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进展

时间:2022-03-28 05:08:37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进展

【摘要】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身体中冠状动脉出现狭窄,之后其突然中断心脏供血,因此心肌发生急性缺血缺氧现象,出现心肌疼痛、心律失常等临床表现,且致残率与致死率均较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较为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进展

本文将对近年来临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进展进行探讨,从而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效果,最终提高其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提供可靠依据,现总结如下。

1 急性心肌梗死概述

急性心肌梗死,即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简称AMI[1],患者由于多种因素导致身体中冠状动脉出现狭窄,之后其突然中断心脏供血,因此心肌发生急性缺血缺氧现象[2],出现心肌疼痛、心律失常等临床表现,且致残率与致死率均较高[3]。患者体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基本发生因素[4],近年来,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将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危险因素增加为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吸烟以及高血脂症等[5],且此病发病率与季节、时间等因素有关,寒冷季节以及每日早晚间是发病高峰期[6]。

研究表明,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最高,因此临床一旦对患者病情确诊,将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如心电监护、止痛、休息、吸氧等,并给予早期溶栓治疗,防止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由美国心脏病发作警报协会研究可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应包含下列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主要内容为指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入医院;②第二阶段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常规检查,如心电图等,并搜集患者疾病相关资料;③第三阶段应配合医生对决定后的治疗方案进行实施。此三阶段有利于患者提高治疗与护理效果,为临床医师可对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准确评估提供依据,从而减少患者误诊率及死亡率。

2 临床护理

2.1 溶栓治疗护理 溶栓治疗可将患者身体中冠状动脉内血栓溶解,达到闭塞血管再通的目的,从而对缺血心肌恢复再灌注作用,有效缩小患者梗死面积,对心脏功能进行良好保护[7]。但此法对患者发病时间具有一定限制,只有在发病时间小于六小时以内的患者使用溶栓治疗才能够达到最有效的治疗目的[8]。护理人员接诊患者后,应实施心理干预、溶栓前常规检查、准备措施以及询问病情等,并对患者实际病情进行评估,若适合溶栓治疗,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处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适用范围[9]:①患者发病时间在四至六小时内;②患者出现明显且剧烈的胸痛症状,并持续疼痛三十分钟以上,临床使用硝酸甘油药物对其进行治疗症状缓解无效;③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可知,其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处于早期或超早期状态;④患者年龄不大于六十五周岁,若其身体状态良好,可适当将年龄放宽至七十岁。

2.2 介入治疗护理 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墙内成形术(简称PTCA)、支架植入术等心脏介入手术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常用方法,其临床特点为对患者造成的手术创伤较小、治疗方法安全可靠、治疗成功率高、患者身体恢复较快、能够达到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等[10]。

2.2.1 术前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于术前保持绝对的卧床休息。术前应对患者及时讲解病情相关知识以及治疗内容,使患者消除由于对疾病知识不了解或过分担忧治疗效果而产生的紧张、恐惧、焦虑等负面心理情绪,指导患者家属积极配合其治疗,并适当给予患者自信心,使患者以最佳心态接受治疗,从而达到更为有效的治疗效果。给予患者持续吸氧一至两天,将吸氧流量控制在每分钟5至6毫升为宜,待患者疼痛减轻或消失后,可将吸氧流量降低为每分钟3至4升。正确的吸氧措施可提高患者体内血氧含量,使心肌供氧量增加,改善心肌缺氧情况,有效缩小发生心肌梗死的范围[11]。若患者持续疼痛,必要时可给予止痛剂,但吗啡对呼吸系统具有抑制作用[12],因此老年患者应慎用,且任何止痛剂的给药量均应由小到大,并于用药全程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生命体征监测,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停药并采取对应处理措施。术前常规禁食四小时,若患者年龄较大、患有糖尿病等原发疾病,则应严格控制术前禁食时间,避免患者禁食时间过长,出现血液动力学紊乱、虚脱、休克,甚至由于患者体内血液浓缩而导致的心肌梗死加重等严重情况,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2.2.2 术中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介入手术治疗时,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脉搏、面色、呼吸等,若出现异常变化应及时告知主治医生,并进行积极的配合抢救处理工作。

2.2.3 术后护理 术后应使患者大量饮水并适当补液,从而促进患者体内造影剂尽快排出体外,防止低血压发生。指导患者遵医嘱服药,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给予积极的健康护理指导,包括饮食护理、康复护理以及积极预防各类相关并发症等。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初期,患者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且患者易出现紧张情绪,导致体内交感神经兴奋,加速儿茶酚胺分泌量,诱发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常见并发症之一。对此类患者临床护理措施应包括镇静、止痛以及有效的心理护理。保持患者心理情绪稳定,并尽量避免搬运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并防止患者进一步发生心力衰竭以及相关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给予生命体征的严密观察,发生异常情况及时告知主治医生进行处理。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几率较大,且患者在进行临床治疗时,常服用硝酸甘油、洋地黄以及硝普钠等药物治疗,此类药物副作用较大,也易使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应对此类心力衰竭高危患者进行严格监控,一旦发生心力衰竭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由于心力衰竭患者易发生休克,且其全身体液循环情况并不良好,因此护理人员对发生心力衰竭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尿量、体重进行准确记录,是确保护理工作顺利进行以及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有效监测的保障。

3 护理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规护理措施中,绝对卧床休息是重要的护理内容,绝对卧床休息时间为七至十四天,但近年研究发现,患者进行长期卧床休息时易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如体力下降、劳动能力下降(患者进行劳动时可出现不适当的心率反应)、变换适应能力降低(可引起性低血压)、降低肌肉收缩、降低循环血容量等,且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易引发血栓、栓塞,并可影响其心理情绪,导致患者忧虑、焦虑等。研究表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心脏康复措施,不仅不会对患者心脏负担起到加重效果,还能够对患者心肌血液循环情况进行有效改善,提高患者心功能,促进机体康复。发病第一天应绝对卧床休息,由第二天开始,可进行适当的心脏康复:第二天可对患者进行四肢的被动运动;第三天可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日常洗脸、刷牙等活动;第四至五天开始,可适当延长四肢主动活动时间。在心脏康复过程中,应及时询问患者是否出现不适,并严格控制活动时间以及活动量,并于活动前进行急救措施的充分准备。

4 讨论

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结构的改变,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较为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淑贞,李武平,王雅丽,等.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时间延误的护理因素与对策[J].护理杂志,2008,15(1):35-36.

[2] 程教.经皮冠状动脉睦内成形术中、木后低血压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l,16(2):49-51.

[3] 扬省利.冠状动脒内支架植人患者术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0,35(2):82-83.

[4] 万征,王日胜.介绍天津冠心腐介和治疗病例研讨台[J].中国介人心脏病学杂志,2009,7(2):96-98.

[5] 邓丽华,康秀文,黄华,等.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2,7(4):272.

[6] 朱为勇.老年再发AMI相关因素的临床特点分析[J].临床荟萃,2009,10(9):404-405.

[7] 刘志英,顾菪方,周玉虹,等.老年再心肌梗塞50倒临床特点及护理[J].护理杂志,2011,19(3):30-34.

[8] 章映丽,王粉蓉,马惜珍.急性心肌梗塞五级法早期活动的心脏康复护理[J].现代护理杂志,2010,8(2):139.

[9] 王信婿,耶爱君.冠状动脉介人诊疗病人卧床时间再探讨[J].护理学杂志,2012,17(4):283.

[10] 李淑荣,何振山,郑玲,等.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患者1周内的临床特点[J].中华护理杂志,2011,36(9):667-668.

[11] 高润霖.冠心病介入治疗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2012,17(5):326-327.

[12] 祁桂莲.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进展[J].当代护士,2009,(12):6-8.

上一篇:卵泡发育与卵巢早衰研究进展 下一篇:以天人合一的方式搭配一份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