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文化:和谐社会构建的文化自觉

时间:2022-03-21 07:48:50

和谐文化:和谐社会构建的文化自觉

摘要:“和谐”,本质上表现为一种文化精神境界,这就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重视和谐文化的建设,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深层次驱动力。而这种精神驱动力的建设必须依靠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对文化的理性认知,对构建和谐文化及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和谐社会;文化;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187-02

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已成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而这一课题的顺利完成,不仅要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去理解,更要关注它的深刻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文化自觉”就是关注其文化内涵的重要视角。

一、社会和谐本质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境界

“和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与失衡、混乱、危机、冲突和对抗等相区别,是指社会的内部结构均衡稳定、社会运行安全有序、社会管理有效顺畅、能够自主应对环境变化的一种整体状态,即一种高度有效的“自组织化”状态。就是说,和谐不和谐,并不在于有无内外部差别、矛盾和冲突,而在于自身是否能够持续有效地解决矛盾、化解冲突和对抗。所谓社会和谐,主要是指这样的社会结构、机制、运行方式及其效果。可见,“和谐社会”并不是一个独立于现实社会之外的特殊社会形态,而是每种社会形态下都力求达到的一套整体状态,一种文化境界。构建我国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并不是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目标之外再去构造一种什么不同的社会样态,而是说我们要高度重视营造和保持应有的社会和谐,以形成和完善一套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稳定、积极发展的良性机制。因此应该说,这里就包含了一个更深层、更具普遍性和长远意义的“文化自觉”的问题。“文化自觉”即是对文化价值、功能、作用等的理性把握和认知以及文化内涵的自觉建构,和谐社会建构的“文化自觉”既是寻求一种社会和谐的文化根基及其建构。

“和谐”有不同的性质,是多样化和多层次的。在人类历史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等等,每一种社会都有自己和谐不和谐的状况,而每一社会的主导者都力图实现和维护特定秩序下的和谐,这是不言而喻的价值选择和文化导向。但马克思主义指出,在人们所寻求和实现的社会“和谐”之间,有着两种根本性质的差别:建立在阶级分裂和根本利益对立之上的社会制度以及维护这种制度的“和谐”,与建立在消灭阶级对抗、实现公平正义基础上的“和谐”之间,属于根本不同的文化性质和水平。就是说,我们所要实现的社会和谐,是在经济政治文化不断发展基础上实现、同时又覆盖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从而具有基础性、普遍性的社会和谐。这种全面的、可持续的社会和谐总体上就是广义的文化和谐。而这种文化和谐的实现需要一种“文化自觉”,即理性地对待多样性的文化,自觉地协调差异性的文化,并在文化差异的协调中寻求文化的和谐,这是社会和谐的文化根基。对于我们来说,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文化和谐。只有造就深层的文化和谐,才能造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全面的、可持续的社会和谐。

二、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构的文化自觉追求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涵盖经济、政治、文化三个不可分割的基本纬度,而文化具有深层次的精神驱动力。文化自觉既是夯实这一文化基础的理性自觉,而最终又是构建一种有利与社会和谐的文化,这种文化就是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指反映一切人类和平、和睦及其自然关系、社会关系和谐的价值观念、文化形态及行为规范的总称。和谐文化的形式是一切关于人类和平的思想、观念和信仰,一切关于和平的契约、和睦的关系、和谐的互动方式,一切有利于人们和睦、和谐、和气的道德风尚、礼仪、行为准则,等等。在当今社会,在各种新思想、新科技、文明多重性、文化多样性层出不穷的时代,需要一种能尊重、包容无限多样的文化个性,鼓励文化创造与和谐绽放的文化观念,促进人类文明创新发展的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的建设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应该在一个更新的高度来认识。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追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内在地需要而且必将催生出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这需要一种文化的自觉。

文化自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依靠文化自觉。和谐社会的和谐本质上表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境界。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深层次的要求是构建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有利于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和融合其他文化,抵制和消除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影响,确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和谐文化还有利于凝聚人们的意志,统一社会成员的信念。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深入宣传贯彻社会和谐、民族和谐、城乡和谐、阶层和谐、人际和谐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形成民主、平等、法制、科学、诚信的社会环境,促使人们保持社会生活的安定和睦,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谐文化表现出的这种深层次的精神驱动力,必须依靠文化自觉的不懈追求,依靠文化自觉对文化的梳理、重组和协调。

三、文化自觉:和谐文化构建的理性认知

和谐文化建设既是战略任务,也是紧迫的现实课题。必须立足于社会实际,科学把握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意识发展变化的新特点,依靠文化自觉稳步推进。

第一,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当然也是文化自觉的追求。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抓住社会主义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也才能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突出重点、抓住根本。

第二,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谐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文化,也是由人民群众共享的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必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任何时候都要严肃认真地考虑精神文化产品的社会效果,都要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

第三,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和谐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重和谐,求同存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长期受到人们的崇尚,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人际关系方面,强调“和为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天人合一”;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协和万邦”,主张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和睦共处、亲密友好。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在强调“和为贵”的同时,还强调“和而不同”。和谐求以共生共长,不同求以相辅相成。在和谐中实现共同的发展,在不同中相互吸收对方的长处。这种底蕴十分厚重深远的和谐思想,为建设和谐文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承接和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合理内涵,充分发掘其理念蕴含的当代价值,对于建设和谐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四,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独特性文化的存在,使世界文化具有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长处,这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和谐思想在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文化发展史上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最早把“和谐”作为哲学的根本范畴,赫拉克利特在肯定和谐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立和谐观”,圣西门、傅立叶把他们设计的理想制度称为“和谐制度”。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千姿百态,其合理内核往往是相通的,都有追求和谐的内容,应该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和吸收。建设和谐文化,要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和谐文化建设之中,这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五,立足社会生活实际。建设和谐文化,其核心是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但与此同时,我们要辩证把握和谐的价值取向和理念。要看到,和谐只是社会运行状态的一种最高境界、最高理想。和谐与不和谐始终是相伴而生、同时存在的。社会是否和谐,并不是看是否彻底消除了不和谐因素,而是看整个社会的和谐因素是否占主导地位,特别是一些关键的领域和环节是否比较和谐。所以,我们建设和谐文化,并不是无视客观存在的各种矛盾,不是要去掩盖和抹杀这些矛盾,更不是要激化和扩大矛盾,而是要尽最大努力弱化这些矛盾的强度,通过寻找和扩大共同点,取得有利于矛盾各方的最佳结果,从而促成社会关系和人们之间的团结、和谐。建设和谐文化,一定要掌握和谐与不和谐的辩证法,在两者的矛盾运动中,处理好和谐与不和谐的关系。因此,和谐文化建设一定要结合当前实际。

上一篇:基于价格竞争的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研究 下一篇:浅谈支行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