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因素探讨及对策

时间:2022-04-03 08:09:10

医院感染因素探讨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2720(2009)15-0569-02

在临床检验工作过程中,实验室工作人员不仅直接接触患者,而且还要处理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各类标本。在每个环节上病原微生物都可能通过各种途径侵袭机体,导致医院感染。医院感染包括三个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每个环节都和微生物学检查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在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以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医院易发生感染的因素及对策进行讨论。

1 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实验室布局不合理,防护设施不全:多数医院检验科都存在业务用房分配不足,不能明确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致使工作人员的生活区和实验区域交叉,卫生间与患者共用,存在很大的医院感染隐患。布局不合理,通风不良。检验科基本生物安全保护设备如:紫外线消毒灯、消毒、灭菌器、生物安全柜、洗眼、洗手设备、常用消毒剂等配置不齐全或无,不能做到有效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2 一次性使用防护用品和消毒药品配置不足:有的实验室限制或不为工作人员购买隔离衣、防护眼镜、一次性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消毒药品不能保证足量供应。

1.3 缺少切实可行的实验室消毒制度,或制度仅流于形式:由于医院对于检验科预防院内感染工作未给予应有的重视与支持,检验科人员很少参与到医院感染方面的管理和学习。虽然今年来医院管理提高,医院检验科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具有完善的临床试验质控保证体系,并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及各项监测的标准化程序,因工作人员相对知识的缺乏而造成检验科内预防感染的制度、措施不健全或流于形式,管理上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安全性。

1.4 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防护意识

1.4.1 有的检验科人员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工作未认真执行消毒隔离操作程序:检测后的废弃标本随意放置,受污染的台面或地面不及时消毒,未按要求洗手或对手消毒,对突发事件如血液和体液的飞溅污染未及时、正确处理,这极大地增加了工作人员感染的可能性。

1.4.2 部分工作人员图方便,轻制度,忽视自我防护:在接触各种标本时不戴防护手套、口罩、帽子,张小容等报道仅有30.67%的人在操作时能戴手套;在实验室内进食、饮水、吸烟、接待客人;穿污染工作服装进入生活区;在工作中不洗手接听电话;不能按正确程序洗手;缺乏必要的预防院内感染知识和突发感染事故的处理知识,以至于不能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发生意外感染事故时不知如何处理等。

2 对策

2.1 对各种临床标本作出正确的病原学诊断:检验科感染涉及到临床各科室,由于放疗和化疗的开展,抗菌药物、激素的使用,特别是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以及消毒灭菌技术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使医院感染不断出现,要及时采取预防、治疗、隔离等措施,就必须有及时准确的病原学诊断,从源头上加以控制。

2.2 对细菌进行耐药性监测: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不合理使用,使得细菌耐药性日益严重和复杂。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近年来日渐增多,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我国更为严重,约在50%[1]。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亦成为工作人员面临的一大威胁。在美国一般病房及ICU,1989年VRE不足1%,1993年普通病房在2%以上,在ICU则13%[2]。

应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治疗期间要对其耐药性进行动态监测,以进行有效治疗。

真菌感染日益增多,真菌菌血症患者的死亡率在30%以上。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不断增加,如大肠埃希菌、克雷白菌、变形杆菌、不动杆菌等。对细菌进行耐药性监测是控制感染的关键步骤。

2.3 对工作人员进行病原学监测:引起感染的病原菌可以存在于病人、医护人员,亦可存在于医院的环境中,因此进行微生物学监测非常必要。如对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的科室或病房进行物体表面和空气的微生物学调查,对一些特殊部门如换药室、手术室、产房、婴儿室、ICU等进行环境微生物学监测,并要求达到卫生部颁发的标准,在层流手术室空气中的细菌数不能大于10cfu/m3,一般手术室空气中细菌数不能超过200cfu/m3。

2.4 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管理:根据《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检验科工作人员安全防护、实验室安全防护、消毒隔离等规章制度。同时医院感染科要加强对检验科预防院内感染工作的管理,院感专职人员要深入科室检查、指导医院感染制度执行情况,在知识更新、技术操作、管理水平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

医院领导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实验室的设计和布局,规范的设计合理的布局是搞好院内感染工作的基础,在实验室布局设计时应明确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清洁区包括办公室、储藏室、休息室、试剂室及培养基室等;半污染区通常包括缓冲间、更衣室、工作人员专用卫生间及卫生通道等;污染区包括各实验室的标本收集、存放、检测室等。在每个实验室出口处设洗手池,并配备免接触式水龙头、手烘干机(或一次性试纸)及洗眼器。

对实验室的地面、台面、仪器表面、试管架和空气等均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消毒方法,规定消毒时间,如:每日工作完毕应对所使用仪器表面进行消毒,每周对恒温箱、冰箱内表面进行消毒等。工作人员应按要求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后还应做好记录;在发生传染性物质污染后要立即清洗、消毒并立即报告主管领导,做好记录,以备查验。

医院为工作人员提供足量合格的安全防护用品,每个实验室都应配备各类应急处置所需的消毒药品并定期更换,固定存放于便于拿到的地方。

加强院、科两级的监督检查,加大奖惩力度,督促工作人员认真按照制度规定做好院内感染预防工作。

2.5 严格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确保各项操作按规程进行如:洗手时用洗洁剂认真揉搓掌心、指缝、手指、手背、关节、指腹、指尖、拇指、腕部,洗手时间不少于15s,最后用流动水洗净。用“七步洗手法”能有效地去除医务人员手上的细菌。洗手后采用消毒纸巾、纱布或毛巾擦干,不宜设置公用擦手巾。静脉采血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位患者进行操作前要进行洗手或手消毒。采血小枕上覆盖卫生纸巾,每采血一人后揭去一张。无菌棉签、棉球、纱布等开启后使用时间为4h,未用完的重新灭菌。在操作中戴防护手套、口罩,对有潜在感染性的血液、体液等物品在操作时要穿隔离衣,戴防护眼镜。检验中被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地方,要马上用消毒剂擦拭。

2.6 加强自我防护:通过经常性的学习和宣传,使工作人员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掌握预防院内感染的基础知识,克服麻痹、侥幸心理,养成良好的自我防护习惯,充分认识不注意自我防护的后果,从而自觉遵守各项制度。

3 小结

医院在预防院内感染工作中应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必要的、有效的措施,促进检验人员严格执行检验操作规程,强化自我防护,认真执行标准预防技术,切实保护好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对各种临床标本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对传播途径、医院环境以及隔离措施效果等方面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和监测,努力减少感染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贺学英.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耐药性观察[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7,2:268.

[2] Murray PR.Manu M of Clime M Miembido W[M].6th ed.Washin on DC:ASM Press,1995:170.

[收稿 2009-04-17]

上一篇:浅析医疗保险针对过度医疗行为的管理策略 下一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管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