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伤口感染分析

时间:2022-03-25 01:28:43

普外科伤口感染分析

【中图分类号】R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0-0241-01

【摘要】目的:通过对普外科手术后伤口感染相关因素的分析,给临床有效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以2007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431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的统计分析。结果:调查的431例普外手术患者,共发现伤口感染25例,感染发生率为6.1%,患者住院时间,切口类型,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不同,手术伤口感染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普外科手术患者伤口感染情况形势比较严峻,患者的住院时间,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以及切口的类型是决定伤口是否感染以及感染程度高低的因素。

【关键词】普外;伤口感染;因素;预防

【Abstract】objective: to general surger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related to wound infection,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effective prevention. Methods: in January 2007 in January 2010, drug-induced 431 cases from general hospital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carry on the retrospec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survey of 431 patients outside general surgery patients, were found wound infection 25 cases, infection rate of 6.1 percent in-hospital time, incision, type, antibiotic use situation is different, the surgical wound infection situation exis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nclusion: general surgery patients wound infection situation situation of patients compared severe, hospital stay, antibiotic use condition and incision type is decided whether infection and wound infection degree factor.

【Keywords】outside general; The wound infection; Factors; prevention

普通外科手术感染是外科手术比较普遍的并发症,目前耳熟能详的术后感染分别为胃肿瘤根治手术,胆囊切除术以及肠道切除修补术这三类手术术后感染。由于感染的预后较差,需要长期的治疗,并且具有较高转型为其他疾病的危险,不仅为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了额外的患者生理以及精神上的痛苦。因为手术类型,患者住院时间,伤口类型等因素的不同,患者受感染的可能性也有差别。本次研究以2007年1月~2010年1月来我院普外科进行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引起伤口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7年1月~2010年1月,我院共接受外科手术431例,其中男性患者292例,女性患者139例,患者的年龄在6~82周岁之间,诊断的标准符合我国卫生部2001年实行医院感染诊断相关规定,即切口局部热,痛,红等,组织有脓物渗出或者拆线后有局部脓物渗出,均归结为细菌感染。采用t检验,且p

1.2 结果: 共检测出25例伤口感染患者,感染率为6.1%。其中I,II,III型切口感染率分别为0.2%,9.7%以及10.4%;住院时间小于一天,患者伤口感染率为3.2%,超过一天,患者伤口感染率为20.4%;年龄小于30岁的患者,伤口感染率为4.1%,30~70之间的患者,伤口感染率为2.6%,超过70岁患者的伤口感染率21.4%。不同的手术切口,患者伤口感染率也不一样,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伤口感染率为21.7%,胃肿瘤根治术患者伤口感染率为18.3%,肠道修补切除术患者伤口感染率为17.4%,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患者未发现伤口感染事件,阑尾切除术患者伤口感染率为3.6%。

2 讨论

外科手术伤口感染是常见的医院内感染,造成患者手术感染因素涉及多方面。主要与患者切口的类型,住院的时间,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以及手术的种类有关。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为医源性以及感染易感性因素。医源性因素包括手术的天数,其中涉及的不规范的医疗操作,易感因素例如患者的年龄,免疫功能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上,肿瘤患者感染的发生率明显比肺肿瘤患者的发生率高[1]。切口感染与患者住院的时间呈正比,患者住院时间按越长,受感染的概率就越大;患者受感染的年龄集中在幼年以及老年时期,年纪越大,伤口受感染的风险就越高,这些都是由儿童免疫功能的不完备以及老年自身免疫能力下降所决定的;I型切口主要是进行乳腺癌根治术所产生的,其感染率较低,基本上可以认为不受影响,II型切口手术伤口感染的概率较高,对于高危人群,在操作的过程中,应该避免有细菌侵袭性的各项操作,执行严格的消毒制度,将防治的重点控制在II切口上;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除了要避免外源性细菌的侵袭之外,还应该合理的选用以及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控制内源性的感染上[2]。

降低切口的感染是一项系统的功能,需要对各方面进行改善。由于住院的时间越长,患者伤口受感染的可能性就越高,为了防止免疫功能不全,失血以及大手术等住院时间的延长而导致的患者伤口感染风险的增加,应该在失血,肿瘤,创伤严重患者的监护上投入密切的关注。控制外源性细菌的侵入,对手术的环境进行严格消毒,提高医护人员无菌的意识,加强患者个人卫生的护理[3]。外科引流术能够给患者带来进一步的创伤,并且引流产物属于外源性的抗体,如果这个过程处理不好,极有可能给患者伤口带来二次感染,使感染的概率增加,在进行外科引流术的相关操作时,应该根据患者患病的严重程度,合理的选择引流的方式,并且要偏向于选择对患者组织刺激性较小的引流材料,从而从侧面改善患者免疫功能缺乏的情况[4]。研究表明,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其伤口感染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由于老年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下降且在治疗的过程中涉及到一些侵袭性的操作,如留置导尿,气管插管等,这些操作能在很大程度上引发患者切口发生感染,因此除了对老年患者进行疾病的常规治疗,还应该严格的控制手术持续的时间以及一些侵袭性的操作[5]。 在对患者切口进行清理和缝合时,使用双氧水以及生理盐水对患者的伤口进行反复的冲洗,越靠近深层组织,给与冲洗的量越大,直到患者的伤口关闭,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掌握缝合切口的力度,从而使引物更好的渗出,不紧不慢,平衡伤口周围的力度,保证血液正常流通,加强组织清理炎症因子的能力。在使用电刀进行手术操作时,笔者建议点到为止,在切,凝时,避免盲目的使用较大的电刀输出率,手术的过程中严格控制伤口组织与电刀的接触,避免组织的液化,失活[6]。合理的使用抗生素,严格掌握用药特征,是降低普外科医疗感染的有效措施。使用半衰期较长的抗生素能够使药物的覆盖率涉及整个手术过程,同时能够降低不良反应。谨慎合理的用药,抗生素目前得到广泛的使用,导致临床上病菌的耐药性增强,要根据细菌耐药性的变迁,有计划的对抗生素进行分批,分批间隔使用,通过对一定局域范围细菌的类型以及耐药性的发展趋势,合理进行抗生素的使用。

降低手术切口的感染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间涉及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手术的类型,麻醉的方式,手术的技巧,患者后期护理以及对抗菌药物的选用上,虽然内源性感染难以预防,但是也不见得束手无策,应该从改善患者周围环境消毒以及清洁水平出发,规范手术的操作,缩短手术的时间有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适当的使用免疫调节剂,缩短手术的时间,能在短期内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而逐步降低患者伤口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兰明银 罗杰 狄茂军.普通外科手术并发症防治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2

[2] 蔡旌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分析与干预对策[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10(12),13-14

[3] 庄永忠.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1),66-66

[4] 王凤梧.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原因浅析[J].中国社会医师,2010(8),66-66

[5] 林木 何辉.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探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8),100-101

[6] 程海涛.42例普外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92-93

作者单位:610081 成铁分局医院

(上接第223页)

2.1 SMI的检测情况

图2-1 心肌缺血检测情况统计表

发作阵次(n) SMI[n(%)] 有症状心肌缺血[n(%)]

轻微体力或脑力劳动 休息或睡眠

1368 908(66.4) 256(18.7) 204(14.9)

76例病例中,发生心肌缺血61例,占病例总数的80.0%;24小时内共发生ST段下移1368阵次,其中SMI 1164次,占85.1%,平均下移(0.17±0.06);有症状心肌缺血204次,占14.9%,平均下移(0.16±0.05)mV,二者之比为(1164 VS 204),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P

2.2 心肌缺血昼夜变化情况

图2-2 心肌缺血昼夜发作情况比较

发作阵次 发作时间 百分比(%)

598 6:00――12:00 51.37

259 12:00――18:00 22.25

169 18:00――24:00 14.52

138 24:00――6:00 11.86

从图2-2可以看出,1164SMI发作阵次,6:00――18:00(白天)共发生857次,占73.6%,18:00――6:00共发生307次,占26.4%,二者之比为(857 VS 307),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P

从发作频率来分析,发作高峰时间为6:00――12:00,共发生598阵次,占51.37%;其次为12:00――18:00,发生259阵次,占22.25%;随后为8:00――24:00,169阵次,占14.52%;24:00――6:00发作频率最低,仅为138阵次,占11.86%。

3 讨论

临床资料证明,冠心病中心肌缺血发作时,只有不到1/4的患者伴有胸痛、胸闷等症状,3/4的患者是无症状的。本次回顾性分析实验中,76例病例中,发生心肌缺血61例,占总数的80.0%,其中无症状病例达到85.1%(1164/1368)。本实验佐证了SIM是一种常见冠心病并发症,且有较强隐匿性的特点。邓玉莲[3]认为SMI发作的机制是,心绞痛警示系统可能出现故障;疼痛刺激感官出现缺限;痛阈值较高;缺血程度较轻或持续时间较短。

心肌缺血表现出明显的生物钟现象。本文研究表明,无痛性心肌缺血发作峰位值在6:00――12:00(598/1164),峰谷值在24:00――6:00(138/1164),显示出强烈的昼夜节律性。Bchar S ,Rcicher H[4]研究后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也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表明了无痛性心肌缺血发作规律的相似性。发生SMI时,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率加快现象,张兆国[5]认为可能与交感神经张力增加、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儿茶酚胺、血小板聚集升高等有关;李玉冰、杨建威[6]等通过临床实验发现,心脏猝死可能与无症状心肌缺血及冠脉事件有关联。

临床上有很多鉴定心肌缺血的方法,动态心电图因其检测时无创伤性备受患者欢迎,也因其24小时不间断检测,而保证了其出检率。对于了解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发作时间及发作规律,寻找其发作机制,从而有效地进行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都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郭继鸿.动态心电图最新进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0-154

[2] 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S],1979.59-60

[3] 邓玉莲.动态心电图对无痛性心肌缺血的评价[J].临床心电图杂志.2003,12(1):10-11

[4] Bchar S , Rcicher H, Goldbourt U, Circadian in pain onsct inunsable angina pcctoris .Am J cardiol ,1991,67-91.

[5] 张兆国.动态心电图ST段的分析动能[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3,12(1):3-6

[6] 李玉冰,杨建威等.7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探讨[J].临床心图学杂志,2004,13(2):118-120

作者单位:073000 河北省定州市人民医院

上一篇:认知护理干预对胃镜受检患者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真菌毒素检测中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应用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