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绘画艺术心理辅导方案灾后绘画艺术心理辅导方案

时间:2022-03-14 10:52:22

灾后绘画艺术心理辅导方案灾后绘画艺术心理辅导方案

一、相关背景说明

美国在1989年加州发生大地震后,Paul Joseph Dowling发展出了以绘画为主要干预手段的艺术治疗方案(art therapy project),台湾的赖念华依照华人特点做了最初的修订,并在1999年的9・21大地震后尝试运用。笔者对绘画心理辅导方案做了进一步整理修订之后,将灾后绘画艺术团体心理辅导推广应用于5・12震灾后危机干预实践中,已用于针对不同群体的灾后心理干预,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方案还可以用于其他危机事件的心理减压与重建的工作中。如,在中小学、大学等班级遇到交通事故,自杀等事件时,进行几十人的班级心理调节辅导,也可针对一些与创伤事件有较密切关系的人们,组成十人左右的专门的小组进行心理辅导,或是对企业员工进行团体减压、个别辅导中,以帮助成员在危机事件后,抒发与表达内在的情绪与认知。

本方案以绘画方式进行团体减压的切入点,可突破口头言语表达的限制。因为并非所有的成员都能直接用语言清楚地说出自己对灾难的想法,尤其对儿童更是难上加难。本方案采用的非言语的表达性艺术治疗方式,可操作性强,可作为对传统的“以言语为主”进行心理辅导模式的必要补充。

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当故事最不可承受的时刻迫近,人们会愈来愈难以使用言词来表达。有时候,他们会自动转换为非语文的表达方式,例如绘画。如果创伤记忆有视觉特性,那么绘画可能是呈现这些‘无法抹灭的印象’的最有效、最原始的方法之一。”

二、 画说灾难

――非语言式的减压团体设计

(一)设计目的

绘画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叙事方式,用来帮助愿意通过艺术方式来表达的当事人,或是用于帮助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或不愿意讲述与灾难相关的事件的当事人。通过绘画模式,他们往往可以比较自然地叙说出地震产生后的内在状态。本方案设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做深层的心理咨询或做艺术治疗,而只是帮助成员调适这一灾难事件对他的冲击,主持人可以通过重构技巧,来帮助他们转化强大的压力,进而重新得力。还要强调的是,这里的绘画艺术治疗并不等同于传统精神医学,只能根据心理病理学理论来分析艺术作品,而是“我创作、我说明、我与所创作的东西对话并聆听”。

(二)结构

1. 进行时机:危机事件发生后的1-7天内。其中有代表性的切入的时机包括:在灾后一周的全国哀悼日,对大众的替代性心理创伤进行团体辅导,面向非灾区大学生;灾后一个月内,用于对救灾部队官兵的心理减压辅导;灾后两个月内,为灾区师生做心理辅导。建议运用的其他时机包括:中国传统节日如中秋,春节,元宵节前后,危机事件的周年纪念日等。

2. 进行方式:采用标准程序,是结构化的艺术心理辅导团体。

3. 进行场地:尽量不受干扰、有可移动的桌椅的教室。

4. 团体人数:如果参加者均是受危机事件影响较深的团体成员,则每个团体人数8-12人为佳。如果成员之间不熟悉,则需要在最初的阶段先相互介绍姓名。如果在几十人的班级中进行时,需要分组,每组8-10人左右,各组选定一名组长做为团体领导者的助手,协调本组成员的工作。

5. 干预时间:根据组员人数和分享的情况,弹性掌握,可控制在1.5-3小时之间。

6. 艺术媒材:蜡笔或水彩笔,每人有三张A4的白纸(可用正反面)。

(三)步骤

1.主持人介绍,并发放彩色笔(蜡笔)、A4白纸。

2.明确减压团体的目的及过程。说明活动是为了帮助成员调适这一灾难事件带来的压力,而不是检讨或调查会。

3.说明基本规则,如:组员平等、互相保密、成员请不要对同伴的话录音、笔记等。

4.行动式的社会测量:选一个颜色代表此事件,将这一颜色画在画纸的一个位置,借此了解这一灾难事件对参与者的影响程度或关系程度。

5.层层递进的作品涂鸦与分享:每个人的六张画:

第一幅非惯用手涂鸦

(1)请成员在第一张白纸上,用非惯用手在白纸上涂鸦:用刚才所选的颜色在纸上乱涂。

(2)原理说明:这是具有“暖身”功能的步骤之一。采非惯用手涂鸦,可以减低成员对创作好坏的焦虑。涂鸦是最简单的方式,它无关乎任何绘画的技巧,同时可以突破好坏美丑的概念,涂鸦会唤起人们早期涂鸦的经验与记忆,这是鼓励成员直接去“做”、“画”,来代替去“想”的暖身活动,帮助成员将自己最原始、抽象的图样呈现出来。

第二幅 惯用手涂鸦

(1)请成员将白纸反过来,再选另一个颜色,用惯用手在白纸上随意涂鸦。

(2)视觉分享。请成员比较左右手画的这两张图画的面貌与形式,只做作品的“视觉分享”,可以观察自己左右手的涂鸦形式,以及自己与他人的相似、相异。

(3)成员心理评估:要注意观察成员在这两张作品上的创作方式及时间,以及是否有成员在这阶段需要耗费很多时间来浓密涂鸦,甚至想平涂,或者有无法停止的状态;主持人可通过这些方面,来评估成员心理反应状态。

第三幅表现手法为“线条”

(1)请成员拿出第2张白纸。主持人先以行动示范的方式,画出几种不同类型的“线条”。并用来说明在绘画中,“线条”是有开始和结束的涂鸦,线条是有意图性、方向性、同时也会有终点的,比涂鸦需要更多的控制力。

(2)接下来在引导中,要注意以“中性情绪”为开始,并以“正向、有能量的情绪”作为结束。下面是几种线条主题,可用于引导情绪,供参考:

请找出一个颜色来代表赖床,并画出表示“早上不想起床,赖床的线”。

选一个颜色来代表生气,并画出表示“生气的线”(愤怒、可恶、不公平)。

选一个颜色来代表倒霉,并画出表达“倒霉的线”(伤心、痛苦、悲伤)。

选一个颜色来代表平静,并画出象征“平静的线”。

视觉分享:请各组成员指出自己画出的每一条线,在组内观察自己与他人对于相同情绪所使用的线条、色彩的表达方式有何相同或不同。

第四幅 表现手法为“图形”

(1)请成员将第2张白纸反过来,在背面按下面的提示画出不同的图形。

(2)主持人先以示范方式来说明什么是图形。是从一条线发展到一个图形,将线的开端与结尾相连就会成为图形。“图形”是从一条线发展出来的,比线条更有控制性,因为将线的开端与结尾相连时就会成为图形;下列对图形的引导可供参考:

(3)选一个颜色,画“关于这次危机事件”的图形――在此例中,是关于地震灾难的图形。

(4)选一个颜色,画表达感觉的图形:“在危机事件中,觉得有一些令你感到或窝心、或舒服”。

(5)选一个颜色,画一个图形表示“在危机事件中,最糟糕的状态”。

(6)选一个颜色,画一个图形,表示“如果我早知道会面对这样的危机事件,那又会怎么样呢?”

(7)如果成员对危机事件的表达很抽象,则可邀请成员把每个图形着色起来,着色可以建构一个对此事件的想象或是故事,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当有成员情绪过于强烈时,则切勿要求成员将图形着色。

图形可以让成员开始呈现想法,并可以将图形意义化。本阶段“最糟糕状态”的图形,会引发具有影响、震撼情绪的图形;所以,如果反应过于强烈,则请不再要求着色,以免过度引发成员情绪。

前期的热身铺垫工作到此完成,下面将进入更全面深入的表达阶段。

第五幅 危机事件图像

(1)邀请成员拿出第3张白纸之后,主持人说:“想到这一灾难性的事件时,如果你可以用色彩、线条、图形来呈现,它可以是具像的图画,也可以是抽象的图画,只要你自己知道你所呈现的是什么就可以了,请将你感受到的用图像的方式,来呈现在第5张白纸上。我们有12分钟时间创作,在这过程请不要与别人交谈。”成员正式开始画危机事件图像。12分钟创作,通常可唤起危机事件所引发的当下的经验。

(2)创作完成后,做意象冥想。主持人可以说:“请让自己在心里面先想象、回顾刚刚画的作品的每一个部分,它让你想起了什么?图上的象征性意义是什么?”

(以上为学生们的画作,以不同形式表现了灾难与爱心救援的场景。)

(3)“看图说话”,小组分享:每个人对自己的画在小组中做分享与讨论。如果有些成员难以表达画殊部分,可以用下列问句做引导:a这里发生了什么?b.那是什么? c.那是谁?d.怎么会在那儿呢? e.你在图画中的哪个地方?

在提问中还要注意,不用“为什么”(why)?而是以什么(what)、谁(who)、如何(how)、哪里(where)、何时(when)来提问。也就是说,提问不要侧重原因探究,而是侧重具体事实。

(4)主持人在成员分享时,要注意将成员在危机事件中的状态给予“正常化”,同时将危机事件赋予新的意义(reframing),也就是说,进行意义的重构,从而帮助成员转化此时此刻的情绪与意义。

通常的团体辅导是以口头讨论方式,进行危机事件的叙说与减压,但艺术心理辅导方案则强调先不说,而是将它“画”在图画纸上。这部分也是整个绘图减压的重点,因此,主持人如果能在这里给予回应,促进转化,能够进一步加深绘图的意义与效果。

但也需再次提醒主持人,在这一方案中所要做的,只是对灾难事件发生后的减压,因此它属于心理教育模式,而不是心理治疗模式,因此,主持人在带领的过程中,只需要表现出通情达理,侧重进行意义的转化,而并不在团体中做深层分析挖掘的工作。

第六幅 重新得力

最后一幅作品的主题是“准备重新开始”。

(1)请成员将第3张白纸翻过来。主持人邀请成员冥想:“如果现今有智慧老人现身(可以改为适用于该年龄的称呼,如摩法棒、机器猫),或者说,如果我可以拥有更多能力、智慧,通过这次经验,我可以有更多的准备时,‘万一’我们再次面临类似的危机事件时,会如何来面对与反应?

(2)画面呈现。请成员创作当“自己有更多智慧时,面对此危机事件”的图像,如果我有魔法棒……指导语:“请你用色彩、线条、图形来呈现。它可以是具体的图画,也可以是抽象的图画,只要你自己知道你所呈现的是什么即可。有8分钟的时间可以创作,请你创作时不要跟人交谈。”

(4)团体分享与讨论,可按照下列原则:

a.将最后两张作品比较,请成员在两张图画中找出不同的部分。

b.进一步邀请成员分享自己在这次危机事件已经学到一些正向的经验,以及自我欣赏的部分;当成员自己没能找到时,主持人要结合成员作品及分享内容,将这一灾难对人的影响进行意义上的重构。

然后,请同学们用几分钟时间,写下内心的感受。

“很久没有涂鸦了,时隔如此久,再拾画笔,竟是为了5.12悲剧而绘......我最喜欢自己画的最后一幅,我希望不管怎样,大家都会好的,不管多大的悲伤,我们都要坚强地生活。以画表心,以笔示情,愿我们中国人都好!”(李静)

“学到很多!整个活动是一种连续的绘画创造。一步步加深,心与心的沟通加强了,也了解到了更多的东西,明白了别人的灵感与思想感触,补充了自己的狭隘与不足。”(张瑞)

“我觉得通过绘画来抒发自己的心情很好,无论画得好差,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表达自己的心情,给每一个线条、图形赋予自己的意义,可以驱散那种压抑或是不愉快的心情,很好。我现在的心情比上课前轻松多了。” (金娣)

“我感觉从活动进行中心情也一点点的好起来,从最开始的沉闷,到最后的充满希望;乐观的态度。同时也让我对这次的灾难有了更加理智的思考,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和团结的力量。”(杨艳)

“5.19一周前的今天北川发生的巨大灾难让我一个星期以来都沉浸在悲痛中,我突然有种天塌的感觉,还有那些偶然突发带来的恐惧。上课前的默哀我为他们祈祷中哭了,心中有些无法承受,活动开始时,心里一直很沉重,不知怎样表达。 这一系列的过程后,看到同学们的表达和希望,心中明快了很多,感觉到一切过后的希望和重生。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爱足以让四川重建,我相信一切就像我的画中,会有阳光,笑容。但更期望我们对地震后的醒悟在现实中得到体现,相信中国!加油!” (王晓琳)

后续说明:

(1)主持人再次提醒,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情绪、想法、行为反应,这些都是正常的。如果发现自己一直处在上述状态,且持续三个星期到一个月时,可以寻求进一步协助,主持人可提示相关求助机构及电话。

(2) 成员的绘画作品按照成员的期待处理,可以问成员自愿的处理方式。如果将作品张贴起来,可以强化自我经验;如果将作品带回家(班上)与家人(同学),可增加分享体验;可将作品留下,由主持人存档,或自行将作品处理掉(撕掉、丢掉)。总之,尊重成员的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对成员都具有象征性的意义。

后续筛选:

主持人可筛选需要进一步协助的成员,例如:(1)拒绝参加活动,无法创作者;(2)过程中有高度的焦虑者;(3)创作、分享时,情绪无法停止者;(4)具有特殊反应者,要对这些成员做进一步了解,并协助转介,可与学校心理辅导中心或当地小区心理卫生中心联系,做进一步的个别危机干预。

上一篇:一个人的江湖和面向世界的《赤壁》演义 下一篇:不被感激的工作:音乐剧的剧本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