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美医学生培养差异的思考

时间:2022-08-07 09:40:24

对中美医学生培养差异的思考

摘要: 近年来,我国在医学生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邻人瞩目的成绩,但较国际上医学强国在医学生培养理念和方式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美国医学生的培养体系建立已有百年,通过不断的磨合和完善,已成为国际上最先进的医学教育模式之一,具有严密规则和严格的规范。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在医学生培养方式的差异,不仅能够使我们清楚的认识到我国医学生培养机制方面的差距,也能够根据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和全民卫生健康保障的需要,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plenty of useful exploration and attemps have been made i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of medical students, which also obtained many neighbor spectacular achivements. However, great gaps of trainging philosophy and method in medical students training still present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medicine-advaned developed coutries. The national education systme of medical students training had established in United States over a century, which had become the world's most advanced medical education modes with strict rules and strict specifications through continuous running and improvement.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 of medical students training method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t will not only give us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of medical students training gaps, but also help to develop China specialty medical specialty training model according to China's medical and health undertakings and the need for universal health health protection.

关键词: 医学生;中国;美国;人才培养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China;United States;students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010-03

0 引言

与其他理工科学生的培养方式不同,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较强的职业教育色彩。近年来,我国医学生的医学专业技能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随着教育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国际上医学强国的医学生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模式不断地促进着我们对医学生培养方式的变革。医学生是以职业教育为目的还是以普及教育为目的?医学生的最佳培养时限是多久?如何培养医学生的学术研究思维?如何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来适应精英人才的成长?等都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笔者在美国纽约石溪大学(Stony Brook University,New York,United States)从事为期1年的访问学者研究工作,并有幸接触和亲自参与到美国医科生科研培养活动中,对其医学生培养体制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和体会。同时,笔者本人长期在国内教学医院的一线工作,每年都接触到大量参加见习和实习医学生。下面就两国医学生在培养目的、培养时限和培养方式方面的差异做一对比,为提高我国医学生培养水平提出一些建议。

1 中美两国医学生培养目的的差异

美国报考医学院学生都必须具有受过普通高等医学教育的本科学历。他们当中有的是生物学、化学、物理等理工大学专业的应届生,有的则是普通高校毕业后从事医疗相关工作几年后,重新报考医学专业的社会人员,还有一小部分其他国家的医务人员,为了能在美国从事医疗工作而重新报考美国的医科大学。但无论他们的身份如何,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成为医生”。因此,美国医学生教育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在这些学生中选择出适合做医生的人并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医生”。在这种培养目的的指导下,上述人的出路也只有两个:要么是你因为无法承受超难度的考核、考试而选择放弃;要么是你以惊人的毅力、耐力逃出生天,最终成为人人爱戴和尊重的医生。由于目的明确,学生和校方都具有更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美国人看来能顺利从美国医学院毕业的人都应该是无所不能的杰出人才。因此,他们医学生培养也具有很强的精英教育的色彩。

而我国的医学生培养大多始于十八、九岁的高中毕业生,这些人在上学之初,很少有人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做出规划,甚至有些人只是迫于家长和社会的价值取向而委曲求全。很大一部分人到了毕业之时,在发现自己原来并不适合学医。可此时供他们选择的路已经不多:要么是为了缓冲就业压力报考研究生,要么是找一个基础医学专业就业,要么就是硬着头皮找一个小医院就业。对于这些学生已很难奢求他们会具有积极、主动的学医态度。同样,我们医学生的培养目的与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没有本质的差别,仅仅是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的一部分。至于学生的职业培训往往是在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阶段才开始涉及,或者是在单位勉强就业后,坎坷进行的。这就难怪一些人在本科、硕士或者博士毕业以后还没有和患者接触的经历。由于培养目的不明确,我们医学生的培养相较于美国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2 中美两国医学生培养时限的差异

美国医学生在报考医学院之初已经完成了4年以上的普通高等医学教育。这些学生很多在本科三年级时就已经开始准备医学院的入学考试(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简称McAT)。医学一般也是4年,每一学年都有主要的培养目标和计划。医学院一、二年学生主要学习基础课,并非每门课程都有全国材,每科只有一本主要教科书,教师按照教材讲课,每讲一个专题列出参考书目或最新发表文献,学生课下从教师推荐的书中选读相关章节,每一学期要修4-5门课。第二年末基础课学习结束后,参加美国医师执业考试(United States 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简称USMLE)的第一部分考试。USMLE分3部分(STEP):STEP I以医学基础学科为主,内容涉及解剖学、行为科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生理学等。学生于第三年开始在临床各科轮转,包括内科、普外科、小儿科、妇产科、泌尿科、精神科、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内分泌科等,每一科轮转完马上参加USMLE STEP II考试。STEP II分2部分,第一部分称为STEP II CK(Clinical Knowledge),内容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预防医学、精神科等临床学科;第二部分称为STEP II CS(Clinical Skill),主要测试参试者病史采集和体检技能及与病人沟通交流能力。学生在第四年多是自行安排小科轮转及联系具有住院医师培训资质的医院面试。如果能够如期毕业,则至少还需要接受3年的住院医师培训[1]。

看似我国医学生的培训时间似乎和美国医学生相当,甚至加上硕士和博士的培养时限还远远超过了他们。但仔细看来中国学生真正的职业培训时间却少的可怜。在我国医学生的培养大致有五年、七年制和八年制三个档次。五年制学生第一年学习的大学理工科的基本课程,第二、三年开始基础医学课的学习,第四年一边开展临床课的学习一边进行临床见习,第五年主要是临床实习。由于我国医学生的入学门槛相对较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而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他们当中很多人又对就业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奢望。因此,很多五年制本科生毕业后,难以马上找到心仪的工作,考研几乎成为他们唯一的出路。于是,为了考上研究生他们大都把宝贵的第五年投入到轰轰烈烈的考研培训之中,使他们失去了第一次接触临床的机会。而由于我国硕士和博士培养以科研和学术成果为参考的世风日烈,许多医学生上研或上博之后又成为了实验室的宠儿,使他们又失去了第二次接触临床的机会。等硕士或博士毕业之后,他们奇怪的发现他们的医疗技能较三年或六年之前不是提高了而是退步了。这就形成了医学生学历越高、临床越差的悖论。同样,七年制学生也存在考博和做实验的压力,他们的临床水平也难以提高。有鉴于此,我国部分医科大学开始设置八年制本硕博连读学位,目的是培养高学历、高能力的医学精英人才。近年来,八年制培养模式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课程设置和培养目的还不很明确,同样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积累和总结。

3 中美两国医学生培养方式的差异

美国医学院申请以难度高而闻名,像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等知名医学院每年的学生面试率尚不及10%,而真正能录取的则更是少之又少。医学院的录取主要以大学成绩、MCAT成绩和其他基本技能为标准。能够获得医科大学录取的学生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坚实的基础知识、医学知识、较高领悟能力,同时,他们还要付得起高昂的学费。这些都使得医学生极为珍惜在校学习机会,丝毫不敢懈怠。在美国,医学院平均每年学费为50 000美金左右,绝大多数学生是依靠贷款完成学业的。因此,美国医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勤奋自律和刻苦精神令人折服。特别是进入临床阶段后,学生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于6点半查房前查看分管的病人,每天过得紧张而忙碌。从美国医学生的培养程序来看,医学生经过漫长的多学院、多医院联合逐步按目标培养,培养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培养计划及目标,每个阶段均安排全国性考核检验学习效果。美国医学教育和住院医师培养并不是以多而杂的灌输为主,而是以启发、鼓励、调动个人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主,充分支持学生个性发展。医学生从医学院毕业后并不是培养的终点。相反,更严峻的培养阶段才刚刚开始,首先面临的是选择一家名牌医院完成住院医师培养计划。在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多选择在有条件的大医院进行,全美有l700所医院接受住院医师培训,每年5月由医学教育联合委员会召集会议,并由医学教育委员会认可,决定下年度全国住院医师培养计划,汇编成住院医师培养计划指南(Directory of Residency Training Programs),向全美以及国外医学院毕业生提供培训信息[2]。美国医学院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简称AAMC)建立了住院医师电子申报系统(Electronic Residency Application Service,简称ERAS),所有医学生和医院都通过该系统进行匹配,即National Resident Matching Program (简称NRMP)。申请者根据自身专业爱好、医院专业特色和学术水平、地理位置、环境等综合因素填报志愿,给出排名(rank-order list);医院汇总申报材料和面试结果,将面试学生进行排名,并于每年2月底前完成排名工作。NRMP对申请者和培训基地的匹配是双盲的,会提供一个最优化配对,使学生能够进入最理想的医院,而使医院尽量能够录用满意的学生。申请者一般会填报至少十几个志愿,获得大概15-20个面试机会。如果医院每年招收5人,一般约邀请50-70人面谈。全国统一的匹配中心(matching)会优先考虑学生志愿,同时兼顾医院对学生的选择,在此基础上提供一个更合理的匹配[3]。住院医师并不是医院员工(Faculty Staff),他仅仅在培训医院完成住院医师培训,培训结束后再选择就业医院,在名牌医院接受培训的住院医师有良好的就业机会和个人发展前景。住院医师实际上仍是一名学生,除了完成临床工作外,还要完成所学专业的培养计划。医院设有40多个住院医师培训专业,每个专业有详细的5年左右的住院医师培养计划或手册。一般来说,第一年主要完成相关专业或专业支撑学科的临床轮转;第二至第四年主要以专业技能训练、专业分支学科学习、临床研究和基础专业研究为主;第五年为临床拓展。

相对于美国的医学生培养方式,我国则显得单薄的多。首先,任何学生只要能够通过一本、甚至二本的高考分数线,付得起基本的大学入学费用都可以顺利的进入医学院。其次,在医学院期间,学习理工科课程、甚至是专业课课程的目的仅仅是不在结业考试中挂科。他们当中很少有人会珍视医学院的学习机会。因此,出工不出力,临时抱佛脚也就在所难免。第三,在他们进入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阶段时,又往往受就业、家庭、导师等多种因素所困,难以专心致志的开展临床专业的学习工作。他们中大多数还沦为了导师的苦力。虽然,看似他们的道路走得没有美国学生那么辛苦,但他们的收获也要远逊于美国医学生。

4 结语

作为具有顶级医学水平的国家,美国的医学生体系和模式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其中包括对医学生的教育和对住院医生的培养,它绝对是以就业为目的、以培养精英为结果的培养方式,它以启发、鼓励的方式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鼓励个人的个性和智慧发展。相对于此,我国医学教育针对性不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的发挥。借鉴美国医学教育和医学生培训模式,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有益的教学和培训改革,将更有利于我们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Lumer G R Economic issues in the residency match.JAMA,2003,289(19):2502.

[2]何晓琴.美国医学生培养启示[J].境外医学,2011,29(13):137-139.

[3]Both A E.The origins,history and design of the resident match. JAMA,2003,289(7):909-912.

上一篇:澳大利亚考菲尔德学校课堂教学对高中思想政治... 下一篇:日本来华留学生不适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