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腮腺炎治疗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04 17:18:45

急性腮腺炎治疗方法

急性腮腺炎治疗方法篇1

【关键词】 腮腺炎/诊断; 喜炎平/治疗应用; 传染病; 儿童

流行性腮腺炎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由腮腺炎病毒引起,以唾液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本院采用喜炎平注射剂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03~200810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流行性腮腺炎患儿120例,其中男69例,女51例,男女之比1.35∶1;年龄2~12岁,平均7岁。病程10~14 d,腮腺肿胀1~3 d达高峰,持续4~5 d后逐渐消退而恢复正常。120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57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及病情分布情况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1)病前3~4周内有与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接触史,或有在流行地区活动史。(2)多急性起病,常有非特异性的前驱症状,如发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1~2 d后腮腺迅速肿大,通常先一侧肿大,2~4 d累及对侧。双侧腮腺肿大者约占75%。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使下颌骨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及压痛。局部皮肤发亮但不红,表面发热但不化脓。腮腺管口早期可有红肿,但挤压无脓汁。颌下腺或舌下腺可同时或单独受累[1]。(3)末梢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2]。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喜炎平注射液(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批号:20060105),1~2 mg/kg肌肉注射,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板蓝根冲剂,每次10 g,每日3次。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9.0统计系统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u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主要症状体征(发热、头痛、咽痛、腮腺肿大)在

2.2 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喜炎平治疗(观察组)与对照组主要症状、体征缓解时间比较 见表1。表1 两组主要症状体征缓解时间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au=2.63,4.56,6.75,4.32,均P

2.3 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喜炎平治疗(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结果 见表2。表2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aχ2=4.62,P

3 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托儿所、幼儿园易造成暴发流行。腮腺炎病毒属于副黏液病毒科的单股RNA病毒,病毒首先侵入口腔黏膜和鼻黏膜,在上皮组织和脸部淋巴结中大量增殖后进入血循环,经血流累及腮腺等组织,并在其中增殖,进一步波及其他脏器[2,3]。1岁以内婴儿由于体内尚有获自母体的特异性抗体,因此发病者较少。主要病理特征为腮腺非化脓性炎症,腺体充血发红,附近淋巴结充血肿胀,有发热、头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4]。喜炎平注射剂的主要成分为穿心莲内酯磺化物,具有清热解毒的药理作用,显著地改善临床症状,减轻局部胀痛,减少并发症,利于病情恢复。

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在临床应用得越来越广泛。观察表明,喜炎平注射剂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其缓解发热、头痛、咽痛、腮腺肿胀等临床症状的作用优于对照组,作用迅速,疗效显著。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副反应。因此认为,喜炎平注射剂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安全、有效,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高军,汪勤,吴振山.现代传染病诊疗规范[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295.

[2] 杨绍基.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671.

[3] 王季午.传染病学[M].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10115.

急性腮腺炎治疗方法篇2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1.1.1病例选择:

选择2008年9月至2013年8月期间来我院收住院治疗的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共288例,其中男162例,女126例。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参考《渚福棠实用儿科学》,并符合“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6―1997)”。

1.1.2治疗组选择:

随机选择2008年9月至2013年8月期间来我院收住院治疗的流行性腮腺炎患儿136例,其中男82例,女54例。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参考《渚福棠实用儿科学》,并符合“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6―1997)”。

1.1.3对照组选择:

随机选择2008年9月至2013年8月期间来我院收住院治疗的流行性腮腺炎患儿152例,其中男80例,女72例。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参考《渚福棠实用儿科学》,并符合“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6―1997)”

2 方法:

选择2008年9月至2013年8月期间来我院收住院治疗的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共288例,其中男162例,女126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都给予常规抗病毒、退热、补液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20%的甘露醇注射液3-5ml/kg/次,根据病情每日4-6次,快速静脉点滴。治疗过程中对唾液腺肿胀明显减轻的时间、疼痛消失的时间、热退的时间、治疗期间合并并发症的例数进行记录,3天后复查血淀粉酶。

3 结果:

3.1.1病例统计分析:

对照组152例,男86例,女66例,0-3岁6例,3-7岁112例,大于7岁24例。最小的18个月,最大的16岁。发热37-38.5。C104例,38.6-39.5。C39例。39.6-40.5。C10例,合并脑炎24例,血淀粉酶增高136例,炎6例,惊厥8例,昏迷5例。

治疗组组136例,男79例,女57例,0-3岁7例,3-7岁108例,大于7岁21例。最小的16个月,最大的14岁。发热37-38.5。C98例,38.6-39.5。C27例。39.6-40.5。C11例,合并脑炎24例,血淀粉酶增高136例,炎6例,惊厥8合并脑炎22例,血淀粉酶增高130例,炎5例,惊厥9例,昏迷4例。两组病例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

3.1..2治疗结果分析:

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7.86天,腮腺疼痛消失时间3.86天,腮腺肿胀明显减轻时间4.08天,热退平均时间3.56天,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7.26天。

治疗组组平均住院时间5.20天,腮腺疼痛消失时间2.56天,腮腺肿胀明显减轻时间3.10天,热退平均时间2.86天,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5.23天。两组差异显著(P

4 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是病毒感染性疾病。病毒经呼吸道传播,潜伏期后形成病毒血症,引起唾液腺(主要是腮腺)的非化脓性炎症。临床上主要以腮腺弥漫性肿胀、疼痛为主要表现,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腹痛、头痛、呕吐,重者导致惊厥、昏迷、年长儿肿胀疼痛。本次资料中收集的病例均有两侧腮腺肿胀、疼痛,发热以低热和中等发热为主,部分病例有高热和超高热。血淀粉酶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严重病例出现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严重的并发症,总体预后良好,也有唾液腺特别是腮腺受病毒感染后,部分腺泡细胞及腺管上皮细胞出现肿胀或坏死、碎解,炎性细胞侵润及炎症释放,渗出增加,出现机体的腺体内周围组织充血、肿胀及水肿,腮腺管阻塞,腺体内分泌的酶类物质反流入血,累及神经系统时出现脑水肿,生殖器并发症出现水肿。本资料收集的病例随机抽取的治疗组使用20%的甘露醇注射液治疗患儿病程缩短、肿胀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血淀粉酶下降也快,发热时间明显减少,表明20%的甘露醇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对症状的缓解有一定的疗效。其机制可能是20%的甘露醇注射液为高渗性脱水剂,可以使腺体组织水肿减轻,缓解局部的张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组织的修复和炎症的恢复,同时减轻了局部的水肿疼痛缓解。除部分患儿出现静脉点滴20%的甘露醇注射液时出现局部刺激疼痛外无其它不良反应,使用安全、疗效可靠、价格低廉,在流行性腮腺炎腮腺肿胀期使用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年第17卷第12期749页。刘树刚 马玲等《甲青米胍佐治流行性腮腺炎疗效观察》。

急性腮腺炎治疗方法篇3

[关键词] 流行性腮腺炎;咳嗽

[中图分类号] R512.1[中图分类号]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4-211-02

流行性腮腺炎是常见的儿科传染病,临床常根据流行病学史和腮腺肿大等临床表现予以诊断,但在临床诊治时因起病症状较隐匿,早期未出现腮腺肿大时,误诊误治情况发生率较高。本文收集44例显示伴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者16例,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先出现呼吸道症状再出现腮腺肿大7例,在病程初期均有不同程度的误诊,对此临床报道较少。现将2005~2008年收住院的流行性腮腺炎44例的临床诊治特点作回顾性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收治的流行性腮腺炎44例中,男33例,女11例;年龄

1.2病史及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均有腮腺和(或)颌下腺肿大,37例有不同程度发热,占84.1%;头痛伴呕吐11例,占25%;上腹疼痛7例,占15.9%;并发脑膜脑炎者8例,占18.2%;出现咳嗽症状的16例,占36.4%。其中先出现咳嗽症状后才出现腮腺肿大者7例,占有咳嗽症状的43.8%,先咳嗽0.5~3.5d后才出现腮腺肿大;咳嗽同时伴随腮腺肿大的6例,占37.5%;先出现腮腺肿大后有咳嗽症状的3例,占18.7%。

1.3辅助检查

44例外周白细胞计数正常32例,12例白细胞计数降低,分类均以淋巴细胞为主。

1.4诊断

依据第7版《实用儿科学》:(1)有明确的接触史;(2)腮腺或颌下腺有明显肿胀;(3)能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腮腺肿大。

1.5治疗原则

本病目前无特效疗法,主要为对症治疗。临床使用干扰素对缩短病程有一定疗效。局部以青黛或如意金黄散调醋外敷对缩小肿大的腮腺有一定的作用。近期有资料报道用穿琥宁注射液用于临床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取得良好疗效[1]。同时病人应注意加强呼吸道隔离治疗。

2结果

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支气管炎者5例,其中均发生在先出现呼吸道症状的病例,待出现腮腺肿大表现时方才明确诊断,同时进行呼吸道隔离治疗。发生并发症者作相应处理,全部病例均治愈出院。其中有2例以小儿腹泻收住入院的患儿,后又出现发热、腮腺肿大等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表现,追问病史均是在住院期间与我院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而误诊为急性支气管炎的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密切接触后所致。

3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是小儿较常见的急性呼吸道病毒性传染病之一,病原为腺腮炎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副粘液病毒。病毒经飞沫传入体内,通过呼吸道大量增殖后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病毒血症,随之病毒经血液至全身各器官引起炎性病变,以腮腺肿胀及疼痛为特点的非化脓性炎症,本病前驱症状一般不重,表现为体温中度增高,头痛、肌痛等,腮腺肿大常为首发体征,常先见于一侧,然后另一侧也相继肿大,可有不同程度发热,伴有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常引起神经系统、生殖系统、胰腺炎、心肌炎等器官、系统的并发症[2],也是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病因之一[3]。在儿科教材或实用儿科学等相关文献中,均未明确提及本症易伴随的一些呼吸道症状如流涕、咳嗽,而仅提到本病患者为传染源,自潜伏期末至腮腺肿胀消退时均有传染性,无症状型和仅有脑膜脑炎的患者同样是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能通过污染的食物、食具传播。相关医学文献尚未见到流行性腮腺炎伴随以咳嗽为主要呼吸道症状表现的病例报道。在本组病例收集的44例病例中,最先出现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达7例,并且入院初步诊断误诊发生率较高,相应的隔离处置措施不力,易发生医院内感染传播,本组病例中有2例未注意与误诊患儿隔离,接触后出现传染流行性腮腺炎的情况,虽然临床通过积极治疗、预后较好,但临床仍应予以高度重视。本组病例中出现以咳嗽为症状表现的病例,考虑可能原因:1)病毒直接侵犯呼吸道出现的非化脓性炎性反应;2)病毒感染后在体内发生免疫反应,刺激呼吸道出现的保护性反应。本组资料表明,(1)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发生本病的几率高。在临床工作中,对发热、头痛及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患儿应询问其是否有流行性腮腺炎患者的密切接触史及密切观察有无腮腺(颌下腺)肿大体征,采取及时确诊或排除本病,从而减轻本病对患儿的不良损害;(2)冬春季发病明显高于秋冬季;(3)部分病例隐匿起病,且先出现咳嗽、呼吸道症状后再出现腮腺肿大,需详细询问流行病学病史及仔细体格检查结合发病季节应考虑到发生本病的可能。在流行性腮腺炎流行季节,对有密切接触史仅以呼吸道症状为首发症状表现而又不能排除可能患流行性腮腺炎的患儿,要做好必要的隔离措施,避免本病在医院内的传染流行。

[参考文献]

[1] 慕国锋,李云芬. 穿琥宁治疗流行性腮腺炎40例临床疗效观察[J].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12:1122.

[2] 杨锡强,易著文. 儿科学[M]. 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26-227.

[3] 罗平,钟德平.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12例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08,24:137-138.

急性腮腺炎治疗方法篇4

【摘要】 目的 观察α 1b干扰素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疗效。方法 对流行性腮腺炎患儿9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38例。观察组应用α1b干扰素,剂量10ug/次,每日1次,疗程3~5 d。对照组用炎琥宁,剂量8~10 mg/(kg·d),加入葡萄糖液中1次静滴,疗程3~7 d,其他对症处理及支持疗法相同。结果 观察组显效35例(58.3%),有效20例(33.3%),无效5例(8.3%),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显效13例(34.2%),有效15例(39.5%),无效10例(26.3%),总有效率73.7%。其退热、腮腺消肿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缩短,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流行性腮腺炎/治疗; 干扰素类/治疗应用; 病毒抑制剂/治疗应用; 儿童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腮腺或其他唾液腺(颌下腺、舌下腺)非化脓性肿大、疼痛。本病传统采用中草药治疗,主要在减轻症状。近几年来,人们应用炎琥宁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已取得满意效果。本文采用α干扰素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并与炎琥宁治疗进行对照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01~201201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感染门诊收治流行性腮腺炎患儿98例,其中女60例,男38例;年龄2~8岁,平均4.8岁;病程均为发热2 d以内。98例患儿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38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儿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及流行性腮腺炎典型表现[2],均无并发症。符合第7版传染病学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应用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运德素)(北京三元基因工程有限公司,批号S19990033),剂量10ug/次,每日1次,疗程3~5 d。对照组应用炎琥宁(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批号H50021641),剂量8~10 mg/(kg·d),加入葡萄糖液中1次静滴,疗程3~7 d,其他对症处理及支持疗法相同。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经治疗72 h体温降至正常,腮腺肿胀消退;(2)有效:经治疗72 h体温降至正常,腮腺肿胀逐渐消退;(3)无效:经治疗72 h体温未降至正常,腮腺肿胀消退不明显[2]。

2.2 治疗效果 观察组显效35例(58.3%),有效20例(33.3%),无效5例(8.3%),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显效13例(34.2%),有效15例(39.5%),无效10例(26.3%),总有效率73.7%。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03,P

3 讨论

本文采用注射用重组α1b干扰素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并与炎琥宁治疗对照,结果表明,其退热、腮腺消肿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缩短。

干扰素作为广谱抗病毒药,现已广泛用于儿科病、性疾病的治疗。干扰素抗病毒机制为:(1)干扰素能作用于细胞膜受体,生成具有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使得病毒的mRNA宿主细胞的白结合受到抑制,妨碍了病毒蛋白、病毒核酸以及复制病毒所需酶的合成,使病毒繁殖受到抑制;(2)干扰素是正常人体体液中存在的一种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低分子蛋白质,是强有力的生理抗病毒制剂,除具有抗病毒作用外,还对免疫活性细胞具有调节功能,可使T细胞、B细胞功能明显增强;(3)干扰素注入人体后,又刺激免疫活性细胞大量产生干扰素,起始动作用。鉴于干扰素具有上述抗病毒作用及增强免疫功能作用,本文对60例流行性腮腺炎应用干扰素治疗,结果证明疗效明显的优于炎琥宁治疗,且未出现明显副作用,因此,干扰素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是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急性腮腺炎治疗方法篇5

[关键词] 炎琥宁粉针;腮腺炎;利巴韦林;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1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6(a)-074-02

流行性腮腺炎是儿科常见疾病,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疾病,以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和疼痛为特征,全身其他腺组织也可受累,流行性腮腺炎本身并非严重疾病,但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并发多种合并症,目前临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较少且疗效不佳[1]。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炎琥宁粉针治疗儿童腮腺炎3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a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儿童流行性腮腺炎患儿60例,均符合儿童腮腺炎的诊断标准,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腮腺肿胀、头痛、咽痛等临床症状,单侧腮腺肿胀35例,双侧腮腺肿胀25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4~12岁,平均(6.2±2.8)岁。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6.1±2.5)岁;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6.4±2.0)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疾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予卧床体息,忌酸饮食,常规补充维生素C、B6等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15 mg/(kg・d),静滴,每日1次,疗程7 d。观察组:给予炎琥宁粉针,按10 mg/kg给药,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7 d;根据病情予物理降温,补液,对症治疗,禁用退热药。

1.3 疗效标准

显效:腮腺、颌下腺肿大明显缩小,临床症状消退。有效:腮腺、颌下腺肿大有所缩小,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无效:腮腺、颌下腺肿大无明显变化,临床症状未减轻。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一般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

2 结果

2.1 症状消失时间

见表1,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2.2 临床疗效

见表2,观察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32,P

3 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之一,由腮腺炎病毒引起,中医称“痄腮”,多见于小儿。对于该病的治疗一直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对于抗病毒药物的应用认为无确切疗效,干扰素可缩短病程,并发脑膜炎可用病毒唑、无环鸟苷等抗病毒药物,甲氰米胍与双嘧达莫联合应用也有疗效。临床上对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目前较多使用利巴韦林,其能抑制病毒聚合酶活性,阻断DNA的病毒复制,对多种DNA和RNA病毒有效[2]。近几年临床研究发现,即使在治疗剂量,甚至在低剂量时,能引起白细胞下降等骨髓抑制作用,因此寻找替代药物或替代疗法显得格外重要[3]。炎琥宁粉针是将传统中药穿心莲采用现代工艺经半合成后制成具有高度生物化学活性的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钾钠盐[4]。文献报道[2-4],应用炎琥宁治疗该病,结果该组病例在热程及其他中毒症状改善、腮腺肿大消失、脑脊液细胞数及脑电图变化、血尿淀粉酶的改变及总病程方面均有显著改善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炎琥宁粉针具有明显的解热,抗病毒,抗感染,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及镇静作用,可促进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增强体液免疫,提高CD4/CD8比例,提高血清溶菌酶含量。可抑制肌苷酸5-磷酸脱氢酶,阻断肌苷酸转化为鸟苷酸,进而抑制病毒RNA/DNA合成。并且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埃希菌均有抑制作用,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感染[5]。

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炎琥宁粉针治疗儿童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腮肿消退时间和退热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充分说明炎琥宁粉针治疗儿童流行性腮腺炎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饶建国,孙平.炎琥宁与利巴韦林联用治疗流行性腮腺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3):243-244.

[2]邹学丽,司胜惠.炎琥宁治疗流行性腮腺炎16例临床观察[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8,6(6):539-540.

[3]刘明叶.炎琥宁治疗流行性腮腺炎50例临床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07,11(8):696-697.

[4]刘芝莲.炎琥宁治疗流行性腮腺炎56例疗效观察[J].中国农村医学杂志,2007,5(6):22-23.

[5]王慧琴.炎琥宁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9):4595-4596.

(收稿日期:2011-03-18)

急性腮腺炎治疗方法篇6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对策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全年都有发病,但以冬春季为发病高峰【1】。2012年2月份至6月份某高校相继出现发热、咽痛、腮腺肿胀等学生,经过深入流行病学调查,并采取隔离病人,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综合措施,最终控制了疫情。现对疫情的调查分析与处理对策归纳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自法定疫情报告系统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1.2 方法 疫情流行期间对所有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并采用流行病学方法整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某高校自2月24日出现第一例流行性腮腺炎病人以来,学生中陆续出现发热、咽痛、头痛伴单侧或双侧腮腺肿痛的病例,直到6月中旬累计发病52人。

2.2 时间分布 发病2月份1人,3月份4人,4月份25人,5月份11人,6月份1人。以4月居多,占发病总数的48.08%。

2.3 人群分布 学生17-23岁51人,教师30岁1人,男性47人占发病总数的90.38%,女性5人占发病总数的9.62%。52例患者中有44人为2011级新生占发病总数的84.62%,7人为2008级和2010级学生占发病总数的13.46%,1人为教师。发病学生涉及8个专业,4栋宿舍楼,23个宿舍。其中2011级金属材料系2班和3班发病学生最多为25人占病例总数的48.08%,居住于21号楼的发病学生有40人占发病总数的76.92%,其中2个宿舍分别有3人发病,3个宿舍分别有2人发病,具有一定的聚集性。

2.4 临床特征 52例患者发病症状轻重不一,37例发热37℃以上,15例不发热,均出现单侧或双侧腮腺肿大、压痛、咀嚼时胀痛较明显。52例患者分别到就近医疗机构就诊,所有病例预后良好。

2.5 免疫史 52例患者中均无腮腺炎疫苗接种史或不祥。

2.6 疫情分析 首发病例发病时,正是学校刚开学,学生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应为放寒假期间感染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而发病,其他部分患者均有与首发病例接触史,所有患病学生均未接种过腮腺炎疫苗,且相互间均有同宿舍或同宿楼居住,同班上课或共同就餐等接触史,认为此次疫情中各患者之间存在着流行病学关联。由于传染源没有得到及时严格的隔离和大量易感人群的存在,是这次疫情发生流行的主要原因。医疗机构及校方没有及时的报告和监测,也是造成本次疫情的原因之一。

2.7 疫情处理对策 接到疫情报告后,我们采取以下处理措施:(1)患者立即进行隔离治疗。(2)指导学校做好卫生工作,教室、宿舍进行通风、消毒。(3)对未发病学生进行腮腺炎疫苗接种工作。(4)加强疫情监测,督导学校做好学生健康状况监控,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通过以上措施,疫情较快得到控制。

3 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人群普遍易感,该病除了存在有临床表现的病例外,还同时存在不引起腮腺炎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病例【2】,是重要的传染源,也是控制疫情的难点。流行性腮腺炎采取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往往收效不大,应采取保护易感人群为重点的综合性防治策略【3】。因此在流行性腮腺炎暴发时,应尽早进行腮腺炎疫苗的应急性预防接种。本次疫情首例病例发生后,医疗机构、学校均没有及时隔离报告,该患者仍然同班上课,同住宿舍,共同就餐,致使相互传播,发生第二代、第三代病例,因此落实疫情报告制度,提高各医疗点和校方人员的疫情报告意识和责任,是非常有必要的。有文献提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前2天至发病后5天传染性最强【4】,因此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对控制本病非常有利的。平时加强大众健康教育工作,普及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杜绝类似的疫情发生。

参考文献:

[1] 迮文远.计划免疫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290.

[2] 武秀兰.徐爱强.宋立志,儿童免疫接种防治手册.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45-152.

[3] 戴光强,主编:医学继续教育系列丛书.疾病控制分册【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7-153.

急性腮腺炎治疗方法篇7

关键词:腮腺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1-0128-02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通过患者的唾液、鼻咽分泌物等传播,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腮腺肿胀等。2011年5月~2011年6月,我科共收治流行性腮腺炎患者42例,经过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4~15岁,其中3例并发急性胰腺炎,2例并发脑炎,2例并发炎,经综合治疗和精心护理,均痊愈出院。

1.2 方法

多采用物理降温,补充足够的能量、水及电解质;给予抗病毒、抗感染治疗。

1.3 结果

42例痊愈出院。

2护理体会

2.1 一般护理

严格执行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予呼吸道隔离,同一病种入同一病室,病房每天用空气消毒机消毒1小时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禁止不同病种的病人相互串门,各种治疗护理均在床边进行。

2.2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情,观察患儿有无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颈强直、嗜睡、烦躁、惊厥、肿大及疼痛等,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2.3 高热护理

腮腺炎为全身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常以发热起病,体温一般在39℃~40℃,伴有全身不适、厌食等症状。严密监测体温变化,体温39℃以上可采用物理降温,如冰袋冷敷、乙醇擦浴、冰盐水灌肠,注意观察降温效果,必要时按医嘱应用退热药。嘱患者卧床休息,出汗时及时更换被服,以防受凉。

2.4 饮食及口腔护理

患者常因张口及咀嚼食物使局部疼痛加重,指导其进食营养丰富、清淡的流食或半流食,并补充水分,避免进食酸性、质硬、刺激性及糖类食物,以减少腮腺分泌;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

2.5 并发脑膜脑炎的护理

观察患者有无头痛、呕吐、意识改变等脑炎前驱症状,并做好记录;保持病室内安静,空气流通,避免声光刺激。伴有颅内压增高时,遵医嘱用20%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静脉滴注,静脉滴注时应避免药液渗于皮下组织,并按医嘱持续吸氧,1~2L/min。

2.6 并发炎的护理

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局部清洁,一般常用棉垫及丁字带将阴囊托起,避免牵涉痛。患者疼痛剧烈时可局部间歇冷敷,但禁用冰敷,以免引起萎缩。注意观察肿大消退情况、有无鞘膜积液和阴囊皮肤水肿等情况,有变化随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2.7 并发胰腺炎的护理

轻度或亚临床型胰腺炎较常见。常表现为发热、寒战、呕吐、上腹痛及压痛,血、尿淀粉酶及血清脂肪酶升高。一旦发现,应予禁食、输液,保证水、电解质、热量的供给,必要时可胃肠减压。腹痛缓解后从少量清淡流质开始,逐渐恢复饮食。仰卧屈膝位、上腹部置冰袋解痉止痛。观察呕吐物的性质和量,做好记录。

2.8 心理护理

儿童患腮腺炎时,要耐心做好家属的工作,讲解疾病知识及转归,消除家属的顾虑,使其给患儿正面的心理支持。掌握患儿的心理特征,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娴熟的治疗技术,尽量减轻其身心痛苦,取得其信赖。

急性腮腺炎治疗方法篇8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腮腺炎;慢性;复发性腮腺炎;导管;造影;舍格伦综合征

腮腺的慢性炎症在临床上很常见,成人和儿童均可发病,以慢性复发性腮腺炎(慢复腮)和慢性阻塞性腮腺炎(慢阻腮)多见,偶可见腮腺区淋巴结核和舍格伦综合征伴发的腮腺肿大。其中慢阻腮和慢复腮均表现为腮腺的肿大和疼痛,但二者的病因不同,治疗方法和转归很不相同,临床上要加以鉴别诊断以免误诊,酿成大错。我们总结了临床39例病历,现做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从1997~2010年间我科共接诊腮腺肿大患者39例,其中成人23例,儿童16例。其中慢复腮24例,慢阻腮11例,腮腺结核2例,舍格伦综合征2例。

11例慢复腮除急性期给予适量抗生素外,以保守治疗为主。

2例 腮腺结核的患者随结核病情的治愈而好转。

2例 舍格伦综合征患者经对症治疗症状明显减轻。

2 结果

39例患者,儿童16例中14例是慢复腮,随年龄增长逐渐减轻或好转,2例转化为成复腮,腮腺良性不可逆肥大。慢阻腮的11例中治愈9例,其余2例有明显好转。2例 腮腺结核的患者随结核病情的治愈而好转。 2例 舍格伦综合征患者经对症治疗症状明显减轻。

3 讨论

3.1 慢阻腮和慢复腮由于病因不同,治疗方法迥异,转归也不同。

3.2 慢复腮往往与先天发育和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有关。婴儿期腮腺发育不完全,免疫功能低下,在15岁以后逐渐发育完成。因此,易发生逆行感染,待患儿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后可以痊愈,也有的患儿常有变态反应史,并常与腮腺肿胀同时发生。发病年龄从幼儿到成人均可发生,4~6岁最为常见。男性>女性,发病可突然,也可逐渐发生,腮腺反复肿胀,多为炎性浸润,挤压腺体可见导管口有脓液或胶冻状液体流出,症状持续约一周,静止期多无不适,发作周期可数月数周不等,常可有家族史。腮腺造影显示:末梢导管呈雪花样或绿豆大小的白点,提示有大量的脓腔,排空迟缓,主导管及腺内导管无明显异常。由于有自愈性,治疗以增强抵抗力,防止继发感染,减少发作为主。患者成年后多可自愈,少数腮腺良性肿大不可逆,也有少量转化为成人复发性腮腺炎。

3.3 慢阻腮多由局部原因引起导管病变,如智齿萌出,导管口黏膜被咬伤,瘢痕愈合后引起导管狭窄等。临床上多见于中年人,半数以上和进食有关,发作次数变数较大,发作时腮腺肿胀疼痛,导管口红肿,挤压腮腺可以从管中流出浑浊的雪花样或粘稠的蛋清样唾液,有时可见粘液栓子。腮腺造影显示:主导管,叶间,小叶间导管部分狭窄,扩张,呈腊肠样改变,部分伴有点状扩张,但均先有主导管扩张,延及叶间,小叶间导管后,才出现‘点状扩张;由于慢阻腮多有导管问题,治疗以冲扩导管为主,严重时可行导管结扎术,甚至保留面神经的腮腺腺叶切除术。

上一篇:劳动义务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互联网培训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