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五字”体悟

时间:2022-04-02 12:09:22

中学语文教学“五字”体悟

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改变着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观念和认识,推动着语文教师重新面对、思考和探研语文教学。在目前中学语文新课标的规定和要求下,我认为要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中学语文教学还要做到“五字”:精、新、活、真、实。

一、语文教学要“精”

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自主性和灵活性,给予教师广阔自由的教学空间,确确实实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怎样才能将教学效果与“自由”教学结合起来呢?那就是语文教学要“精”。

语文教学“精”就是要求语文教学在内容、方法和程序上要扼要准确。扼要是语文教学在“量”上的要求,而准确则是在“质”上的要求。

在教学内容上,主次要合理突出,重难点要科学恰当;忌眉毛胡子一把抓,拖泥带水,东拉西扯,随意引入课外材料,漫无边际,信口开河,信马游缰,图一时言辞快活。所以教师就须把握学情,通晓本节课的重难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合理地整合取舍知识,讲授什么,讲授多少,清清楚楚,烂熟于心。在教学方法上,要做到直接明了,直达目的,忌拐弯抹角,山重水复。所以教师要依据所讲授知识,对教学方法量体裁衣,变复杂为简单,深入浅出。

二、语文教学要“新”

人与生具有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尤其如此。语文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状态好不好,课堂参与积极不积极,学习兴趣浓不浓,学习效果显著不显著,与该节课“新”不“新”紧密相关。

所谓的“新”,即新鲜新颖之意。就是指教师传授的是除文本基本内容之外学生未曾或很少接触到有针对性的知识信息和情感体验,或者是对文本新的探究与挖掘。

文本对学生而言是全新的,但因为它为学生所“拥有”,常常被忽视,因而缺少足够的“新”度,如果教师照本宣科,老生常谈,不能引入与文本相关或相似的材料内容,就不能完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就不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对知识的学习吸收和运用更无从谈起。如果适时地自然贴切地引入生活中或身边的“新”人“新”事,就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不仅有利于知识的体会认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悟性和能力,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想素质。

三、语文教学要“活”

语文教学的“活”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程序、方法机动灵活。教学灵活,学生学习才会主动,学生思维才会活跃,课堂才会有活力,学习气氛才会浓厚,教学效果才会显著。

教无定法。只要教学目标明确科学,教学内容合理清晰,教学方法和方式就可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比如讲授课文,不一定首先要交待作者、写作背景,接着讲授字句,后讲内容、思想和写法等,也可以根据教学的目的和需求,首先整体感知文章思想主旨,再顺着主旨去理清内容,在理清内容的过程恰到好处地穿插讲解字词、作者及背景。这样的教学程序一反常态,让学生耳目一新。讲解习题,不一定非按照试题特点、失分率及原因、解答方法的顺序讲解不可,也可以根据学情,开门见山,直接解题,然后指出错因和得分情况。

四、语文教学要“真”

语文教学要“真”,就是指语文教学过程要真情真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全身心投入课堂,所讲授的知识、技能、方法、思想和情感均由心而出,心口一致,真真切切,饱含教师的感情态度。

语文教学的“真”是教学的凝结剂、催化剂。只有真情真切教学,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好地归心课堂,全心投入。课堂上,学生精力分散,或学习兴趣不高,常常是因为语文教学缺乏真情实感。只有用真情教学,方能动之以情,使学生处于最佳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之中,这样,学生感受更敏锐,能及时把握讲授内容,理解更快速深入,一点即通,甚至举一反三,消化更及时,印象更深刻,学习效果更佳。而学生对知识的感受理解缓慢,消化艰难,记忆不牢,常常是因为教师不能全身心投入教学进而带动学生积极学习所致。

五、语文教学要“实”

语文教学要“实”,就是指在语文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即教学有实效。“实”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衡量语文教学理想与否的重要标准,“实”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也是衡量语文教学有无价值和意义的尺度,不管语文教学内容和形式如何变化,“实”是永远不会改变的真理。

语文教学有无实效,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语文课堂容量是否充足,二是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三是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前一个因素反映语文教学的“量”的规定和要求,后两个因素反映语文教学的“质”的规定和要求。只有兼顾这三个要素,教学实效的评估才是客观的、公正的、合理的、科学的。如果教学内容没有“量”上的保证,教学任务完成再出色,教学目标实现再圆满,那么教学效果仍然不理想,教学仍然没有实现“实”的目标。

语文教学不管如何改革,“实”永远是追求的目标,教学没有“实”,就不成为教学。

上一篇:学生自主复习的意义与方法 下一篇:让自主学习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