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三大“憾”

时间:2022-05-13 10:26:35

《艺术人生》三大“憾”

网友炮轰朱军,说朱军的绝招就是哭。我的看法是,朱军“哭”是一种主持艺术,或者说是风格。这种风格在《艺术人生》前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默罗,二战期间美国最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他主持的《这就是伦敦》,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他站在被德军轰炸后的废墟前,用略显抽泣的颤音向观众们播报,让多少观众热泪盈眶。我们必须承认,在一定的时空里面,调动观众情绪、吸引观众注意的最好方式之一,是煽情。

所以,朱军煽情并不是错。可是,为什么拥戴朱军的粉丝们不买账了呢?

看《艺术人生》就像看悲剧

节目夸大了“悲”,好像不流泪就不叫沧桑,不伤感就不懂艺术。比如采访赵薇的一期,朱军一定要说到她逝世的奶奶,让赵薇泣不成声,才肯罢休,结果引起了观众的不满。这种残忍的伤感值得商榷。《艺术人生》不是一般意义的情感访谈节目,仅仅依靠情感探秘和隐私诉说来吸引观众,它应该成为一档用艺术家们丰富的艺术生活和博大的内心情操感染、影响、打动、引导并提升观众精神境界的节目。但是,这种引导和提升不应该是沉重的,而正要相反,它的基调应该是明亮、积极、向上的。

倪萍哭是柔美,朱军哭就是矫情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说的就是一种刚健的文化精神。“君子”,肯定指男人。在中国的文化中,男人要哭多了,就会被小看。观众的心理受到了文化的强大影响,女性的柔弱可以被宽容,比如倪萍也经常哭,观众很喜欢,非议也少。但是,朱军眼圈老红就另当别论了。受中国观众喜欢的男主持人,很少哭。崔永元哭过,但不多。后来,崔永元开始《我的长征》,展示的正是男性的刚强;何炅哭过,但也只是在PK时偶然来一下,主调是明朗、快乐的。遗憾的是,朱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面,总是要用哭来调动全场情绪,这就违背了文化对男性的“规范”。另外一个方面,朱军又表现出了“大男子主义”,利用“强势”的主导地位,让被访的一些青年女性艺术工作者们,“贡献”出了自己的眼泪,凸显了男性的霸权。这种 “劝哭”、“诱哭”、“迫哭”的“霸权”倾向,也是让很多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反感的主要原因。

《艺术人生》:不懂节奏的艺术?

节目是一种艺术,艺术要讲究节奏感。什么叫节奏?简单说,就是有徐有急,有走有停,有闹有静,有喜有悲,情感要有起伏,情节要有波折,体现出一种动态的曲折来。节奏的出现,才能使得艺术形式变得生动耐看。观众爱看好莱坞节奏鲜明的影片,而对那些情节拖沓的影片避之不及,就是这个道理。《艺术人生》的转场较慢,往往是嘉宾独说,大家在听,是独白,不是对白。在这样一个应该重视受众反应和情绪的媒体时代,这档节奏感不是很强的节目,是比较“危险”的。而且,艺术讲节奏,情感也有节奏。在人类的情感世界里,哭和笑,喜和悲,都是紧密联系的。单单只有任何一方,都会使得情感世界变得单调、乏味。所以,我们看希腊的戏剧,悲剧往往用喜剧的形式展现。《艺术人生》却很少用喜的方式展示悲,相反,还要悲上加悲,雪上加霜。过分注重“煽情”、“悲情”的结果是,情感曲线长期处在“平线”上,没有起伏,这可能会破坏观众的心理张力与情感弹性。和股票一样,观众要是被“压抑”太久,就会以某种方式“反弹”,《艺术人生》遭恶评证明了这点。

为《艺术人生》支招

慎用悲情

建议:朱军再哭扣年终奖。朱军再让嘉宾哭不许参加“十佳”评选。

如果说情感访谈节目是道大菜,“悲情”、“煽情”是好的调料,但不应当成为主料。主持人的眼泪不能最终打动观众、吸引眼球,相反过度的悲哀还会引起观众的反感。观众更愿意在劳碌一天后,躺在沙发上看一些具有一定娱乐元素、能够放松神经,然后又略带思索、稍显深刻的节目。一档节目中有2/3的内容让观众看了难过到掉泪,这肯定是对观众不负责的表现。像《艺术人生》这样的情感访谈节目,说到底还是娱乐休闲的节目,既然艺术工作者的任务也是要让观众感到放松、轻松、休闲,那么,采访艺术工作者的节目干嘛要搞得这么沉重呢?我们看大艺术家的作品,总是泪中带喜,如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人们记住的并不是它的苦难,而是苦难之后的微笑、绝望之后的希望。《新周刊》主持的2002中国电视节目榜,“最佳谈话类节目主持人”李静就说过一句话 :千万不要沉重,我们是笑语人生。

善用节奏

建议:给朱军准备一个大鼓,没事敲着玩。

上文笔者已说过,节奏在节目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传播学认为,感性刺激和理性刺激应该互相结合。这就是要注重节奏。但是,很多情感访谈节目节奏太单一、单调。缺少的是节奏,而不是泪水。记得央视曾有档专门访问体育明星的访谈节目,场面不可谓不豪华,嘉宾不可谓不知名,但每次都是在大厅里,两个人空荡荡在说话,没有起伏,没有变化,结果后来节目被撤换。但凡好的节目,都是在节奏上做足了文章。节奏就是故事中的冲突、矛盾,是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情感访谈节目不要总是在泪水中寻找刺激。如果一个刺激使用久了,它就一定不再是刺激了。对《艺术人生》来说,当务之急是找到另一个崭新的刺激元,实现节目的节奏转换。崔永元在《实话实说》中很注重节奏感。按理说,这也是一档掏心窝子、说心里话的情感节目,但崔永元很少让嘉宾哭,更少让观众哭。“在说实话中找快乐,在快乐中说实话”,是节目的基调。同时,音乐的间场,主持人与观众的即兴互动,都保持了节目的新鲜节奏。

大胆革新

建议:朱军要向李咏学习,大家春晚都说错了话,可是李咏咋就这么能折腾呢?

《艺术人生》已到“七年之痒”。电视研究的学者们认为,一档娱乐性的节目,3年是一个周期。现在观众口味更新更快,1年就要“换口”。湖南台红极一时的《超级女声》也只办了3年。而《艺术人生》,大到节目形式、场景安排,小到情节设计、对白致辞、主持人着装,都没有太多变化。广被观众批评的朱军的“哭”更是从技巧到形式都多年未曾改变。拜托,就算《艺术人生》是港姐,老穿一套衣服,观众也会看厌。《艺术人生》要向《幸运52》学习,后者推出了崭新的节目单元。看来地球人都知道: 创新才是大路子,发展才是硬道理。怎么做、怎么变才是最重要的。

活着,还是死去

据悉,在2007年第一季度的收视统计中,《艺术人生》被亮红灯警告。而在2006年第四季度的统计中,《艺术人生》已经拿过一张“警告单”。根据央视以往的规定,有了两次警告,这档节目就将退出央视荧屏。由于《艺术人生》已经成为一块招牌,因此,这档节目将被延长一个季度的观察期。在此期间,栏目组内部进行改版尝试,《艺术人生》将为荣誉而战。活着,还是死去?观众将对这场PK用遥控器投票。笔者还是得说,《艺术人生》已经成为一个名牌,中国还少有这样以艺术精英人物为访谈对象的节目,它对传承艺术经典,推广艺术精粹,弘扬艺术文化,提升艺术素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保护《艺术人生》,不是要因袭它陈旧的艺术形式。牌子不变,但内容可以革新,可以创变,既然站在电视艺术的最前沿,既然背负了艺术的名分,就更要继承艺术求变求新的精髓,不要怕PK,不要怕淘汰,相信浴火之后,凤凰会重生。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中文系)

上一篇:媒体艾滋病报道五大误区 下一篇:对青年记者成才的一点“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