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信用融资问题探讨

时间:2022-03-20 03:18:58

商业信用融资问题探讨

商业信用融资是指企业在商品交易时因延期付款或延期交货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是一种自然性融资方式。卖方(债权人)是信用提供方,买方(债务人)是信用接受方。商业信用融资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一、商业信用融资现状

(一)商业信用融资优点 主要包括:(1)限制条件少,融资成本低。在频繁的商品交易过程中,由于双方长期合作形成的商业信用,当买方向卖方提出赊购的请求时,卖方通常同意将商品赊销给买方。在此过程中,若没有现金折扣或商业汇票利息,则买方几乎没有融资成本;若存在现金折扣或商业汇票利息,则买方的融资成本等于放弃的现金折扣或商业汇票利息。(2)融资方式便捷,操作灵活。商业信用融资通常在短期内能够满足企业融资需求,无需履行复杂的程序,而且在债务到期无法偿还时,债务人通过与债权人沟通,一般可以延长信用期限。

(二)商业信用融资缺点 主要包括:(1)债务人占用债权人资金。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无法按时还款;债务人将本该偿还债权人的资金用于其他方面;债务人每间隔一段时间向债权人偿还一部分债务,滚动式偿还债务。这些情况致使债务人不能及时清偿债务而占用债权人的资金,债权人债务回收期长,资金回笼率低。(2)债务人转嫁经营风险。债务人经营所需的原料或商品通过商业信用融资获取,在经营一段时期后,若债务人取得收入,则可能偿还全部或部分债务;若债务人财务困难或经营失败,则可以实施债务重组或破产清算。债务人通过商业信用融资将经营风险转嫁给债权人,使债权人承担较高的坏账风险。(3)债务环环拖欠,资金流通受阻。随着生产现代化、社会化,社会分工明细化,企业间协作关系多样化,交易日渐复杂,商业信用融资广泛应用,逐渐形成同行业间债务拖欠、上下游企业间债务拖欠。企业既是债务人,又是债权人,利用信用融资的同时,又为客户提供商业信用融资。企业间交易活动过度依赖于商业信用,形成庞大的债务链,致使各企业资金匮乏,互相拖欠债务现象严重,阻碍资金流通,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活动。(4)信用关系恶化,收债成本增加。虽然国家明令禁止“讨债公司”,但是近年来“讨债公司”数量不断增加。这一现象反映出债务人利用信用融资,却不能恪守商业信用及时偿还债务,迫使债权人需要借助第三方收回债务,这不仅增加了债权人的收债成本,也使原本互惠互利的信用关系逐渐恶化。

二、商业信用融资原因

(一)注册资本少 新《公司法》大幅度下调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虽然极大地鼓励投资创业,但致使新成立的公司注册资本少。公司成立之初会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固定资产,由于资金短缺,经营所需的原料或商品主要通过信用融资取得。公司经营前期,通常收入欠佳,且资金需求量大,待实现收入后,公司先留有足够的资金以保证其正常经营,之后才会考虑偿还供应商资金,难免出现占用债权人资金的现象。

(二)融资渠道窄 具体表现在:(1)商业银行贷款难。银行出于规避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的考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持更加谨慎的态度,信贷条件高于大企业。首先,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管理差、收益低、信息不透明、信用等级低而难以达到银行信用贷款的要求;其次,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可抵押物少,难以申请银行抵押贷款;再次,银行授权授信过于集中,贷款审批环节繁琐,贷款服务效率低。(2)资本市场不完善。首先,国内资本市场上市门槛高,虽然开辟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但是仅限于一些收入增长快、盈利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大多数中小企业很难通过股权或者债券进行直接融资,仍然面临融资难的困境;其次,资本市场规模小,股票市场中流通股比例偏低,债券市场发展滞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比例失衡,严重影响上市公司直接融资需求。(3)民间融资规模小,缺乏规范性。民间融资来源于个人或企业的闲散资金,缺乏统一的集资管理,政府消极对待民间融资,忽视民间融资的积极作用,缺乏对民间融资的政策性引导和规范。

(三)供求不平衡 企业未能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盲目扩大生产规模,造成产品积压,为了扩大销量而实施宽松的信用政策,将大量的产品赊销给买方。产品供过于求,同行业竞争加剧,卖方急于销售,使买方处于优势地位,有足够的筹码向卖方讨价还价,从卖方赊购所需商品。买方实现现金收入后,并不急于偿还债务,先满足自身投资所需,延期偿还卖方货款。尽管买方占用卖方资金,但卖方处于劣势,仍然无奈地向买方提供商业信用。

(四)经营者信用意识薄弱 具体为:(1)债权人信用政策宽松,忽视信用管理。企业经营者为实现高收入、高利润的目标而放宽信用政策,片面地依靠扩大销售规模来增加收入,在实现赊销后,经营者未能重视应收款的及时收回。经营者在事前和事后忽视信用管理,致使企业应收款长期挂账且数额较大,不仅收账成本增加,而且坏账风险升高。虽然反映在企业账表上的收入和利润较高,但实际现金流入却较少,大量的资金被债务人占用。(2)债务人信用自觉性较差。接受商业信用融资人按能否按时偿还债务的主客观因素可分为四类:主观上信用自觉性较好,客观上财务状况良好;主观上信用自觉性较好,客观上财务困难;主观上信用自觉性差,客观上财务状况良好;主观上信用自觉性差,客观上财务困难。前两类定义为“善意信用融资人”,后两类定义为“非善意信用融资人”。“善意信用融资人”信用自觉性好,通常能够恪守信用按时还款,若发生财务困难,虽有拖延,但只要财务状况扭转,就会偿还债务。而“非善意信用融资人”信用自觉性差,不管财务状况如何,都会故意拖延还款,占用债权人资金,转嫁自身经营风险。

三、商业信用融资完善对策

(一)增加注册资本 《公司法》对公司注册资本的要求较低,尤其是有限责任公司。过低的注册资本易导致一些中小企业成立初期就出现流动资金不足,需要通过借款或赊购来维持经营。若企业经营状况较好,则能够扭转财务上不利的局面;若企业经营稍有差池,则极易陷入财务困境,甚至资不抵债而夭折。适当增加公司注册资本,使公司成立初期不仅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固定资产建设,而且有充足的流动资金维持企业正常经营活动。这样,既鼓励了投资创业,又兼顾了新成立公司的质量。

(二)拓展融资渠道 主要表现在:(1)改善商业银行服务。商业银行出于贷款安全性的考虑,更偏重于向大型企业提供贷款,而市场上大型企业占少数,不仅不利于广大中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而且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因此,商业银行要重新审视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问题,改善银行信贷服务,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管理机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提高银行盈利能力。同时,中小企业应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增加信息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利影响,使银行充分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强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安全感。(2)完善股票市场,发展债券市场。加快新股发行制度由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提高股票市场直接融资比例;降低上市门槛,使更多的企业能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深化股权分置改革,提高股票市场融资能力。调整束缚债券市场发展的不合理货币政策,减轻国债和金融债对公司债的“挤出效应”,扩大债券市场规模,优化债券市场结构,促进债券市场快速发展,使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并驾齐驱平衡发展,进而提升整个资本市场的投融资能力。(3)鼓励并规范民间融资。针对民间融资制定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对民间融资加以规范,保障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建立民间融资监测体系,将民间融资纳入国家调控范围,维护正常金融秩序。引导民间融资向组织化、机构化和正规化方向发展,提高民间融资机构管理水平,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促进民间融资健康有序运行,充分利用民间融资拓宽融资渠道,为企业融资另辟蹊径。

(三)加强债权人信用管理 主要包括:(1)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设置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并配备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事前制定信用政策、事中分析客户信用风险、事后清收债务,强化企业信用管理,完善信用管理部门的职能。(2)建立信用管理信息系统。企业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建立适合企业信用管理的信息系统。信用管理人员将客户的信用记录输入该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客户的信用档案。信用管理信息系统将信用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联结起来,通过对客户信用信息的系统性分析,提出信用管理的建议,供信用管理人员参考。

(四)推进商业信用保险建设 发展商业信用保险有利于促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能够有效帮助企业规避和转嫁坏账风险、降低坏账损失;实现信用风险共同担保,增强企业信用能力,降低企业融资的信用风险,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完善商业信用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商业信用保险建设有法可依,保证各方合法权益,维护商业信用保险的正常秩序;其次,加强商业信用保险知识的宣传力度,深化企业经营者对商业信用保险的认识,增强经营者信用保险意识;最后,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信用评价机制,为商业信用保险建设营造良好信用环境。

参考文献:

[1]谢新东、黄卫红:《规范和发展我国民间融资研究》,《魅力中国》2010年第17期。(编辑 杜昌)

上一篇:对油画风格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下一篇:化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