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年记者成才的一点“人生感悟”

时间:2022-03-24 01:12:47

对青年记者成才的一点“人生感悟”

《青年记者》是年轻记者成长的“摇篮”。根据几十年的体验,我认为青年记者要想早日成才,应该做到以下三条:

一是“不分心”

同样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同一所大学毕业,分配到新闻单位以后,最初三年的业务水平也不相上下;三五年之后,差异开始显现出来;十年之后,就出现了明显的差距。这到底是为什么?如果说是“智商”问题,那么,在学校里为什么“智商”就没有起那么大的作用?“天才”是没有的,“弱智”也很难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后经过激烈竞争,能够走进新闻单位大门的,恐怕“智商”都不会很低。分析来分析去,有一点是带有规律性的:进步较慢的记者“敬业精神”相对来说不那么强,在新闻工作岗位上常常“分心”;进步较快的记者“敬业精神”比较强,在新闻工作岗位上很少“分心”。这个道理其实十分浅显。假设人的聪明程度可以用从一到十的数字来表示,又假设有两位同一所大学毕业、同一年分配到新闻单位的记者,一位是“十分聪明”的人,因为过于精明,小算盘打得很勤,只舍得把自己的“八分聪明”用到新闻工作中去,另外的“两分聪明”用到打小算盘上去了;另一位是“九分聪明”的人,虽然在聪明的程度上比前者差了一个等级,但杂念较少,舍得把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用到新闻事业上。几年之后,这两位记者哪一个进步得更快一点呢?当然是“九分聪明”的记者比“十分聪明”的记者进步得更快一点,因为他在新闻工作岗位上没有“分心”,实际用于新闻事业的聪明才智比“十分聪明”的记者多了“一分”。实践证明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在新闻工作岗位上,“不分心”或者“少分心”的人,成才的几率就高一些;对待工作三心二意、经常“分心”的人,即使“聪明绝顶”,也难成正果。

二是要“有点忘性”

这是我对人的“记忆功能”和“遗忘功能”作了一番比较研究之后得出的一点人生感悟。记忆是对经过的事物能够记住,并能在以后回忆起来;遗忘是对已经认识的事物不能认知或记忆。因大脑病变而引发的遗忘是“永久性遗忘”;因为事情琐细不屑记忆而引发的遗忘是“暂时性遗忘”和“定向遗忘”。我这里说的“忘性”,指的就是“暂时性遗忘”和“定向遗忘”。现在市场上增强记忆力的保健品琳琅满目,但很难买到帮助人们“遗忘”的“保健品”。一味开发自己的“记忆功能”,而不善于“定向遗忘”,久而久之,大脑里面就会杂乱无章,造成严重的信息堆积和信息干扰。年轻记者要像操作电脑那样,不仅要向电脑里输入新的信息,而且要及时对电脑里的无用信息和过时信息进行“删除”。有远大志向的年轻人要学会“选择性记忆”:多记一些关系全局的事,多记一些对搞好新闻工作确有帮助的事。对“陈芝麻、烂谷子”之类毫无用处的信息,要定向遗忘;对“东家长,西家短”之类的有害信息,要定向遗忘;对个人的恩恩怨怨,要定向遗忘。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低级趣味,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三是“不争功、不诿过”

“争名夺利”是最为恶劣的一种环境。要改变这种环境,新闻单位的领导者固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年轻记者自己也应该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要豁达大度,不要因为一时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或者说是受到自认为不公正的对待而影响士气。即使真的受到误解,甚至蒙受冤屈,只要坚信自己是正直无私的,是奋发进取的,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民群众会对你做出比较切合实际的评价。年轻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这种“内在坚定性”。

《青年记者》是我喜欢的新闻期刊之一,一是因为刊物比较贴近青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二是因为我年轻的时候曾在新华社山东分社当记者,《青年记者》传递着乡情、乡音,我感到特别亲切。在《青年记者》创刊65周年之际,我对青年记者成才的一点“人生感悟”寄给贵刊编辑部,愿与山东新闻界的年轻朋友共勉。

上一篇:《艺术人生》三大“憾” 下一篇:《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报道的叙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