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气象灾害的分类与防灾减灾

时间:2022-04-05 10:54:30

我国气象灾害的分类与防灾减灾

[摘 要]本研究根据气象灾害特征、致灾因子和天气现象类型,将我国气象灾害划分为7大类20种。为了适应科学防灾减灾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必须加快大气监测、信息加工和气象灾害预警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气象现代化建设;加强气象灾害的机理研究;制定科学防灾减灾对策。

[关键词]气象灾害 防灾 减灾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276-01

前言: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其中,气象灾害活动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总损失的71%左右,高居自然灾害首位,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已成为全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气象灾害包括大气直接产生的灾害和衍生灾害两种。前者包括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冰雹、雷电、龙卷风,寒潮、低温冷害和冻害,高温热害,沙尘暴和扬沙,连阴雨以及大风、大雾等。后者是指大气作用于其它非大气系统产生的灾害,如风暴潮、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农林病虫害、空气污染等灾害。

1.我国气象灾害的分类概述

当前,气象灾害已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台风、暴雨(雪)、雷电、干旱、大风、冰雹、大雾、霾、沙尘暴、高温热浪、低温冻害等灾害时有发生,由气象灾害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也相当频繁,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发生,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我国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气象灾害威胁。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和冷冻的影响、危害和造成的损失程度有比较充分的认识。由于局地风暴的危害因其常伴生在大范围的暴雨中,因而过去常把其中的雷击死亡人员和雷雨大风摧倒建筑物、机械设备导致人员伤亡以及冰雹造成农作物损失等灾害列入暴雨洪涝灾害中,忽略了它的危害程度。主汛期中国气象局组织的“突发性气象灾害信息应急处理”业务中收集到的各种气象灾种造成人员的死亡数表明,仅雷击和雷雨大风在我国造成的人员死亡数就达350人,占全部气象灾害死亡人数的32.2%,比单一由暴雨洪涝、地质气象和台风灾种造成的人员死亡数都多X。

2.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基本情况

2.1 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特点和损失

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全球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加,给我国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我国气象灾害表现出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灾情重等特点。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 800亿元,约占国内内生产总值(GDP)的3% ~6%。受暴雨、热带气旋、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每年受灾人口达4亿多人次,伤亡3 000~4 00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 000万hm2以上,占所有农作物的20% ~35%,粮食损失约200亿kg,房屋倒塌200多万间,财产损失约

2 000亿元人民币。气象灾害不仅对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而且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构成极大的损害和威胁,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2.2 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对各个地区的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热带气旋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有7个台风在我国登陆。2000年代以来,热带气旋造成的年直接经济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从1970年代的后期到2004年农作物的灾害情况较重,是1950和1960年代平均每5年受灾的2~3倍,而1950年代的前期和1970年代的前期灾害情况相近[5]。沿海各省从广西、海南、广东、福建一直到辽宁12省市自治区以及我国湖南、湖北、江西等中部地区,均受台风活动的影响。1990~2004年我国大陆平均每年因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60亿元,死亡人数高达439人。我国暴雨洪涝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华中、华北、东北等地区; 1950~2004年,我国平均每年洪涝灾害受灾面积941万hm2, 1990~2004年,平均每年涝灾面积达1 373万hm2,受灾面积呈线性增加趋势(图2),并且长江和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数明显增加。

3.我国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3.1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

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天气预报是其重要的条件。但因造成气象灾害的因素复杂,目前的天气预报预警仍不能适应科学防灾减灾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无论是天气预报能力,还是社会需求都要求加快建设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强气象灾害机理研究,提高大气监测、信息加工和气象灾害预警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气象科技研究的进程。气象灾害预警水平依赖于大气监测能力的提高。美国和我国短期天气预报水平第一次快速、显著提高分别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期,分析其原因,气象卫星从太空监测地球大气,所提供的云图等新的地球大气探测信息极大地丰富了过去常规大气探测资料,特别是丰富了宽阔海洋、极地和高原、沙漠等人迹稀少地方的探测信息。自有气

象卫星探测后,活动在大洋上的台风再也不会漏测了。我国目前的大气监测网基本上是以监测天气尺度以上系统为原则规划组建的,数10km至数km的中小天气尺度系统因目前站网距离大,成了漏网之鱼。为了监测中小天气尺度系统,提高对局地致灾暴雨、雷雨大风、冰雹预报水平,减轻山地灾害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很有必要增加站网密度,建设自动气象站。另外,还要建设气象雷达站,提高卫星探测能力,建立起综合性的、密度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的立体大气监测系统,以提高大气监测能力。

3.2 制定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原则,规范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行为

减轻和防御气象灾害的影响,首先是要做好灾害的预报预警工作。这意味着在灾害发生前,提前预测气象灾害可能的发生和发展,使减灾防灾措施有的放矢,效益显著。为了更好地做好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工作,提高气象灾害的预警能力,需要不断加强天气气候预报预测新方法的研制,提高对天气气候变化规律的认识。同时还需要加强天气气候变化监视系统建设,改进天气、气候变化监视手段,达到各

种天气、气候探测信息采集及时,分析加工准确,自动化程度高,综合能力强,效率高,使之能反应迅速,为减轻和防御气象灾害赢得宝贵时间。气象灾害主要是较为极端的天气气候事件造成的,只有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象灾害形成机理的研究、尤其是应用性研究,弄明白高温干旱、暴雨洪涝、台风、寒潮冻害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形成的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消亡的内在原因和环境条件,才能提高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达到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目的。

结语:综上,气象灾害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然而我国目前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尚不完善。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需要建设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强气象灾害的机理研究,提高大气监测、信息加工和气象灾害预警能力,这样才能有效预防气象灾害。

参考文献

[1] 辛吉武,邢旭煌,翁小芳,等.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布特征及其防御措施[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 92(4):199-202.

[2] 李瑞英,李茂松,王小兵,等.台风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及防御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2009,15(6):127-130.

[3] 唐晓春,梁梅青.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及其产生的灾害链[J].灾害学, 2006,21(3):47-52.

上一篇:浅析经济信息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下一篇:诸城市畜牧行政执法的现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