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初探

时间:2022-03-24 12:22:56

高职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初探

摘 要: 本文介绍了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原因,提出了顶岗实习问题的解决途径。从把顶岗实习与校内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调整教学计划,针对监控不到位和评价不科学的问题,探讨了借助职教新干线进行顶岗实习管理的新思路和构建教师、师傅、学生三方有机结合的基于过程化的新评价体系。

关键词: 顶岗实习 质量监控 职教新干线 考核评价

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由重规模向重内涵、质量提高方向转变。教育部明确要求职业教育要“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而实现这种对接的有效方式就是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学生到专业对口的现场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并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掌握操作技能,养成正确劳动态度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定岗实习能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无间对接,是提高职教内涵质量的一种有效形式,教育部也要求积极“探索顶岗实习的有效途径”。基于此,高职院校积极开展顶岗实习,期望以此来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然而顶岗实习在校外实施,学生分布在各个企业,甚至各个不同地区,教学实施也由学生和教师双方变成学生、教师、企业师傅三方,使得这项教学变得异常复杂。加强顶岗实习的组织和管理,确保顶岗实习各项任务能按质完成,成为各职业院校面临的共同难点。

一、目前各职业院校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对于顶岗实习积极性不高。

企业都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的,他们有自己的生产计划。对于是否参与顶岗实习完全由企业的利益决定,他们只认识到参与顶岗实习短期内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如企业需要额外派遣师傅指导学生带来的培训成本,新手对企业不熟悉带来的管理成本等。而即使有些企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也是按着自己的生产计划安排学生顶岗,对学校制订的顶岗实习计划置之不理,更别说结合学校教学计划制订完善的顶岗实习计划了。故很多学生顶岗实习接触不到技术性岗位,也不会有轮岗机会,大大影响了顶岗实习的质量。

(二)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指导不到位。

顶岗实习由于其分散性,学生往往分散在多个企业甚至多个地区进行,由于师资不足,学校通常只是派遣教师定期巡视了解指导的学生的实习情况。巡视制度在管理上的弊端是对学生的管理不到位,通过短暂的巡视,教师不可能对学生情况了解得很全面、详细,致使巡视效果不大,最后流于形式。而学生的情绪波动等突发事件不可能都在教师巡视期间发生,所以发生后得不到及时处理,而企业一般也不愿意承担管理学生的责任,最终可能引起大的安全事故。巡视制度对学生指导的作用也非常有限,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遇到的技术问题,巡视老师往往不能及时给予指导,而现场师傅由于理论水平限制,往往只重视实际操作,不能解决学生遇到的理论问题,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致使顶岗实习没有完全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

(三)考核评价不够全面。

教师巡视制很难全面掌握学生在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只能依据是否参加了顶岗实习,或通过学生的实习日志和实结等作为参考做出结果性考核。

二、加强顶岗实习管理,提高顶岗实习质量的对策研究

(一)拓宽校企合作广度,深化校企合作深度。

1.精选合作企业,建立稳定可靠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校外实习的岗位选择得当是提高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的基础,因此大量开发顶岗实习合作企业资源,精心选择顶岗岗位是非常重要的。拓宽顶岗实习合作企业的思路是必须找到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利益,途径可以以职教集团为纽带,有计划地加强与学校专业相关的、有一定规模、管理严格、经营规范、生产技术先进、社会声誉好的企业的联系。

2.按企业需求优化教学计划,调整课程结构,缩短学生顶岗培训周期,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以职业教育理念为先导,转变以学校为中心的单向思维模式。聘请企业骨干参与,以企业需求制订和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大力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将学校顶岗课程与企业岗位有机融合,建立以岗位目标要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如增加结合了合作企业的设备、技术、管理、企业文化的相关设备维护、技术应用、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等课程。按企业的需求开发课程必然会出现一些操作性强而本校没有合适的师资的课程,或者校内没有相应实训设备的课程,对于第一种聘请企业骨干作为学校兼职教师,把技术“请”进课堂,对于第二种可采用3G实景课堂把课堂延伸到现场。3G实景课堂是一种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3G通信技术,将现场真实作业过程实时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时体验到真实职业场景,实现学院教师课堂讲授与现场专家在作业现场讲授和演示实时同步的技术。如此,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技能技巧,更快更好地融入企业,解企业的“后顾之忧”,提升企业参与顶岗实习的积极性。

(二)引入职教新干线,加强现场监控管理,构建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全方位实时监控管理体系。

传统监控管理是采用教师巡视制度,其虽然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但很明显降低了检控力度,影响了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可引入职教新干线,将职教新干线在线监控与教师巡视监控联系起来,可以在不增加太多师资的情况下有效加强监控力度,提高顶岗实习质量。具体做法是:在职教新干线开辟顶岗实习管理区,企业把每月的生产计划通过职教新干线传给学校,学校根据企业生产计划每周布置一项或几项实习任务,不同实习单位不同岗位实习任务是不同的,这样学生在现场及时得到明确任务。学生每周及时把自己一周的技能提升情况、思想情况以心得的形式上传到该区,把自己的“亮点”也可以图片、视频等形式上传到该区,学校通过该系统就可以实时监控学生的实习情况。企业师父通过职教新干线记录学生实习情况,该记录对学校开放查看权限。这样学校可以从企业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这样老师在定期巡视前已经对学生情况有了大概了解,巡视前可以做好巡视计划,理好巡视的重点,提高巡视的针对性。由学生、企业和教师三方构成全方位的实时监控体系。

(三)加强顶岗实习期间的指导,提高顶岗实习质量。

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期间肯定会遇到很多新技术、新设备,企业师傅一般由于理论水平限制而只了解操作步骤,有些学生可能会根据过去学的理论和企业师傅讲解的操作要领掌握这些新技术、新设备,但是大部分高职学生还不具有这种能力,这就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降低了学生实习的兴趣,影响了顶岗实习质量。借助于职教新干线,构建师生远程交互平台,可有效解决教师远程指导学生的问题。在职教新干线的顶岗实习区开辟一个师生交流区,学生通过职教新干线向老师求助顶岗实习遇到的技术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职教新干线进行图文并茂的解答,甚至还可以通过3G实景把设备操作情况以实景形式传给教师,教师也可以以实景方法解答学生。

(四)细化考评体系,构建基于过程化的评价体系。

教育是需要评价的,没有评价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顶岗实习的评价与考核应该结合顶岗实习的特点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从而保证考核和评价的科学、准确、公平。过去的顶岗实习,采用结果考核,这是为评价而评价,是不科学的。教学整个过程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包括考核评价。“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为了最大限度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质量提高是个不断实施、不断改进、不断提高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一过程如果缺少了评价,则学生将无法获得改进的依据。所以应该采用过程化的评价体系。

1.过程化评价体系:顶岗实习过程化评价体系首要前提是对顶岗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实习情况。如前所述,学生通过职教新干线把实习情况汇报给教师,学校也应该组织教师和协调现场师傅及时对学生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而且这个评价对学生应该开放查询权限,学生能对照老师和师傅的评价,找到自己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以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2.多元化考评主体:评价的参与方应该是教师、师傅和学生三方,师傅与学生接触最紧密,对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最为了解,师傅应以职业资格标准为要求,对学生的具体实习任务、实习业绩、实习纪律、实习态度等方面进行考核,并把考评表上传到职教新干线上。指导教师依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顶岗实习方案,结合学生的心得、教师巡查记录、师傅的考核对学生做出及时评价。学生是顶岗当事人,对自己的顶岗实习过程也是最为了解的,通过自我评价总结得失,帮助学生发现并及时改进问题,提高工作自觉性、自我分析能力和自我管控能力。

3.标准化考评指标:考核评价应具有客观公正、可操作性等特点,就必须改变评印象打分的质性评价方式,而根据各岗位的职业标准、规章制度制定量化指标,构建以量化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如电气安装,可从识图、元件的布置、接线、总体功能、时间等方面进行考核,而接线、时间是可以量化的。依据这样的考核评价体系,可以得到较客观、公正的考核结果。

借助职教新干线,更新顶岗实习管理手段,优化顶岗考评指标,解决顶岗实习监控与师资的矛盾,提高考核评价的科学性,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从我院顶岗实习的实践来看,学生对顶岗实习的满意度得到了较大提高,企业对刚参加工作的学生的认同度也得到了较大提高,近几年我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居省内前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高〈2011〉6号.

[3]王键.基于云计算的资源共建共享型职教网络学习服务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7).

[4]韩先满“3G”实景的新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4).

[5]凌成树.高职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职教论坛,2013,(11).

[6]吴君.高职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有效机制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2).

[7]李存.高职教育顶岗实习管理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2,(8).

上一篇: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恋爱问题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