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课堂差异

时间:2022-03-13 03:26:07

中美课堂差异

【摘 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而美国是一个历史相对短暂的移民大国。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两国在各方面均体现出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进而中美两国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两国在教育方面的差异。本文主要探讨中美两国课堂教育的差异,旨在对我国教育质量提升有所启示。

【关键词】课堂;教师;学生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五千年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美国历史短暂,仅俩百多年。美国是一大盘“水果沙拉”,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导致了其文化的多样性。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传统的差异势必导致教育差异,这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都有很好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越发引起大家的重视,课堂教学也逐渐成为教学工作中最基本但却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当然,文化背景不同的两国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过程等也不尽相同。

一,中美课堂教育的印象

进入大学以后,由于专业是外语,有了很多与外教及留学生交流的机会。在交流中,受益匪浅。尤其是听美国留学生们讲述美国的课堂教育,感触颇深。

中国的课堂,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给人的整体印象是:学生身穿统一校服,端端正正地在座位上,安静地记笔记,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室里很整洁,但因学生人数多显得拥挤,墙面是雪白的。

在美国学校,上课像是开讨论会,时常传出欢声笑语,所有学生积极发言,实际看似凌乱不堪的课堂是“形散而神不散”。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等方法。教室墙面贴满了各种东西,甚至连门和黑板都不放过。

二、中美课堂差异

(一)教师教授课程数目

在中国,从基础教育开始,不同课程通常由不同专业的教师讲授。一个老师在一学年内给同一年级的平行班级上课,而对其他学科的内容都不涉及,所有老师都强调自己学科的重要性,这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要完成大量的来自不同学科的作业。

在美国,许多老师在一学年内讲授几门不同课程,当然这并不是美国师资缺乏,而是许多老师有足够的精力同时讲授不同的课程,其优点就是可以把各学科联系起来,淡化各学科界线,利于学生的综合掌握和理解。在美国大学,通常也会开设专门课程讲述各学科间的关系。

(二)授课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中国更偏重于理论,强调打牢基础。课上课后机械式地重复一堆堆作业,一年级的小学生就可以熟练地背诵“小九九”,到五年级就可以进行复杂的数学运算了,所以说中国学生的基本功确实很扎实。但是基本功好并不能代表创造能力强。在中国,谈到创新,即便对于大学生而言也很困难。我国素有“师道尊严”的思想,所以课堂上学生很少提问,即使有疑问,往往也是坚信老师。中国老师授课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感觉无问题可问,所有内容老师已灌输完毕。老师像演员,学生就是舞台下遵守纪律的听众。

而美国的教学更侧重于实践。美国课堂对学生的要求就没有那么严格,例如在数学方面,很多成年人离开计算机对于数字就几乎没有概念,甚至连日常生活的计算都成问题,这看似可笑,但他们注重培养创造性思维,注重动手创新的能力。另外,美国人不承认“权威”,学生与老师地位平等,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自由发问,不用担心会被批评。美国老师授课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从而使学生得出新的看法。

(三)教材资料

在中国,自幼儿园到大学,教育部门制定的教学大纲明确注明每个学期的学习任务,各地区的学校会给相同年龄段的学生发放材,教师依照教学大纲按部就班地安排每一节课的授课内容,各地区学生的学习内容都是一样的,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兴趣、天赋等丝毫没有列入考虑范围。

相对比而言,美国各州在教材的选择上自更大些,各州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当教材,每个州有各自的课程标准及教育评审机构。只要通过教育评审,这些教材就可以供各学区自主选择,美国在一个州内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也是不足为奇的。同一个学区里各学校选用的教材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参与和探讨。

(四)测试

在中国,基于“应试”的大背景下,测试就成了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途径,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无论学生平时课堂上表现如何,只要期末测试成绩好,该生就会被归类于“优秀”。即使平时努力学习,但测试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就会受到来自家长或教师的责备。学校还会依据学生的成绩排名,再把名次表张贴示众。每次考试对学生来说,就像是“大敌当前”一样。考试过程中监考官会严防紧守,因为中国的考试是为了淘汰,一场考试或许会与一个人一生的命运联系起来。学生的成绩与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是紧密相连,虽然平时老师用心授课,但若学生成绩不突出,那么院校领导还是不会投给该老师赞赏的眼神。

在美国,学校注重的是学生的综合发展。考试不会安排那么多监考官把守,而且经常是开卷,学生一定时间内上交卷子即可。这是因为美国的考试是为了查缺补漏,为了学生今后的发展,一场考试不会跟学生的命运联系的那么密切。学生的成绩以“A、B、C、D、E”等级表示,不会排名,一般也不会示众。并且学生的成绩不单单是凭考试成绩,平时该生的出勤率、课堂讨论或实践表现等都要参照,通常平时表现所占比重更大些。有些学校甚至取消期末测试,日常表现即是唯一测量尺度。

三、中美课堂差异原因探究

(一)历史原因

中国经历过漫长的封建社会后最终踏进社会主义,漫长的封建社会产生了许多条条框框,这些条条框框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自由发展。中国的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儒家,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相对保守。中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自古主张“天人合一”,中国的教育也是从社会本位出发的,主张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在群体意识占据统治地位的中国,极度鄙视个人英雄主义。所以就有了“枪打出头鸟”、“人言可畏”之说,而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学生不愿争辩,习惯被动的接受,主观能动性较弱。

美国跳过封建社会直接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所以就少了众多条条框框的限制,相对自由。美国是移民大国,社会环境多元化,文化氛围开放。美国偏重对物质世界的追求,倾向于“天人相分”,主张人类可以战胜一切,尤其崇尚个人主义。美国学校培养学生树立的是资本主义价值观,个人的幸福是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他们重视独立、平等和民主的价值观。所以在课堂上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勇于争辩,尤其是标新立异的观点更会得到鼓励。他们也擅于独立思考问题,主动学习知识。

(二)家庭教育

中国家庭中,子女是家庭的核心,父母长辈不忍心孩子受委屈,不想让孩子参与社会残酷的竞争,所以会想方设法为孩子准备好一切,不仅是经济的提供,甚至还会为孩子设计未来的生活,这就造成了孩子不独立的陋习,过分的依赖父母。在中国,孩子在家中很少有发言权及参与权,所有事情都是父母做主。从而在学习上没有自主学习能力,一旦没有教师引导,学生便会感到茫然。

美国家庭教育主要有三个特点:独立性、民主开放、经济意识。父母非常注重孩子主观能动性的发张,反对压制孩子的个性,把孩子看作独立的个体,尊重理解孩子。美国家庭的教育方式是开放的,孩子与父母具有均等的权利。美国父母大多不会替孩子选择,而主要是引导鼓励孩子选择。美国家庭教育也就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独立自主学习。

(三)社会环境

不论在什么地方,如果想生存,那就必须工作。在中国,学习的功利目的太强,学位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紧密联系,学位越来越成为踏进“体面”工作岗位的“敲门砖”。不论能力如何,学位不达标就没有应聘资格。近年来倍受欢迎的公务员或事业编制考试,每个岗位首先对应聘者学位设定要求,学位达标后才能报名参加笔试。而笔试内容都带有很强的理论性,所有考生都可以做应试准备。为了使学生适应社会,所以在中国的课堂上,理论吸引了更多的注意力,只花费少量时间关注实践。

在美国这样一个成熟的民主国家,在受过平民教育的公民心中,把学位与地位相联系是非常可笑的。不久前,美国大学和雇主协会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美国公司雇佣大学毕业生最看重的不是学生毕业于什么大学,即不以名校论英雄,而是注重毕业生的个人素质。在这项调查中,大部分雇主都将大学毕业生是否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作为录取与否重要的考量之一。所以在美国课堂上能力备受关注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结语

正如Cross曾说过的,“没有哪一种特定的学习方式自身比另一种更为优越”。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家思想重视“尊卑分明、和谐…”等,所以学生要尊重教师,学习中注重知识的系统掌握,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育。相对比而言,美国珍视个人主义文化,因而更偏重于实践,但是知识的掌握却不够系统。但是“授人以鱼” 不如 “授人以渔”。在21世纪的中国,教育如果仍只重视课本理论知识,很显然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社会更需要的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尽管中美两国目前在课堂教育方面还存在很多差异,但随着中美课堂教学领域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两国教育势必会形成一种“差异客观存在的,靠近又是发展趋势”的新局面。总之,本次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取长补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互配合,寻求适合学生的最佳学习方式,选择切实符合自身的好路子,从而全面提升中国的教育质量,为教育事业更加繁荣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Mclaren.M. (1998). Knowing and Learning. Interpret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M]. London, Peter Francis Publisher: 158- 183

[2]陈紫云. 中美课堂教学差异之比较和思考[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 第1期

[3]瞿睿. 浅谈中美课堂教学差异[J]. 新课程, 2012年 第12期

[4]叶从文. 中美课堂教学行为的比较与启示[J]. 教育创新, 2011年2月18日

[5]苏伟丽. 中美文化差异与中美师生关系比较[J]. 科技信息, 2012年 第35期

上一篇:小学语文课堂上运用情境教学模式探索 下一篇:浅析历史与社会课堂生成性教学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