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3-24 12:20:46

地方本科院校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文化传承、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大力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校的重要职责,更是地方本科院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本文从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入手,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对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创新教育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创新教育 地方本科院校 绵阳师范学院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蓬勃兴起,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综合实力的关键竞争因素。在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了精辟论述,强调指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1]当前,创新已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创新教育也被提到重要的高度,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素质教育必须重视的问题,也成为高校特别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创新与创新教育

“创新”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中,其含义是创立或创造新的东西。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创新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化,已成为一个从经济学和管理学扩散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中的普遍概念。“创新”是指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是人们运用理性智能有目的、有意识地创造新成果的思想和行动。换句话讲,创新就是探索未知领域并获得创造性成果。

创新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传承教育而言的。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2]实施创新教育是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体现了知识经济崛起的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呼唤。

二、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

1999年,中央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3]高校实施创新教育,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二是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功能,是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举措;三是高校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需要,是弘扬人的创新本性、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4]

三、创新教育的实践探索

绵阳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地处西部的地方高等师范本科院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素质养成教育,将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了创新教育的蓬勃开展。

(一)转变观念是先导。2003年升本后,学校领导班子认识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在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时期,高校在抓住空前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必须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经过研究,学校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发展的三大模式之一,把培养综合素质高、竞争力强、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二)夯实基础是前提。2003年以来,学校积极夯实创新教育基础,为学生创新活动搭建平台。先后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大学生创新奖,率先在四川高校中成立科学技术协会、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率先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建立创新学院,并在各学院建立创新教育实验班、创新协会。相继建立了大学生自主创新设计中心、创新工作室、专利事务指导站、自主创新研究院、创新实践基地、学生模拟公司。举办大学生创新实践理论研讨会、科技创新教育研讨会、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新成果展示周、“异想天开”科技创意大赛等。同时,亚洲机器人联盟教育培训基地、中国科协创新人才培训基地、中国创造学会实验基地、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基地、西部普通高校创新教育优秀师资培养模式实验区等创新教育机构相继落户学校,构建起创新教育的平台进一步夯实了创新教育的基础。

(三)构建模式是平台。经过多年探索,学校逐步建立了“三平台、五渠道”创新教育新模式。“三级平台”:一是学校设立创新学院,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造学》等必修课程,同时选拔5%的学生组成创新班,开设《专利事务与开发》等课程;二是各学院选拔15%的学生组建创新实践班,结合专业特点开设创新教育课程;三是教师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新教育选修课。“五条渠道”:一是开展研究性学习,二是以创新教育公共教研组为支持的教师创造教育理论教学,三是创新教育教学的组织管理,四是专家论坛、模拟公司、大学生科技节等各类竞赛和校园文化活动,五是大学生自主设计中心、创新工作室、专利指导站、VEX机器人活动室等各类创新教育机构。

(四)管理机制是保障。学校成立了创新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推进大学生创新教育。加强创新教育制度体系建设,有效推进了创新教育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先后制定《推进创新教育的若干意见》、《大学生科研基金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奖评选办法》、《创新学分实施细则》等系列制度。创新学院成立后,相继出台了创新学院《创新班培养计划与实施办法》、《学生破格录取的暂行规定》、《学生创新实践教育成果评定细则》等制度。

(五)教师队伍是关键。学校组建创新教育专家组,聘请了有一定学术声望、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对创新教育体系进行研究探索,对学生科技文化创新活动给予辅导。同时,加强创新学院队伍建设,配备专职院长、副院长、办公室主任和科研秘书。为发挥教师在学生创新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学校打破界限,在校内外聘请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强烈事业心的教师担任创新学院的专兼职教师。

(六)教学改革是手段。2006年学校将创新教育纳入本科生培养计划,设立创新学分,未修满的不能毕业。2007年开始实施“小学期制”,用4—6周时间保证学生实践教学和自主创新。学校建立校院两级学生自主创新中心,规定实验室必须全部向本科学生开放。组建创新教育公共教研室,设立创新实践课程建设基金,首批25个创新实践课程研究项目立项建设。积极建设创新教育教学课程体系,主要有三大模块:创新知识教育模块,包括《创造学》、《创造教育学》等;创新实践教育模块,包括《大学生创新实践课》、《科技活动设计》等,为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提供技能指导;创新素质教育模块,包括《研究性学习》、《创业素质概论》等,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理论指导。

上一篇:聚焦隐性课程的研究 下一篇:我真想把眼镜摘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