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浅析

时间:2022-04-01 06:37:53

中日“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浅析

【摘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通过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日本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使其一跃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我国在十报告首次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这无疑给了“小康”一个量化的指标,被称作是中国版的“收入倍增计划”。

【关键词】国民收入倍增 产业升级 收入分配

一、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在一个相对确定、较短的时期内,通过提高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居民实际收入水平、通过建立健全政府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机制等方式,实现居民收入翻番目标。历史上,日本和俄罗斯等国都曾实施过该项计划,并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1.背景

上世纪五十年代,日本经济经历了短暂的恢复之后,许多有志之士意识到建立福利国家必须通过经济增长实现民众收入水平的提高。池田勇人首相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在执政期间推动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出台。

2.内容及其历程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是对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所做的长远的战略安排,最终目标是提高国民生活水准和实现充分就业。主要内容包括:促进中小企业现代化;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培养技术人才;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降低各种收入差距等等。

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起源于1957年发源于英美两国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爆发对日本的出口产业产生了重大的不利影响,国内消费的低迷态势又加剧了经济困境,社会各界急切需要通过一场大规模的变革来改变这种紧张的劳资关系。经过思想界“增长到顶论”和“高速增长论”的探讨之后,池田勇人首相等人着力推动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出台,该计划为期10年,主要目标为:国民生产总值以及国民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7.8%以上,人均国民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6.9%以上。计划实施后,日本经济保持了飞速的发展,1967年日本提前完成了之前制定的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1968年就超越许多西方国家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因此可以说,该计划可以被称为日本经济腾飞的重要基础和关键转折点。

3.效果及评价

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核心,日本政府制定专门政策鼓励企业进行生产和技术创新、通过减税和加速折旧等政策保障企业对设备及时进行更新换代、积极培育和发展债券市场以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到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均保持在111%以上。从产业结构计划指标来看,除农林水产等第一产业的个别生产指数略低于目标值以外,其他各项指标全部超额完成。计划期间,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人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消费革命和产业革命随之出现,为日本产品占领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该项计划的实施也集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虽然工业的生产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工业和农业的生产率差异未能有效降低;以重化工业的发展为主导的经济发展使得大气污染的情况加重,化肥以及各种有机农药的使用破坏了农业的发展环境,大城市工业污染以及汽车的普及使得环境问题雪上加霜。

(二)中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1.背景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了5000美元,正式步入“中等收入陷阱”。随着国民经济这个蛋糕的“做大”,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使这一效果普惠于民,真正实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实现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政府有责任、有能力让老百姓收入增长得更快一些。于是明确提出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宏伟目标,该目标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或者指令。它的实施涉及全国各行业经济的转型、政府职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转变、现有的分配体系的重大变革等一系列问题。

2.内容

从短期来看,政府已采取如下措施:一是调整全国各地最低工资标准。二是推进工人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从长期来看,各级政府必须摒弃现有“唯GDP至上”的发展理念,将经济发展的目标从单纯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向国民收入增长的目标转变;必须加强基础设计建设,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控制物价的变化,保障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必须提高生产效率,加大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积极进行产业升级,打破一些行业的恶意垄断。必须通过城镇化建设等措施打破城乡二元化差距,从制度上遏制两极分化恶化的趋势。

二、中日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比较

(一)相似之处

1.经济背景相似。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之前的1960年,日本的人均GDP为462美元,大体上相当于美国当年GDP的17%;而中国在2011年人均GDP为5414美元,占美国同期的11%左右。

2.政策出台的原因类似。二者目的都是为了让经济发展的效果普惠于民,真正的实现国富民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二)不同之处

1.起步背景不同。1960年日本的人口红利尚未来临,反观中国,人口的红利却即将过去,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

2.国际环境不同。1960年,全球资本主义开始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使得日本能够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发展自己的工业体系。当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经济都面临增长乏力,次贷危机以及欧债危机的相继爆发之后,欧盟以及美国纷纷对我国出口商品进行“双反”调查,贸易保护主义纷纷抬头,因此当前想要通过外需来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可谓难上加难。

3.国内环境不同。早在1960年,日本的城镇化率已经高达65%,城乡差距并不明显,而直到2012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为51%,与日本想去甚远。

三、 日本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日本和中国经济结构差异巨大,自然资源条件各异,但单纯从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上来看,中日两国的情况可谓似是而非。日本的实践经验表明,对国民经济的各个相关产业进行相应的升级,甚至可以通过再工业化等途径解决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是切实有效的,随着经济基础的广泛提升,国民消费与生产率同步增长才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正所谓“藏富于民”才是真正实现“国富民强”,才是社会发展的维稳之道。因此当前进行中国版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是真正实现“中国梦”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徐飞.温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J].国西部科技,2008(36).

[2]内野达郎,著,赵毅,等,译.战后日本经济史[M].新华出版社,1982.

[3]范从来,张中锦.分项收入不平等效应与收入结构的优化[J].金融研究,2011(01).

作者简介:刘苗苗(1989-),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世界经济学2012级研究生。

上一篇:两种方法估计Shibor3M短期利率模型参数 下一篇:权力分配、绩效测评与激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