贴近农民和农业生产实际,把农民技能培训与本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推进产业化经营、发展主导产业结合起来;与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培育实用人才带头人结合起来;与掌握实践技能,增加农业效益、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村农民,搞活一方经济。

其次在下沉培训重心的基础上,推广前沿适用技术,提供全方位服务。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结合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展开教学,实现集中授课和自学结合、课堂讲授和现场指导结合,采取注重实效的“互动式”培训,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第三,研究建立“订单式”培训机制。积极与农民合作组织、产销协会、农产品加工企业等联合,根据企业需要,确定培训工种,培养促进企业发展的技能型农业人才。

第四是要建立培训需求反馈机制,利用信息员、电话热线、网上反馈等形式了解农民的需求,定期开展农民教育培训调查和分析,掌握农民需求,有针对性地搞好培训。要从体制、机制上进一步完善和加大对人才的激励力度,从“培训一考核一使用一待遇”等方面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加以落实,才能充分调动参训人员培训的主观能动性。

四、提高继续从事农业的新型农民的技术水平

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不仅仅着眼于对外劳务输出来提高其技能,也应该针对农业自身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要求来加强技术培训,使愿意继续当农民的人的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因为现代的农业生产绝非传统的农民所能胜任的,新技术及工具的使用,优良品种的采用,土地耕作方式的转变,农产品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农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更新都需要借助新型的农民来实现。

职业技能培训对未来的新型农民来说至关重要。这种培训可采取农业技术院校与农村结合的办法。以文化素质较高的新生农民为突破口,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成果的转化,建立长期的产学研结合机制。如将粮食专业的与种植粮食的农民相结合,将能源环保专业与农村节能、农产品安全结合,这种结合能真正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使真正需要技术的农民得到合适的技术培训和指导,而不是不顾实际盲目培养脱离农业实践的农业高级专门人才。

总之,农民无论是继续做农民,还是要脱离农民身份向城市转移,职业技能培训对于他们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它会使农村中剩余劳动力向外迁移更加顺利,而这种迁移会缩小城乡二元经济的差距,也会使农民自己在长期的城市生活和工作中转变思想意识,使农民的素质进一步提高。还会使继续做农民的人能较快向新型农民转变,适应现代化农业的要求。

上一篇:山西省农村沼气发展思路、关键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猪—沼—果”能源生态循环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