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4-01 12:39:19

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强调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更加注重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对生活的体验中学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应用与创新能力,因此如何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教学的关键。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要注重培养其思维能力,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是数学教学的双重任务。下面就“相交弦定理”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在引入定理时培养能力

(1)复习和联想。我在备课时,注意创造机会,指导学生利用熟知的数学现象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有条理的联想。在讲“相交弦定理”时,设计了这样的题目:如图1,O的两直径AB,CD相交于P点,求证:PA・PB=PC・PD。学生很快根据半径相等说出证法。然后再引导学生以前是如何证明线段等积式的,学生就会注意到连结AC,BD,只要证明ACP∽DPB便可。上述证明思路容易启发学生联想到PA・PB=PC・PD成立与AB,CD是否直径无关,不难推出相交弦定理:如果圆的两条弦AB,CD相交于一点P,那么PA・PB=PC・PD。

(2)猜想和证明。推出相交弦定理后,让学生猜想:O的两条弦AB,CD延长后相交于圆外一点是否还有PA・PB=PC・PD呢?学生经过证明,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这时应因势利导地指出:不能轻易地肯定或否定猜想的结论,错误的要举反例,正确的必须经过严格的证明。接着再作直观演示(见图2),把割线ABP绕P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要求学生注意A和B两点渐渐靠近、重合。假定A,B重合于T点(P为切线),这时PA=PT或PB=PT,上面的结论便变为PT2=PC・PD,这个猜想是否成立呢?同学们纷纷去证明这个猜想的正确性。

由猜想得到证明,完成了一个探索、发现真理的过程,这不仅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掌握定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考问题的习惯。

2.在巩固定理时培养能力

通过复习、联想、猜想和证明,“发现”了定理后,再把这些定理列表比较,让学生观察、思考:

(1)这些定理为什么叫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

(2)这些定理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如何用语言叙述定理?

(3)在图3中有没有PA・PB=PC・PD成立?在图4中PT是O的切线,有没有PT2=PM・MN=PC・PO成立?在图5中有没有AD・AE=AB・AC成立?为什么?

在启发探索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看书,能减少学生阅读教材的困难,提高自学能力,同时紧扣定理中关键词语的作用,学习描述概念的精确数学语言,对培养学生的逻辑表达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最后还要要求学生课后按结论是等积式(或比例式)“串联”已学过的定理。这样经常注意对基础知识进行归纳、分类和总结,从而就提高了运用定理的能力。

上一篇:浅谈生物教学中的讨论 下一篇:中小学体育课准备活动中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