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读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4-04 04:46:04

【前言】我国工读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工读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无论是在工读学生的自身发展、工读学生所在的家庭的和谐、普通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保障方面,还是在预防、减少青少年犯罪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来看,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数量要多于当年...

我国工读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

摘 要:工读教育是指对具有违法或轻微犯罪行为的中学生进行半工半读的一种特殊的行政学教育措施,也是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在预防青少年犯罪、维护正常教育秩序以及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工读教育陷入了如法律依据不完善,社会公众对其存在认识误区,办学模式不规范等一系列现实困境。解决这些困境的对策有健全相应法律规范,构建工读教育的舆论支持系统,创建多层次办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等。

关键词:工读教育;现实困境;原因分析;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青少年犯罪呈高发态势,并表现出低龄化、暴力化、团伙化等特点,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难点问题。如何更好的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就显得非常迫切。其中,工读教育在预防青少年犯罪、维持普通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现实中工读教育遭遇的重重困境与瓶颈问题却使工读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

"工读"是从前苏联教育家马克连柯创办的 "高尔基工学团"演化而来的,旨在普通学校与少管、劳教之间建立一种新的防控形式来收容、矫治处于犯罪边缘的青少年。我国现阶段的工读教育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项措施,具体是指对年龄在12至17周岁,具有九种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所进行的包含职业教育、义务教育和特殊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形式。①

一、我国工读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原因分析

工读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无论是在工读学生的自身发展、工读学生所在的家庭的和谐、普通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保障方面,还是在预防、减少青少年犯罪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来看,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数量要多于当年被判生效的未成年犯数量。但是目前我国所有工读学校接受和进行校外教育引导的学生总和不足1万人。工读教育力量的现状与预防青少年违反犯罪的现实需要极不相称。面对如此严峻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形势,我国工读教育却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法律依据不完善致使工读教育缺乏支撑

现行工读教育的法律依据主要是1978年国务院的《关于办好工读学校的试行方案》以及国务院办公厅1987年文件《关于办好工读学校的几点意见》,这些法律依据的立法层次上仅属于行政法规和行政性规范文件,并且其中的某些内容已经不适应迅速发展的生活形势。虽然2003年上海市颁布了《上海市工读教育暂行规程》,为工读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依据,但是这并不能扭转工读教育法律基础薄弱的现状。另一方面, 1991年颁布、2006年修订颁布实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1999年颁布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06年修订颁布的《义务教育法》虽然都提到了工读教育,但均未予以重视,且规定的十分笼统。1999年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更是规定"对未成年人送工读学校经行矫治和接受教育,应当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或者原所在学校提出申请,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这实质上取消了强制工读的规定,更是弱化了工读教育的法律权威。随着社会的发展,工读学校的教育形式发生了许多变化,但这并没有在相关法律中得到体现,法律的滞后性也使得工读教育的发展步履维艰。

(二)社会公众对工读教育存在认识误区

1、社会公众对于工读教育的性质存在误区。工读学校成立之初,由公安和教育部门联合办学,主要接受一些危害社会秩序、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及有严重不良行为、不适宜在原学校继续学习,但又不够劳动教养、少年收容教养或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时我国还没有少管所,所以工读学校承担了一部分少管所的职能。后来随着少管所的建立和完善,工读学校与少管所已完全分离,但人们对于工读学校的认识仍停留在过去的印象中。同时, "工读学生"这一标签也使得学生家长担心孩子以后生活就业受影响,故许多家长总是想着将孩子送到普通学校去。

2、社会公众对于工读教育的功能存在误区。一些家长和学者认为工读学校接收的都是在行为或心理上存在偏差的学生,学生在里面一定会产生交叉感染,其结果就是让学生变的更坏。只有让这些学生继续在原学校学习,由专门的老师等专业人士介入帮教才是理想的选择。因此,他们认为增强社区教育矫正才是当务之急。

3、社会对于工读学校的建立存在消极舆论。由于工读学校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一般采用寄宿制或者相对封闭的教育管理模式,这种教育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有公众认为,我国法律并未赋予工读学校限制未成年人自由的权力,工读学校的这种教育管理模式是对未成年人自由权利的侵犯。

(三)工读学校自身办学模式不规范

1、管理模式封闭化

我国大部分工读学校采取"封闭式"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学生根据学校的规定在特定的时间自由活动,这使得工读学校的地理位置普遍比较偏僻。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虽然阻断了他们与社会不良对象的交往,但同时也减少了工读学生与社会的正常接触,使得工读学生被社会所隔离,削弱了他们以后进入社会的生存能力。

2、学生培养模式单一化

目前,在学生的教育教育方面,大多数学校的道德教育模式仍采取传统的说教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很难刺激学生的神经,转变他们僵硬的态度,难以使他们将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行为习惯。同时,学校对于心理教育的不重视使得本来在心理上就存在偏差的学生更难以得到疏导。北京朝阳工读学校曾对5000多名普通学校学生和工读学校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发现,工读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有相当程度的心理障碍。但是,目前我国工读学校无论是心理教育的内容还是教师队伍以及设施配备等方面都难以达到需求。

3、师资力量缺乏

师资数量不足,师资水平不高,专业教师人才短缺,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使得本身对于教师各方面要求较高的工读教育难以顺利开展。首先,由于学生基础较差,成果甚微,使得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自我价值感不高。其次,工读学校的管理模式要求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无论是平时的课程教育还是工读学校特殊的教师值班安排,都使得工读教师的工作任务明显重于普通学校的教师。最后,由于工读学生本身存在诸多行为或心理的偏差,对于教师的要求水平比较高,但目前工读学校心理培训和技能培训的缺乏使得许多教师在面对问题学生是束手无策,导致教师的力不从心。并且较低的工资待遇也使得许多新教师不愿到工读学校来,原来的教师也不断流失,造成学校整体教师结构的不合理。这势必导致工读学校教育质量的下降,严重阻碍工读教育的发展。

二、发展和完善我国工读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工读教育提供法制保障

首先,工读学校的性质需要法律法规进行修正、明确。工读学校作为实施义务教育的专门学校,半工半读的属性已逐渐弱化,成为以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但是目前的法律法规仍称之为工读学校,这无疑与工读教育的本质不协调。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明确工读学校作为义务教育补充的专门学校的性质是工读学校得到顺利发展的前提。其次,工读教育的具体实施细则需要法律法规进行统一。目前,我国就工读教育的规定仅笼统涉及工读学校的地位与性质,对于招生对象、招生程序、主管机构、学籍管理以及财政支持等具体方面均未提及,使得工读教育的具体实施出现各地区、各学校之间不统一的局面。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具体方面的法律规定,比如通过颁布《工读教育实施细则》、《工读教育实施办法》等,实现全国工读教育管理工作的统一。

(二)构建工读教育的舆论支持系统,加强工读教育性质宣传

社会公众之所以会对工读学校存在偏见,是因为人们对工读学校的认识比较模糊。因此,为了纠正这种偏见和认识误区,我们必须加强对工读教育性质的宣传,构建工读教育的舆论支持系统,优先发展工读学校的教育、转化功能,从而改变工读学校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国家教育部门以及工读教育的管理部门应加大对工读教育的宣传,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对工读教育相关信息尤其是教育成功的典型事例进行广泛宣传,也可以通过举办主题会议或者特色活动等方式让社会公众在活动中了解工读教育。其次,工读学校可以通过"学校开放日"的形式,吸引公众来学校参观交流,在接触过程中,纠正他们对工读教育的偏见,并将这种科学认识通过社会活动传达给周围公众。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工读学校应该通过改进教育模式、培养模式,大力发展工读学校的教育、转化功能,使得更多的工读学生能够在工读学校的悉心教育下由行为、心理有偏差的学生转变为正常、优秀的学生。

同时,为了使公众更好的接受工读教育和工读学校,还可以从学校名称上淡化人们对工读学校的偏见,比如在保留工读学校性质的同时,上海的工读学校改名为"育英学校",南京的更名为"建宁中学",这样工读学校就会减少很多灰暗的色彩。

此外,对于有学者认为的工读教育的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是对未成年人自由权利的侵犯的言论,笔者不敢苟同。如果将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半军事化管理或者采取住宿制就是对未成年人自由权利的侵犯的话,那么普通住宿制高中的教育也将因此而遭受非议,而这明显是不合理的。因此,工读学校的半军事化或住宿制的教育管理模式,只是为了加强对工读学生的教育,并没有对学生的自由权利造成侵犯。

(三)创建多层次教学模式,提高工读教学质量

1、从"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发展

现今工读学校"封闭式"的半军事化管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对工读学生的管理,阻止他们与不良社会的接触,但是从长远来说,这种封闭式的教育模式也阻碍了工读学生与外界正常社会的接触,削弱了他们毕业后进入社会的生存能力。就工读教育而言,在封闭式严格管理的基础上,适当的进行开放式教育,融入教育大系统乃至整个社会大环境,坚持吸收一切优秀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元素②,这不仅有利于更好的实现工读教育的功能,而且对于工读教育的有序发展也是意义重大的。

2、教育形式多样化,注重心理教育

工读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其以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并且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可否认,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形式过于刻板,相关心理教育以及个性教育内容的缺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功能的发挥。因此,我们应该在坚持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积极的探索教育形式的多样化。首先,在方法上,我们应该积极通过举办由学生、家长、老师三方参与的相关主题活动,把单一的说教转移到学生的业余生活当中去,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不断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其次,我们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学校只有通过科学的心理教育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心理困惑,并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才能够更好的让学生完成教育、转化过程。因此,工读学校应该加大对心理教育的重视,逐步通过引进专业的心理教师,创建心理咨询室,完善学校心理教育的模式,不断提高学校心理教育的水平。

3、提高工读学校的师资水平

工读学校由于学生的特殊性,对于老师的要求也就相对较高,如何改变师资力量缺乏的状况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学校应该通过提高待遇,改善就业前景等方式引进优秀的青年教师,从教师数量上保证工读教育的正常进行。其次,学校应该积极引进具有心理咨询经验和社会工作特殊技能的教师,优化教师队伍。从而对工读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矫正教育,丰富学生的教育内容。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大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教师队伍的数量,还能够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

三、结语

虽然我国工读教育在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诸多困境,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从整体和个体角度双管齐下,一方面积极加强对工读教育的制度保障,一方面积极引导各工读学校改善自身的办学模式,工读教育一定可以不断发展,充分发挥其应用的功能。

注释:

①徐志林:《上海工读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年第1期。

②石军:《中国工读教育现状与未来发展思路初探》,载《山东省团校学报》2011年第1期。

作者简介:汤素娴(1990-),女,浙江温州人,华东政法大学2011级刑法学硕士。

上一篇:体验性儿童玩具设计应用研究 下一篇:校企合作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